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泥湾油田钻井岩芯古地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斌谊 吴汉宁 +1 位作者 李学森 吕建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7-401,共5页
热退磁处理可有效分离次生粘滞剩磁 (低温分量 )和原生剩磁 (高温分量 )。粘滞剩磁方向应与现今磁场方向一致 ;原生剩磁方向应与岩石沉积时的磁场方向一致。利用这一原理 ,通过矢量合成可确定钻井岩芯的原始方位。由于磁性矿物受当时磁... 热退磁处理可有效分离次生粘滞剩磁 (低温分量 )和原生剩磁 (高温分量 )。粘滞剩磁方向应与现今磁场方向一致 ;原生剩磁方向应与岩石沉积时的磁场方向一致。利用这一原理 ,通过矢量合成可确定钻井岩芯的原始方位。由于磁性矿物受当时磁场作用往往呈定向排列 ,导致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 ,反映了岩石的磁组构特征。磁组构主要表现了岩石沉积组构 ,因此 ,可通过磁组构研究岩石沉积的环境信息 ,确立古水流方向和砂体展布方向。南泥湾油田近期所钻探井中岩芯的古地磁定向和磁组构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砂体的展布方向即水流方向为近EW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泥湾油田 钻井岩芯 古地磁学 研究 粘滞剩磁 原生剩磁 磁组构 矢量合成 砂体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烃源岩产气能力热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正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46,共4页
采用气源岩定量测定和评价技术,对渤海海域古近纪形成的烃源岩作了比较系统的热模拟产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烃源岩产气能力很强,是主要气源岩。渤中和沙南凹陷沙三段气源岩产气能力最强,歧口、渤东凹陷和辽东湾地区沙一段气源... 采用气源岩定量测定和评价技术,对渤海海域古近纪形成的烃源岩作了比较系统的热模拟产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烃源岩产气能力很强,是主要气源岩。渤中和沙南凹陷沙三段气源岩产气能力最强,歧口、渤东凹陷和辽东湾地区沙一段气源岩产气能力最强。东营组三段气源岩在沙南、渤中、渤东和歧口凹陷具强的产气能力,是重要气源岩。由少数样品的实验结果揭示,前古近纪气源岩为有效气源岩,其中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产气能力极强,石炭系煤系烃源岩也有强的产气能力,是具勘探潜力的气源层。各种类型的气源岩天然气大量形成均集中在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因此,成熟和高成熟的各类烃源岩分布区是天然气形成的主要地区,也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源岩 产气能力 成气规律 热模拟实验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xelGeo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孝林 刘深艳 张金淼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S1期261-264,共2页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能有效地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地震解释的先进手段,它可以提高解释员从三维地震中快速获取地质信息的能力。应用VoxelGeo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了黄岩三维区、平湖油气田和马六甲合同区等三...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能有效地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地震解释的先进手段,它可以提高解释员从三维地震中快速获取地质信息的能力。应用VoxelGeo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了黄岩三维区、平湖油气田和马六甲合同区等三个地区相关局部构造的沉积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地震相划分、岩性分析与岩性圈闭识别、储层横向预测及盖层评价工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沉积相和岩性研究的方法及实现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和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视化技术 地震相划分 岩性分析 盖层评价
全文增补中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系统地球化学-Ⅰ:油组划分、油源对比及混源油确定 被引量:58
4
作者 张水昌 龚再升 +6 位作者 梁狄刚 吴克强 汪建蓉 宋孚庆 王培荣 王汇彤 何忠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5-26,共12页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详细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特征的原油,第一类原油含有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而C19三环萜烷、双杜松烷(主要是T构型)等代表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分子化合物浓度低,与典型湖...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详细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特征的原油,第一类原油含有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而C19三环萜烷、双杜松烷(主要是T构型)等代表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分子化合物浓度低,与典型湖相沉积的文昌组烃源岩有良好的可比性;另一类原油具有高丰度的双杜松烷和C19三环萜烷以及较高的Pr/Ph值等,代表着偏氧化环境下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的贡献,但这类原油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含有只是在文昌组岩石中才有的C304-甲基甾烷,因而认为这类油是两套烃源岩的混源产物,恩平组原油的混合比例最高可达80%以上,主要分布在惠州凹陷及其南边的西惠地凸起上。原油配比实验表明,即使在文昌组生成的原油中加入50%-80%的恩平组原油,混合油仍表现出文昌组生源的特征。因此,4-甲基甾烷的存在不能作为判识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源主要是文昌组的唯一证据。文昌组烃源岩对珠-坳陷商业性油藏的贡献是普遍的,但恩平组烃源岩对惠州凹陷周边凸起上的油田/油藏的显著贡献不容忽视。正是由于恩平组生成的原油的再次注入,使得早期发生生物降解了的油藏再次充满,使油质变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油组划分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湖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颖 王英民 +3 位作者 王晓洲 辛仁臣 赵志魁 赵占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8-506,共9页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松辽盆地西部发育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两级坡折带,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对其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松辽盆地西部发育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两级坡折带,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对其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期发育过程中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物源的方向和侵蚀力是其主控因素,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后期主要受沉积物的供应和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沟槽的共同作用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控制了低位域发育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 松辽盆地 坡折带 层序地层 泉头组四段—姚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丘”形反射成因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天亮 蒲仁海 +3 位作者 屈红军 张功成 梁建设 冯杨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20,共9页
