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鳄梨采前果实黑褐色病斑病原鉴定及田间药剂防治
1
作者 於浩然 吴婧波 +4 位作者 詹儒林 姚全胜 李国平 陈晶晶 井敏敏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为明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圃采前油梨果实表皮黑褐色病斑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果上分离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油梨果实、叶片、茎干等部... 为明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圃采前油梨果实表皮黑褐色病斑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果上分离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油梨果实、叶片、茎干等部位致病性测定,并进行40%多菌灵悬浮液和25%嘧菌酯悬浮液对该病害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从15个油梨病果分离获得病原菌36株,根据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将36株病原菌划分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两个种,对两个种的代表菌株YLQ5-2和FNYG1进行多基因(ITS、GAPDH、CAL、TUB和ACT)系统发育分析,菌株YLQ5-2和菌株FNYG1分别与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聚为一支。致病性测定发现,刺伤状态下可引起油梨果实产生黑斑,无伤条件下即可导致油梨叶部发病,刺伤也无法使油梨茎干发病,表现出致病组织特异性。在油梨果实膨大期(7—9月)连续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和4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3次防治该病害,防效均超过50%以上,其中,25%嘧菌酯的防效较高,达到8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褐色病斑 油梨炭疽病 刺盘孢 致病性 多基因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MiNPR1抗病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思宇 詹儒林 +3 位作者 姜成东 柳凤 张国辉 姚全胜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0,共6页
NPR1是水杨酸(SA)介导的植物抗病通路中的转录共激活因子。本试验采用RT-PCR技术从杧果Mangifera indica叶片中分离得到MiNPR1-1和MiNPR1-2。序列分析显示,MiNPR1-1基因编码氨基酸471个,MiNPR1-2基因编码氨基酸445个。2种MiNPR1蛋白皆含... NPR1是水杨酸(SA)介导的植物抗病通路中的转录共激活因子。本试验采用RT-PCR技术从杧果Mangifera indica叶片中分离得到MiNPR1-1和MiNPR1-2。序列分析显示,MiNPR1-1基因编码氨基酸471个,MiNPR1-2基因编码氨基酸445个。2种MiNPR1蛋白皆含BTB/POZ结构域和锚蛋白重复序列,非跨膜蛋白且无信号肽,为不稳定酸性亲水蛋白。蛋白结构预测表明,MiNPR1蛋白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折叠构成,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相符。分析进化关系发现,MiNPR1-1蛋白为单独分支起源,MiNPR1-2与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的XP_031280798.1聚类为一簇。本研究克隆了杧果NPR1基因,预测其编码蛋白特征,为后续研究该基因在杧果上的功能及培育杧果优良抗病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MiNPR1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及其定殖规律
3
作者 於浩然 吴婧波 +4 位作者 詹儒林 柳凤 姚全胜 李国平 魏卿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9,共9页
为研究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杧果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定殖规律。利用电击转化法将质粒pBBR1MCS2-Tac-EGFP导入野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菌株Xcm003中,通过转化子生长表型和外源基因的PCR鉴定... 为研究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杧果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定殖规律。利用电击转化法将质粒pBBR1MCS2-Tac-EGFP导入野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菌株Xcm003中,通过转化子生长表型和外源基因的PCR鉴定,成功获得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转化子Xcm003-EGFP,采用室内刺伤和盆栽苗灌根接种试验,结合组织学观察法,追踪该病原菌在不同杧果器官组织中的定殖规律。结果表明,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杧果果实果皮外层细胞层,随着侵染时间推移,向内层果皮细胞层垂直扩散并定殖,后期病原菌在伤口处大量聚集,出现隆起开裂状病斑。在杧果叶片中,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叶片上表皮细胞层,随后迁移到叶肉细胞间隙,侵染后期,病原菌在气孔和伤口定殖,造成气孔和伤口堵塞,导致接种点出现黑褐色水浸病斑。盆栽苗灌根后发现,该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定殖,入侵杧果根部,但并不扩散至其他杧果组织,不会为害整株幼苗。说明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可在不同杧果组织中定殖,但仅表现为局部侵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 野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 GFP标记 质粒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杧果种质资源矮化相关形态指标的鉴定及综合评价
4
作者 连文斌 姚全胜 +4 位作者 马武强 柳凤 张国辉 詹儒林 马小卫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2,共9页
杧果是重要的热带水果,研发有效的矮化鉴定评价方法对于挖掘和利用杧果矮化种质资源,加速矮化品种选育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云南华坪县杧果种质资源圃180份杧果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秋梢长度、秋梢直径、节间长度、叶柄长度、叶柄宽度、叶... 杧果是重要的热带水果,研发有效的矮化鉴定评价方法对于挖掘和利用杧果矮化种质资源,加速矮化品种选育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云南华坪县杧果种质资源圃180份杧果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秋梢长度、秋梢直径、节间长度、叶柄长度、叶柄宽度、叶长、叶宽等7个可能与矮化相关的形态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正态分布检验、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80份杧果资源进行矮化等级评级并鉴定,筛选适合杧果矮化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秋梢长度等7个相关形态指标均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特点;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可解释相关指标71.84%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初步明确了秋梢长度等7个相关性状作为杧果矮化综合评价的主要形态指标,可用于有效评价杧果种质的矮化性状。