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与勘查方向的思考 被引量:47
1
作者 王佟 刘峰 +5 位作者 赵欣 邓小利 袁同兴 任世华 孔庆虎 张建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共8页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能源仍然处在需求量大、资源高强度开发阶段,有必要认真审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通过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保存问题,基本摸清了煤炭资源状况。认为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能源仍然处在需求量大、资源高强度开发阶段,有必要认真审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通过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保存问题,基本摸清了煤炭资源状况。认为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主要受东西向、南北向“两横”和“两纵”构造带控制,在“九宫”分布不同区域资源赋存与开发程度不均衡,中东部地区开发强度大,西部资源丰富但勘查开发程度低。同时,对我国主要煤炭矿区典型矿井的煤炭资源采出情况进行了调查与计算,研究了煤炭资源回采率的计算方法,得出目前技术条件下多数矿井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在24.3%~59.8%,直接反映了目前开采技术条件下我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的实际采出情况。我国目前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0 a后大多将被开采和占用,保障能力不足,需要引起全社会对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视,提前谋划合理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现在开始勘查工作:一是加强中东部老矿区煤炭储量增储勘查力度;二是加快煤炭勘查开发战略西移,建设煤炭基地“双子座”;三是开展深部和复杂地区的地质条件精细勘查评价,助力煤炭资源、储量的储备能力提升,实现煤炭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煤炭开发 地质勘查 煤炭资源回采率 煤炭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不同产水程度煤层气井排采动态与产能特征
2
作者 陈文圆 葛燕燕 +7 位作者 孔庆虎 杨曙光 李鑫 张娜 韦波 王刚 王兴刚 苏红梅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9,共13页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富集和产出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新疆地区不同产水程度煤层气井产能差异的问题,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将煤层气井划分为低产水煤层气井、中产水煤层气井和高产水煤层气井三类。将累计排采500天、平均日产...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富集和产出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新疆地区不同产水程度煤层气井产能差异的问题,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将煤层气井划分为低产水煤层气井、中产水煤层气井和高产水煤层气井三类。将累计排采500天、平均日产水量低于5m^(3)的煤层气井,划分为低产水煤层气井。该类井压力下降幅度适中(CS18井压力下降幅度51.56%),压降解吸范围受限,供气面积小。将平均日产水量介于5~10m^(3)的煤层气井划分为中产水煤层气井,该类井压力下降幅度适中(BCS-22井压力下降幅度53.67%),少见产水量过大需要长期排水无法解吸的情况。将平均日产水量高于10 m^(3)的煤层气井划分为高产水煤层气井,该类井压力下降幅度较小(T1-6井压力下降幅度30.42%),排水降压困难。进一步提出了低产水煤层气井“合理控水、适当憋压”、中产水煤层气井“连续排采、稳水稳压”和高产水煤层气井“低套压、高流压日降幅”的排采建议。该研究可为新疆不同产水程度煤层气井长期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储层排采 产水量 井底流压 排采制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峰矿区2号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魏迎春 华芳辉 +4 位作者 何文博 宁树正 张宁 秦云虎 曹代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73-1487,共15页
为探讨煤中锂元素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和同一煤层不同矿井间煤中微量元素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以峰峰矿区的梧桐庄矿和九龙矿山西组2号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射光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为探讨煤中锂元素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和同一煤层不同矿井间煤中微量元素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以峰峰矿区的梧桐庄矿和九龙矿山西组2号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射光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S)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煤矿2号煤中煤质及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研究了2号煤中Li及稀土元素(REY)的赋存状态,探讨了2号煤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九龙矿2号煤层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整体比梧桐庄矿高,梧桐庄矿和九龙矿2号煤中Li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9.8μg/g和64.3μg/g,稀土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68.8μg/g和130μg/g。梧桐庄矿2号煤中Li元素和REY元素主要赋存于煤的有机质中;而九龙矿2号煤中Li元素主要赋存于高岭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中,REY元素主要赋存于独居石、黄铁矿和黏土矿物中。峰峰矿区2煤的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控制了其微量元素分布的总体特征,而燕山期岩浆热液作用导致2号煤层中微量元素在矿区南部的梧桐庄矿和矿区中部的九龙矿的差异。岩浆热液作用主要引起煤中Li,Nb,Pb,Ta,Th,Y,La,Sm,Ce,Er,Yb元素富集,其余微量元素没有明显变化。尤其是稀土元素和Li元素受岩浆热液影响含量增加,峰峰矿区九龙矿比梧桐庄矿2号煤中Li元素平均含量高14.5μg/g,稀土元素平均含量高61.2μg/g。梧桐庄矿2号煤中只有Li元素表现为轻微富集,而九龙矿2号煤中Li元素表现为富集,Nb,Pb,Ta,Th元素和稀土元素中Y,La,Er表现为轻微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峰矿区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中古野火事件及其对古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许云 张宁 +2 位作者 赵存良 梁汉东 孙玉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3-654,共12页
