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彭柏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6,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益至上,即志愿者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将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为最高价值目标。从本质上看,公益至上追求的是社会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益至上,即志愿者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将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为最高价值目标。从本质上看,公益至上追求的是社会发展成果能够最大化、最公平地为社会全体成员享用。其价值取向之确立,依据于共享发展理念,依赖于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渴望及基于此形成的公共责任意识。二是无私奉献。本质而言,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奉献与志愿服务具有内在同一性,或者说,奉献是志愿服务的内在规定性,没有奉献就无所谓志愿服务。这就内在地、逻辑地规定了奉献是志愿服务应秉持的最根本的道德理念和应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规范,它要求志愿者不仅具有济世利民的道德情怀,而且具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三是仁爱为怀,即要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自尊心,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具有一种“到心”的道德责任感。四是诚信无妄,即志愿者应真心实意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不应以谎言骗人,不应说一些不能兑现或无用的大话,不应面诺背违、阳非阴是、口惠而实不至,时时事事均要体现求真求实精神,做到对志愿服务事业真心实干、全心全意、精益求精。五是知恩图报,即志愿服务对象在接受志愿服务走出困境后,应出于对社会的感激之情积极回报社会,甚至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这是基于人的社会公益责任和义务而产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长远地看,提倡知恩图报是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 公益至上 无私奉献 仁爱为怀 诚信无妄 知恩图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的经验与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柏林 陈东利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37,共8页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和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方面积累了甚为丰富的经验,其中比较突出的经验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党建引领的治理路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导引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的外部...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和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方面积累了甚为丰富的经验,其中比较突出的经验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党建引领的治理路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导引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的外部监管机制,“三位一体”的内部治理模式。为了充分发挥慈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在总结和推广以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以推进慈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方向、以新时代慈善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治理 外部监管 经验 展望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若干思考
3
作者 王泽应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0,共3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重新温习2016年5月17日他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深感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强调指出:“增强做中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重新温习2016年5月17日他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深感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强调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哲》 全体编辑人员 历史和现实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伦理维度 被引量:7
4
作者 龚天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具有深刻伦理内蕴的价值立场,是指要以有益于人民利益为道德判断标准,具体展开为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民为...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具有深刻伦理内蕴的价值立场,是指要以有益于人民利益为道德判断标准,具体展开为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据在于后者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根本服务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和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原则的充分彰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要求包括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坚持绿色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福祉 公平正义 绿色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伦理学的守正创新及智慧成果
5
作者 王泽应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伦理学人的学术共识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伦理学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学术自觉、学术自省、学术自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取得...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伦理学人的学术共识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伦理学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学术自觉、学术自省、学术自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是新时代中国伦理学守正创新的杰出成果。伦理学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为指导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和基础理论,初步建构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传播传承体系,同时对中外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新兴学科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如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一样,中国伦理学的守正创新也正处在“但到半途须努力”的爬坡过坎之征途上,需要当代中国伦理学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构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伦理学教材体系、理论体系和传播传承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伦理学 守正创新 自主知识体系 伦理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婚姻伦理建设研究
6
作者 李桂梅 周雯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8,共8页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婚姻道德关系的革新与进步,建立起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婚姻伦理运用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婚姻道德关系的革新与进步,建立起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婚姻伦理运用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即确立并推行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规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根据革命情势对婚姻伦理建设的方针措施作出灵活调整,以强化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规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在新旧交替、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呈现出人文性与政治性相糅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婚姻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道德语言的传承发展和价值维度
7
