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油近期勘探形势、启示与发展战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1 位作者 张锦伟 张新涛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2024年,中国海油在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层/超深层碎屑岩、火山岩潜山等复杂领域勘探理论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指导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珠江口盆地深层... 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2024年,中国海油在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层/超深层碎屑岩、火山岩潜山等复杂领域勘探理论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指导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珠江口盆地深层原油、渤海浅层岩性原油、北部湾盆地花岗岩潜山原油、渤海深层火山岩潜山原油和天然气等领域获重大勘探进展。未来面对勘探领域日趋复杂、理论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等诸多挑战,中国海油将始终坚持战略引领、守正创新不动摇,坚持富烃凹陷系统勘探、整体勘探理念不动摇,坚持成功的信念不动摇,统筹中国海域和海外油气勘探,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勘探进展 火山岩潜山 深层/超深层 超深水超浅层 勘探启示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范白涛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7,共9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油田开发面临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在生产油田调整挖潜难度大,新探明的潜山、稠油、低渗储量占比逐渐升高,油田储量劣质化,建设中国海油油气资源供给保障中心面临着钻完井技术、钻完井成本及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针...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油田开发面临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在生产油田调整挖潜难度大,新探明的潜山、稠油、低渗储量占比逐渐升高,油田储量劣质化,建设中国海油油气资源供给保障中心面临着钻完井技术、钻完井成本及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海油构建了基于“井型优选、科学完井、精细控制”为核心的“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理念,创新发展并形成了“井型优化、产量提高、长效稳产、剩油挖潜”4个方面的钻完井技术系列和10项关键技术,建立了针对不同油气藏类型的“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展望了“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中国海油“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体系的形成可为海上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少井高产 钻完井 低渗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机遇和挑战--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朱伟林总地质师 被引量:4
3
作者 金顺爱 朱伟林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1中国近海勘探历程及含油气盆地基本特征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油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越来越引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有关中国近海的基本地质情况及油气勘探进展等一系列问题。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始于上世... 1中国近海勘探历程及含油气盆地基本特征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油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越来越引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有关中国近海的基本地质情况及油气勘探进展等一系列问题。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这期间经历了哪几个不同阶段?其不同阶段的勘探活动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油气勘探 中国近海 地质情况 油气资源 中国经济 勘探历程 需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超大位移井钻井工程技术及应用
4
作者 张伟国 邓成辉 +3 位作者 严德 李波 李晶晶 左坤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3,共9页
为满足南海东部恩平21-X边际油田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施了超大位移井。针对超大位移井水平位移大、水垂比高,钻遇地层疏松且夹层多,导致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套管下入困难、井眼清洁差等技术挑战,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超大位移... 为满足南海东部恩平21-X边际油田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施了超大位移井。针对超大位移井水平位移大、水垂比高,钻遇地层疏松且夹层多,导致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套管下入困难、井眼清洁差等技术挑战,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超大位移井井眼轨迹设计及精细控制、钻井液体系优选、全漂浮及旋转下套管、连续循环等钻井关键技术体系。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恩平21-X油田2口超大位移井成功应用,2口井平均井深9054.5 m,其中EP21-X-A1H井完钻井深达9508 m,成为中国海上第一深井,创造了中国大位移井井深纪录和水平位移纪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大位移井技术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超大位移井 井眼轨迹 钻井液 连续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低渗及非常规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福街 徐文江 +1 位作者 姜维东 郑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中国海上低渗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存在产能低、投资大、操作费用高、收益较低及单井经济任务重等问题。