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被引量:51
1
作者 张功成 陈国俊 +3 位作者 张厚和 李友川 梁建设 杨树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共19页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断陷,根据沉积充填特征分为陆相断陷和叠合断陷,陆相断陷指断陷期地层完全为陆相地层充填的凹陷,叠合断陷指除陆相地层充填外,还存在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充填的断陷。渤海海域、黄海海域、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和北部湾盆地古近纪断陷都属于陆相断陷,处于克拉通内部或大陆架,称为内带;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琼东南盆地及莺歌海盆地的古近纪断陷都属于叠合断陷,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或被动大陆边缘陆坡区,称为外带。内带陆相断陷主要烃源岩为中深湖相源岩,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以始新世为主;外带叠合断陷烃源岩包括湖相烃源岩、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其中以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为主,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始新世—渐新世为主。内带湖相烃源岩倾向生油,外带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烃源岩倾向生气。近海盆地内带热流值低—较高,外带热流值高—超高。烃源岩与热场耦合,内带倾油型烃源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油,外带倾气型烃源岩在较高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气。因此,近海内带主要生油是找油的领域,外带主要生气是找天然气领域。中国近海石油的主要勘探领域在内带的渤海、南海北部北带和南黄海海域断陷,天然气主要勘探领域在外带的南海北部陆坡及东海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流 油气田分布 有序性 源热共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研究 被引量:51
2
作者 李友川 米立军 +2 位作者 张功成 傅宁 孙玉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0-979,共10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烃源岩存在明显差异,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以中生界裂陷期湖相和坳陷期海相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南海北部深水区裂陷期可能发育第三系湖相烃源岩,但油气源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烃源岩存在明显差异,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以中生界裂陷期湖相和坳陷期海相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南海北部深水区裂陷期可能发育第三系湖相烃源岩,但油气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三系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为本区主力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煤系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河流—三角洲体系是控制陆生高等植物生长和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因素,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存在由陆向海降低的趋势。南海北部深水区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或凹陷周缘,以煤系烃源岩为主,部分为海相烃源岩,但盆地或凹陷沉积中心主要为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的海相烃源岩,烃源岩条件较盆地或凹陷周缘地区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盆地 海相烃源岩 煤系烃源岩 形成和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背景下大型浊积扇研究进展及堆积机制探讨:以莺歌海盆地黄流组重力流为例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华 陈思 +2 位作者 甘华军 廖计华 孙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4,共14页
围绕浅海背景下大型浊积扇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并以莺歌海盆地黄流组重力流为例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堆积机制。位于莺歌海盆地中央的东方区黄流组发育的大型高效储集体——浅海重力流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和堆积机制具有其独特性。古生物研究表... 围绕浅海背景下大型浊积扇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并以莺歌海盆地黄流组重力流为例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堆积机制。位于莺歌海盆地中央的东方区黄流组发育的大型高效储集体——浅海重力流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和堆积机制具有其独特性。古生物研究表明,其沉积期的古水深为40~110m,属于陆架浅水沉积背景。其重力流特征表现为包卷变形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主要发育鲍玛序列A段和AB段组合,缺失CDE段。对该重力流沉积体的初步研究表明,其具有大规模、多期次(浊积事件的垂向叠加序列组合)、持续性发育等特征。在浅海背景下形成大规模重力流沉积体的综合成因机制包括:(1)物源的持续供给;(2)同沉积期大规模海退作用;(3)陆架基底的幕式动态活动和差异性沉降。该重力流沉积体的发育受上述三大因素的联合控制。因此,本研究采取构造-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系列技术与方法研究其宏观、微观特征及堆积的控制要素与独特机制。该研究成果能丰富浅海区发育大型重力流沉积体的理论体系,对油气勘探新领域的拓展具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黄流组 浅海相 重力流沉积体(浊积扇) 堆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气浮工艺接触区气泡-颗粒碰撞理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韩严和 陈家庆 +3 位作者 阮修莉 王春升 王建文 张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7-831,共5页
