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被引量:67
1
作者 吕炳全 王红罡 +2 位作者 胡望水 沈伟锋 张玉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35,共7页
长江中下游苏、皖、赣、鄂一带属古生代扬子地块被动大陆边缘的东南缘 ,通过该区 6 4条古生界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 ,得出该区古生界寒武、奥陶、志留、石炭和二叠系等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 长江中下游苏、皖、赣、鄂一带属古生代扬子地块被动大陆边缘的东南缘 ,通过该区 6 4条古生界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 ,得出该区古生界寒武、奥陶、志留、石炭和二叠系等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 ,在古生代低纬度的扬子地块东南缘生物大量繁殖 ,引发缺氧事件 ,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 ,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 ,生物化石属种丰富 ,个体大 ,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 ,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上古生界油气发现于苏北及南黄海 ,因而 ,这一区域是与上升流沉积有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扬子地块 古生代 烃源岩 矿层 硅质 沉积相 属种 放射虫 生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 被引量:51
2
作者 赵中贤 周蒂 +4 位作者 廖杰 何敏 郭翔燕 张云帆 徐子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35-1145,共11页
本文根据伸展盆地发育的挠曲悬臂梁模型,以二维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区1530测线北段的岩石圈伸展系数,分析了其裂后沉降规律。由正演模拟,发现盆地1530测线北段的裂陷由北向南逐渐发育,其陆架岩石圈的平均伸展系数... 本文根据伸展盆地发育的挠曲悬臂梁模型,以二维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区1530测线北段的岩石圈伸展系数,分析了其裂后沉降规律。由正演模拟,发现盆地1530测线北段的裂陷由北向南逐渐发育,其陆架岩石圈的平均伸展系数为1.2和较大凹陷处的岩石圈理论伸展系数变化在1.08~1.24之间。整条剖面裂后沉降的实测值比理论值大2.5km左右,本文分析造成这一差值的最大可能是裂后异常沉降的存在。由前人成果可知,陆坡区也存在其他大的异常,对于陆架和陆坡区的异常,本文认为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南海陆缘之间都可能有关联,它们的产生可能是某种共同机制的结果。珠江口盆地陆架区的实测裂后沉降速率明显不同于逐渐减小的理论变化规律,而是存在两期(30~18.5Ma和18.5Ma至今)由快到慢的变化。在30~23.8Ma沉降速率集中在140~190m/Ma,之后23.8~18.5Ma减小至35~65m/Ma。18.5~16Ma的沉降速率迅速增大到300m/Ma,随后16Ma至今又减小至75~110m/Ma。其中18.5~16Ma的沉降速率最大,并与当时陆架坡折的形成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相对应,也与前人在陆坡区白云凹陷发现的17.5~15.5Ma裂后重大加速沉积的时间一致,因此本文推测珠江口盆地18.5~17.5Ma可能存在一重大构造事件,引起盆地从陆架到陆坡的裂后快速沉降的发生。但对于构造事件的成因、准确时间及其范围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系数 裂后异常沉降 正反演模拟 陆架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贤庆 侯读杰 +5 位作者 肖贤明 阳开林 唐友军 包建平 马安来 熊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0-205,共6页
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绝对浓度的变化,结合烃类生物标志物指标研究,该文探讨了我国渤海海域曹妃甸及临近地区的油气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的油气运移效应。随着运移作... 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绝对浓度的变化,结合烃类生物标志物指标研究,该文探讨了我国渤海海域曹妃甸及临近地区的油气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的油气运移效应。随着运移作用的加强,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下降,"屏蔽"型与"暴露"型或"半屏蔽"型化合物的比值增加。沙垒田凸起油气运移方向是自东向西,注入点在凸起东侧。沙东南构造带油气存在2个运移和注入方向,即北东方向和西南方向。石臼坨凸起及倾没端油气是从西北方向运移和注入的。这与烃类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变化所揭示的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相一致,也与该区油气分布和勘探实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油藏 分馏效应 渤海海域 分子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泥浆条件下定向井双侧向测井环境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谭茂金 高杰 +2 位作者 邹友龙 谢关宝 乔悦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2-1432,共11页
在定向井中,双侧向测井数据由于受井眼、围岩、井斜、径向侵入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地估算储层的电阻率和更准确地识别储层流体.本文拟提出图版法和反演法相结合的思路来研究地层视电阻率的校正问题.首先,针对研究区的测井环境和... 在定向井中,双侧向测井数据由于受井眼、围岩、井斜、径向侵入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地估算储层的电阻率和更准确地识别储层流体.本文拟提出图版法和反演法相结合的思路来研究地层视电阻率的校正问题.首先,针对研究区的测井环境和钻井液电阻率,计算了不同尺寸井眼的双侧向测井响应,绘制了井眼校正图版;然后,针对斜度井地层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不同井斜、不同厚度地层的测井响应,构建了井斜-围岩/层厚图版,利用该图版实现了井眼校正和井斜-围岩/层厚的电阻率快速校正.最后,针对钻井液侵入的影响,采用反演方法计算了侵入半径和地层真电阻率,最终实现了双侧向测井的环境校正.利用上述理论与方法对海洋中定向井的双侧向测井资料进行了环境校正,提高了储层流体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井 双侧向测井 三维有限元(3D FEM) 环境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吕炳全 胡望水 +2 位作者 王红罡 沈伟锋 张玉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88,共6页