在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梅山组广泛发育"丘"形反射,对其识别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丘"形反射主要分布在北礁凹陷及周缘斜坡带上,在顶底界面呈强反射,在内部成层、杂乱或为空白反射,有时在顶部见披覆沉积,从盆... 在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梅山组广泛发育"丘"形反射,对其识别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丘"形反射主要分布在北礁凹陷及周缘斜坡带上,在顶底界面呈强反射,在内部成层、杂乱或为空白反射,有时在顶部见披覆沉积,从盆地中心北礁凹陷向边缘斜坡带迁移生长。通过对"丘"形反射的古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几何学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排除了其为生物礁、泥底辟以及火山丘的可能,认为其可能为深水环境底流作用下形成的等深流沉积或某种沉积物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形反射 地震反射特征 中新统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25-1地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及其示踪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成 解习农 +2 位作者 张功成 刘晓峰 姜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2,共6页
渤中25-1地区是渤中坳陷重要的含油气区,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史,输导通道一直是该地区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理清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其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运移的输导... 渤中25-1地区是渤中坳陷重要的含油气区,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史,输导通道一直是该地区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理清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其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并对其进行了示踪分析,进而总结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输导通道,原油性质及地层水化学特征证实了断层的输导作用。上新统明化镇组和渐新统沙河街组渗透性储层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沙河街组油藏具有自源压控侧向运移成藏的特点,明化镇组油藏具有它源断控垂向运移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输导通道 流体活动 示踪分析 渤中25-1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解释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晓川 蒲仁海 +2 位作者 张功成 屈红军 沈怀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1-391,共11页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属于深水勘探潜力区,距其南部40~100km的西沙群岛中新统—第四系均系碳酸盐岩礁滩地层。通过对该盆地的古构造、古地理分析,认为中新世南部隆起具备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的地质条件。高波阻抗碳酸盐岩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属于深水勘探潜力区,距其南部40~100km的西沙群岛中新统—第四系均系碳酸盐岩礁滩地层。通过对该盆地的古构造、古地理分析,认为中新世南部隆起具备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的地质条件。高波阻抗碳酸盐岩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低频振幅反射,礁滩体分布在古构造高部位,且厚度大于同期地层。从邻区钻井岩性、速度建立的碳酸盐岩厚度变化正演模型模拟出碳酸盐岩不同厚度时的地震响应,找出地震剖面上识别碳酸盐岩厚度的几个重要控制点:尖灭点、λ/4点、λ/2点,据此制作了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碳酸盐岩厚度图。根据碳酸盐岩厚度图和古构造、古地理背景以及礁滩地震响应特征可以看出,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中新统发育的碳酸盐岩主要为西沙群岛向北伸出的一个半岛式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和斜坡沉积,由缓坡台地、陡坡台地、台洼、重力流、礁滩等相带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演模型 碳酸盐岩 厚度 岩相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碟形侵入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晓川 张功成 蒲仁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碟形侵入体的类型可分为砂岩侵入型和岩浆侵入型,二者在地震剖面上呈现相似的反射特征。琼东南盆地异常反射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碟形强振幅反射,其下方源自盆地结晶基底的杂乱柱状反射被视为岩浆上侵的通道,同时碟形侵入体上部... 碟形侵入体的类型可分为砂岩侵入型和岩浆侵入型,二者在地震剖面上呈现相似的反射特征。琼东南盆地异常反射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碟形强振幅反射,其下方源自盆地结晶基底的杂乱柱状反射被视为岩浆上侵的通道,同时碟形侵入体上部地层发生褶皱并形成超覆不整合。褶皱宽度略大于侵入体两翼间的宽度,超覆不整合指示的最早侵入时间为10.5Ma。通过附近钻井的VSP资料和侵入体的反射强度计算出的波阻抗值达1.1×10~7kg·m^(-2)·s^(-1),远大于由钻井统计出的最大砂岩波阻抗值5.3×10~6kg·m^(-2)·s^(-1),而且碟形侵入体邻近地层亦不存在砂岩液化所需的深水超压及物质条件,因此认为异常反射体为火成碟形岩床。依据岩床两侧低渗透冷凝边破损的程度,将与碟形岩床有关的圈闭类型划分为遮挡型、盖层型、透镜型以及围岩次生型圈闭,是油气勘探中的潜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形侵入体 波阻抗 冷凝边 圈闭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与成藏史 被引量:31
10
作者 孙玉梅 席小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4-28,共5页
丽水凹陷储集层内流体包裹体显微镜下鉴定、均一温度测试及生物标志物成分分析表明,该凹陷大致发生过三期油气运移:第一期大致发生在古新世末期,该期烃流体成熟度偏低(Ro值小于0.7%),为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来源,与热水溶液不混溶运移,分布... 丽水凹陷储集层内流体包裹体显微镜下鉴定、均一温度测试及生物标志物成分分析表明,该凹陷大致发生过三期油气运移:第一期大致发生在古新世末期,该期烃流体成熟度偏低(Ro值小于0.7%),为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来源,与热水溶液不混溶运移,分布范围广;第二期运移在中晚始新世,烃流体成熟度较高(Ro值不小于1.0%),为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来源,该期烃流体主要在月桂峰组烃源岩附近成藏;第三期运移发生在渐新世以后,由于构造抬升,深部油气藏遭破坏,油气沿断层向浅部运移并与上古新统生成的油气一起进入浅部储集层(明月峰组),幔源CO2热流体可能略晚于该期烃流体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生物标志物 油气运移 丽水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