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 sp. ZYX-Z-811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
作者 全苗苗 马青云 +4 位作者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郝玉娥 赵友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对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 sp. ZYX-Z-811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向C18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及红... 对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 sp. ZYX-Z-811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向C18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及红外和紫外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4-epi-lignicol(1)、lignicol(2)、6-demethylkigelin(3)、6,8-dihydroxy-3,4,7-trimethylisocoumarin(4)、6,7-dimethoxymellein(5)、musaone A(6)、2-(4-hydroxyphenyl)ethylacetate(7)、3-吲哚甲醛(8)、吲哚-3-乙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其中化合物1为未发表的化合物,文章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static circular dichroism, ECD)计算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对这些化合物分别进行抗氧化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10有弱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Phaeosphaeriopsis sp.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 HNMF114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府润 张圣良 +5 位作者 孔凡栋 马青云 谢晴宜 戴好富 陈萍 赵友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6期971-976,共6页
本文对一株来自中华紫蛤的附生真菌HNMF114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avatone(1)、cyclo(L-Trp-L-Trp)(2)、2,4(1 H,3 H)-quinazolinedione(3)、clavatol(4)、kotanin(5)、orland... 本文对一株来自中华紫蛤的附生真菌HNMF114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avatone(1)、cyclo(L-Trp-L-Trp)(2)、2,4(1 H,3 H)-quinazolinedione(3)、clavatol(4)、kotanin(5)、orlandin(6)、desmethylkotanin(7)、(S)-2-(1-Hydroxy-2,2-dimethylpropyl)quinazolin-4(3 H)-one(8)、(S)-2-methyl-1-(4-oxo-3,4-dihydroquinazolin-2-yl)propyl acetate(9)。新化合物1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μg/mL。化合物4、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1μg/mL和4μg/mL。化合物5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8μg/mL。化合物4、5和9对李斯特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4、4和8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 次生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晓鹏 李冉 +4 位作者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赵友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6-1254,共9页
为了研究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子实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pNPP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α... 为了研究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子实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pNPP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α-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海南斑褐孔菌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从斑褐孔菌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inoscavin A(1)、inoscavin C(2)、phellibaumin A(3)、phellibaumin D(4)、inonotusin B(5)、phellifuropyranone A(6)、phelligridin D(7)、原儿茶醛(8)、儿茶酚(9)、没食子酚(10)、对羟基苯甲酸(11)和对羟基苄叉丙酮(12),其中化合物1~7为聚酮类成分,化合物4、5、7抑制PTP1B的IC50值分别为(60.83±2.01)、(56.33±1.57)、(66.89±0.96)μmol/L,化合物2、7抑制α-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127.77±0.56)、(122.99±1.39)μmol/L,化合物4、7、2、6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6.71±0.69)、(25.79±1.59)、(30.45±1.67)、(32.90±1.59)μmol/L。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大部分的聚酮类成分具有PTP1B抑制活性、α-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活性,研究结果为海南斑褐孔菌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褐孔菌 子实体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内生真菌Ogataea sp.RW-S10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4
作者 阮武 郭教岑 +4 位作者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吴友根 赵友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1-746,共6页
为挖掘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从广藿香内生真菌Ogataea sp.RW-S10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ogataearin(1)、phenylalaninol(2)、对羟基苯乙酮(3)、bis... 为挖掘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从广藿香内生真菌Ogataea sp.RW-S10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ogataearin(1)、phenylalaninol(2)、对羟基苯乙酮(3)、bis(dethio)bis(methylsulfanyl)gliotoxin(4)、N-苯乙基乙酰胺(5)、lumichrome(6)和dehydroxypaxilline(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39.3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Actinoplanes sp.M4I6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子鹏 李芬发 +5 位作者 谢晴宜 马青云 杨理 戴好富 罗都强 赵友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4,共7页
对海洋放线菌Actinoplanes sp.M4I6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了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 对海洋放线菌Actinoplanes sp.M4I6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了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了抗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评价。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为(E)-prop-1-enyl-2-hydroxypropanoate(1)、cyclo-(R-Pro-R-Phe)(2)、cyclo-(L-Val-L-Leu)(3)、cyclo-(L-Phe-L-Val)(4)、cyclo-(L-Leu-L-Phe)(5)、lumichrome(6)、2-(4-hydroxyphenyl)ethylacetate(7)、4-hydroxysattabacin(8)、3-hydroxybutan-2-yl 2-phenylacetate(9),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5、6、8、9对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4、6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较弱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游动放线菌属 化学成分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抗枯草芽孢杆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