华北地块上的中-上元古界是我国最古老的沉积岩系,分3系、12个组,通过岩性、沉积相和古生物等分析,发现其中有丰富的上升流沉积相,并可分为3个亚相:富镁碳酸盐岩夹燧石薄层亚相、黑色页岩亚相和叠层石亚相等。上升流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中... 华北地块上的中-上元古界是我国最古老的沉积岩系,分3系、12个组,通过岩性、沉积相和古生物等分析,发现其中有丰富的上升流沉积相,并可分为3个亚相:富镁碳酸盐岩夹燧石薄层亚相、黑色页岩亚相和叠层石亚相等。上升流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中-上元古界中重要的烃源岩。研究表明,上升流沉积相与地层中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因而根据地层中上升流沉积相的发育程度,可对本区中-上元古界中的油气作出评价,上升流的发现开拓了本区油气资源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沉积相 缺氧环境 烃源岩 华北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郯庐深断裂带的结构模型及新生代运动学 被引量:74
6
作者 漆家福 周心怀 王谦身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31-1242,共12页
郯庐深断裂带自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沂水、安丘一线向北延伸进入渤海海域被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和海水覆盖。根据区域重、磁力异常图解释的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位于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一线,总体走向NNE,对应于渤海海域NNE向... 郯庐深断裂带自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沂水、安丘一线向北延伸进入渤海海域被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和海水覆盖。根据区域重、磁力异常图解释的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位于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一线,总体走向NNE,对应于渤海海域NNE向地幔隆起带的东部斜坡。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与地幔隆起呈镜像反映,构成古近纪断陷的边界断层包括NE向、NNE向、NEE向、NW向和NWW向等多个方向,且多表现出铲式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在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发育有由2~4条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及相关构造变形组成的右旋走滑构造带,位置与区域重磁资料解释的郯庐深断裂带大致相当。综合深层地壳结构和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有理由认为,渤海海域中新生代盆地中的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构造带的与深层至少切割莫霍面的深断裂带构成了一条地壳尺度垂向的强变形构造带。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郯庐断裂带并非只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在区域裂陷作用中控制古近纪断陷的伸展断层可能利用了深断裂带在浅层地壳的部分断层面,并且因为伸展位移在中地壳层中发生拆离滑脱,而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位移才使浅层断层与深层断层保持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断裂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渤海海域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国蓉 曾允孚 +1 位作者 周心怀 于海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8-671,共4页
以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白云岩层序地层划分、白云岩或白云石成因类型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白云岩成因类型发育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建立了区内下-中泥盆统层序地层框架内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即高水位体系域晚期... 以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白云岩层序地层划分、白云岩或白云石成因类型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白云岩成因类型发育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建立了区内下-中泥盆统层序地层框架内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即高水位体系域晚期发育蒸发泵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模式,Ⅰ型层序不整合界面期间发育大气水-海水混合白云石化作用模式;进一步探索了此种背景下,受层序和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分布特征,对于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下-中泥盆统 层序地层 白云石化模式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坳陷湖盆缓坡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岳云雷 于兴河 +2 位作者 李胜利 黄兴文 王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46,共4页
