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相沉积浮游藻类及有机质类型与烃源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吴国瑄 朱伟林 +1 位作者 黄正吉 黎明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6-179,共4页
中国含油盆地的湖相生油岩大多含有丰富的化石浮游藻类,主要包括非海相沟鞭藻囊孢和单细胞绿藻珠江口盆地西部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的详细研究证实,化石浮游藻类相对丰度(占孢粉型总数)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占干酪根总量)的高值指示... 中国含油盆地的湖相生油岩大多含有丰富的化石浮游藻类,主要包括非海相沟鞭藻囊孢和单细胞绿藻珠江口盆地西部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的详细研究证实,化石浮游藻类相对丰度(占孢粉型总数)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占干酪根总量)的高值指示古湖表层水高生产力和底部水体贫氧环境.表层水高生产力为湖泊沉积物提供大量的原地生藻质富氢有机质,贫氧的湖底有利于这类藻质无定形有机质堆积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浮游藻类 有机质 古湖 烃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 被引量:27
2
作者 吴冲龙 王燮培 +1 位作者 周江羽 吴景富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3-50,共8页
“含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建议采用“广义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将其作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一种全新的地质实体、研究对象与系统模型的复合体。其内涵是与油气生、排、运、聚、... “含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建议采用“广义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将其作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一种全新的地质实体、研究对象与系统模型的复合体。其内涵是与油气生、排、运、聚、散有关且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着的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地质要素和过程(作用)及其描述参数和联系方式的集合体。其外延应包容油气区(或者还有超油气区)、盆地(包括叠合盆地)、凹陷(或在规模上相类似的成藏组合、区带)等3个级(类)别的子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Magoon(1992)、Perodon(1992)和Demaison等(1991)的结构图解法、模型类比法和成因分析法,经改进后,可以分别用于3个级别“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潜力快速预测、评价。进一步的研究可考虑与定量模拟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结构图解法 成因分析法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Lyapunov指数监测油气藏注水开发 被引量:1
3
作者 鲍祥生 尹成 +2 位作者 赵伟 张金淼 刘志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3,共3页
注水时移地震监测作为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正逐渐被国内外许多大的油气田所关注,但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效果好坏与用来实施监控油气藏变化的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好的方法更能够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在油气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流体的... 注水时移地震监测作为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正逐渐被国内外许多大的油气田所关注,但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效果好坏与用来实施监控油气藏变化的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好的方法更能够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在油气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流体的分布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储层地震反射波速度、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一般很小,只会在地震资料上引起很小的异常,特别当地震资料存在噪声干扰时,利用常规油气藏监测方法实施监测时就变得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文章引进了具有抗干扰能力的描述混沌的非线性参数,通过对地震数据提取Lyapunov指数属性来研究油气藏注水后储层物性变化的特征。理论模型研究表明,Lyapunov指数属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较好地反映储层注水后流体的变化情况,在信噪比大于 2.5 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利用它来预测储层注水后的注水分布范围和注水部位的注水强弱情况。该研究成果有利于时移地震监测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油气藏 储层物性 提高原油采收率 油气采收率 油气田 流体 时移地震 地震资料 地震反射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第三纪裂谷盆地多幕拉伸过程和深部热流演化的定量模拟
4
作者 林畅松 张燕梅 +4 位作者 李思田 刘景彦 仝志刚 丁孝忠 李喜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4-324,共1页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第三纪盆地的裂陷过程具有幕式的特点。基于经典的单幕拉伸模型难以正确描述多幕裂陷过程,本文提出了多幕瞬时均匀拉伸的定量动力学模型。它可定量恢复多幕裂陷过程的盆地沉降和岩石圈的拉伸过程。
