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不同产地假蒟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查晶珂 刘寿柏 +4 位作者 王雅丽 袁靖喆 梅文莉 庞真真 戴好富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290-303,共14页
研究海南不同产地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对种质资源筛选及产品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从海南产假蒟茎叶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假蒟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 研究海南不同产地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对种质资源筛选及产品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从海南产假蒟茎叶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假蒟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海南9个产地的挥发油样品中鉴定出96种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海南不同产地的假蒟茎叶挥发油成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9个产地假蒟样品挥发油成分可分为2类:P1(产地: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P2(产地: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P3(产地: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P4(产地: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吊罗山)和P5(产地:海南省东方市佳西村)为第一类;P6(产地: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P7(产地:海南省屯昌县坡心镇中建农场六队)、P8(产地:海南省三亚大茅国际沉香谷)和P9(产地: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为第二类。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海南9个不同产地假蒟挥发油的GC-MS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中发现同种研究对象其挥发油成分受种源差异、地域条件、提取方法以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发现与本研究分析的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新的挥发性成分,如:苍耳亭、1-乙基丁基氢过氧化物、4-甲基-2-戊醇等,这对假蒟挥发油成分的进一步的补充细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果可知,海南9个不同产地假蒟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具有差异性,但同时也具有相似性;9个不同产地具有22个大量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此外,假蒟挥发油成分中主含芳香族、脂肪酸、生物碱、萜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其中芳香族类化学成分含量较高;脂肪酸类含量最少。经综合评价筛选,相较于其他8个产地,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P3)产地假蒟挥发油化学成分最为丰富,其种质资源更优。该研究结果在今后假蒟的种质资源筛选及产品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蒟 挥发油 GC-MS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石斛茎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
作者 迟利航 陈惠琴 +4 位作者 黄圣卓 吴妃 梅文莉 宋希强 戴好富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7-473,共7页
目的研究美丽石斛Dendrobium formosum Roxb.ex Lindl.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美丽石斛茎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定其... 目的研究美丽石斛Dendrobium formosum Roxb.ex Lindl.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美丽石斛茎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定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oniferyl p-coumarate(1)、(-)-松脂醇(2)、2,5,7-三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柚皮素(4)、spiropreussomerin A(5)、7-hydroxy-14-de-O-methyl-lasiodiplodin(6)、(4 S,5S,6Z,8E)-5-hydroxydeca-6,8-dien-4-olide(7)、(6 S,9R)-blumenol C(8)、对羟基苯甲酸(9)、间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苯丙酸(11)、5,7-二羟基-异苯并呋喃酮(12)、2-(4-羟基苯基)-乙醇(13)、β-谷甾酮(14)、β-谷甾醇(15)。化合物1、4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 50值分别为(65.60±3.31)、(98.95±2.53)μmol/L;化合物3可抑制RAW264.7细胞产生NO,IC 50值为(3.97±0.12)μmol/L。结论化合物5~6、8、12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3具有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石斛 茎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体外抗炎活性 PNPG法 RAW264.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叶巴豆枝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
作者 吕俣颉 陈惠琴 +4 位作者 王昊 袁靖喆 梅文莉 刘寿柏 戴好富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49-2254,共6页
目的研究银叶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枝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银叶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诱导的RAW 2... 目的研究银叶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枝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银叶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牛磺胆酸诱导的GES-1损伤模型筛选其胃黏膜保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ullatantriol(1)、(-)-boscialin(2)、(+)-dehydrovomifoliol(3)、3-(hydroxylacetyl)-indole(4)、松脂素(5)、3,7-dimethyl-octa-1,7-diene-3,6-ol(6)、(+)-syringaresinol(7)、curcasinlignan B(8)、臭氏菜素C(9)、臭氏菜素D(10)、2,6-dimethyl-octa-1,7-dien-3,6-diol(11)、香草醛(12)、香草酸(13)、香草酸甲酯(14)。化合物4对LPS诱导RAW 264.7产生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 50值为73.62μmol/L。25μmol/L化合物1~4、6、9~12、14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率分别为30.07%、34.18%、23.91%、30.92%、17.51%、19.69%、31.76%、22.46%、30.56%、14.49%。结论化合物1~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表现出抗炎活性,1~4、6、9~12、14具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叶巴豆 枝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胃黏膜保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粗榧正丁醇部位中酚类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4
