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信号途径及其调控果树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弋 董晨 +2 位作者 魏永赞 郑雪文 李伟才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0-511,共12页
赤霉素(gibberellins,GA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如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茎和根的生长及开花等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逐步解析了GA在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及调控植物生... 赤霉素(gibberellins,GA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如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茎和根的生长及开花等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逐步解析了GA在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2017年以来,科学家在GA受体GID1的降解机制、DELLA新互作蛋白的鉴定以及O-fucosyltransferase修饰对GA信号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均有重要发现,这些新成果大大扩展了人们对GA信号调控机制的认知。GA在果树育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16世纪育种家就在葡萄中成功利用GA信号途径阻遏蛋白DELLA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实现矮化育种,提高产量。近年来,又在多种果树中发现了GA途径基因突变造成的矮化材料。GA突变体在果树育种中的利用已证明,人为调控GA信号是实现果树高产稳产的有效方法。鉴于GA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果树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对GA信号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系统介绍,为将来在果树中更高效、更广泛地利用GA途径基因、提高果树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赤霉素 信号转导 DELLA蛋白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区冬夏季节菠萝果实维生素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苗苗 步佳佳 +6 位作者 张秀梅 刘胜辉 李运合 陆新华 吴青松 孙伟生 孙光明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3-807,共5页
【目的】探明不同季节和产地对菠萝果实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3个地区(云南西双版纳、海南万宁和广东湛江)2个品种(‘巴厘’和‘无刺卡因’)的冬夏季节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6种维生素含量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明不同季节和产地对菠萝果实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3个地区(云南西双版纳、海南万宁和广东湛江)2个品种(‘巴厘’和‘无刺卡因’)的冬夏季节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6种维生素含量的差异。【结果】3个地区2个品种冬季果维生素A和维生素B6的含量低于夏季果,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则相反;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冬季果维生素B3含量低于夏季果,而广东湛江和海南万宁两个地区相反;冬季果中含有维生素E而夏季果中并未检测出;夏季果中,广东湛江地区的‘巴厘’未检测到含有维生素B12,而海南万宁地区的‘巴厘’未检测到维生素B6。【结论】冬夏季节对6种维生素含量的影响大于不同产地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维生素 冬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致病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大智 詹儒林 +3 位作者 柳凤 赵艳龙 何衍彪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3-734,共12页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杧果叶片防御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对杧果的致病生理机制;同时以不同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液p H为条件,对该菌产毒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Watanabe培养滤液中得到淡黄色粗毒素,是一类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毒素对杧果叶片有浸解作用,随着浓度的上升,对杧果叶片的损伤程度不断加重,形成的病斑与病原菌症状一致。生理生化研究发现粗毒素侵染杧果叶片后,能激活杧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POD、PPO、CAT与PAL分别在接种病菌48、72、36 h后达到顶峰,酶活性分别是965.33、8 456、1 341.13和4.02×104U·g^(-1)·min^(-1),是健康叶片的1.35、2.20、1.08和4.19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毒素通过摇瓶震荡培养,优化出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Watanabe培养液(p H 7~8),24℃培养120 h。【结论】因该粗毒素对杧果叶片产生明显的浸解作用,表明其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杧果叶片组织电解质的渗漏,对叶片细胞膜具有损伤作用,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由此推断,毒素可能属于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HST),同时可能是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致病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细菌性角斑病 毒素 酶活性 致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雨栽培对杧果果实品质和病害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许文天 白团辉 +6 位作者 高玉尧 王松标 武红霞 姚全胜 詹儒林 马小卫 周毅刚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4-638,F0003,共6页