由于坳陷缓坡型湖盆层序地层的研究尚不成熟和完善,因此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充分应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识别出4个III级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开展沉积体系研究。在对各方面资料... 由于坳陷缓坡型湖盆层序地层的研究尚不成熟和完善,因此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充分应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识别出4个III级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开展沉积体系研究。在对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坳陷缓坡型湖盆的层序充填特征,最终利用层序地层学体系域的理论预测出K—SQ1上升半旋回、J—SQ3上升半旋回及J—SQ5上升半旋回沉积地层为有利层段;基东鼻凸、石西凸起及3个泉凸起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 缓坡型 岩性地层圈闭 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井劈分系数计算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唐圣来 王怒涛 +3 位作者 黄炳光 戈仁刚 戴敏 张太权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5期43-45,共3页
如何实现注水井的科学、合理配注是注水开发油藏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更精确地了解油水井在地下的注采关系,最重要的是确定注水井到生产井间的水量劈分情况。通过对以往劈分系数的研究及对所选井组中注采井的压力分析,根据压力波的前缘... 如何实现注水井的科学、合理配注是注水开发油藏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更精确地了解油水井在地下的注采关系,最重要的是确定注水井到生产井间的水量劈分情况。通过对以往劈分系数的研究及对所选井组中注采井的压力分析,根据压力波的前缘确定水驱前缘位置,并建立一种新的计算水井到油井间的劈分系数方法。该方法计算简便,能合理地计算出相连生产井的劈分注水量,为注水井配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分系数 注水井 压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在莺琼盆地油气二次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践发 沈平 +1 位作者 黄保家 张启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91-94,共4页
油气不同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及地层中岩石、矿物选择性吸附造成的色层效应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其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为利用油气地化特征探讨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该原理对莺琼盆地崖 13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 油气不同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及地层中岩石、矿物选择性吸附造成的色层效应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其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为利用油气地化特征探讨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该原理对莺琼盆地崖 13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及凝析油族组分 (烷烃、芳烃、胶质 )、C6化合物 (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 )等的相对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气藏中天然气甲烷及凝析油族组分的δ13C1值由西到东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 ;凝析油中极性相对弱的组分含量逐渐增加 ,极性相对强的组分含量逐渐降低。这表明崖13 1气藏中的油气应主要来自一号断层西侧的莺歌海盆地 ,其运移方向是由西以东。对莺琼盆地东方 1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的研究表明 ,该气藏主要是由下覆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浅层形成的 ,气藏中大部分天然气的垂向运移距离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碳同位素 天然气 原油 化学组分 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粒运移对砾石充填层损害试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彦超 李明忠 +1 位作者 王卫阳 王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9,79,共5页
为了研究储层砂粒运移、堵塞对砾石充填层损害造成的砾石充填防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采用室内驱替试验,应用实际油井出砂和充填砾石模拟了不同砾石与地层砂粒径比情况下,砂粒的运移对砾石充填层渗透率的损害规律及砾石充填层堵塞机理.结... 为了研究储层砂粒运移、堵塞对砾石充填层损害造成的砾石充填防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采用室内驱替试验,应用实际油井出砂和充填砾石模拟了不同砾石与地层砂粒径比情况下,砂粒的运移对砾石充填层渗透率的损害规律及砾石充填层堵塞机理.结果表明:砂粒运移、侵入及堵塞导致砾石层渗透率发生明显变化,地层砂与砾石层接触面附近损害最为严重.根据砾石与地层砂粒径比及砂粒入侵程度不同,砾石层挡砂机理主要为地层砂未侵入、浅层桥接、深层桥接、孔隙充填和地层砂完全通过5种类型;根据试验结果,采用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单位体积砾石层内地层砂堵塞量动态模型并数值仿真模拟软件,对砂粒在砾石充填层中的运移过程进行数值仿真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定量评价地层砂颗粒运移对砾石层损害及油井产能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粒运移 出砂 砾石充填 数值模拟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坳陷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标准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伟 王振奇 +2 位作者 叶琳 刘丽芳 黄胜兵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5-728,共4页
