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斑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晓鹏
李冉
+4 位作者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赵友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6-1254,共9页
为了研究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子实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pNPP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α...
为了研究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子实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pNPP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α-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海南斑褐孔菌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从斑褐孔菌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inoscavin A(1)、inoscavin C(2)、phellibaumin A(3)、phellibaumin D(4)、inonotusin B(5)、phellifuropyranone A(6)、phelligridin D(7)、原儿茶醛(8)、儿茶酚(9)、没食子酚(10)、对羟基苯甲酸(11)和对羟基苄叉丙酮(12),其中化合物1~7为聚酮类成分,化合物4、5、7抑制PTP1B的IC50值分别为(60.83±2.01)、(56.33±1.57)、(66.89±0.96)μmol/L,化合物2、7抑制α-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127.77±0.56)、(122.99±1.39)μmol/L,化合物4、7、2、6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6.71±0.69)、(25.79±1.59)、(30.45±1.67)、(32.90±1.59)μmol/L。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大部分的聚酮类成分具有PTP1B抑制活性、α-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活性,研究结果为海南斑褐孔菌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褐孔菌
子实体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斑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晓鹏
李冉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赵友兴
机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分析测试中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口市热带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院/海南省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6-1254,共9页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1RC643)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No.CARS-21)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o.1630082022004)。
文摘
为了研究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子实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pNPP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α-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海南斑褐孔菌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从斑褐孔菌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inoscavin A(1)、inoscavin C(2)、phellibaumin A(3)、phellibaumin D(4)、inonotusin B(5)、phellifuropyranone A(6)、phelligridin D(7)、原儿茶醛(8)、儿茶酚(9)、没食子酚(10)、对羟基苯甲酸(11)和对羟基苄叉丙酮(12),其中化合物1~7为聚酮类成分,化合物4、5、7抑制PTP1B的IC50值分别为(60.83±2.01)、(56.33±1.57)、(66.89±0.96)μmol/L,化合物2、7抑制α-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127.77±0.56)、(122.99±1.39)μmol/L,化合物4、7、2、6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6.71±0.69)、(25.79±1.59)、(30.45±1.67)、(32.90±1.59)μmol/L。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大部分的聚酮类成分具有PTP1B抑制活性、α-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清除DPPH活性,研究结果为海南斑褐孔菌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斑褐孔菌
子实体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生物活性
Keywords
Fuscoporia punctata
fruiting body
chemical constituent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斑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吴晓鹏
李冉
马青云
杨理
谢晴宜
戴好富
赵友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