关键词 中国东部 第三纪 裂谷盆地 拉伸过程 深部热流 定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深水领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82
5
作者 杨川恒 杜栩 +1 位作者 潘和顺 刘铁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 2 0年来国外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如在南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北海、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诸盆地深水区都相继发现了一些大型油气田。然而 ,一个...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 2 0年来国外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如在南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北海、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诸盆地深水区都相继发现了一些大型油气田。然而 ,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是 ,取得重大突破的区域主要是在被动边缘盆地的陆坡区及深海平原区。据不完全统计 ,在被动边缘盆地中已发现石油储量 60 0× 10 8t ,天然气储量 2 1× 10 12 m3;而主动大陆边缘仅找到 67× 10 8t的石油储量 ,天然气 1× 10 12 m3(不含前苏联地区的油气储量 ,据 1993年统计 )。文章是在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 ,包括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充填模式、油气富集条件及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其中着重分析了被动边缘盆地深水区形成大型和巨型油气田的基本要素 :( 1)不同演化阶段发育有多套烃源岩 ,包括断陷期湖相烃源岩—过渡期烃源岩—坳陷沉降期海相烃源岩 ;( 2 )裂谷盆地深水区坳陷层序中的浊积岩体发育形成及产状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 ,同时还对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进行比较性讨论。指出珠江口盆地珠II坳陷及琼东南盆地中央裂陷带深水区属准被动边缘盆地 ,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将是我国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深水勘探 被动边缘盆地 断陷层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石油体系 被引量:57
6
作者 朱伟林 黎明碧 吴培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1-23,共3页
珠三坳陷为第三纪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了早期的湖泊相沉积、中期的海湾相沉积和晚期开阔海相沉积,形成了本区生储盖的三层结构。湖泊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构成了本区石油体系的源岩要素。晚渐新世的张扭构... 珠三坳陷为第三纪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了早期的湖泊相沉积、中期的海湾相沉积和晚期开阔海相沉积,形成了本区生储盖的三层结构。湖泊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构成了本区石油体系的源岩要素。晚渐新世的张扭构造和中中新世末的右旋剪切构造是主要的含油气局部构造。幼陷内存在着文昌组-珠海组、珠江组油体系和恩平组-珠海组气体系,前者分布于文昌B凹陷,后者则位于文昌A凹陷,二者的生、排、运聚的高峰均为中中新世之后。文昌A凹陷是找气的有利地区,文昌B凹陷是找油的有利地区,其过渡区为油气的复合带。经过进一步的勘探,本区将成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石油体系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崖13-1气田油气混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傅宁 于晓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22,共4页
崖131气田位于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交界处,其气源长期存在争论。采用天然气GS/MS分析新技术,根据该气田天然气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储集层包裹体温度、油气轻烃组成及碳同位素等资料,对其天然气的气源和混合... 崖131气田位于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交界处,其气源长期存在争论。采用天然气GS/MS分析新技术,根据该气田天然气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储集层包裹体温度、油气轻烃组成及碳同位素等资料,对其天然气的气源和混合作用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气田的天然气为典型的混合气,由不同类型有机质、不同热演化程度气源岩生成的天然气(煤成气和高成熟—过成熟海相成因气,以海相成因气为主)混合而成,北区块是Ⅲ型、Ⅱ型干酪根成因的混合气藏,南区块主要是Ⅱ型干酪根成因的气藏。主力气源岩是崖南凹陷沉积中心下第三系崖城组、陵水组的浅海相泥岩,生烃母质具有Ⅱ型干酪根特征。该气田的凝析油为煤成油,在蒸发分馏作用下形成;琼东南盆地存在切穿多层烃源岩的深断裂,形成局部低压带,为产生蒸发分馏作用提供了重要地质背景。图5表3参6(傅宁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 油气混合 特征研究 油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琼盆地气源研究再认识 被引量:4
8
作者 付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4-26,31,共4页