【目的】为了探索我国华南多雨产区杧果高效生产新模式,【方法】在果实发育的前期和全生育期不同阶段采用避雨处理对果实品质、病害以及采后耐贮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2种处理能有效提高坐果率;全生育期避雨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略... 【目的】为了探索我国华南多雨产区杧果高效生产新模式,【方法】在果实发育的前期和全生育期不同阶段采用避雨处理对果实品质、病害以及采后耐贮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2种处理能有效提高坐果率;全生育期避雨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略有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内在品质和采后果实耐贮性明显优于前期避雨和对照;2种处理能有效控制果实病情指数、发病率,尤其是全生育期避雨效果更加显著。【结论】全生育期避雨更有利于降低果实病害,并提高果实的品质和耐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避雨栽培 品质 病害 耐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果性不同的番荔枝品种果皮中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晶晶 段雅婕 +3 位作者 莫亿伟 胡玉林 胡会刚 谢江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9-776,I0002,共9页
【目的】探讨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在裂果品种(AP番荔枝)和不裂果品种(PO番荔枝)采后贮藏期间的表达差异。【方法】对番荔枝2个品种采后后熟不同阶段以及对AP番荔枝进行喷施乙烯利处理后对果皮进行取样,测定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目的】探讨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在裂果品种(AP番荔枝)和不裂果品种(PO番荔枝)采后贮藏期间的表达差异。【方法】对番荔枝2个品种采后后熟不同阶段以及对AP番荔枝进行喷施乙烯利处理后对果皮进行取样,测定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个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在2个品种室温贮藏期间和乙烯利处理后,基因在不同阶段的表达变化,并应用CLUSTER软件对基因的差异表达进行双向层次聚类分析。【结果】AP番荔枝和PO番荔枝采后后熟期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值变化基本一致,2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而乙烯利处理能加速AP番荔枝的成熟与开裂。定量PCR分析表明,贮藏期间8个基因在PO番荔枝中的表达量均低于AP番荔枝,其中PPO在PO番荔枝中无表达,EXP2、EXP3和PE在PO番荔枝贮藏期前3 d表达量很低。EXP1在2个番荔枝品种贮藏期间一直处于高水平表达,但不受外源乙烯诱导,而EXP2、EXP3、XET1、XET3、PE和PPO均不同程度受到乙烯诱导。大多数基因在第1天,果实开裂前表达量已增加,随着裂果的加重表达量下降。聚类分析表明在PO番荔枝后熟过程中发生剧烈变化的有EXP1、EXP2、EXP3和PE基因,在AP-正常和AP-乙烯裂果前后表达量变化比较剧烈的基因基本一致,包括EXP1、EXP2、EXP3、PPO和PE。【结论】EXP1更多和果实成熟软化有关。EXP2、EXP3、PE和PPO与裂果关系较为密切,而XET1、XET2和XET3可能与果实成熟软化有一定关系,但不是果实开裂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 裂果 细胞壁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CP和壳聚糖复合处理提高嵊州桃形李采后保鲜效果 被引量:18
6
作者 莫亿伟 张付康 +4 位作者 杨国 吕益军 王庆华 胡会刚 王海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3,共9页
【目的】嵊州桃形李成熟于夏季高温季节,果实采后极易失水软化,并且易于腐烂难以保鲜,因此探讨1-MCP、壳聚糖涂膜及1-MCP和壳聚糖复合处理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采收成熟的果实于当天直接运回,从中选取大小一致、没有病虫害的果... 【目的】嵊州桃形李成熟于夏季高温季节,果实采后极易失水软化,并且易于腐烂难以保鲜,因此探讨1-MCP、壳聚糖涂膜及1-MCP和壳聚糖复合处理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采收成熟的果实于当天直接运回,从中选取大小一致、没有病虫害的果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1-甲基环丙烯(1-MCP)、壳聚糖及1-MCP结合壳聚糖复合处理,并以浸泡蒸馏水处理的果实为对照,分别装入塑料保鲜袋,在室温贮藏后的不同时间内观察果肉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测定果实品质参数。【结果】与对照相比,经不同浓度1-MCP或壳聚糖分别处理后,结果发现,以6.0μL·L^(-1)1-MCP处理6 h和1.0%壳聚糖单独处理后果实腐烂率最低;同时,与单独1-MCP或壳聚糖处理的果实相比,6.0μL·L^(-1)的1-MCP和1.0%的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桃形李采后保鲜的效果更为明显,复合处理更能提高贮藏过程中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果实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氧化伤害,降低果实贮藏过程中的失重率,提高果实硬度,维持果肉细胞结构完整性和维持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的含量,也达到降低果实腐烂率,延长贮藏时间的效果。【结论】6.0μL·L^(-1)的1-MCP和1.0%的聚糖壳复合处理显著提高桃形李采后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伤害,提高果实硬度和品质,从而延长保鲜时间和提高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形李 采后保鲜 壳聚糖 1-MCP 可溶性固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大智 詹儒林 +3 位作者 柳凤 李国平 赵艳龙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5-593,共9页