经过技术攻关,中国海油形成了平台压裂、钻井船压裂和拖轮压裂等海上储层改造作业模式,研发出集海上低渗储层改造液体系、海上控水支撑... 中国海上低渗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存在产能低、投资大、操作费用高、收益较低及单井经济任务重等问题。经过技术攻关,中国海油形成了平台压裂、钻井船压裂和拖轮压裂等海上储层改造作业模式,研发出集海上低渗储层改造液体系、海上控水支撑剂技术、低渗储层压裂管柱设计和海上储层改造监测技术为一体的海上低渗储层改造技术,以及适用于陆上深煤层大规模压裂技术。本文综述了中国海上低渗油气储层改造技术及陆上深煤层大规模压裂技术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储层改造重点发展方向,对推动中国海油低渗及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进步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低渗油藏 非常规油气 陆上深煤层 储层改造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海上油田采油工程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建忠 徐文江 +2 位作者 姜维东 毛庆凯 林志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6,共9页
针对海上油田面临的油气开采技术难度大、重大技术迭代慢、大型作业技术应用成本高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海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稳产上产、技术迭代和降本增效等3方面推动技术变革,逐步形成了以“两提一降”为主线的数智化精细注水和稳... 针对海上油田面临的油气开采技术难度大、重大技术迭代慢、大型作业技术应用成本高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海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稳产上产、技术迭代和降本增效等3方面推动技术变革,逐步形成了以“两提一降”为主线的数智化精细注水和稳油控水、大井距高强度稠油热采、低渗储层改造等三大工程技术,以及机采井延寿降耗、低产低效井增产、大修井作业、提高采收率等四类技术。提出了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10条技术路线,加快构建海上低成本采油工程技术体系,为推进中国海上油田采油工程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海上油田 采油工程 注水 稠油热采 储层改造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7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及其科技进步历程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叶建平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目的和方法】整理研究大量科技文献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技术资料,对比分析煤层气关键技术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回顾了30多年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讨论了煤层气勘探开发面临的理论和技术挑战,提出了未来煤层气发展方向。【进展】... 【目的和方法】整理研究大量科技文献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技术资料,对比分析煤层气关键技术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回顾了30多年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讨论了煤层气勘探开发面临的理论和技术挑战,提出了未来煤层气发展方向。【进展】结果显示,深层(深部)煤层气吸附态、游离态转换变化是一个重大理论认识,勘探开发思想认识的突破和近钻头地质导向技术、水平井分段多级体积压裂技术的创新应用,成就了我国深层煤层气开发的新局面,深层煤层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勘探开发评价方法及其煤层气生产规律的认识是近年来的重要进展,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开展有利区预测评价、井位部署、适配性技术研发等的有效方法。丛式水平井井组部署及其与直井/定向井组相结合的部署、水平井分段多级体积压裂改造、无杆举升智能化排采,构成了当前最为先进的煤层气开采综合技术体系。薄煤层煤层气实现高效开采,突破了煤层气开发厚度下限,开辟了新层系。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开发存在两大对象,即以吸附气为主的煤层气藏和吸附气+游离气共存的煤层气藏,两者在成藏机理、勘探开发技术、勘探开发思想上存在明显差异。【展望】未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应该面向4个领域展开:深层煤层气将成为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主要领域和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要加大加快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台型沉积盆地深层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中深层煤层气是规模化开发的重要方向;浅层煤层气是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压舱石,需要继续做好稳产、接替工作;低阶煤储层煤层气是一个潜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勘探开发 技术 沁水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石油勘探的战略选区研究——以产烃模拟实验及成因法石油资源潜力评价为据 被引量:5
9
作者 朱伟林 黄正吉 +1 位作者 仝志刚 王毓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7-541,共5页