作者 向玉乔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为了道德生活交往而建构的一个道德话语体系。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由语音、文字、词汇、判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具有伦理表意、道德叙事等重要功能,大体上经历了从传统道德语言到革命道德语言再到社... 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为了道德生活交往而建构的一个道德话语体系。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由语音、文字、词汇、判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具有伦理表意、道德叙事等重要功能,大体上经历了从传统道德语言到革命道德语言再到社会主义道德语言的变迁过程。富有生命力的汉语道德语言对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伦理文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中华伦理文明的表达系统、记忆系统、创新系统和传承传播系统,也是连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纽带、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汉语道德语言的使用状况,既体现每一个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也折射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素养。世界人民也可以通过汉语道德语言审视和了解中国社会,洞察和领略中华伦理文明的独特神韵和巨大魅力。传承和发展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保持精神独立性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道德语言 伦理表意 道德叙事 中华伦理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向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戴木才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21世纪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 21世纪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执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中心任务”所决定和要求的。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基础工程,是创建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理论需要。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四大方面,政治伦理理念是人类政治伦理之“魂”,政治制度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绳”,政治组织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体”,政治主体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理念 政治制度伦理 政治组织伦理 政治主体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社会道德建构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6
9
作者 甘绍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5,共11页
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塑造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探究现代社会道德建构的逻辑理路,就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得以建构的逻辑起点或者说道德得以塑造的逻辑... 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塑造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探究现代社会道德建构的逻辑理路,就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得以建构的逻辑起点或者说道德得以塑造的逻辑理路的首要环节是人之个体。在现代社会,道德作为人际行为规范,是保护个体之人的利益特别是其最基本的利益的,这些最基本利益的保护如果在某一或某些主管或应答者面前得到要求与主张,便上升为权利。因此,道德首先是权利系统,其次才是义务系统,且在伦理学的视野里,作为道德的义务系统完全是从作为道德的权利系统中推导出来的。同时,在现代社会,这些道德义务或规范不是上天命定的,而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通过契约的方式建构的。现代社会道德得以论证的理论基础是契约论或契约主义。进而,从自主确立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行为中可以看到道德与理性的联结以及从自由到道德的必然过渡,尽管现代社会的道德建构仅仅呈现为一种思想实验,而非对现代道德发生过程真实历史场景的再现,然而,对现代社会道德建构逻辑理路的勾画,可以展现现代伦理价值、道德原则、文明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及它们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个体之人 利益 权利 自由 道德 契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特色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春晨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38,共6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对由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并被资产阶级所信奉的天赋人权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进行全方位批判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表现形式及人权不平等现象,立足于“现实的个人”,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对由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并被资产阶级所信奉的天赋人权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进行全方位批判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表现形式及人权不平等现象,立足于“现实的个人”,阐述了权利有其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根源,平等和自由等人权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权利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关系是人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伦理基础等重要的人权主张,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以人的彻底解放为特征的真正人权的发展和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体现了三方面的理论特色:以人权的历史性反对人权的天赋性、以社会关系中的人权取代自私自利的人权、以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人权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人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历史权利 现实的个人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德语言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玉乔 王旖萱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36,共8页
中国道德语言是由中华民族创造、主要由中华民族使用、以表达中华民族的伦理价值诉求为主的一个规范性语言体系。它具有民间、官方和学术界三条发展路径。民间是中国道德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最广阔场域,它为中国人民创造中国道德语言和推... 中国道德语言是由中华民族创造、主要由中华民族使用、以表达中华民族的伦理价值诉求为主的一个规范性语言体系。它具有民间、官方和学术界三条发展路径。民间是中国道德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最广阔场域,它为中国人民创造中国道德语言和推动中国道德语言不断发展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现实条件。官方的主要职责是引导中国道德语言的发展,对中国道德语言的发展提供合理的行政性规范。除了沿着民间和官方的路径发展,中国道德语言还具有在学术界发展的路径。中国学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提出概念,建构思想,为中国道德语言注入学术性元素,从而成为中国道德语言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中国道德语言的发展沿着民间、官方和学术界三条路径展开,但这三条路径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具有交叉融合的空间,但这种融合是有限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德语言 民间路径 官方路径 学术界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性道德观的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桂梅 柳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135,共8页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知识分子 性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伦理文明传承视域下道德榜样叙事的意义透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培超 李燕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中华文明是一种伦理型文明,其传承绵延与重视注经、叙事密切相关。注经意在接续文脉,叙事重在高扬人格。在伦理型文明的场域中,叙事终究要指向“树人”。因而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涵有一条“道德榜样叙事”的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可以... 中华文明是一种伦理型文明,其传承绵延与重视注经、叙事密切相关。注经意在接续文脉,叙事重在高扬人格。在伦理型文明的场域中,叙事终究要指向“树人”。因而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涵有一条“道德榜样叙事”的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可以捕捉到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道德价值支撑。中国古代的道德榜样叙事主要通过史传记事、小说演绎和其他艺术加工来表现,不同的叙事手法在“虚实”之间共同指向了道德榜样的塑造、示范和民族精神的活化、赓续这一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榜样 叙事 虚实同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玉乔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其要义是要求我国社会各界自觉热爱中华文化,自觉敬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其要义是要求我国社会各界自觉热爱中华文化,自觉敬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激荡的复杂局面中,中华民族既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应该心系世界、心系人类,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主要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应该充分张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应该坚决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应该理直气壮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应该共同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极其重要的道德要求,既不能做唯我独尊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者,也不能做崇洋媚外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立场 文化主体性 精神独立性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自信助推道德共同体建构的三重理由