【目的】从细胞壁降解酶的角度开展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在发病过程中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对该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研发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外诱导培养和病原菌接... 【目的】从细胞壁降解酶的角度开展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在发病过程中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对该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研发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外诱导培养和病原菌接种处理,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叶片组织浸出液的电导率,并观测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结果】病原菌在改良的Marcus培养液和罹病组织中均能产生6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较高,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β-葡萄糖苷酶次之,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较低。病原菌接种杧果叶片后,6种酶活性显著升高,在病菌侵染前期(0-4 d),PMG接种后2 d达到最大活性高峰,酶活值为8.470 U·mg^-1,以未含致病菌株的培养基接种杧果叶片作为对照,此时接种处理酶活值是对照的3.805倍;β-葡萄糖苷酶接种后4 d酶活性值最大,为15.190 U·mg^-1,是对照的4.388倍。在病菌侵染后期(4-14 d),Cx、PG、PMTE和PGTE均在接种后的10 d达到最高峰,酶活性值分别为25.941、14.605、0.009、0.014 U·mg^-1,是对照的2.672、14.634、12.571和4.121倍,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对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此外,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具有浸解作用,且浸解损伤程度与酶浓度成正比。【结论】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的入侵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果胶酶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最早分泌并起作用,纤维素酶主要降解次生壁,致病作用发生在后期,并且果胶酶比纤维素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 细胞壁降解酶 酶活性 致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sarium mangiferae对杧果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柳凤 欧雄常 +2 位作者 詹儒林 常金梅 韦继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 【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CAT、SOD、APX和GR)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F.mangiferae侵染促进杧果顶芽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的增加;抗氧化剂As A的含量在整个侵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而GR含量急剧下降;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POD、CAT、SOD和GR的活性迅速上升,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APX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导致大量活性氧爆发,细胞酶系统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其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大大降低,加剧了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和对细胞的损伤。杧果活性氧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侵染 活性氧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丽琴 石胜友 +2 位作者 李伟才 魏永赞 舒波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4-258,351,共6页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明荔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方法】通过改良涂片法对荔枝品种‘妃子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多核仁、单价体、落后染色体、分裂不同步、...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明荔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方法】通过改良涂片法对荔枝品种‘妃子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多核仁、单价体、落后染色体、分裂不同步、不均等分裂、多分体等异常情况,为观察细胞总数的8.5%。异常情况多集中于前期Ⅰ、中期Ⅰ、前期Ⅱ和四分体时期,分别为各时期观察细胞总数的71.56%、33.33%、15.85%和31.25%,并对其形成的机制进行了讨论。【结论】分裂过程中发现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片段、不同步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常现象主要来源于终变期出现的较高频率的单价体,与细线期发现的多核仁现象没有直接关系,异常现象是导致多分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导致花粉败育。异常行为的发生可能与品种、个体或气候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减数分裂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新品种——‘热农2号’的选育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全胜 王松标 +7 位作者 武红霞 詹儒林 马蔚红 周毅刚 邢姗姗 马小卫 谢江辉 李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8-1139,F0002,共3页
‘热农2号’是从美国红杧的实生后代选育而成,属实生变异类型。该品种性状表现稳定,成花易,两性花比率高,丰产稳产,较抗炭疽病,属中熟品种。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28.3 g,果肉黄色,肉质细腻,纤维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9%,可滴定... ‘热农2号’是从美国红杧的实生后代选育而成,属实生变异类型。该品种性状表现稳定,成花易,两性花比率高,丰产稳产,较抗炭疽病,属中熟品种。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28.3 g,果肉黄色,肉质细腻,纤维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9%,可滴定酸含量0.36%,维生素C含量354 mg·kg-1,可食率65.4%,品质优良,是特色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新品种 '热农2号’ 实生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MiLCYB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文天 马小卫 +4 位作者 武红霞 罗纯 姚全胜 周毅刚 王松标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1-566,共6页
