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吡脲(CPPU)处理对采后杧果保鲜及生理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鲁斌 宋康华 +2 位作者 贾志伟 谷会 弓德强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4-611,共8页
【目的】探讨氯吡脲[(1-(2-chloropyridin-4-yl)3-phenylurea,CPPU]处理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贮藏保鲜的影响,为杧果贮藏保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芒6号’杧果为试验材料,采后经25 mg·L-1的CPPU浸果处理5 ... 【目的】探讨氯吡脲[(1-(2-chloropyridin-4-yl)3-phenylurea,CPPU]处理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贮藏保鲜的影响,为杧果贮藏保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芒6号’杧果为试验材料,采后经25 mg·L-1的CPPU浸果处理5 min后,在25℃条件下贮藏,采用气相色谱定期测定乙烯释放量,并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杧果品质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降低杧果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病情指数,延缓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在贮藏15 d后,处理果实的病情指数比对照果实低20.99%,TA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高出73.37%、30.42%;同时,在贮藏过程中,CPPU处理推迟杧果呼吸乙烯高峰2 d、延缓了PG(polygalacturonase)和Cx(cellulase)2个酶活性高峰3 d;同时,CPPU处理延缓了果实POD(peroxidase)和CAT(catalase)酶活性峰值的到来。【结论】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延缓采后杧果的衰老进程,是采后杧果贮藏保鲜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CPPU 衰老 生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物质肉桂醛防治杧果炭疽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柳凤 詹儒林 +3 位作者 何衍彪 赵艳龙 杨顺锦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1-656,共6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植物源抑菌物质肉桂醛对杧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从杧果内防御酶变化角度探讨其防病机制。结果表明,肉桂醛防治杧果炭疽病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为30 mg.L-1,13 d的防治效果为56.67%,肉桂醛对杧果炭疽病菌菌丝生...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植物源抑菌物质肉桂醛对杧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从杧果内防御酶变化角度探讨其防病机制。结果表明,肉桂醛防治杧果炭疽病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为30 mg.L-1,13 d的防治效果为56.67%,肉桂醛对杧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38.51和22.34 mg.L-1,当肉桂醛质量浓度大于40mg.L-1时,可导致杧果炭疽病菌分子孢子的消解。肉桂醛防治杧果炭疽病生理生化机制测定结果表明,病菌侵入杧果后O.2等活性氧物质的含量上升,肉桂醛对病菌进行抑制与杀死作用,降低其侵染能力,间接减少了此类物质的产生、减小寄主因病菌侵染而导致防御酶系统发生紊乱的程度,使寄主保持基本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抑制和减轻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炭疽病 肉桂醛 抑菌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柳凤 韦继光 +1 位作者 詹儒林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2-1096,I0002,共6页
【目的】为了解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营养亲和性及营养亲和群类型,【方法】以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杧果品种的38个畸形病病原菌为材料,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结果】共获得抗氯酸... 【目的】为了解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营养亲和性及营养亲和群类型,【方法】以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杧果品种的38个畸形病病原菌为材料,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结果】共获得抗氯酸盐、不能还原利用硝酸盐营养突变体(nit)455株,通过MM、NM、HM等3种不同氮源培养基划分出nit A、nit B、nit C、nit D 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A出现频率最高,占总体的78.02%;nit B和nit C其次,分别占7.91%和13.63%;nitD最少,仅占0.44%。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将获得的突变菌株进行配对培养,测得不同的营养体亲合群(VCGs)数为5个,其中VCG1内包含30个菌株,3个菌株分布在VCG2内,VCG3和VCG4内各含有2个菌株,菌株MG33单独形成VCG5。【结论】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存在丰富的营养亲和群类型,分析发现F.mangiferae的营养亲和群种类和杧果品种、地理来源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NIT突变体 抗氯酸盐突变体 营养亲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蕉2个ERF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侯晓婉 胡伟 +2 位作者 徐碧玉 张鲁斌 金志强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6-816,共11页
【目的】筛选、克隆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关键ERF转录因子基因,并研究其功能。【方法】综合运用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分析不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AP2/ERF转录因子超家族基因的表达谱聚类变化,并从中筛选、克隆关键ERF转... 【目的】筛选、克隆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关键ERF转录因子基因,并研究其功能。【方法】综合运用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分析不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AP2/ERF转录因子超家族基因的表达谱聚类变化,并从中筛选、克隆关键ERF转录因子,对其功能进行研究。【结果】不同非生物胁迫下,AP2/ERF超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对低温胁迫的响应较其他胁迫敏感;筛选克隆的Ma ERF25和Ma ERF27基因是ERF家族基因,具备ERF家族基本特征,编码蛋白为核定位蛋白,C端具有转录激活活力,并参与了香蕉对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应答,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结论】获得了2个巴西蕉ERF基因Ma ERF25和Ma ERF27,被定位在细胞核,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参与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AP2/ERF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转录激活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抗坏血酸对采后菠萝黑心病发生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侯晓婉 鹿志伟 +3 位作者 张鲁斌 贾志伟 谷会 洪克前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5-1116,共12页
