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深水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
1
作者 谢玉洪 王建花 袁全社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15,共19页
深水、超深水是我国海洋油气增储上产重要接替区,具有区域构造复杂、开发成本高的特点。充分发挥海洋地球物理技术优势,实现少井钻探评价获取规模优质储量并快速上产,是海上高质高效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南海深水区开展了... 深水、超深水是我国海洋油气增储上产重要接替区,具有区域构造复杂、开发成本高的特点。充分发挥海洋地球物理技术优势,实现少井钻探评价获取规模优质储量并快速上产,是海上高质高效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南海深水区开展了一系列地球物理理论创新和技术实践,相继发现了陵水17-2、陵水25-1、宝岛21-1、开平11-4、开平18-1等深水/超深水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成效显著,同时深化发展了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南海深水/超深水区油气勘探现状和面临的技术挑战;针对海底地形、海水深度、构造陡缓骤变等复杂情况,研发了地震采集变观测系统设计技术,确保高品质地震数据的获得;针对水体速度不均、多次波和鬼波发育、崎岖海底区波场复杂、复杂构造区速度变化异常等深水/超深水地质特点,研发了全波形反演高精度速度分析、粘弹性叠前深度偏移等宽频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通过岩石物理测试、地震特征响应机理分析,建立精细的岩石物理模型,提高储层预测和流体检测精度,实现叠前地震烃源岩预测、非亮点气藏识别等。最后提出了未来中国海洋深水/超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深水区 油气勘探 超深水 古近系 岩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8
2
作者 林益楷 邓双军 +1 位作者 杨昆鹏 赵博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为促进该产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在营业收入规模、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军国...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为促进该产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在营业收入规模、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军国际高端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国际油价震荡上行以及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背景影响下,传统油气装备和海上风电等新兴工程装备需求强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有望持续从中受益。通过对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对标分析发现: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和竞争力仍然不高,存在核心设备和关键部件国产化不足、全产业链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中国海洋工程企业重点围绕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在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一体化专业化发展、促进高端装备自主孵化能力提升、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加快完善全产业链联动机制等方面同向发力,不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现状 核心技术 产业链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典型含油气盆地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潜山油气藏 被引量:2
3
作者 单玄龙 徐长贵 +4 位作者 衣健 牛成民 郝国丽 郭剑南 闫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3-1787,共15页
近几年中国近海诸多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东海、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钻遇中生代岩浆岩,并且分布广泛。这些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藏特征研究不仅对盆地基底的形成演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对岩浆岩潜山油气勘探具有实... 近几年中国近海诸多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东海、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钻遇中生代岩浆岩,并且分布广泛。这些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藏特征研究不仅对盆地基底的形成演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对岩浆岩潜山油气勘探具有实践价值。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资料,系统对比了渤海湾、东海和珠江口等典型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中生代岩浆岩岩性复杂,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两类20余种岩性,其中渤海湾盆地火山岩发育基性到酸性多种类型,而其他盆地除基性火山岩外均较为发育,侵入岩主要为闪长岩和花岗岩等,以及少量的辉绿岩、闪长玢岩等次火山岩;岩浆活动主要发育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三个阶段,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弧后裂谷作用;近海盆地发生了差异构造演化,从侏罗纪的挤压背景转换到白垩纪的区域伸展环境,东海和渤海湾盆地经历弧后裂谷作用,珠江口盆地属于陆缘岩浆弧环境;近海含油气盆地形成了花岗岩风化壳型、岩浆杂岩型和中酸性熔岩型三类油气藏,侵入相的花岗岩、溢流相的中酸性熔岩或多种岩相岩性的叠加杂岩,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以及构造和流体的改造作用是潜山岩浆岩成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含油气盆地 中生代 岩浆岩 岩浆岩油气藏 潜山 渤海湾盆地 东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陆上天然气勘探进展及增储发展战略 被引量:5
4
作者 徐长贵 朱光辉 +2 位作者 季洪泉 祝彦贺 孙强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6,共15页