作者 薛飞霞 颜浩 +5 位作者 梅文莉 杨理 蔡彩虹 戴好富 王昊 王力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5-1061,共7页
为了研究海南粗榧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从海南粗榧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酚类成分,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 为了研究海南粗榧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从海南粗榧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酚类成分,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S,5R,8R,9S,10S)-4-(4-羟基-3-甲氧苯基)-1,6-二氧杂螺[4.5]癸烷-8,9,10-三醇(1)、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2)、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呋喃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5-(3″,4″-二甲氧基苯基)-3-羟基-3-(4′-羟基-3′-甲氧基苄基)-4-羟甲基-二氢呋喃-2-酮4′-O-α-L-鼠李吡喃糖苷(4)、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3-羟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1,3-二醇(5)、(+)-异落叶松脂素(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首次从海南粗榧中分离得到。利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抗炎模型测试化合物抑制细胞产生NO的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5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IC50值为37.58±2.11μmol/L,阳性对照槲皮素的IC50值为7.34±0.55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杉科 海南粗榧 酚类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花百部非生物碱抗炎症活性成分研究
5
作者 李艳丽 韦芳芳 +3 位作者 戴好富 梅文莉 许凤清 黄圣卓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3期30-37,共8页
为了探究止咳中草药细花百部的抗炎症活性物质,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从细花百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了9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数据对比参考文献,结构鉴定为3'-(4"-hydroxyphenyl)-propyl benzoate(1)、对羟... 为了探究止咳中草药细花百部的抗炎症活性物质,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从细花百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了9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数据对比参考文献,结构鉴定为3'-(4"-hydroxyphenyl)-propyl benzoate(1)、对羟基肉桂酸甲酯(2)、阿魏酸甲酯(3)、异阿魏酸乙酯(4)、3-(4-羟基苯基)-1-丙醇(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6)、(7E)-5,6-epoxy-2α,3β-dihydroxy-megastigm-7-en-9-one(7)、豆甾醇(8)和(3β,5α,6β)-stigmast-7-ene-3,5,6-triol(9),并采用Griess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的筛选,发现化合物1能够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因子(NO、TNF-α、IL-6)的产生,其IC50值为37.889±1.579~45.256±1.656μM。结果说明化合物1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细花百部中的非生物碱部分也是其活性物质,为细花百部在健康产品研发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花百部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唇石斛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东昇 杨理 +3 位作者 宋希强 梅文莉 陈惠琴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3,共7页
为了解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地上部分分离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3-hydroxy-1-(4-hydroxy-3,5-dim... 为了解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地上部分分离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2)、methyl 3-(p-hydroxyphenyl)propionate(3)、justiciresinol(4)、榕醛(5)、异落叶松脂素(6)、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methoxypropanol(7)、(+)-松脂素(8)、aloifolⅠ(9)、dendrocandin T(10)、3-甲氧基-4-羟基苯丙酮(11)、1,3,5-三甲氧基苯酚(12)、香草醇(13)和丁香脂素(14),其中化合物1~12,14均为首次从重唇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0和14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和10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0.40±0.36)、(12.16±0.18)和(9.46±0.7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重唇石斛 化学成分 酪氨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叶兰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沈颖 陈惠琴 +4 位作者 吴妃 梅文莉 钟云芳 冯雪萍 戴好富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9-2290,共12页