为了对旋流气浮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和气浮分离效率进行准确预测,在借鉴重力场下气泡-颗粒碰撞模型建立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旋流气浮的特点,首次将表征流态的雷诺数引入到各种碰撞过程中,推导建立了旋流气浮接触区的气泡-颗粒碰撞效率模型... 为了对旋流气浮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和气浮分离效率进行准确预测,在借鉴重力场下气泡-颗粒碰撞模型建立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旋流气浮的特点,首次将表征流态的雷诺数引入到各种碰撞过程中,推导建立了旋流气浮接触区的气泡-颗粒碰撞效率模型.理论模型显示:低强度旋流气浮工艺中气泡-颗粒的各种碰撞效应主要与雷诺数、气泡和颗粒直径有关.当颗粒直径接近于分子直径时,即直径为1nm时,碰撞主要受扩散碰撞所控制;当颗粒在1-10nm之间时,碰撞主要受扩散碰撞和离心沉降效应的共同作用所控制;当颗粒在10nm-1μm时,碰撞主要受离心沉降效应所控制;当颗粒大于1μm时,碰撞将受截留效应、离心沉降效应和惯性效应联合作用.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旋流气浮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和分离效率,为旋流气浮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旋流气浮 油滴 气泡 接触区 碰撞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rth Carnarvon盆地Exmouth低隆起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波 张英波 +2 位作者 杨香华 胡孝林 许晓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4,共8页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革新,North Carnarvon盆地Exmouth低隆起深水区的油气勘探获得了巨大突破。Exmouth低隆起主要发育一套遍及全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即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相的暗色泥岩夹薄煤层,其有机质丰度较高(平...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革新,North Carnarvon盆地Exmouth低隆起深水区的油气勘探获得了巨大突破。Exmouth低隆起主要发育一套遍及全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即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相的暗色泥岩夹薄煤层,其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4.61%),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生气为主,成熟度适中(0.46%<Ro<1.89%),有较强的供烃能力。晚三叠世开始的构造隆升作用使得上覆侏罗系与下白垩统厚度均较薄,机械压实作用较弱,使中上三叠统水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Exmouth低隆起同样发育牛津组大型滩坝砂体与Barrow三角洲优质储层。Exmouth低隆起发育了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2套成藏组合,其中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以Mungaroo组水道砂体为储集层,以Mungaroo组暗色泥岩为烃源岩和局部盖层,勘探潜力最好。综合考虑Exmouth低隆起的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及成藏组合条件,避开油气渗漏带展布范围,预测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位于其东部及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勘探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Exmouth低隆起 NORTH Carnarvon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兴区块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压裂缝高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锐 邓金根 +4 位作者 蔚宝华 刘伟 李扬 李明 彭成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393-2401,共9页
对含上下隔层的致密砂岩进行水力压裂增产作业时,储隔层间应力差、物性差异等地质因素和压裂液黏度、施工排量、射孔位置等工程因素对水力裂缝延伸规律影响显著。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石盒子组致密气砂岩储层,基于ABAQUS有限元... 对含上下隔层的致密砂岩进行水力压裂增产作业时,储隔层间应力差、物性差异等地质因素和压裂液黏度、施工排量、射孔位置等工程因素对水力裂缝延伸规律影响显著。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石盒子组致密气砂岩储层,基于ABAQUS有限元计算平台,建立三维层状介质的压裂缝高数值模型,研究各因素对裂缝高度控制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临兴区块石盒子组储层压裂施工产生垂直形态的水力裂缝,储隔层应力差是最关键控制因素,当大于4 MPa时可以有效控制缝高;弹性模量低的隔层对控制压裂缝高有利;泊松比对于压裂缝高几乎没有影响;高储隔层应力差(>4 MPa)下施工排量小于6 m^3/min时,裂缝延伸抑制作用明显;低储隔层应力差下(<2 MPa)施工排量越大,裂缝在隔层内延伸程度越大;压裂液黏度低于10 m Pa·s时对压裂缝高影响很小;射孔位置的不同对于裂缝起裂阶段影响显著,储层上部射孔时裂缝最终形态和压裂缝高较储层中部射孔和全井段射孔差异很大。