中国海油为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升天然气产量,逐步加大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矿权区块勘探投入,区块内有利于形成致密气、煤层气和常规气等多种天然气类型,天然气资源量可达30000×10^(8)m^(3),在高丰度区和构造简单区已经探明... 中国海油为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升天然气产量,逐步加大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矿权区块勘探投入,区块内有利于形成致密气、煤层气和常规气等多种天然气类型,天然气资源量可达30000×10^(8)m^(3),在高丰度区和构造简单区已经探明地质储量7500×10^(8)m^(3)。基于资源潜力及品质、成藏条件、勘探技术的全面分析,适时提出了陆上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增储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致密气—煤层气并举、多气种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加快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层煤层气和致密气勘探、快速推动沁水盆地中浅层煤层气勘探的部署思路。通过加强勘探领域成藏富集规律和勘探技术攻关方向的综合分析,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勘探方向。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区块具有煤系地层全油气系统有序共存特征,需开展煤系地层天然气全成藏系统勘探,夯实增储上产基础,聚焦致密气、深层煤层气,攻关薄层煤层气、奥陶系常规天然气和铝土岩气,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推进多气种交互接替勘探,实现天然气全成藏系统勘探开发。在沁水盆地南部、北部,重点推进中浅层煤层气水平井体积压裂达产技术试验和推广应用,并与薄层煤层气形成互补式经济有效开发,推动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整体增储上产。上述重点领域的勘探部署将保障中国海油陆上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增储实现和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鄂尔多斯盆地 沁水盆地 煤层气 致密气 勘探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海洋封存的思考与新路径探索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守为 李清平 +3 位作者 朱军龙 周云健 赵常忠 何玉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I0001,共11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目前碳封存选址大多都集中在陆地,并且主要以气态CO_(2)或者液态CO_(2)的方式进行碳封存。陆地的碳封存潜力不及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目前碳封存选址大多都集中在陆地,并且主要以气态CO_(2)或者液态CO_(2)的方式进行碳封存。陆地的碳封存潜力不及海洋,而且前者对于储层的地质条件和作业条件要求均较高。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碳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已建成第一个海上碳封存项目——“恩平15-1”CO_(2)封存示范项目。为了加快推进CO_(2)海洋封存目标的实现,提出了CO_(2)水合物固态封存的新思路,探索了海洋碳封存的整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甲烷水合物开发的逆向思维,以及CO_(2)水合物形成条件远不及甲烷水合物苛刻的特点,可以将CO_(2)注入海底形成CO_(2)水合物碳矿;②基于“固态流化”法的逆向原理及思维将液态CO_(2)直接注入甲烷水合物层及其下伏层的泥砂中,不仅可以利用CO_(2)置换开发甲烷水合物,而且还能在海底浅层形成CO_(2)水合物进而实现碳封存;③利用现有油气田开发平台和设备,选择有利于CO_(2)封存的地质构造和咸水层,有望实现油气田开发和海洋碳封存的协同发展。结论认为,该方法已经通过了实验室可行性验证,有望为未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封存 碳矿 CO_(2)水合物 CO_(2)地质封存 “固态流化”法 甲烷水合物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治理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6
作者 孙福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76,共8页
油气企业在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据治理工作,又是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油气企业数据治理现状,指出中国海油在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业务链条... 油气企业在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据治理工作,又是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油气企业数据治理现状,指出中国海油在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业务链条长、技术要求高和管理难度大三方面挑战;围绕具有中国海油特色的“组织推动、基础治理、平台支撑”三大基础能力、“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两项核心任务、一系列“价值场景”的勘探开发数据治理体系整体思路,提出七项数据治理主要措施,即构建组织体系、建立数据资产目录、制定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构建数据平台及推进数据整合与应用整合。中国海油数据治理的典型成效已初步体现,在现场作业方面能够全面支撑“秦皇岛32-6”“深海一号”等智能油气田建设,在研究设计方面可为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研究平台提供全专业数据支撑,在管理决策方面可为业财一体化平台提供便捷数据服务。中国海油在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为其他油气企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转型 数据治理 中国海油 勘探开发 数据质量 数据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人工智能发展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单彤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5,共9页
人工智能(AI)是推动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分析了目前油气行业人工智能面临的技术、管理层面的问题,阐述了中国海油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介绍了中国海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情况,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油... 人工智能(AI)是推动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分析了目前油气行业人工智能面临的技术、管理层面的问题,阐述了中国海油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介绍了中国海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情况,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发展建议。技术层面,目前油气行业中应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大多较为单一,这导致预测精度不高;在油气数据分析中过拟合,并且迁移学习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高计算资源、数据处理复杂性、实时性等需求。管理层面,数据不完整、质量差导致与智能应用融合不足;算力、平台建设统筹不足,现有算力和平台架构对新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场景价值不高、算法精度不满足需求。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海油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底座“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全面进行数据治理、构建统一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平台、算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场景规划体系的策略,并在勘探开发研究与分析、安全监测与异常行为预警、生产与设备设施预防性维护以及经营管理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AI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议未来AI在海油及油气行业应用时,应以实际应用落地为价值导向,进行基于场景驱动的AI深度融合,推动数据共享与跨行业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油气行业 发展策略 中国海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数智化研究进展专辑”寄语——创新驱动,数智赋能,书写中国海上油气新篇章