【研究目的】野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会对气候环境产生影响。对地史时期古野火的研究可以获得野火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长期影响。【研究方法】采集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5个主采煤层的56个样品,并... 【研究目的】野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会对气候环境产生影响。对地史时期古野火的研究可以获得野火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长期影响。【研究方法】采集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5个主采煤层的56个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宏观煤岩观察、煤岩显微组分定量、惰质组反射率测定、微观形貌观察。【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煤层的顶底板中存在大量的宏观化石木炭(Charcoal),且细胞间层均为同质化;煤中惰质组含量分布范围为45.23%~56.81%,且大部分惰质组反射率低于2%。【结论】这表明在泥炭沉积时期发生过高频率的野火事件且以中低温的地表火为主。根据现代森林火灾碳排放模型和煤中的惰质组由燃烧成因理论,计算出仅在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泥炭系统中野火释放的总碳量为443 Gt,其中CO_(2)的量为1377 Gt,CO的量为86.7 Gt,CH_(4)的量为8.2 Gt,CO_(2)的释放量相当于目前大气圈中CO_(2)总量的45.9%。延安组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野火释放的巨量温室气体可能是导致这一时期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古野火 煤炭 煤田 侏罗纪 古气候 煤炭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潘纪顺 李朋辉 +3 位作者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9-1291,共23页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岩石圈减薄而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而西部岩石圈厚度大,鄂尔多斯地块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与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地壳与岩石圈结构从西部稳定的克拉通结构变化为东部破坏严重的克拉通结构,过渡特征明显。因此,揭示山西断陷带及其两侧区域的构造特征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34°~41°N,107°~117°E)的150个流动地震台站近3a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扫描叠加法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法处理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的地壳厚度为37~47km,莫霍面较为平坦。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厚度为34~46km,在临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莫霍面呈现出明显的上隆,上隆量为4~10km,推断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地幔物质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与该区域已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征与太行隆起东、西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正、负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一致。该区域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计算结果表明,3个构造单元内的波速比均随地壳厚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地减小。整体看来,研究区以111.5°E为界分为东、西2个区,111.5°E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的泊松比较111.5°E以东的山西断陷带低,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东部地区具有稳定的古老地块特征,地壳结构相对简单;而山西断陷带下方上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其泊松比比两侧山区的泊松比高。就山西断陷带而言,以38°N为界可分为南、北2个区域,38°N以北的区域内地壳因存在部分熔融而呈现低速特征,而38°N以南的区域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壳特性而呈现高速特征。山西断陷带分南、北2个区域的原因可能与山西断陷带不均匀沉降有关,其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鄂尔多斯地块 山西断陷带 H-κ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小波变换的面波分离技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维清 王遂正 张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20-23,共4页
针对面波干扰的特点,应用二维小波变换把地震信号变换到时间、频率、空间和波数的四维函数中,然后充分利用有效波信号与面波在时间域、频率域、空间域和波数域方面的差异进行面波分离,通过分解与重构,得到分离面波后的地震信号,实际资... 针对面波干扰的特点,应用二维小波变换把地震信号变换到时间、频率、空间和波数的四维函数中,然后充分利用有效波信号与面波在时间域、频率域、空间域和波数域方面的差异进行面波分离,通过分解与重构,得到分离面波后的地震信号,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叠前面波分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小波变换 时频分析 分离技术 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侏罗纪富油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宁 许云 +1 位作者 乔军伟 宁树正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49,共8页
富油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其形成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地区侏罗纪延安组6个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运用煤质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延安组主采煤的氯仿沥... 富油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其形成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地区侏罗纪延安组6个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运用煤质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延安组主采煤的氯仿沥青"A"含量较高,饱芳比较低;正构烷烃呈单峰型分布,中链饱和烃占优势,Pr/n C17、Ph/n C18、Pr/Ph的值较高;C28和C29的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占主导地位。分析表明:陕北地区延安组主采煤层处于低热–成熟阶段,为富氢基质镜质体和壳质组生油的有利阶段;有机质来源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并有部分水生生物混入,形成于贫氧的泥炭沼泽环境,且经历了较强的生物降解作用,为富氢组分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延安组 富油煤 有机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煤田阜康矿区小黄山煤矿煤的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宁 许云 +1 位作者 宁树正 赵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2-250,共9页
煤中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对煤炭的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决定了煤在燃烧、气化、液化等方面的性质。为了使准噶尔盆地阜康矿区的煤炭资源得到清洁高效利用,采集发育在小黄山煤矿6号煤的11个样品,对其进行工业分析、全硫分析和发热量分... 煤中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对煤炭的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决定了煤在燃烧、气化、液化等方面的性质。为了使准噶尔盆地阜康矿区的煤炭资源得到清洁高效利用,采集发育在小黄山煤矿6号煤的11个样品,对其进行工业分析、全硫分析和发热量分析,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低温灰-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对煤灰中的常量元素、煤中的矿物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小黄山煤矿6号煤层属中高挥发分、特低灰分、特低硫,特高热值煤。煤灰中Na_(2)O相对质量分数为10.91%,具有顶部和底部高中部低的特征,分析表明煤中的矿物并非Na的主要来源,煤中的Na部分可能来自于表土层中的Na,地表水在下渗透过程中将其带入到煤层中,部分可能来源于中生代地层中具有超压的Na_(2)SO_(4)型水。低温灰化后主要矿物组成为白云石、片钠铝石、石英、钠长石、黏土矿物、方解石及少量的磷灰石、针铁矿等。片钠铝石是由煤化过程中产生的CO_(2)与硅铝酸盐矿物反应形成,白云石和方解石作为后生矿物由煤化过程中产生的CO和CO_(2)与赋存在煤中的流体反应形成。磷灰石作为后生矿物由热液活动或者是有机物分解过程释放出的磷在适当的化学条件下再沉淀形成,针铁矿为煤中铁的硫化物被氧化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中矿物 片钠铝石 准噶尔煤田 阜康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