开展室内试验研究施工排量、射孔位置等工程因素对裂缝穿层扩展的影响,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论可为油田现场预测裂缝形态,选择合适层位,优化压裂参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高控制 水力压裂 有限元 层状介质 致密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林闻 程岳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学科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震解释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已在指导勘探和储层预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层位解释、平行解释层位切片或地层切片、振幅属性提取和分析、地震信号体素追踪、特殊属性数据体分析以及多数据体属性叠加显示等六大方面介绍了地震地貌学分析技术的应用实例。地震地貌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主要集中于:(1)海相和陆相背景下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研究;(2)基于地震资料的生储盖层及源岩岩性的精确预测,如深水沉积环境下河道砂体精细追踪及河道内部沉积结构划分等;(3)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模式的改进与发展;(4)储层物性定量化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更加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三维地震 特殊地质体 地层识别 技术应用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 被引量:93
8
作者 张功成 朱伟林 +3 位作者 米立军 张厚和 梁建设 屈红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7-1005,共19页
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 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布。南海油气勘探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截至目前已发现数百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北部和西部等大陆边缘。油气田分布主要呈大陆架或其近陆部分以油田为主、大陆坡(也包括邻近大陆架部分区域)以气田为主的"外油内气"特征。油环区凹陷烃源岩以中深湖相泥岩或深海相泥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地壳相对较厚、热流值相对较低、烃源岩主要处在生油窗以内,烃类产物主要是原油。气环区生烃凹陷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烃源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主要是Ⅱ2—Ⅲ型干酪根,地壳厚度相对较薄,热流值高,具"超热盆"特征,烃源岩以生气为主。油环区主力储层是砂岩,形成于湖相到浅海环境,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气环区内带存在浅水沉积和深水沉积两套储盖组合,以深水扇和生物礁储层为主,盖层主要为海相泥岩。以300m水深为界,油环带主要位于浅水区,勘探程度较高;内带气环主要位于陆架下部及陆坡区,勘探程度较低。南海海域勘探领域正在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发展。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大油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油田分布 气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利亚海上区块近海底深水水道体系地震响应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立春 汪洪强 +3 位作者 何娟 王龙 郭丽娜 倪军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0-1152,共13页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尼日利亚海上OML130地区近海底深水沉积进行了研究。剖析了深水水道体系各沉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详细论述了水道与堤岸单元的外形几何特征及内部充填特征,即单一水道在剖面上为V字型,下部地震反射为强...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尼日利亚海上OML130地区近海底深水沉积进行了研究。剖析了深水水道体系各沉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详细论述了水道与堤岸单元的外形几何特征及内部充填特征,即单一水道在剖面上为V字型,下部地震反射为强反射、低连续,代表相对粗颗粒碎屑沉积,顶部为中强振幅、连续性强、水平层状地震反射特征,反映了水道发育晩期废弃充填的特点,平面形态为高弯度条带状。在分析水道下切侵蚀与充填特征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水道体系内水道之间的3种叠置样式,研究表明平面上类似曲流河沉积体系的水道体系内,后期单一水道的发生不一定是在前期水道基础之上直接侧向迁移与顺流演化,而可能是另一个新的沉积过程,因而在不同位置展现不同的水道叠置样式。通过分析水道体系形成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研究区浅层与深层资料,提出了被动大陆边缘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模式。研究认为,在陆坡上某一区域,在物源供给及海平面变化,尤其是流域地形(构造或沉积所致)影响下,使得水道体系、朵叶体系既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在顺流方向交替出现。借助近海底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沉积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沉积单元特征,从而建立研究区内适性强的沉积演化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更为成功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利亚 深水 水道体系 地震响应特征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动态资料计算大孔道参数的方法 被引量:39
10