8
作者 俞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时代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时代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数字化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率和广颠覆性的特点,成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海油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主力军,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面对能源变革的新形势、市场竞争的新格局、技术迭代的新环境,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调整生产关系,优化生产要素,解放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摆在中国海油面前的“必答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海洋石油工业 产业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新一代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X区块超深水开发井固井技术
9
作者 冯颖韬 马睿 +3 位作者 崔策 张福铭 温达洋 赵军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7,共8页
随着海洋深水及超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复杂的地层环境给固井作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超深水低温、高压且可能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中,常规水泥浆难以满足固井作业的安全需求。为了实现长期有效的固井效果,开发了适用于... 随着海洋深水及超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复杂的地层环境给固井作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超深水低温、高压且可能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中,常规水泥浆难以满足固井作业的安全需求。为了实现长期有效的固井效果,开发了适用于超深水开发井的固井技术。该技术包括一种适用于超深水低温环境的低水化热水泥浆,与常规水泥浆相比,该水泥浆的水化放热量降低了23%以上,有效降低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风险,且对水泥的强度无影响。建立了海洋超深水井筒传热模型,在迭代求解该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海洋超深水井底循环温度(BHCT)模拟预测软件,并利用研制的BHCT井下测量工具验证了海洋超深水井筒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同时,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乳化和润湿反转效果的高效油基冲洗液,提高了油基滤饼的冲洗效率。南海X区块的11口开发井应用了超深水开发井固井技术,固井施工顺利,固井质量优良。研究和现场应用表明,超深水开发井的固井技术解决了超深水低温、高压且可能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环境的固井技术难点,可以为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开发井 固井技术 天然气水合物 水泥浆 井底循环温度 冲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气田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健 李保振 +4 位作者 周文胜 周守为 朱军龙 刘晨 李乐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0,共9页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因而陆上气田开发采用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在海上推广应用便受到诸多限制。为了提高中国海上气田开发的效益,有必要归纳和总结我国海上气田在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施经验。按照气藏特点,将中国目前的海上气田分为凝析气藏、低渗透气藏、边底水气藏、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深水气藏等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其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典型案例对各类气藏的配套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及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中国海上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潜力给予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上气田 凝析气藏 低渗透气藏 边底水气藏 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 深水气藏 气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流化采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藏破碎参数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国荣 黄蓉 +3 位作者 钟林 王雷振 周守为 刘清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4-89,共6页
选取合理的采掘破碎工艺参数和喷嘴结构参数,是实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藏固态流化商业化采掘的关键之一。为了分析实际工程中影响水合物射流破碎效率的因素,依托室内实验和中国南海北部荔湾3站位现场试采取得的数据,以产... 选取合理的采掘破碎工艺参数和喷嘴结构参数,是实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藏固态流化商业化采掘的关键之一。为了分析实际工程中影响水合物射流破碎效率的因素,依托室内实验和中国南海北部荔湾3站位现场试采取得的数据,以产气量12×10~4 m^3/d作为水合物商业开采目标,采用k—ε湍流模型开展了不同喷嘴直径、泵压等参数情况的仿真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确定了水合物射流破碎临界速度为24 m/s时的喷嘴直径、泵压、排量关系曲线;(2)满足商业开采的单日水合物沉积物采掘量的破碎速度为2.48 m^3/min,其所对应的射流破碎孔径为800mm;(3)在喷嘴直径确定的情况下,直接提升射流排量和泵压会对工艺流程中其他零部件造成一定的损害。结论认为,所优选出的海洋非成岩水合物藏固态流化商业化采掘破碎的设计参数,为固态流化开采水合物破碎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固态流化开采 喷嘴 FLUENT 水射流 破碎临界速度 喷嘴直径 泵压 排量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徐长贵 吴克强 +1 位作者 裴健翔 胡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包括热成因气和生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②储层主要为第四系深水海底扇砂岩;③盖层类型有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及含水合物地层;④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也发育构造-岩性圈闭;⑤运移通道包括断层、气烟囱、裂隙带等垂向输导通道及大型砂体、不整合面等侧向输导层,构成单一或者复合输导格架。提出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浅双源供烃、气烟囱-海底扇复合输导、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含水合物地层三元封盖、晚期动态成藏、脊线规模富集”的天然气成藏新模式。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对下步深水超浅层及相关领域或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 超浅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第四系 重力流海底扇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恩平21−4油田超深大位移井钻井液技术