采用天然气重烃富集及色质分析技术,从管琼盆地YA13-1气田和LD22-1气田的天然气中,检测到省蒲、芳烃、金刚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并结合其它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应用新的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气源综合对比研究,认为YA1... 采用天然气重烃富集及色质分析技术,从管琼盆地YA13-1气田和LD22-1气田的天然气中,检测到省蒲、芳烃、金刚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并结合其它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应用新的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气源综合对比研究,认为YA13-1气田和LD22-1气田的气源岩同为埋深大于5km的高成熟海相气源岩。对比结果还表明下第三系海相泥岩可能是写琼盆地的重要气源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天然气 气源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近年来AAPG年会看含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趋向 被引量:3
9
作者 朱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59-261,262,共4页
从近年来AAPG年会看含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趋向朱伟林(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河北高碑店,074000)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拓宽丹佛AAPG年会上直接与层序地层学有关的文章约193篇,休斯顿AAPG年会... 从近年来AAPG年会看含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趋向朱伟林(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河北高碑店,074000)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拓宽丹佛AAPG年会上直接与层序地层学有关的文章约193篇,休斯顿AAPG年会上此类文章约137篇,几乎占了所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 层序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浅层凝析油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宁 潘贤庄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8年第2期9-13,17,共6页
采用GC/MS,GC/MS/MS技术对莺歌海盆地浅层凝析油进行了检测,除未成熟—低成熟凝析油外,发现了成熟—高成熟凝析油。根据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凝析油的类型划分及油源对比研究,确认未成熟—低成熟凝析油来自浅层(1000~3000... 采用GC/MS,GC/MS/MS技术对莺歌海盆地浅层凝析油进行了检测,除未成熟—低成熟凝析油外,发现了成熟—高成熟凝析油。根据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凝析油的类型划分及油源对比研究,确认未成熟—低成熟凝析油来自浅层(1000~3000 m)莺黄组源岩,其成因机制与CO_2对储集层的抽提作用密切相关;而成熟—高成熟凝析油可能来源于盆地深部的海相和中深湖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凝析油 油源对比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在复杂河流相油田中的应用——以曹妃甸11-1油田为例 被引量:62
11
作者 秦宗超 刘迎贵 +2 位作者 邢维奇 王国栋 高东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8-382,共5页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首先建立钻前地质导向模型,并根据评价井的测井资料,对随钻测井(LWD)曲线及可能钻遇的地层岩性进行预测。钻井过程中,在钻前地质导向模型基础上,根据钻井时LWD不同的测井响应和综合录井资料,实时验证构造和储集层信息...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首先建立钻前地质导向模型,并根据评价井的测井资料,对随钻测井(LWD)曲线及可能钻遇的地层岩性进行预测。钻井过程中,在钻前地质导向模型基础上,根据钻井时LWD不同的测井响应和综合录井资料,实时验证构造和储集层信息,不断修正地质导向模型,对靶点深度进行实时预测,及时调整靶点,实现水平井的钻井目的。水平井导向包括2个关键步骤:水平井着陆的导向和水平段钻进过程中的导向。曹妃甸11-1油田开发大量采用了水平井,在水平井钻井过程中,根据目的层油藏类型和不同构造、储集层特征,确定了相应的水平井着陆和水平段钻进的导向原则,保证了水平井精确中靶并使水平段最大限度地穿越储集层,与传统导向技术相比,大幅度提高了水平井钻井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LWD 地质导向 油藏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的新思路、新方法 被引量:28
12
作者 吴冲龙 王燮培 +4 位作者 毛小平 何光玉 刘海滨 杨甲明 吴景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9-327,共9页
作者建议拓广“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概念,使之适合于整个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成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油气系统”实质上就是... 作者建议拓广“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概念,使之适合于整个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成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油气系统”实质上就是油气成藏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作者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系统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及北部湾盆地泥岩地球化学特点 被引量:7
13
作者 邵磊 朱伟林 +1 位作者 吴国瑄 赵泉鸿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3-528,共6页