【目的】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采后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生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巴厘’菠萝为材料,分别用清水和0.2%(m/v)抗坏血酸浸泡处理,研究采后贮藏过程中黑心病发病情况及H2O2含量变化,分析抗氧化物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变... 【目的】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采后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生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巴厘’菠萝为材料,分别用清水和0.2%(m/v)抗坏血酸浸泡处理,研究采后贮藏过程中黑心病发病情况及H2O2含量变化,分析抗氧化物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并结合转录组数据探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源抗坏血酸处理有效延缓了采后菠萝黑心病的发生,降低了菠萝果实黑心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了菠萝果实H2O2含量,抑制了内源抗坏血酸(As A)含量的减少,增强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提高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在黑心病发生过程中,抗氧化防御系统关键酶基因显著响应抗坏血酸的处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GR)均显著上调。【结论】菠萝果实采后贮藏前外源As A处理能够延缓贮藏过程中菠萝果肉As A含量的下降,降低果肉H2O2含量,提高内源GSH抗氧化物含量,同时增加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关键酶的活性,增强菠萝果实的抗氧化性能,延缓采后菠萝黑心病的发生,延长采后菠萝贮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厘’菠萝(Ananas comosus'Comtede Paris’) 抗坏血酸 黑心病 抗氧化能力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后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病过程中乙醇代谢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炳钰 邵远志 +3 位作者 洪克前 谷会 贾志伟 张鲁斌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8-874,共7页
【目的】探究采后‘巴厘’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生过程中乙醇代谢途径的变化。【方法】对六成熟(6 M)和八成熟(8 M)果实进行黑心病发病情况观察,并检测常温贮藏时,黑心病发病过程中果实乙醇代谢相关产物、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变化。... 【目的】探究采后‘巴厘’菠萝果实黑心病发生过程中乙醇代谢途径的变化。【方法】对六成熟(6 M)和八成熟(8 M)果实进行黑心病发病情况观察,并检测常温贮藏时,黑心病发病过程中果实乙醇代谢相关产物、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变化。【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菠萝黑心病病情指数逐渐提高,其中6 M果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8 M果(P<0.05)。在贮藏前4 d,6 M果丙酮酸含量显著高于8 M果(P<0.05)并呈下降趋势,而8 M果呈上升趋势;6 M果的乙醛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第6天出现峰值,而8 M果为逐渐下降趋势。6 M果和8 M果乙醇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丙酮酸脱羧化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和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性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且8M果ADH活性显著高于6 M果,PDC和ADH基因表达与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结论】菠萝的采收成熟度与黑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成熟度高的8 M果贮藏过程中菠萝黑心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6 M果;伴随黑心病的发生,6 M果和8M果的乙醇代谢相关产物、代谢关键酶活性存在差异,乙醇代谢可能与黑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黑心病 乙醇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贮藏对货架期菠萝黑心病发生和果实品质维持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鲁斌 贾志伟 +2 位作者 谷会 弓德强 洪克前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5-680,I0008,共7页
【目的】为了解菠萝不同低温贮藏后常温条件下菠萝黑心病的发生以及果实品质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气象色谱测定乙烯释放量;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菠萝品质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菠萝分别经4℃和10℃冷藏9 d后转入26℃常... 【目的】为了解菠萝不同低温贮藏后常温条件下菠萝黑心病的发生以及果实品质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气象色谱测定乙烯释放量;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菠萝品质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菠萝分别经4℃和10℃冷藏9 d后转入26℃常温贮藏,与没有经过冷藏的菠萝相比均显著延缓了货架期菠萝黑心病的发生,降低了发病程度,但是4℃的处理效果更显著;果实品质相关生理指标测定表明10℃冷藏后降低了常温货架期乙烯释放量,延缓菠萝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TSS)、维生素C(Vc)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下降以及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的积累,与10℃冷藏相比4℃贮藏后常温货架期Vc含量下降和MDA积累速率较快。【结论】菠萝冷藏处理可以延缓常温货架期黑心病的发生,但4℃冷藏后更利于菠萝黑心病的控制;4℃冷藏对果实产生了伤害,加剧了常温货架期果实品质下降,而10℃冷藏后保持了常温货架期果实品质,对于采后黑心病严重的‘巴厘’品种可选择4℃贮藏,同时也说明低温冷害与菠萝黑心病发生的关系并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低温贮藏 黑心病 生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9
8
作者 柳凤 詹儒林 +1 位作者 韦继光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8-433,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液体PDA中生长量最大,最佳产孢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5~28℃;光照时间和酸碱(pH 4~10)对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孢子产生及萌发的影响不明显。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提取物。室内9种杀菌剂病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和EC95分别为1.200 4 mg·L-1和2.623 9 mg·L-1;25%嘧菌酯悬浮剂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EC50和EC95分别为0.531 2 mg·L-1和2.974 1 mg·L-1。25%咪鲜胺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对杧果畸形病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