为探究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相的化合物,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和核磁共... 为探究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相的化合物,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从石油醚萃取相中共鉴定出17个化合物,其中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2-单棕榈酸甘油4个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相对含量。(2)从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罗汉松脂素(1)、(+)-松脂素(2)、callyspongidipeptide A(3)、环-[(S)-脯氨酸-(R)-亮氨酸](4)、epi-boscialin(5)、对苯二甲酸二丁酯(6)、对香豆酸甲酯(7)、对羟基苯乙酮(8)、对羟基苯甲醇(9)、对羟基苯甲醛(10)、香草醛(11)、4-(甲氧基甲基)苯酚(12)、β-谷甾醇(13)、肉豆蔻酸(14)和棕榈酸(15),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血叶兰中分离得到。(3)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一定抑制LPS诱导RAW 264.7产生NO的作用,其IC_(50)分别为(37.76±2.68)和(53.14±1.63)μmol·L^(-1)[阳性对照槲皮素IC_(50)值为(9.32±0.36)μmol·L^(-1)];抗氧化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清除能力,IC_(50)值分别为(51.22±1.07)和(79.22±7.44)μg·mL-1[阳性对照维生素C IC_(50)值为(6.01±0.17)μg·mL-1];同时,这两个化合物对ABTS·+自由基表现出强于阳性对照trolox[IC_(50)=(34.65±0.53)μg·mL-1]的清除能力,其IC_(50)值分别为(2.21±0.01)和(3.58±0.17)μg·mL-1。该研究丰富了血叶兰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明确了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成分,为后续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化学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叶兰属 血叶兰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蕊木枝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勇 梅文莉 +3 位作者 左文健 曾艳波 李小娜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从海南蕊木(Kopsia hainanensis Tsiang)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MS、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蕊木宁(1)、土波台文碱(2)、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3)、β-香树脂醇(4)、熊果酸(5)、2α,3β-二羟基熊果酸(6... 从海南蕊木(Kopsia hainanensis Tsiang)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MS、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蕊木宁(1)、土波台文碱(2)、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3)、β-香树脂醇(4)、熊果酸(5)、2α,3β-二羟基熊果酸(6)和β-谷甾醇(7)。其中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表明,化合物1~3和5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5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SM M C-7721)增殖均具有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蕊木 枝叶 活性成分 抗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来源真菌Xylaria sp.HNWSW-2异香豆素类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权云帆 王佩 +3 位作者 王昊 袁靖喆 戴好富 梅文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11-1617,共7页
为了研究红树林来源真菌Xylariasp.HNWSW-2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学与理化常数分析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采用液体浸泡法和Ellman比色法对化合物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 为了研究红树林来源真菌Xylariasp.HNWSW-2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学与理化常数分析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采用液体浸泡法和Ellman比色法对化合物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从Xylariasp.HNWSW-2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S)-(+)-8-O-methylmellein(1),(3S,4S)-(+)-4-hydroxy-8-O-methylmellein (2),(3S,4R)-(+)-4-hydroxy-8-O-methylmellein (3),(3S,4S)-(+)-4-hydroxymellein (4),(3S,4R)-(+)-4-hydroxymellein (5),(3R,4R)-(-)-4-hydroxy-5-methylmellein (6)和(3R,4S)-(+)-4-hydroxy-5-methylmellein (7)。其中,化合物1具有较强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化合物1~3、6和7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本研究首次发现化合物(S)-(+)-8-O--methylmellein具有较强的抗线虫活性,为相关杀线虫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异香豆素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骨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左文健 梅文莉 +2 位作者 曾艳波 王辉 戴好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560-16562,共3页
[目的]概述从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方法]搜集整理现有的有关枸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结果]文献报道,从枸骨中共分离得到40个化合物,... [目的]概述从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方法]搜集整理现有的有关枸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结果]文献报道,从枸骨中共分离得到40个化合物,主要为三萜皂苷及其苷元、黄酮及其苷类、多酚类及其衍生物、脂肪酸类和其他类(包括链状倍半萜tanacetene、胡萝卜苷和苦丁茶糖脂素甲、乙等),其中,三萜皂苷及其苷元18个,黄酮及其苷类5个,多酚类及衍生物5个,脂肪酸类7个,其他类6个。枸骨提取物的药理活性主要有降血脂、抗菌和抗生育等作用。其中,单体化合物熊果酸具有镇静、消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提高免疫作用、抗致癌、抗促癌、诱导F9畸胎瘤细胞分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等多种生物效应;槲皮素和金丝桃苷具有较强的镇痛、增强脑组织血流量和抗脑缺血性损伤等活性;枸骨苷4对脑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大鼠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心肌收缩力;腺苷对冠脉血流有增加作用,3,4-二咖啡酰鸡纳酸对前列腺环素(PGI2)的释放有较显著促进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枸骨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骨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润方言黎族凉茶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丘柳明 郑希龙 +4 位作者 王军 梅文莉 刘寿柏 左文建 戴好富 《热带生物学报》 2014年第3期290-296,共7页