13
作者 马积贺 耿铁 +2 位作者 宋晓伟 狄明利 杨波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南海东部恩平21−4油田是典型的边际油田,超深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存在井眼难以清洁、疏松砂岩承压能力低、钻遇多条断层、摩阻扭矩高和下套管易遇阻等风险挑战。为解决该油田钻井中存在的问题,选择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优选了合成基... 南海东部恩平21−4油田是典型的边际油田,超深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存在井眼难以清洁、疏松砂岩承压能力低、钻遇多条断层、摩阻扭矩高和下套管易遇阻等风险挑战。为解决该油田钻井中存在的问题,选择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优选了合成基液、降滤失剂、流性调节剂和润滑剂,优化了乳化剂加量,调整了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配方。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流变性能稳定,具有较高的低剪切速率,抑制性强,封堵性、抗污染性和润滑性能优异,高温高压滤失量2.4 mL,极压润滑系数0.03~0.06,满足恩平21−4油田超深大位移井钻井要求。按该配方配制的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及研究的关键配套技术在南海东部超深大位移井A1H井、EP−X井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携岩能力,润滑性能优异,钻进ϕ311.1 mm井眼时摩阻系数为0.17~0.21,下入ϕ244.5 mm套管时裸眼摩阻系数为0.40~0.45,钻井过程顺利。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技术不但解决了南海东部超深大位移井的钻井难点,还为该海域万米级大位移井安全钻井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基钻井液 低剪切速率 井壁稳定 摩阻 超深大位移井 恩平21−4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框架设计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涛 辛冰 +1 位作者 刘存骥 邓丽静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4,共5页
卫星账户是综合兼顾国民账户体系严谨性与核算主题灵活性的产物。海洋生态产品作为衡量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贡献的度量指标,构建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是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卫星账户编制的基本原理,系... 卫星账户是综合兼顾国民账户体系严谨性与核算主题灵活性的产物。海洋生态产品作为衡量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贡献的度量指标,构建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是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卫星账户编制的基本原理,系统梳理了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的编制思路与框架;构建出海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识别海洋生态产品“生产者”和“使用者”,并设计出供给使用表;基于供给使用关系,构造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海洋产业生态化贡献度及海洋生态产业化增加值等指标,并对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的编制应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账户 供给使用表 国民账户体系 海洋生态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寿阳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煤系沉积特征及对共生气藏的控制
15
作者 王振国 康丽芳 +1 位作者 张亚飞 郭明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6,共12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煤系共生气藏的勘探开发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沁水盆地目前的勘探开发却仍聚焦在煤层气藏。沁水盆地北部寿阳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山西组3号煤、太原组9号和15号煤热演化程度高,具备良好的烃源基础。海陆过渡相沉积...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煤系共生气藏的勘探开发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沁水盆地目前的勘探开发却仍聚焦在煤层气藏。沁水盆地北部寿阳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山西组3号煤、太原组9号和15号煤热演化程度高,具备良好的烃源基础。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有利于多种类型储盖组合发育,表明具备发育煤系气共生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利用研究区108口煤层气勘探井资料和前人对沉积环境的研究,对晚石炭—早二叠世煤系地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通过“点-线-面”的研究方法,将太原组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太原组一段(以下简称太一段)三角洲前缘沉积、太原组二段(以下简称太二段)潟湖—潮坪沉积、太原组三段(以下简称太三段)三角洲前缘沉积;山西组划分为1个沉积单元:三角洲平原沉积。在此基础上,归纳了8类典型的岩相组合,综合分析得出3类4种煤系气储盖类型。研究认为:在研究区北部仅发育单一煤层气藏,东部则发育煤层气+常规灰岩裂隙气藏,中部则以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为主,中部偏北主要发育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早二叠世 煤系地层 沉积特征 岩相组合 煤系气共生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设计方法
16
作者 赵海建 李大伟 +3 位作者 魏斯壮 王雪松 吴广 李庆峰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49,共8页