15
作者 彭定光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46,共8页
道德共同体是其所有成员都奉行同一道德并因此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等相同需要满足的共同体,是通过众多个人都信守和遵循同一道德来持续不断地建构的“自为”的共同体。在助推道德共同体建构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自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力量... 道德共同体是其所有成员都奉行同一道德并因此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等相同需要满足的共同体,是通过众多个人都信守和遵循同一道德来持续不断地建构的“自为”的共同体。在助推道德共同体建构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自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它之所以能够助推道德共同体的建构,是因为文化本身就内含着道德,同时文化的本性、内容和作用又可作为建构道德共同体的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道德共同体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公共道德责任
16
作者 彭定光 吴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6,共8页
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的公共道德责任,它事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确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公共道德责任不是纯粹外在的要求或者强制,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发自内心地承担的。文化与人的一体性、文化的实践性和文化作用的为... 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的公共道德责任,它事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确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公共道德责任不是纯粹外在的要求或者强制,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发自内心地承担的。文化与人的一体性、文化的实践性和文化作用的为人性,既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承担这一公共道德责任的理由,又是其履行该道德责任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公共道德责任 理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共同富裕的三重道德价值取向
17
作者 彭定光 夏翠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共同富裕不仅关涉分配的问题,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也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的人类实践。只有成为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的实践,作为人们价值追求的共同富裕才会真正得以实现。在社会主义中国,作为社会制度安排和正在进行的... 共同富裕不仅关涉分配的问题,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也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的人类实践。只有成为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的实践,作为人们价值追求的共同富裕才会真正得以实现。在社会主义中国,作为社会制度安排和正在进行的人类实践,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既有个人,又有共同体和人类。道德价值是为了人的。与共同富裕的三重实践主体相适应,共同富裕的道德价值取向应该同时包括个人层面的尊严、共同体层面的和谐和人类层面的自由。这三重道德价值取向表明共同富裕并非只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存和生命,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个人具有人性和善性、建构适宜于人生活的社会和追求自由。它们既可以为共同富裕实践提供结构性动力,又可以让我们全面把握和评价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实践 道德价值取向 尊严 和谐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哲学家的哲学话语创新
18
作者 向玉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9,共11页
先秦哲学家为中国哲学发展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改变了中华民族依靠神话、祭祀、算卦等建构文化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想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飞跃,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他们生活在专制社会的... 先秦哲学家为中国哲学发展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改变了中华民族依靠神话、祭祀、算卦等建构文化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想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飞跃,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他们生活在专制社会的现实之中,却能强烈地保持着哲学话语风格的个体差异,这是他们能够在哲学话语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卓越不凡的修辞能力为他们进行哲学话语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先秦哲学家普遍认识到了哲学话语创新的限度问题,并且对如何确立哲学话语创新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要推进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我们可以从先秦哲学家进行哲学话语创新的伟大原创精神中汲取理论和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创新 概念思维 个体差异 修辞 话语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作为中国传统健康伦理的价值根基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泰轲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中国传统健康伦理主要围绕防病避险、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等领域的问题而展开:防病避险的关键在于践行和合生生理念;治病祛疾的基础在于构建和睦医患关系;强身健体的动力在于立身兴家进而实现家国天下安和。和谐是以上三方面内容共同的... 中国传统健康伦理主要围绕防病避险、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等领域的问题而展开:防病避险的关键在于践行和合生生理念;治病祛疾的基础在于构建和睦医患关系;强身健体的动力在于立身兴家进而实现家国天下安和。和谐是以上三方面内容共同的价值依托,也是中国传统健康伦理其他支撑价值的共同追求,因而可以将和谐看作中国传统健康伦理最为核心的价值根基。中国传统社会围绕这一价值根基而展开的健康教育,精髓体现在“致中和”上,特点体现在“以德养生”上,即主要从维系和谐的伦理关系中守护和促进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健康伦理 以德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0
作者 孙春晨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伦理学研究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伦理学学科体系未能定型,但老一辈伦理学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为改革开放后伦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伦理学学科体系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伦理学研究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伦理学学科体系未能定型,但老一辈伦理学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为改革开放后伦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伦理学学科体系形成了包括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外国伦理思想史和应用伦理学四种学科形态在内的总体框架。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中国伦理学学科体系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方向,增强伦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时代意识和问题导向,积极协同其他相关学科推进应用伦理学科的建设和应用伦理专业硕士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伦理学 学科体系 建设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