作者 冯其红 史树彬 +3 位作者 王森 冯国智 李先杰 杨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6,84,共4页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大孔道普遍存在、注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充分考虑油田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渗流理论和数学手段提出了用过量水—模糊评判识别和定量描述大孔道的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注入井的注入情况,又考虑了生...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大孔道普遍存在、注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充分考虑油田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渗流理论和数学手段提出了用过量水—模糊评判识别和定量描述大孔道的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注入井的注入情况,又考虑了生产井的生产动态,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将过量水劈分到各注采井间,然后计算出大孔道渗透率等物理参数和喉道半径等几何参数,为大孔道的精确计算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该方法编制了大孔道定量描述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海上某油田试验井组内的大孔道进行了识别和描述,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经济有效,可为封堵大孔道等工艺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具有较强的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过量水 模糊评判 大孔道体积 大孔道渗透率 大孔道喉道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封闭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欢 王琪 +3 位作者 张功成 张瑞 郝乐伟 马晓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通过单井资料统计和沉积相研究,对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进行宏观评价,认为盖层岩性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北部隆起带与中央坳陷带,侧向连续性好。其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以及含砂量等宏观参数显示,优质泥岩呈现沿... 通过单井资料统计和沉积相研究,对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进行宏观评价,认为盖层岩性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北部隆起带与中央坳陷带,侧向连续性好。其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以及含砂量等宏观参数显示,优质泥岩呈现沿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特征。利用测井声波时差和实测岩石样本排替压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三亚组一段砂岩和梅山组泥岩的排替压力差,并进行微观评价,认为单井上排替压力差呈凸起高、凹陷低的特点。选取岩性、沉积环境、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含砂量以及储层与盖层排替压力差作为参数,分别赋予相应的权值和权重,对泥岩盖层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梅山组泥岩盖层综合品质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北部坳陷低、中部隆起和中央坳陷高的特点,对三亚组发育于北部隆起带周缘的滨海相砂体和发育于中央坳陷带附近的浊积砂体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梅山组 盖层 封闭能力 排替压力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六缸压缩机曲轴模态分析及谐响应分析 被引量:75
12
作者 刘昌领 陈建义 +2 位作者 李清平 仇晨 罗晓兰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21,26,共6页
曲轴是压缩机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扭振破坏是六列以上的压缩机的主要失效形式。扭振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曲轴的模态。为此,本文针对某六缸压缩机曲轴,通过建立曲轴的振动学方程,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某六缸压缩机曲轴进行八阶模态... 曲轴是压缩机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扭振破坏是六列以上的压缩机的主要失效形式。扭振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曲轴的模态。为此,本文针对某六缸压缩机曲轴,通过建立曲轴的振动学方程,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某六缸压缩机曲轴进行八阶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采取渗氮、滚压处理或加大曲轴过渡圆角半径等措施,达到减小曲轴变形和扭振的目的。另外,通过对曲轴的谐响应分析,计算出曲轴发生共振的频率、共振幅值和共振幅度最大的方位,为曲轴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轴 扭振 模态分析 谐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水下采油树结构及强度计算 被引量:27
13
作者 秦蕊 罗晓兰 +2 位作者 李清平 张怡 段梦兰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1,共7页