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珠江口及北部湾盆地泥岩中稀土元素分布配分形式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较平稳 ,铕出现明显亏损的特点 ,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 (PAAS)的分布特点相似 ,但样品的稀土元素(REE)高于PAAS .在Th -Hf-Co三... 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珠江口及北部湾盆地泥岩中稀土元素分布配分形式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较平稳 ,铕出现明显亏损的特点 ,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 (PAAS)的分布特点相似 ,但样品的稀土元素(REE)高于PAAS .在Th -Hf-Co三角图解中 ,所有样品也均位于上地壳平均值的上方 ,远离地壳平均值和洋壳 ,说明珠江口、北部湾盆地沉积物母岩以来自上地壳偏酸性的岩石类型为主 .地球化学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与北部湾盆地在源区地质背景上有较大差异 .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源主要以变质岩、花岗质岩系等为主 ;北部湾盆地物源区中则含相当数量的碳酸盐岩、碎屑岩 .在珠江口盆地内部珠一凹陷和珠三凹陷之间相互有 30 %左右的样品重合 ,说明两者在沉积物源上有一定比例的共同源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沉积地球化学 泥岩 珠江口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北部湾盆地古湖泊与烃源条件 被引量:54
14
作者 朱伟林 吴国瑄 黎明碧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 ,结合钻井资料 ,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 :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 ,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 ,湖泊规模最大达 5 0 0 0km2 ,沉积了巨厚沉积物 ,最大沉积厚度达 4 70 0m。井资料分析显示 ,在始...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 ,结合钻井资料 ,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 :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 ,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 ,湖泊规模最大达 5 0 0 0km2 ,沉积了巨厚沉积物 ,最大沉积厚度达 4 70 0m。井资料分析显示 ,在始新统流沙港三段、二段各古湖沉积物中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含量高 ,说明该两段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流一段和涠洲组沉积物中仅在涠西南古湖和乌石古湖内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泊 烃源条件 高生产力 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深度域地震剖面衰减与频散补偿的反Q滤波方法 被引量:60
15
作者 姚振兴 高星 李维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9-233,共5页
根据地震波在非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深度域地震剖面进行反Q滤波的新方法 .在深度域的Q滤波算子符合地震波在衰减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不仅考虑了介质吸收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而且还保证了所造成的波形畸变满足因果规... 根据地震波在非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深度域地震剖面进行反Q滤波的新方法 .在深度域的Q滤波算子符合地震波在衰减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不仅考虑了介质吸收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而且还保证了所造成的波形畸变满足因果规律 ,即地震体波具有某种频散性质 .利用该方法处理了 2条总长度约 6 0km的某浅海地区叠后深度偏移地震剖面 .合成记录剖面的正演和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在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度域反Q滤波之后 ,不仅达到了压缩中、深部目的层子波宽度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目的 ,而且保持了原始地震剖面的整体形态和能量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衰减与频散 反Q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荣西 金奎励 +1 位作者 周雯雯 杨建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05-610,共6页
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示踪作用。应用油气包裹体统计分析表明渤中坳陷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层位为浅部第三系。其中下第三系砂岩中普遍含有两类油气包裹体 ,即原生油气包裹体和次生油气包裹体 ,它们分别记录了... 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示踪作用。应用油气包裹体统计分析表明渤中坳陷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层位为浅部第三系。其中下第三系砂岩中普遍含有两类油气包裹体 ,即原生油气包裹体和次生油气包裹体 ,它们分别记录了研究区两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过程。次生油气包裹体个体大、分布广、含量明显高于原生油气包裹体 ,其主要充填分布在次生溶蚀孔隙和裂隙中。均一温度测量、包裹体成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综合表明 ,次生油气包裹体记录的第二次油气运移是本区最主要的一次油气聚集成藏过程 ,其油气来源于下第三系湖相泥质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认为 ,渤中坳陷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应是浅部下第三系地层 ,而不是深部其它地层。早第三纪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和次生溶蚀孔隙特征研究 ,以及与之相关储层预测是本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渤中坳陷 油气藏 次生溶蚀孔隙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琼盆地流体势分布特点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总瑛 张博全 +2 位作者 谢泰俊 杨学昌 张群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共5页