针对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计算不合理,导致施工安全风险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井筒续流理论和气液两相流理论,对压井前井筒内流体的初始分布状态、压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的压力变化规律、压井液密度及排量设计方法等开展了研... 针对超深裂缝性地层直推法压井参数计算不合理,导致施工安全风险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井筒续流理论和气液两相流理论,对压井前井筒内流体的初始分布状态、压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的压力变化规律、压井液密度及排量设计方法等开展了研究,并建立了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计算方法与最小压井液排量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压井前考虑溢流循环、关井续流及关井滑脱3个过程,结合漂移流动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气液两相流高度与持气率;以储层保护为目标提出的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设计方法,能够减少推入地层中的钻井液量,大幅降低储层污染风险;综合高井口回压与气液逆流条件下气泡滑脱的特点,以小气泡滑脱速度计算直推法最小压井液排量,更符合实际。双梯度压井液密度设计方法和最小压井液排量计算方法与实际压井案例及全尺寸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误差均在20%以内,表明该压井参数设计方法科学合理。该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现场工程师采用直推法压井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井 直推法 气液两相流 气泡滑脱 超深储层 裂缝性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大管径堆积绝热输送管道用于液氢转注的可行性数值研究
17
作者 陈锐莹 姜夏雪 +4 位作者 徐皓晗 陆新宇 高歌 朱少龙 王凯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5,共11页
为了评估LNG接收站卸液管道用于液氢转注的可能性,采用CFD数值方法,建立液氢管道热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管道所受动态热应力分布与管道稳态漏热。热流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管道热应力分布与分层流流型具有显著联系,热应力呈现明显的顶底... 为了评估LNG接收站卸液管道用于液氢转注的可能性,采用CFD数值方法,建立液氢管道热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管道所受动态热应力分布与管道稳态漏热。热流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管道热应力分布与分层流流型具有显著联系,热应力呈现明显的顶底差异。该型管道在分阶段预冷使用低温氢气进行初步预冷情况下,转注液氢时等效热应力能够满足液氢转注要求。稳态漏热分析结果显示该型管的堆积绝热结构外表面漏热量为16.77 W/m,尚无法到达同等尺寸合格真空绝热管漏热指标,需优化绝热结构以满足液氢转注绝热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管道预冷 热流固耦合 动态热应力 液氢转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作用与发展思考
18
作者 林存国 赵永明 +2 位作者 苏宇驰 金旭 周泽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1-242,共12页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确保能源安全,除了要发展化石能源,筑牢能源安全底线外,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打造保障能源安全的新突破口。回顾了能源安全的理论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并总结中国能源储量、生产与消费现状,...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确保能源安全,除了要发展化石能源,筑牢能源安全底线外,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打造保障能源安全的新突破口。回顾了能源安全的理论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并总结中国能源储量、生产与消费现状,阐述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分析中国新能源现存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此提出新能源产业的应对举措和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研究认为,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托底的新型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趋势愈发明显;未来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将加速向电气化演进;发展新能源需要应对新能源并网消纳、与新能源相适应的煤电灵活性改造、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3项重要挑战。本文可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能源转型 新能源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东低凸起中生界火山岩勘探突破及油气成藏条件
19
作者 徐长贵 杨海风 +3 位作者 陈磊 高雁飞 步少峰 李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50,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渤东低凸起中生界火山岩历经多年研究攻关和油气勘探实践,2024年钻探的LK7-A井在火山岩风化壳获得高产油气流,但火山岩分布规律、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亟需进一步攻关。利用近年来渤海中生界火山岩新钻探井录... 渤海湾盆地渤东低凸起中生界火山岩历经多年研究攻关和油气勘探实践,2024年钻探的LK7-A井在火山岩风化壳获得高产油气流,但火山岩分布规律、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亟需进一步攻关。利用近年来渤海中生界火山岩新钻探井录井、测井、地球化学及岩矿分析数据,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区展开综合研究。分析表明:①LK7-A构造的火山岩为源于深部的埃达克岩,深大断裂为中酸性火山岩就位提供了通道。②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构造角砾岩及中酸性熔岩之中,孔隙类型以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储层物性以高孔-低渗和中孔-低渗为主;③优势岩性岩相是火山岩形成规模型储层的基本条件,构造裂缝和晚期强风化作用是中生界火山岩连片成储的重要机制;④渤东低凸起具备双洼油气强充注,超压泥岩强封盖的有利条件,能够形成高丰度油气藏。研究区中生界火山岩潜山具备良好的圈闭形态和规模成储条件,且运聚条件优越;构造活跃的中酸性火山岩长期暴露区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海域 渤东低凸起 中酸性火山岩 火山机构 风化壳 优质储层 油气成藏 超压强注 勘探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20
作者 纪钦洪 于广欣 +1 位作者 黄海龙 于邦廷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83,共5页
综述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技术现状及产业化进展,梳理了电解池结构与原理,关键材料体系,电池、电堆及系统设计,指出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和改进方向,分析了SOEC技术适配的融合应用场景和发展潜力,并提出未来材料开发、结构设计、系统... 综述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技术现状及产业化进展,梳理了电解池结构与原理,关键材料体系,电池、电堆及系统设计,指出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和改进方向,分析了SOEC技术适配的融合应用场景和发展潜力,并提出未来材料开发、结构设计、系统集成优化及应用方向等建议,为开展SOEC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电解水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