采用加水的密闭产烃模拟实验技术,对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第三系湖相、煤系和海相3类代表性烃源岩的石油生成过程、产出能力、成油规律及其产油率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油地质条件,用成因法评价了各盆地的石油资源潜力,预测了石... 采用加水的密闭产烃模拟实验技术,对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第三系湖相、煤系和海相3类代表性烃源岩的石油生成过程、产出能力、成油规律及其产油率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油地质条件,用成因法评价了各盆地的石油资源潜力,预测了石油资源分布,结果是:石油资源最富集者为渤海海域,其后依次为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可见,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渤海、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北部湾盆地应该是中国近海海域石油勘探的首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生成 热模拟实验 成因法 资源评价 勘探选区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海油三个万亿大气区勘探战略思考 被引量:18
10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共12页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等优势,在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海油为响应国内不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号召,提出了三个万亿大气区战略布局,即:南海万亿大气区、渤海万亿大气区和陆上鄂东-沁水万亿大气区,这...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等优势,在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海油为响应国内不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号召,提出了三个万亿大气区战略布局,即:南海万亿大气区、渤海万亿大气区和陆上鄂东-沁水万亿大气区,这三个万亿大气区是中国海油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本文聚焦资源基础、勘探方向、勘探理论认识与技术攻关方向,明确了中国海油建设三个万亿大气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研究认为:①中国海油在南海北部、渤海海域和陆上探区具备实现三个万亿大气区的现实储量基础和资源潜力;②深水深层、深水超浅层、浅水深层和陆上深煤层,是未来中国海油开展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③深部优质储层分布规律和深部油气富集机理等理论认识,深部储层改造、深部地震成像等关键技术,是未来需要重点攻关的理论技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天然气 万亿大气区 勘探战略 南海 渤海 鄂东-沁水 资源基础 勘探方向 勘探理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长贵 尤丽 +2 位作者 郭潇潇 余汉文 兰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8,共12页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烃源岩热解参数、显微组构、成烃生物鉴定与烃源岩/原油或凝析油生标化合物特征对比等分析结果,深入剖析了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差异特征、形成条件及分布情况;最后指出了油气勘探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古近系崖城组发育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生烃潜力大;②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是崖城组海陆双源有机质(三角洲携带进入凹陷的陆源有机质、凹陷自身的海相低等生物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必要条件;③古近系陵水组海相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海源有机质、较低的陆源有机质,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并以Ⅱ_(2)型有机质类型为主,少量Ⅱ_(1)型,生烃潜力大;④相对干冷的古气候、高古生产力与弱还原环境共同控制陵水组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保存。结论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勘探发现,证实陵水组与崖城组一起构成了中央坳陷带的主力烃源岩,突破了以往单一陆源有机质、单套烃源岩(仅崖城组)的传统观点,深化了对该区主要烃源岩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的认识,提升了盆地总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的评价,亦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及方向,对琼东南盆地及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充填盆地未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陆源/海源 海陆混源 海相烃源岩 相对封闭水体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解脱内转塔单点浮筒水下极限承载力研究
12
作者 黄曙光 蔡元浪 +3 位作者 杨小龙 张棣 李俊汲 刘帅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38,共6页
在深海油气资源开采与装备开发中,随着水深增加,静水压溃失稳成为结构最主要的失效模式。以南海奋进号FPSO内转塔单点锥形浮筒在深水回接钢缆作业为例,研究了锥形壳式结构受压极限承载力。系统地总结了结构屈曲失稳理论和方法,对锥形壳... 在深海油气资源开采与装备开发中,随着水深增加,静水压溃失稳成为结构最主要的失效模式。以南海奋进号FPSO内转塔单点锥形浮筒在深水回接钢缆作业为例,研究了锥形壳式结构受压极限承载力。系统地总结了结构屈曲失稳理论和方法,对锥形壳式结构振型、特征值屈曲以及是否考虑初始几何缺陷敏感性的非线性屈曲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锥形壳式结构屈曲失稳与最大变形无相关性,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的非线性屈曲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为中国南海深水油气和装备开发中壳式锥形结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塔单点 极限承载力 特征值屈曲 非线性屈曲 初始几何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内孤立波中张力腿平台的水动力特性 被引量:35
13
作者 尤云祥 李巍 +2 位作者 时忠民 曲衍 肖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61,共6页
