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上气田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健 李保振 +4 位作者 周文胜 周守为 朱军龙 刘晨 李乐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0,共9页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因而陆上气田开发采用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在海上推广应用便受到诸多限制。为了提高中国海上气田开发的效益,有必要归纳和总结我国海上气田在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施经验。按照气藏特点,将中国目前的海上气田分为凝析气藏、低渗透气藏、边底水气藏、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深水气藏等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其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典型案例对各类气藏的配套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及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中国海上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潜力给予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上气田 凝析气藏 低渗透气藏 边底水气藏 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 深水气藏 气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61
2
作者 周守为 朱军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共8页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未来40年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构建新型能源消费体系的重要阶段。为了回答碳中和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化石能源从而实现零碳排放的问题,首先剖析了“双碳”目标的概念,对比分析了中国能...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未来40年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构建新型能源消费体系的重要阶段。为了回答碳中和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化石能源从而实现零碳排放的问题,首先剖析了“双碳”目标的概念,对比分析了中国能源结构与低碳国家的差异,然后从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的角度明晰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认识,进而提出了协调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的8项举措:①节能提效;②规模化发展新能源;③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④多样化制氢;⑤加大森林碳汇;⑥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⑦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⑧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助力新产业、新工艺不断派生。结论认为:①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依赖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来实现,而应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多能互补、多元发展等措施最后再过渡到非化石能源主导的能源结构;②如果上述助力措施能够得以实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以节约大约17×10^(8) t(标准煤),碳排放量可减少至约74×10^(8) t,届时中国碳排放量达峰的峰值将介于74.16×10^(8)~113.85×10^(8)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实现路径 能源结构 化石能源 新能源 碳排放量峰值 天然气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稳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推进能源强国建设 被引量:25
3
作者 周守为 朱军龙 +3 位作者 李清平 付强 程兵 刘一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共11页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承诺,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要将目前化石燃料83%的占比逐步降低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未来30年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源消费需求将会持...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承诺,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要将目前化石燃料83%的占比逐步降低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未来30年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源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这对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和转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能源需求量增长与碳减排的关系,具体落实则需要“科学稳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推进能源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为此,通过分析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对未来中国能源的发展形势进行了研判;对比分析了世界能源大国CO_(2)历史累积排放量和累积增长趋势,进一步论证了国际碳减排行动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三项原则;分析了世界能源强国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建设能源强国的内涵、时间和路径,进而认为中国有望于2060年能源强度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建成能源强国并实现能源独立;最后提出了中国建设能源强国的11项战略举措,以期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能源强国 能源安全 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结构 新能源 能源转型 能源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