润方言是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中保存较好的支系。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结合凭证标本的采集和鉴定,共收集了31种润方言黎族凉茶植物,并对这些植物的功效和价值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凉茶植物的现状及前景,旨在为润方言黎族凉茶的开... 润方言是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中保存较好的支系。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结合凭证标本的采集和鉴定,共收集了31种润方言黎族凉茶植物,并对这些植物的功效和价值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凉茶植物的现状及前景,旨在为润方言黎族凉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凉茶 植物资源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诱导海南龙血竭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宁 王辉 +4 位作者 刘寿柏 王昊 陈惠琴 戴好富 梅文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4,共6页
为了解人工诱导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所产血竭的化学成分,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socotrin-4?-ol(1)、homoisosocotrin-4?-ol(2)、(E)-3-(3,4-dihydroxybenzylidene)-7-hydroxy-chroman-4-... 为了解人工诱导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所产血竭的化学成分,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socotrin-4?-ol(1)、homoisosocotrin-4?-ol(2)、(E)-3-(3,4-dihydroxybenzylidene)-7-hydroxy-chroman-4-one(3)、5-hydroxy-7-methoxy-3-(4?-hydroxybenzyl)-4-chromanone (4)、3-去氧苏木查耳酮(5)、苏木查耳酮(6)、7,4?-二羟基黄酮(7)、7,4?-二羟基-8-甲基黄酮(8)、丁香树脂醇(9)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人工诱导海南龙血树所产血竭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6为首次从血竭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和8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人工诱导血竭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鹦歌岭土壤来源Streptomyces sp.YG-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洁明 陈惠琴 +4 位作者 王昊 梅文莉 蔡彩虹 谭志琼 戴好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28-1433,共6页
为了研究原始热带雨林鹦歌岭土壤放线菌(Streptomyces sp.)YG-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土壤放线菌YG-7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经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2-acetamido-5-chlor... 为了研究原始热带雨林鹦歌岭土壤放线菌(Streptomyces sp.)YG-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土壤放线菌YG-7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经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2-acetamido-5-chlorobenzamide,(2)cyclo(L-Pro-L-Leu),(3)3,6-dibenzylidene-2,5-piperazinedione,(4)albonoursin,(5)(3Z,6S)-3-benzylidene-6-isobutylpiperazine-2,5-dione,(6)3-hydroxy-2-methyl-4-pyrone,(7)isophthalic acid,(8)methyl3-carbamoylbenzoate,(9)2,3-dihydroxypropyl hexadecanoate.其中,化合物1、7和8为新天然产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5和7~8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鹦歌岭 化学成分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夏博 梅文莉 +2 位作者 龚明福 白红进 戴好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5-96,99,共3页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1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04%,其主要成分有氧化石竹烯(54.22%)、7,11-二甲基-10-十二碳烯-1-醇(14.11%)、6,11-二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10.24%)和橙花叔醇(10.22%)等。同时...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1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04%,其主要成分有氧化石竹烯(54.22%)、7,11-二甲基-10-十二碳烯-1-醇(14.11%)、6,11-二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10.24%)和橙花叔醇(10.22%)等。同时,测定了挥发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降香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均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 挥发油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枝藤枝条中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彩虹 梅文莉 +4 位作者 左文健 郭志凯 王辉 古海刚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4-188,共5页
为了解钩枝藤[Ancistrocladus tectorius(Lour.)Merr.]枝条中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从钩枝藤枝条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各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表... 为了解钩枝藤[Ancistrocladus tectorius(Lour.)Merr.]枝条中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从钩枝藤枝条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各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表丁香脂素(1)、丁香脂素(2)、松脂醇(3)、浙贝素(4)、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5)、ancistrocline(6)、hamatine(7)、ancistrocladine(8)、ancistrotectorine(9)和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这些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4和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枝藤科 钩枝藤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链霉菌15-4-2中的抗MRSA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郁蕾 戴好富 +3 位作者 曾艳波 李小娜 梅文莉 曾会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研究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15-4-2发酵液中的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活性跟踪,采用柱层析等方法对白刺链霉菌15-4-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分析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分离... 