基于内孤立波mKdV理论,采用时域有限位移运动方程,结合改进的Morison公式研究了两层流体中内孤立波与张力腿平台(TLP)的相互作用,针对东沙群岛南部海域附近某实测内孤立波特征参数,计算并分析了国际船舶结构力学会议提供的张力腿平台(IS... 基于内孤立波mKdV理论,采用时域有限位移运动方程,结合改进的Morison公式研究了两层流体中内孤立波与张力腿平台(TLP)的相互作用,针对东沙群岛南部海域附近某实测内孤立波特征参数,计算并分析了国际船舶结构力学会议提供的张力腿平台(ISSC-TLP)的内孤立波冲击载荷与运动响应,以及张力腿的张力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内孤立波将对张力腿平台产生突发性的冲击载荷以及大幅度水平漂移运动,并使得张力腿的张力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层流体 内孤立波 张力腿平台 运动响应 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CUS源汇匹配模型及优化——以粤西地区为例
14
作者 方小宇 熊鹏飞 +7 位作者 杨浦 郑益军 占乃大 陆江 李维鼎 张亚杰 李画 李绪深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地区“碳中和”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以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以下简称粤西)重化工聚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地区CO_(2)排放源和近海北部湾盆地地质特征,借助钻井和地震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等,评估了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进而以“最小支撑树法”构建了CCUS源汇匹配模型,并开展了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最后引入“节约里程法”对源—汇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为251.6×10^(8) t;(2)涠西南、乌石、迈陈、福山和雷东凹陷具备作为CO_(2)封存点的地理优势;(3)源汇匹配模型揭示,在粤西地区有2条适宜的源汇路线,一是湛江市排放点(源)→乌石凹陷咸水层(汇),二是茂名市及阳江市排放点(源)→雷东凹陷(汇);(4)优化后实际建设管道长为430 km(优化率高达61.4%)、CCUS全流程成本为3118.80×10^(8)美元,捕集成本占比达87%。结论认为:(1)通过上述2条优化路线进行CO_(2)埋存,在2030—2060年运行期内,估算可盈利约55.95×10^(8)美元;(2)随着“碳中和”日程的接近以及捕集技术迭代、碳价持续上涨、CCUS成本不断下降等有利因素影响,上述源—汇优化路径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地区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 CCUS CO_(2)离岸封存 源汇匹配 封存潜力 碳中和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的水下井口油管悬挂器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滨 武胜男 +2 位作者 周扬凡 郑文培 冯桓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64,70,共9页
在水下油气开采过程中,油管悬挂器是水下井口核心的承压部件,其性能高低决定开采系统能否持续安全可靠运行。对处于500 m水深的油管悬挂器在下放过程、密封激励建立过程和工作过程3种复杂工况下进行强度及疲劳寿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水下油气开采过程中,油管悬挂器是水下井口核心的承压部件,其性能高低决定开采系统能否持续安全可靠运行。对处于500 m水深的油管悬挂器在下放过程、密封激励建立过程和工作过程3种复杂工况下进行强度及疲劳寿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油管悬挂器在密封激励建立过程中,最大等效应力为427.01 MPa,最大变形量为0.27226 mm,最小疲劳寿命为12174 d,确定其为最危险工况。对处于密封激励建立过程的油管悬挂器主体分别进行模态及可靠性分析,以全面评估其安全性能;运用Modal模块分析得到油管悬挂器的6阶固有频率都较高,远远高于水下井口涡轮转动频率,不存在共振风险;运用6σ模块分析得到油管悬挂器的可靠性为98.61%,并发现材料的许用应力和外界载荷对油管悬挂器的可靠性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油管悬挂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井口 油管悬挂器 疲劳寿命 模态分析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主要断裂差异性演化及其对成藏的影响
16
作者 张毅 毛宁波 +1 位作者 何丽娟 黄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2-924,共13页
本文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对涠西南凹陷主要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进行解析,并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断裂成因机制,进而探讨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断裂的构造样式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F_(1)和F_(3)断... 本文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对涠西南凹陷主要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进行解析,并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断裂成因机制,进而探讨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断裂的构造样式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F_(1)和F_(3)断裂的NEE向区段古近纪以低角度伸展为主,控制了古近纪断陷的沉降和充填,而其NE向区段则在新近纪初期开始高角度差异升降活动,并对古近系造成不同程度的改造;F_(2)断裂中段主要活动期为始新世,而西段主要形成于渐新世涠洲组沉积期、早中新世再次活动。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伸展-走滑应力场叠加作用,涠西南凹陷在先存构造条件下,形成了NE向、NNE向、近EW向及NW向等断裂体系。应力场方向右行旋转导致/强化F_(1)、F_(2)、F_(3)断裂的差异活动。F_(1)和F_(2)断裂形成演化控制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油源断层垂向输导、砂体/不整合-断层复合输导等主要运移方式对该区油气的成藏与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涠西南凹陷 主要断裂 构造样式 差异演化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7