前人多通过对有机质丰度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确定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但无法体现优质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主要贡献作用。为了揭示渤中坳陷优质湖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根据前人利用原始有机质丰度与排烃量的关系确定丰度下限... 前人多通过对有机质丰度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确定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但无法体现优质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主要贡献作用。为了揭示渤中坳陷优质湖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根据前人利用原始有机质丰度与排烃量的关系确定丰度下限的思路,对渤中坳陷主要层段烃源岩原始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与排烃量进行计算,并作散点分析。结果显示:原始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较低时,排烃量极低;而当原始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升至某一阈值时,排烃量急剧增加,即确定该阈值为优质烃源岩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下限。其中,东三段阀值为1.74%,沙一段为1.70%,沙三段为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下限标准 渤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姜正龙 王延斌 姜亮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期29-34,共6页
油气成藏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部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我们从有机包裹体研究入手,结合成藏作用模拟,分析丽水凹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为E2末期,新近纪至现今也有一定的油气运聚... 油气成藏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部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我们从有机包裹体研究入手,结合成藏作用模拟,分析丽水凹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为E2末期,新近纪至现今也有一定的油气运聚。通过成藏作用模拟,认为该区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可分为3期:E1、E2和 N—Q。根据成藏特点,将该区划分出 4 种主要成藏模式,即凹中《嗥诔渥⒃推爻刹啬J健⒍伟嘉餍逼略推爻刹啬J健⑽鞔伟嘉餍逼略推爻刹啬J胶颓巢愦紊推爻刹啬J健M?从油气生成、运聚、成藏特点出发,将该区划分出下部异常压力和上部正常压力成藏系统。不同成藏系统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包裹体 成藏模式 丽水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台北坳陷有机包裹体化学成分及成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亮 王延斌 +2 位作者 吴培康 葛和平 王志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2-228,T002,共8页
利用 L AM、热爆 -气相色谱等方法对东海盆地台北坳陷第三系储层中有机包裹体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1矿物包裹体中以 CO2 为主 ,同时含有一定的 N2 和 F2 等 ,气态烃包裹体中 CO2 含量一般可达 40 %~ 78% ,液态烃包裹体中 CO2... 利用 L AM、热爆 -气相色谱等方法对东海盆地台北坳陷第三系储层中有机包裹体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1矿物包裹体中以 CO2 为主 ,同时含有一定的 N2 和 F2 等 ,气态烃包裹体中 CO2 含量一般可达 40 %~ 78% ,液态烃包裹体中 CO2 含量一般 2 3%~ 41 % ;2烃类含量一般 <30 % ,其中甲烷含量较低 ,C2 ~ C7轻烃含量比甲烷含量高 ,甲苯含量较高(达 1 8.8% ) ;3对主要烃源岩加水热模拟实验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些特点说明 CO2 的成因与烃源岩中碳酸盐矿物热解有关 ,有机包裹体的成因类型偏腐植型 ,气态烃以湿气为主 ,且含有一定的凝析油成分 ,和南海盆地第三系储层中有机包裹体具有相似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成因 有机包裹体 烃源岩 第三系 东海盆地 台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穿戴计算机的动态重构硬件模块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兴武 吕志强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0-53,共4页