综合评价将180份杧果种质划分为5个矮乔化等级,即Ⅰ级,矮化,8份种质;Ⅱ级,半矮化,12份种质;Ⅲ级,亚乔化,66份种质;Ⅳ级,乔化,60份种质;Ⅴ级,极乔化,34份种质,筛选出桂热杧71号、红光3号、Bangchpalli(板迟黎)、爱文、高州吕宋、凌水大杧、龙井大杧、墨西哥杧、巴西红杧、陈皮杧、翠云、桂热杧3号、凯豪杧、凯特、南豆杧4号、热研16号、Appee(苹果杧)、krs(凯瑞斯)、肯特、热农2号等一批矮化或半矮化的种质资源。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秋梢长度等7个主要形态指标为测定参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杧果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是准确可靠的,为杧果矮化资源的深入发掘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杧果 种质资源 矮化 形态指标 主成分分析 正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对杧果酚类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国平 郑磊 柳凤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0,共5页
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探讨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过程中杧果叶片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红杧6号”和高感品种“贵... 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探讨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过程中杧果叶片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红杧6号”和高感品种“贵妃”杧为试材,测定接种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后杧果叶片内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感(“贵妃”杧)抗(“红杧6号”)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均发生明显的变化。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种病菌后均直线上升,抗病品种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幅较高,且感病品种在侵染后期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均迅速降低;而感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幅较高。推测杧果叶片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与杧果抗性呈正相关,而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细菌性角斑病菌 酚类代谢 总酚 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果皮蜡质结构对果实抗炭疽病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然 吴婧波 +5 位作者 徐永艳 詹儒林 柳凤 姚全胜 李国平 魏卿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81,87,共6页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果皮蜡质结构抗炭疽病菌的作用,对“热农1号”等20个杧果品种进行脱蜡及不脱蜡处理后,采用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孢子悬浮液无伤接种,测定比较不同处理发病情况,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果实表皮...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果皮蜡质结构抗炭疽病菌的作用,对“热农1号”等20个杧果品种进行脱蜡及不脱蜡处理后,采用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孢子悬浮液无伤接种,测定比较不同处理发病情况,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果实表皮蜡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蓝丁胶粘连脱蜡可破坏杧果表皮蜡质结构,使其片层状蜡层减少,蜡质裂痕增多。热农1号、金香杧、板蒂、澳杧、汤米06、金煌、玉文、椰香、金星、红象牙等10个杧果品种脱蜡处理的病斑直径较不脱蜡处理显著增加。说明脱蜡处理可导致杧果品种发病速度加快、抗病性降低,证实蜡质结构在部分杧果品种果实抗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了物理屏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炭疽病 表皮蜡质 晶体结构 抗病性 孢子悬浮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炭疽病抗感品种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刁兴旺 吴莉君 +2 位作者 何红 姚全胜 柳凤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55-61,共7页
为挖掘芒果基因组上抗病性遗传信息,本研究以芒果炭疽病高抗品种金煌、高感品种爱文为材料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别获得5.58 Gb和4.73 Gb原始数据量,测序深度为15.01×和13.73×,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92.23%和92.27%。以“红象牙... 为挖掘芒果基因组上抗病性遗传信息,本研究以芒果炭疽病高抗品种金煌、高感品种爱文为材料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别获得5.58 Gb和4.73 Gb原始数据量,测序深度为15.01×和13.73×,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92.23%和92.27%。以“红象牙”品种的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爱文和金煌分别检测到3316161、307500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244686、201520个插入缺失(InDel)位点。对2个样本间DNA水平变异基因进行KEGG、KOG、NR、SwissProt数据库注释,分别发现28981、17151、30013、22910个变异基因,其中信号转导途径、植物-病原互作代谢途径、水杨酸代谢过程及其他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存在变异基因。对2个样本间变异基因进行筛选发现与植物抗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存在变异,其中包括RGA2、RPM1、DSC1、NBS-LRR、At4g27190等抗病蛋白基因的变异以及含NB-ARC结构域的蛋白质、含BTB/POZ结构域和锚蛋白重复序列的NPR1蛋白基因的变异等。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芒果抗感炭疽病品种在基因组水平的差异,可为抗病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并可为芒果抗病优质品种的创制及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全基因组重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炭疽病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