目的研究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15-4-2发酵液中的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活性跟踪,采用柱层析等方法对白刺链霉菌15-4-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分析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N-(2-羟基-1-(4-甲氧基苯基)乙基)乙酰胺(1)、2-(4-甲氧基苯基)-2-(丙胺基)乙醇(2)、cytoxazone(3)、对羟基苯甲酸(4)、(2S,3R)-3-羟基-2-甲基丁酸(5)、对甲基苯酚(6)和1,4-二甲氧基苯(7)。结论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4、5和6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其中,1、3、4和5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链霉菌15-4-2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花卫矛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盈盈 刘寿柏 +1 位作者 王昊 钟惠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601,共6页
从疏花卫矛(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ex Benth.)树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MS、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羽扇豆醇(1)、木栓酮(2)、羽扇豆酮(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4)、东莨菪内酯(5)、(+)-松脂醇... 从疏花卫矛(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ex Benth.)树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MS、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羽扇豆醇(1)、木栓酮(2)、羽扇豆酮(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4)、东莨菪内酯(5)、(+)-松脂醇(6)、(–)-Isoyatein(7)、4-羟基-3-甲氧基肉桂醛(8)、京尼平苷酸(9)、胆甾醇(10)、(8R,8′R,9R)-cubebin(11)、(8R,8′R,9S)-cubebin(12)、4-羟基-3,5-二甲氧基肉桂醛(13)、二十六碳酸(14)。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花卫矛 萜类 芳香醛 木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地胆草的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蓓 梅文莉 +3 位作者 左文健 曾艳波 刘国道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3-417,共5页
从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inn.)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表木栓醇(1)、羽扇豆醇(2)、6-deoxyisojacreubin(3)、桦木酸(4)、熊果酸(5)、阿魏酸(6)、3-甲酰吲哚(7)、半夏酸(8)... 从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inn.)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表木栓醇(1)、羽扇豆醇(2)、6-deoxyisojacreubin(3)、桦木酸(4)、熊果酸(5)、阿魏酸(6)、3-甲酰吲哚(7)、半夏酸(8)和30-醛基羽扇豆醇(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花地胆草中分离得到。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上述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和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6和8对烟草青枯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地胆草 菊科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胆草与白花地胆草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蓓 梅文莉 +3 位作者 左文健 曾艳波 刘国道 戴好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23-27,共5页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 Linn.)和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tomentosus Linn.)的脂溶性成分,经GC-MS分析,从地胆草中鉴定出44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3.72%;从白花地胆草中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 Linn.)和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tomentosus Linn.)的脂溶性成分,经GC-MS分析,从地胆草中鉴定出44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3.72%;从白花地胆草中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2.08%。地胆草和白花地胆草在萜类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试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地胆草与白花地胆草的脂溶性成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活性,且白花地胆草的抑菌活性强于地胆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胆草 白花地胆草 GC-MS 脂溶性成分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峰 梅文莉 +2 位作者 左文健 彭可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1,共3页
运用柱色谱技术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果实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3-吲哚甲酸(1)、6-羟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原酮(2)、芫花素(3)、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4)、... 运用柱色谱技术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果实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3-吲哚甲酸(1)、6-羟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原酮(2)、芫花素(3)、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4)、洋芹素-7,4'-二甲醚(5)、β-谷甾醇(6)和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瑞香科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化学成分 果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