针对可穿戴计算机任务的多样性与多变性,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具有动态重构功能模块的可穿戴计算机硬件原型。并在该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论证动态重构的可行性。该原型基于FPGA内嵌的PowerPC405处理器,通过FPGA内部的配置访问通道(ICAP)... 针对可穿戴计算机任务的多样性与多变性,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具有动态重构功能模块的可穿戴计算机硬件原型。并在该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论证动态重构的可行性。该原型基于FPGA内嵌的PowerPC405处理器,通过FPGA内部的配置访问通道(ICAP)对OPB总线上的可重构模块进行模块化的局部动态重构设计。该方法实现了局部动态重构技术在可穿戴计算机中的应用,增加系统灵活性的同时降低了系统功耗,大大提高了FPGA内部逻辑资源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重构 ICAP 模块化 可穿戴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紫外荧光图像的人民币面额识别算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雪梨 索双富 武佩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共3页
通过调研国内外纸币面额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紫外荧光图像的人民币面额识别算法,该算法利用在紫外光照射下人民币正面的荧光面额区域作为识别特征,经过简单的图像预处理(包括倾斜校正、图像二值化、滤波和形态学处理等)操... 通过调研国内外纸币面额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紫外荧光图像的人民币面额识别算法,该算法利用在紫外光照射下人民币正面的荧光面额区域作为识别特征,经过简单的图像预处理(包括倾斜校正、图像二值化、滤波和形态学处理等)操作,综合运用几何结构分析和模板匹配的方法实现对六种人民币面额的识别,识别率达到99%以上,平均识别时间在0.04s以内。该算法识别效果好并且满足一定的实时性,经过改善可以运用到自动售货机、点钞机、清分机、ATM机等实际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币识别 面额识别 纸币清分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海油文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现场试验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树楷 梁允源 郭自勇 《南方电网技术》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柔性直流输电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向海上钻井平台这种无源网络供电。介绍了国内首套用于海上石油作业区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海油文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现场试验情况,包括了系统启动、孤立负荷供电、电动机负载并网和发电机并网等试... 柔性直流输电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向海上钻井平台这种无源网络供电。介绍了国内首套用于海上石油作业区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海油文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现场试验情况,包括了系统启动、孤立负荷供电、电动机负载并网和发电机并网等试验项目。结果表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能够平稳启动,在逆变侧产生稳定交流电压,可为孤立电阻和电动机负荷供电,并能够与平台上的发电机实现并网和退网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电压源换流器 柔性直流输电 现场试验 投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G飞灰制备氧化铝技术经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洪源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共4页
粉煤灰制备氧化铝可使合成天然气(SNG)产生的灰渣得到综合利用,同时能够解决灰渣污染的问题。简述了酸法工艺和碱法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并对2种工艺的运行成本及收益做了计算。酸法工艺将粉煤灰直接与酸反应,其工艺简单,但是存在酸液腐蚀... 粉煤灰制备氧化铝可使合成天然气(SNG)产生的灰渣得到综合利用,同时能够解决灰渣污染的问题。简述了酸法工艺和碱法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并对2种工艺的运行成本及收益做了计算。酸法工艺将粉煤灰直接与酸反应,其工艺简单,但是存在酸液腐蚀设备以及含硅废渣二次污染的缺点。碱法工艺在氧化铝溶出之前增加了焙烧活化工序,使提铝过程更为温和,但是活化过程中能耗较高,容易造成能源浪费。碱法工艺在提铝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二氧化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使碱法工艺的利润高于酸法。综合比较,碱法工艺具有更好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G 粉煤灰 氧化铝 技术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驱型永磁风力发电机的最大风能捕获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李游 成怡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83,共3页
针对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风力机模型,通过对风速、桨距角、叶尖速比、发电功率的仿真研究,分析影响风能捕获的因素,研究实现最大风能捕获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额定风速以下,通过发电机的转速调节... 针对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风力机模型,通过对风速、桨距角、叶尖速比、发电功率的仿真研究,分析影响风能捕获的因素,研究实现最大风能捕获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额定风速以下,通过发电机的转速调节获得最优叶尖速比,在额定风速以上,调节桨距角实现发电机稳定在额定功率处,从而实现最大风能捕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风力发电 最大风能捕获 SIMULINK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