【目的】了解杧果Mi LCYB2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方法】应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克隆了991 bp的Mi LCYB2基因启动子序列。【结果】用在线软件Plant CARE分析表明,该序列除含有启动子基本元件,如TATA-BOX、CAAT-BOX外,还含有ABA、GA、Auxin... 【目的】了解杧果Mi LCYB2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方法】应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克隆了991 bp的Mi LCYB2基因启动子序列。【结果】用在线软件Plant CARE分析表明,该序列除含有启动子基本元件,如TATA-BOX、CAAT-BOX外,还含有ABA、GA、Auxin、SA、Me JA多种植物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参与生理周期调控、MYBHv1结合位点和光响应元件等一些其他的调控序列,推测Mi LCYB2基因的表达受多种植物激素、光照、生理周期、MYBHv1转录因子等的调控。【结论】杧果Mi LCYB2基因启动子的分离与序列分析为进一步探究杧果类胡萝卜素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MiLCYB2基因 启动子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GA信号途径基因LcPIF4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弋 董晨 +2 位作者 魏永赞 郑雪文 李伟才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2-1058,共7页
【目的】克隆荔枝GA信号途径的LcPIF4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特点、基因功能、亚细胞定位及互作蛋白进行研究。【方法】利用花穗RNA-seq数据对LcPIF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预测及分析,通过qRT-PCR对LcPIF4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研究,... 【目的】克隆荔枝GA信号途径的LcPIF4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特点、基因功能、亚细胞定位及互作蛋白进行研究。【方法】利用花穗RNA-seq数据对LcPIF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预测及分析,通过qRT-PCR对LcPIF4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在表达水平上分析其对烯效唑的响应。通过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构建对其基因功能及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酵母双杂分析其与Lc DELLA-1蛋白的互作。【结果】克隆的荔枝LcPIF4基因ORF长1 617 bp,编码539个氨基酸,且具有经典的APB结构域和HLH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LcPIF4基因在花穗、叶片、果皮等器官表达水平较高,且烯效唑处理后其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转基因试验表明,在拟南芥中过表达LcPIF4基因可促进下胚轴生长,且过表达LcPIF4-YFP的转基因材料可在细胞核位置检测到荧光信号。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LcPIF4与赤霉素途径阻遏蛋白LcDELLA-1存在直接的蛋白互作。【结论】荔枝LcPIF4蛋白具有拟南芥PIF4蛋白相同的结构域;LcPIF4在花穗中高表达,且其表达被烯效唑所抑制。LcPIF4可促进拟南芥下胚轴生长,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LcPIF4蛋白与Lc DELLA-1在酵母中存在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LcPIF4 烯效唑 花穗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XC01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柳凤 欧雄常 詹儒林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44-1252,共9页
【目的】由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解析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为深入研究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利用PacBio ... 【目的】由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解析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为深入研究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利用PacBio RS II测序平台对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序列拼接、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GO聚类分析等。【结果】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整个基因组大小为3 865 165 bp,GC含量为68.9%,编码3 442个蛋白基因,共有3 297个基因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功能,其中150个基因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582个基因参与到寄主与病原互作机制中。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CP016836。【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初步解释了该菌株致病的关键基因,为深入开展该病菌侵染植物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 全基因组测序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新品种—‘热农2号’
14
作者 姚全胜 王松标 +7 位作者 武红霞 詹儒林 马蔚红 周毅刚 邢姗姗 马小卫 谢江辉 李国平 《果农之友》 2012年第12期9-9,共1页
1选育过程‘热农2号’杧果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从美国红忙果实生后代群体中选育的优良株系,经多年初级系比观察,发现该品系长势壮旺,成花容易,花期相对较晚,坐果率高。食用风味品质优于当家品种‘紫花... 1选育过程‘热农2号’杧果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从美国红忙果实生后代群体中选育的优良株系,经多年初级系比观察,发现该品系长势壮旺,成花容易,花期相对较晚,坐果率高。食用风味品质优于当家品种‘紫花杧’,抗炭疽病能力强于大多数红杧品种,且性状稳定,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种 杧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南亚热带作物 选育过程 优良株系 实生后代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