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庄新兵 邹华耀 +2 位作者 李楠 魏刚 孙和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0-688,共9页
为了评价和认识秦南地区有重大勘探突破的陡坡带和该区的勘探潜力,利用该地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伴生原油的油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模拟,定量刻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和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 为了评价和认识秦南地区有重大勘探突破的陡坡带和该区的勘探潜力,利用该地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伴生原油的油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模拟,定量刻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和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凸起带天然气为新近系溶解气且以干气为主,陡坡带天然气为古近系凝析气且为湿气;陡坡带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碳同位素发生倒转。与之伴生原油的生物标记物表明,油气为沙三段(E2s3)和沙一段(E3s1)烃源岩共同贡献的结果。油气运移数值模拟表明:油气仅为断阶带'活跃'源岩所贡献;非烃类天然气为无机CO2幔源气;秦南凹陷为'小而肥'的富生烃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为好烃源岩,东下段(E3dL)烃源岩为中-好烃源岩;该地区油气主要为沙河街组烃源岩所贡献。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与烃源岩评价表明,秦南地区为陡坡带和西斜坡,石臼坨凸起缓坡带和辽西低凸起南末端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幔源气 烃源岩 优势运移路径 勘探潜力 秦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古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 被引量:33
2
作者 丁文龙 樊太亮 +1 位作者 黄晓波 李春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8-594,共7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是区内油气显示十分活跃的有效储集空间,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受古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依据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释和钻井、测井裂缝特征分析等成果,在声发射地应力测...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是区内油气显示十分活跃的有效储集空间,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受古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依据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释和钻井、测井裂缝特征分析等成果,在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参数和单轴抗拉强度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裂对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加里东中期Ⅱ幕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了裂缝的分布。结果表明,裂缝形成期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有效值为47.9~58.3MPa,平均值为51.97MPa,抗张强度为5.13~6.91MPa,平均值为5.81MPa。有效张应力的高值区是构造裂缝发育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在塔中东部大的断裂带交会处和断裂带的部分区段内,与实际钻井统计的上奥陶统高裂缝线密度和油气井分布区基本吻合,可以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上奥陶统 构造应力场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古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储层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22
3
作者 丁文龙 樊太亮 +1 位作者 黄晓波 刘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依据塔中地区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体系、中下奥陶统顶底界面古构造图和40多口井裂缝特征统计等成果,在对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参数和单轴抗拉强度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裂对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 依据塔中地区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体系、中下奥陶统顶底界面古构造图和40多口井裂缝特征统计等成果,在对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参数和单轴抗拉强度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裂对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加里东中期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裂缝形成期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有效值为51.8~62.4MPa,平均值为57.0MPa,抗张强度为4.13~8.02MPa,平均值为5.75MPa;有效张应力高值区是构造裂缝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和较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大的断裂带交汇处和断裂带的部分区段内,与实际钻井统计的中下奥陶统裂缝线密度和油气井分布区基本吻合,可以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中下奥陶统 构造应力场 裂缝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相关构造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和风 周心怀 +2 位作者 彭文绪 王德英 彭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80-384,共5页
通过对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证明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相关构造的形成受到走滑作用和重力流动作用控制,以盐层沿层流动为主要特征,由南至北,盐层逐渐由过成熟底辟向盐枕过渡。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上构造有盐上断裂背斜、盐撤... 通过对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证明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相关构造的形成受到走滑作用和重力流动作用控制,以盐层沿层流动为主要特征,由南至北,盐层逐渐由过成熟底辟向盐枕过渡。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上构造有盐上断裂背斜、盐撤凹陷、龟背构造、翼部地层超覆和盐体遮挡构造;盐层构造有枕状底辟、盐株和外来盐席;推测盐下构造有早期古隆起。盐相关构造经历了发育—调整—成熟—再活动4个主要阶段。盐上构造圈闭控制了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的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郯庐走滑断裂带 盐相关构造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35-2海上稠油油田热采初探 被引量:52
5
作者 刘小鸿 张风义 +3 位作者 黄凯 崔大勇 黄颖辉 缪飞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Z1期61-63,77,共4页
南堡35-2油田是迄今为止中海油在已开发油田中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稠油油田。该油田常规开发,油井产能低,采油速度小,预测采收率低。根据南堡35-2油田地质特点,结合海上开发及目前热采工艺新的突破,提出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思路,对开发... 南堡35-2油田是迄今为止中海油在已开发油田中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稠油油田。该油田常规开发,油井产能低,采油速度小,预测采收率低。根据南堡35-2油田地质特点,结合海上开发及目前热采工艺新的突破,提出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思路,对开发层系、井型、井距、热采参数等进行优化,提出了推荐方案,并预测实施多元热流体吞吐后较依靠天然能量常规开发采出程度有效提高。矿场先导试验证实单井热采高峰日产油相比冷采邻井产能提高三倍。该研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海上稠油高效开发的新模式,开创了国内海上稠油热采的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热采 多元热流体 吞吐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