作者 孙福街 苏彦春 +5 位作者 郑伟 杨仁锋 郑强 于继飞 杨泽军 王泰超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中国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是海上中高黏原油的有效开发方式,目前在渤海已实现了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增储上产潜力巨大。分析了海上稠油热采模式、井筒安全长效和平台热采装备等经济技术挑战;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海上稠油热采开发关键技术... 中国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是海上中高黏原油的有效开发方式,目前在渤海已实现了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增储上产潜力巨大。分析了海上稠油热采模式、井筒安全长效和平台热采装备等经济技术挑战;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海上稠油热采开发关键技术进展,包括大井距高强度热采开发技术与模式、高强注采井筒安全长效关键技术和海上热采平台集约化装备及技术体系;最后聚焦海上稠油热采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和规模上产技术需求,在提高热采采收率、完善海上热采工艺技术、发展海上注热新模式、储备海上热采新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对推动海上稠油热采技术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热采开发 蒸汽吞吐 技术进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贝叶斯优化的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方法
18
作者 张伟国 蒋昆 +3 位作者 宋宇 邓成辉 黄懿强 马溢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5,共8页
海上大位移井井眼轨迹复杂,水平位移较大,导致井下摩阻高,严重影响了钻井效率。为此,根据钻井数据和录井数据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钻速预测与钻井参数优化的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方法。首先,对现场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归一化等预处理,... 海上大位移井井眼轨迹复杂,水平位移较大,导致井下摩阻高,严重影响了钻井效率。为此,根据钻井数据和录井数据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钻速预测与钻井参数优化的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方法。首先,对现场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归一化等预处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钻压、转盘转速等钻井参数及井斜角、水平位移等井眼轨迹参数与钻速有显著的相关性;然后,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的钻速预测模型,评价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表现最优,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海上大位移井的机械钻速;最后,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以提高钻速为目标对钻压、转盘转速和排量等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钻井参数优化后,机械钻速平均提升了18.86%。研究结果揭示了钻井参数和井眼轨迹参数对大位移井钻速的影响规律,为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参数 机械钻速 机器学习 贝叶斯优化 大位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密度双向聚类算法的软刚臂系泊系统动力特性研究
19
作者 罗起航 武文华 +1 位作者 吕柏呈 郭冲冲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9-628,共10页
软刚臂单点系泊系统是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的主要系泊方式之一,在风浪等环境载荷联合作用下,系泊系统的运动状态呈现出多自由度的高聚集度和模态混叠的动力学特征。本文针对传统聚类算法无法获得表征极端工况小聚类簇特征的难点,... 软刚臂单点系泊系统是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的主要系泊方式之一,在风浪等环境载荷联合作用下,系泊系统的运动状态呈现出多自由度的高聚集度和模态混叠的动力学特征。本文针对传统聚类算法无法获得表征极端工况小聚类簇特征的难点,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密度双向聚类算法(BCALoD)的软刚臂系泊系统的监测数据特征提取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压缩和动力学分析。聚类结果表明:多数据簇聚类中心与普通工况下的系泊姿态对应,但是少数据簇聚类中心不仅含有极端工况下的系泊姿态,还含有普通工况下的系泊姿态。根据原始数据提取各聚类中心的时程数据,结合软钢臂单点多体动力学模型,计算各聚类工况下水平和垂直系泊力。基于聚类后的受力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出的普通工况和极端工况的系泊力符合预期,尤其是发现了在系泊姿态正常行为下的极端受力状态,表征出软刚臂设计考虑的不足。表明本文聚类方法具有有效地提取软刚臂系泊系统危险工况的能力,分析结果显示不仅要重视极端姿态下的受力,还要关注姿态运动耦合产生的极端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刚臂单点系泊系统 BCALoD 数据特征 系泊姿态 多体动力学 极端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创新与应用
20
作者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海上稠油资源潜力大,热采是地层黏度大于350 mPa·s非常规稠油有效开发的重要工艺手段。针对海上平台空间受限、蒸汽质量要求高、注汽效率要求高、水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和挑战,结合海上稠油热采工艺需求,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集成相结... 海上稠油资源潜力大,热采是地层黏度大于350 mPa·s非常规稠油有效开发的重要工艺手段。针对海上平台空间受限、蒸汽质量要求高、注汽效率要求高、水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和挑战,结合海上稠油热采工艺需求,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集成相结合的方式,攻克了350℃/21 MPa注汽工况条件下的高温动态密封、井筒完整性、高效隔热等难点,创新形成了海上稠油热采地面工艺技术、井筒工艺技术、全井筒高温测试工艺技术和高温射流泵注采一体化工艺技术。自高温井筒安全控制及高温测试工艺首次现场成功以来,截至目前海上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应用已超过150井次,支撑了海上稠油安全、经济、有效热采,为海上稠油热采规模化上产提供了重要的工艺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稠油热采 蒸汽吞吐 注采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