针对不同水深、油气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水下采油树结构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对深水水下采油树在正常生产工况下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行计算,总结出不同水深以及不同油气温度对水下采油树结构强度影响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高油气温度、深... 针对不同水深、油气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水下采油树结构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对深水水下采油树在正常生产工况下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行计算,总结出不同水深以及不同油气温度对水下采油树结构强度影响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高油气温度、深水条件下,采油树的综合应力受其水下导向基座及H4连接器等固定边界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水下采油树时需特别考虑水下导向基座及H4连接器等的设计,尽量减小固定边界的边界效应对采油树的影响范围,避免这些边界效应与采油树所受外力产生的应力叠加。同时,为减小热应力值,应注意采油树的保温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油树 结构强度 ABAQUS软件 深海 油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曲流河道与深水弯曲水道的特征及异同点 被引量:16
14
作者 程岳宏 于兴河 +5 位作者 刘玉梅 赵厚祥 李胜利 谭程鹏 戴明建 李攀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81,共10页
深水弯曲水道是深水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深水油气勘探、评价与开发过程中十分复杂且备受重视的储集体。近10年来,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应用、现代深海调查、古代露头以及实验流体数值模拟的研究,在深水水道沉积体认识方面不断... 深水弯曲水道是深水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深水油气勘探、评价与开发过程中十分复杂且备受重视的储集体。近10年来,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应用、现代深海调查、古代露头以及实验流体数值模拟的研究,在深水水道沉积体认识方面不断有新进展和新发现,陆续在西非、巴西和墨西哥湾等地发现了大型深水油气田。简述了正常曲流河道与深水弯曲水道两种沉积环境在形成背景、岩性特征、成因机制、地震响应特征(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沉积充填演化以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道 深水弯曲水道 深水扇 沉积物重力流 构型要素 油气勘探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中上三叠统Mungaroo三角洲陆源有机质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丹 杨香华 +3 位作者 常吟善 刘浩冉 许晓明 朱光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北卡那封盆地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发育巨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Mungaroo三角洲。利用钻井、岩心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Mungaroo三角洲划分为近端三角洲平原、远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4个沉积亚相,其中近端三角洲... 北卡那封盆地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发育巨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Mungaroo三角洲。利用钻井、岩心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Mungaroo三角洲划分为近端三角洲平原、远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4个沉积亚相,其中近端三角洲平原与远端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广泛,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亚相欠发育。陆源有机质分析表明:(1)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时期,在环特提斯洋巨型季风洪水的影响下,泥炭沼泽普遍遭受冲刷改造,有机质类型主要为分散有机质,仅远端三角洲平原发育薄煤层;(2)不同相带受季风洪水的影响差异较大,近端三角洲平原受洪水改造强烈,砂砾岩发育,夹薄层泥岩,泥岩中有机质显微组分主要为惰质组,镜质组大部分遭受氧化;(3)远端三角洲平原的沼泽沉积尽管受到洪水频繁冲刷,但仍发育多套薄煤层,泥岩中陆源有机质最为丰富,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4)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带窄,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含量较低。远端三角洲平原烃源岩有机质生烃潜力最大,除发育广泛的薄煤层外,暗色泥岩中平均TOC含量可达4.11%。上述沉积相带与陆源有机质分布规律体现了强季风洪水影响下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北卡那封盆地 Mungaroo三角洲 沉积相 陆源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BFGS算法和同时激发震源的频率多尺度全波形反演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生强 刘春成 +1 位作者 韩立国 杨小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4-1012,共9页
全波形反演可以利用叠前地震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重建地下速度结构,具有揭示复杂地质背景下构造与岩性细节信息的潜力。然而,庞大的计算量和存储空间需求,限制了全波形反演的发展。在频率多尺度全波形反演中将L-BFGS数值优化算法... 全波形反演可以利用叠前地震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重建地下速度结构,具有揭示复杂地质背景下构造与岩性细节信息的潜力。然而,庞大的计算量和存储空间需求,限制了全波形反演的发展。在频率多尺度全波形反演中将L-BFGS数值优化算法与同时激发震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这一现状。首先,对Marmousi模型进行了速度反演:在计算过程中明显发现对计算机内存的占用减少,最终反演结果与实际Marmousi模型的拟合误差为0.095 9,较小;采用10个频带单炮震源正演384炮所需时间约为32 640s,而采用同时激发震源(384炮)正演一次所需时间仅约为700s。然后,基于高速楔形体模型进行了抗噪能力研究:原始含噪地震记录信噪比为11.147 3dB;对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进行正演,其地震记录信噪比为22.251 8dB。