介绍了流体势(主要是水势和气势)的计算方法,具体分析了莺—琼盆地流体势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以揭示莺—琼盆地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认为:油气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并在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低势圈闭中聚... 介绍了流体势(主要是水势和气势)的计算方法,具体分析了莺—琼盆地流体势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以揭示莺—琼盆地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认为:油气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并在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低势圈闭中聚集成藏,因而低势区是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块。据此,预测莺—琼盆地内的下第三系陵水组有六个低势区,并结合烃源、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地质条件,对它们分别给予了评价。进而指出:位于①号断裂上升盘的崖13—1低凸起、崖21—1低凸起带、中央凹陷、崖南凹陷等低势区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流体势能分布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255
18
作者 杜栩 郑洪印 焦秀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 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详细论述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烃类生成作用、欠压实作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后生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温度变化等;系统阐述了世界典型含油气盆地的超压形成机制、超压体系中油气初次运移机理以及超压与油气分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超压油气藏成藏模式,即:(1)位于超压体系中的低渗超压油气藏;(2)位于超压层系中,以礁灰岩(或浊积砂岩)为储层的高压油气藏;(3)位于超压带上倾方向,以退覆三角洲平原和分流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常压或过渡带超压油气藏;(4)位于超压带上、下部的超压油气藏;(5)位于远离超压体系的泄压区常压油气藏,本文对指导、加深新老油气区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油气藏 分布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算天然气成熟度的新指标——金刚烷指标 被引量:22
19
作者 傅宁 李友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5-149,共5页
采用天然气重烃富集及MID/GC/MS分析技术 ,从天然气中检测出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根据琼东南盆地生油岩中金刚烷指标 (Ⅱ )与镜煤反射率 (Ro)的实测值 ,结合应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上述实测数据点 ,建立了双金刚烷指标与镜煤... 采用天然气重烃富集及MID/GC/MS分析技术 ,从天然气中检测出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根据琼东南盆地生油岩中金刚烷指标 (Ⅱ )与镜煤反射率 (Ro)的实测值 ,结合应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上述实测数据点 ,建立了双金刚烷指标与镜煤反射率 (Ro)数值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关系成功地确定和研究了莺—琼盆地三个构造天然气的成熟度。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检测天然气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方法 ,扩大了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MID/GC/MS 金刚烷 成熟度 重烃富集 镜煤反射率 气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宫少波 王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2-235,共4页
莺歌海盆地位于海南岛以西、中南半岛以东的海域 ,总体呈NWSE向。该盆地由中央底辟带和斜坡带两个构造单元组成。底辟带发育中新统 (莺黄组、梅山组和三亚组 )及渐新统 (崖城组 )两套烃源岩 ,生油门限深度在 2 80 0~ 3 0 0 0m之间 ;主... 莺歌海盆地位于海南岛以西、中南半岛以东的海域 ,总体呈NWSE向。该盆地由中央底辟带和斜坡带两个构造单元组成。底辟带发育中新统 (莺黄组、梅山组和三亚组 )及渐新统 (崖城组 )两套烃源岩 ,生油门限深度在 2 80 0~ 3 0 0 0m之间 ;主要圈闭由底辟流体上拱形成 ,底辟活动的幕式发育决定了油气幕式运移。不同的油气运移动力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中新统源岩在高温高压及欠压实作用下 ,形成高压囊 ,使上覆地层破裂 ,产生高角度断层和裂隙 ,烃类气沿此形成深部及浅部气藏 ;另外 ,本区深部的无机成因CO2 气在高压作用下 ,排驱断裂附近的烃类气 ,一方面对原有气藏进行破坏 ,另一方面在远离断裂的两翼形成含少量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底辟带活动 高压囊 油气藏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