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4
1
作者 徐翠 张林波 +5 位作者 杜加强 郭杨 吴志丰 徐延达 李芬 王风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88-2399,共12页
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研究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可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的科学评估与合理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源区内不同土壤类型高寒草甸生物量特征、土壤水... 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研究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可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的科学评估与合理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源区内不同土壤类型高寒草甸生物量特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土壤水源涵养量。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在重度退化阶段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水源涵养量显著低于未退化和中度退化阶段(P<0.05)。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且非毛管孔隙度规律不显著。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草甸的土壤水源涵养量范围分别为1884.32—1897.44t/hm2、1360.04—1707.79t/hm2、1082.38—1550.10t/hm2。中度退化草甸土壤水源涵养量比未退化草甸低9.37%—10.35%,重度退化草甸低18.31%—27.82%。草甸退化进程中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的降低是影响土壤水源涵养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而草甸退化进程中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减少则是间接原因。度量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时应着重考虑毛管孔隙度的蓄水作用。研究表明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源涵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该结果能够推动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向空间化、精细化发展,为探索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土壤容重 孔隙度 持水量 土壤水源涵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光辐射和CO_2浓度升高的山野豌豆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琳 杜广明 +1 位作者 冯朝阳 宋敏超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39,共6页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模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条件下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exDC.)的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野豌豆的CO2饱和点为1017μmol/mol,光饱和点为800μmol/m2.s,其水分利用效率(WUE...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模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条件下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exDC.)的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野豌豆的CO2饱和点为1017μmol/mol,光饱和点为800μmol/m2.s,其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模拟光辐射(SPR)增强略有升高,当SPR在100~2000μmol/m2.s内变化时,WUE维持在2.14~4.69mmol/mol之间,说明山野豌豆具有利用高浓度CO2的能力,受强光限制较小,为喜阳性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野豌豆 CO2浓度 模拟光辐射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北京市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6
3
作者 付刚 白加德 +4 位作者 齐月 闫冰 贺婧 肖能文 李俊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0-839,共10页
城市化背景下"社会-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以GIS为平台,使用SPOT5和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等多元数据,运用"敏感、弹性和压力"生态脆弱性评估框架模型,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北... 城市化背景下"社会-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以GIS为平台,使用SPOT5和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等多元数据,运用"敏感、弹性和压力"生态脆弱性评估框架模型,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北京市生态脆弱度(EVI)、生态敏感度(ESI)、生态弹性度(EEI)和生态压力度(EPI),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脆弱性整体程度呈中等水平,但城镇区域生态脆弱性偏高(极高和高度脆弱区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34%),山地林区生态脆弱性较低(一般脆弱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2)生态脆弱性的敏感度、弹性度和压力度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 196、0. 526和0. 278,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低和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过高是北京市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子。(3) EVI、ESI、EEI和EPI与土地利用方式均呈显著相关,其中EVI与建设用地相关性最大,Pearson相关系数为0. 80。(4)建议北京市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应针对不同区域的脆弱性特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生态敏感性 生态弹性 生态压力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6年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林叶 田美荣 +4 位作者 梁会 陈艳梅 冯朝阳 渠开跃 钱金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4-591,共8页
采用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2000—2016年植被年际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 采用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2000—2016年植被年际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呼伦贝尔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51,以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呈由东到西递减的特征。(2)2000—2016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减少趋势,表现为由点状退化向片状整体退化发展,局部地区增加,其中52.79%的草原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以海拉尔西部、鄂温克旗和新巴尔虎左旗中部退化最为显著;47.21%的草原植被状况趋于好转,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以新巴尔虎右旗西部地区较为显著。(3)呼伦贝尔草原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退化演进的变化趋势,且退化面积不断增加。(4)呼伦贝尔草原年最大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17和-0.06,表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与降水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植被覆盖度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