最后,基于逆冲断层模型进行了反演速度扰动能力研究,反演得到的最终模型很清晰,与具有速度扰动特性的实际模型非常接近,拟合误差仅为0.036 0。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反演精度高,内存开销较小,能够显著提高计算效率,并且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能够反演出具有速度扰动特性的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频率域 L-BFGS算法 同时激发震源 多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采油树设计影响参数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秦蕊 谷玉洪 +3 位作者 罗晓兰 李清平 段梦兰 刘国恒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22,共7页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水下采油树的特点及其优缺点,提出水下采油树设计时所需的主要参数。采油树的类型应根据不同的油田开发模式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再制定水下采油树的整体设计方案。综合考虑水深、油藏的特性、井口装置的型式和采油作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水下采油树的特点及其优缺点,提出水下采油树设计时所需的主要参数。采油树的类型应根据不同的油田开发模式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再制定水下采油树的整体设计方案。综合考虑水深、油藏的特性、井口装置的型式和采油作业的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在保证水下采油树强度、稳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流动保障设计、热绝缘设计、防腐设计和密封设计。同时,为确保水下采油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特别考虑水下采油树的材料问题,并进行可靠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油树 开发模式 强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凹陷古近纪同沉积断裂对层序构成样式的控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宋广增 王华 +3 位作者 孙志鹏 刘小龙 徐蒙 任金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8,共10页
综合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并根据断层组合样式及活动速率分析,对陵水凹陷古近系开展同沉积断裂对层序构成样式的控制性研究。结果表明:陵水凹陷西部、中部及东部识别出非对称地堑型、对称地堑型、半地堑型3种构造地层格架;由于断层... 综合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并根据断层组合样式及活动速率分析,对陵水凹陷古近系开展同沉积断裂对层序构成样式的控制性研究。结果表明:陵水凹陷西部、中部及东部识别出非对称地堑型、对称地堑型、半地堑型3种构造地层格架;由于断层活动性变化,陵水凹陷古近系发育上倾坡脚型断坡带、下倾坡脚型断坡带与弯折带3种构造古地貌背景,并分别控制3种沉积充填样式的发育;不同的沉积充填配置在不同的构造地层格架中组成了对储集体展布具有重要预测作用的层序构成样式,为深水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同沉积断层 层序构成样式 构造地层格架 坡折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潜力的深水油田井位优化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致学 苏玉亮 +2 位作者 聂海峰 杨莉 孙治雷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473-476,共4页
深水油田的井位优化是基于油藏特征、流体性质、钻井建设、平台设施及经济界限等多学科的高风险复杂系统工程。立足深水油田的地质、油藏、作业环境和经济效益要求,以高效开发和快速部署为目标,以"稀井网、大井距"条件下地质... 深水油田的井位优化是基于油藏特征、流体性质、钻井建设、平台设施及经济界限等多学科的高风险复杂系统工程。立足深水油田的地质、油藏、作业环境和经济效益要求,以高效开发和快速部署为目标,以"稀井网、大井距"条件下地质精细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型生产潜力指标的深水油田井位优化方法。西非某深水油田应用实际表明,该井位优化方法可获得更高的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有利于缩短投资回收期,实现深水油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最优化,对深水油田井网部署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井网部署 生产潜力 矢量井网 西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压欠平衡钻井井口回压控制技术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兴全 周英操 +1 位作者 刘伟 姜智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5-79,共5页
控压欠平衡钻井揭开储层后,随着揭开储层的厚度不断增加,进入井筒中的气体量会不断增多,容易引起井筒压力的失控,形成复杂事故。为此,采用气液两相流理论计算了气体在井筒不同深度处的含气率变化,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分析不同的进气量和... 控压欠平衡钻井揭开储层后,随着揭开储层的厚度不断增加,进入井筒中的气体量会不断增多,容易引起井筒压力的失控,形成复杂事故。为此,采用气液两相流理论计算了气体在井筒不同深度处的含气率变化,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分析不同的进气量和井口回压对井筒含气率的影响;考虑井口回压抑制井筒环空的段塞流中气体膨胀,进而对井底压力产生一个增加值影响的情况下,得到控压钻井钻开储层期间恒进气量时的井口回压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控压欠平衡钻井的井口回压对井口位置气体膨胀影响较大,施加的井口回压值应考虑井筒含气率变化引起的静液柱压力的变化;为保持井底进气量一定,揭开储层厚度越大,需要施加的井口回压就越大;而揭开储层厚度达到一定值后,井口回压趋于稳定。该井口压力控制方法得到现场应用的验证,能够对控压欠平衡钻井井筒压力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压钻井 含气率 井口回压 井底压力 钻井 储层厚度 井筒含气率 井筒压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