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富云 贾芳丽 +2 位作者 涂海峰 孙翠竹 李锋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8,共8页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洋环境 生物毒性 生物传递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2
作者 徐擎擎 张哿 +4 位作者 邹亚丹 刘成 王宇擎 郑浩 李锋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9,共10页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海洋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在全球多个海域均有检出,根据其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由人工直接制造所得,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次生微塑料由大块塑料制品...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海洋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在全球多个海域均有检出,根据其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由人工直接制造所得,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次生微塑料由大块塑料制品长期风化、磨损和光解形成。塑料自身含有多种有机添加剂,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污染海洋环境;微塑料表面还可吸附有机污染物,此吸附作用受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吸附污染物后的微塑料生物毒性增强。另外,聚合物复合光催化材料可加快有机污染物如染料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因而微塑料可能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解。针对目前微塑料对有机物光降解的贡献、机理鲜见研究的问题,未来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研究:(1)微塑料对不同有机污染物光降解是否存在影响?(2)微塑料类型、尺寸以及反应条件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如何影响?(3)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有机污染物 吸附 聚合物 光降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黑碳促进水环境中四环素的光降解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宵 刘一帆 +6 位作者 刘强 楚沉静 石美 马小涵 李霄云 郑浩 李锋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64-2075,共12页
具有固碳功能的生物炭材料在土壤修复和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大规模施用导致了溶解性黑碳的(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的大量释放,其在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天然溶解有机质,DBC稠环度高、芳香性强、分子量小,... 具有固碳功能的生物炭材料在土壤修复和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大规模施用导致了溶解性黑碳的(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的大量释放,其在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天然溶解有机质,DBC稠环度高、芳香性强、分子量小,有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更易产生活性中间体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但不同热解温度(heating temperature,HTT)和生物质类型的DBC对水环境中抗生素(antibiotics,ATs)的光降解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取不同HTT(300—600℃)的芦苇和芦竹生物炭制备DBC,表征其基本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研究其对水环境中典型ATs四环素(tetracycline,TC)光降解过程的影响,探究关键水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TT升高,两类DBC的有机碳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平均分子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芳香性官能团含量增加,芳香性增强,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含量升高.所有DBC均促进了TC的光降解(16.3%—97.0%),促进效果随HTT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HTT相同时,芦竹DBC对TC光降解的促进效果高于芦苇DBC.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NO_(3)^(-)、HCO_(3)^(-)、SO_(4)^(2-)、Cl^(-))及阳离子(Fe^(3+)、Ca^(2+))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TC的光降解;碱性(pH 7—11)环境中DBC对TC光降解的促进作用强于酸性(pH 3—5)环境.活性中间体猝灭实验表明DBC对TC光降解的促进作用主要由三重激发态DBC(3DBC*)主导.本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水环境中DBC环境行为及其对共存ATs归趋的理解,为水环境中ATs环境过程和生态风险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溶解性黑碳 热解温度 抗生素 光降解 活性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对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的世代毒性效应
4
作者 李严 刘柳青青 +3 位作者 罗先香 鲁慧 郑浩 李锋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6-64,共9页
本文针对近岸海域铜离子污染严重,可能对海洋渔业资源重要饵料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产生种群世代毒性效应的问题,通过连续多代暴露和净化实验,探究了铜对褶皱臂尾轮虫繁殖能力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同... 本文针对近岸海域铜离子污染严重,可能对海洋渔业资源重要饵料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产生种群世代毒性效应的问题,通过连续多代暴露和净化实验,探究了铜对褶皱臂尾轮虫繁殖能力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一世代,与空白对照相比,50μg·L^(-1)Cu^(2+)显著地降低了轮虫的产卵数和净生殖率;从F0到F1代,轮虫的产卵数、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呈升高趋势,寿命和世代时间呈降低趋势,这可能是轮虫为保持最大拓殖能力的一种种群适应策略;从F1~F3代轮虫的产卵数、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寿命随暴露世代明显降低,世代时间呈上升趋势,轮虫的繁殖能力显著下降,其生活史特征发生明显改变,Cu^(2+)对轮虫产生了世代毒性和代际效应。但经过2~3代的净化后,Cu^(2+)对轮虫的不利影响逐渐消失,其繁殖潜力和生活史特征均恢复到污染前状态。该研究结果表明,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将有助于受损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和渔业资源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褶皱臂尾轮虫 种群 繁殖能力 生活史 代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生物炭对水体中转化介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
5
作者 刘一帆 马小涵 +5 位作者 刘柳青青 华健 楚沉静 郑浩 罗先香 李锋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本研究选取热解温度为300~600℃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芦竹(Arundo donax)生物炭释放的DBC,探究其对抗性质粒pBR322向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BC对pBR322质粒的转化具有低浓度(1 mg·L^(-1)... 本研究选取热解温度为300~600℃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芦竹(Arundo donax)生物炭释放的DBC,探究其对抗性质粒pBR322向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BC对pBR322质粒的转化具有低浓度(1 mg·L^(-1))促进、高浓度(10 mg·L^(-1))抑制的规律,且抑制效果随热解温度的上升而增强。DBC能够破坏pBR322质粒的结构,导致eARGs失活。低浓度DBC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和重金属等物质可诱导受体细菌SOS应答,从而促进其对质粒的摄取。中高浓度(5~10 mg·L^(-1))的DBC能够激活受体菌的应激防御系统,降低细胞膜透性,阻碍了质粒进入感受态。此外,随机森林模型(R 2=0.6279,均方误差为0.00267)证实DBC中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pH和重金属在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DNA复制活性的降低是抑制eARGs转化的主控因子。本研究拓展了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驱动新污染物ARGs环境归趋的理解,为水环境中基于生物炭的ARGs污染阻控技术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生物炭 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 质粒 水平基因转移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流人工湿地堵塞程度的原位测定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宇擎 张哿 +2 位作者 王乾 涂海峰 李锋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21-2027,共7页
人工湿地因其生态友好、运行费用低廉、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运用于污水处理中,然而潜流人工湿地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填料堵塞,导致其利用率下降、寿命缩短,但目前还缺乏简单有效的原位测定人工湿地堵塞程度的方法和仪器.为了客观地评价湿... 人工湿地因其生态友好、运行费用低廉、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运用于污水处理中,然而潜流人工湿地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填料堵塞,导致其利用率下降、寿命缩短,但目前还缺乏简单有效的原位测定人工湿地堵塞程度的方法和仪器.为了客观地评价湿地的堵塞程度,以渗透系数法为测定原理构建了人工湿地堵塞程度原位测定法,结合压力探测和数据处理模块开发了人工湿地堵塞程度原位测定仪,并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原位测量以检验方法和仪器的可行性.实验室试验中测量了利用砂土和砾石模拟的不同程度的堵塞.结果表明:当填料砂土与砾石的质量比为2∶1、4∶1、8∶1时,堵塞系数分别为0. 69、0. 84、0. 91 km/d,测得的堵塞系数和填料比例显著相关,能够准确地反映堵塞程度.原位测量选择运行了1~5 a的4个潜流人工湿地(A、B、C、D湿地)进行,运行一段时间后,潜流人工湿地入口处、湿地管道破损处和使用时间较长的湿地堵塞系数较高,最高达0. 998 km/d,而运行情况良好的D湿地堵塞系数在0. 5 km/d以下.研究显示,原位测定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湿地的堵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堵塞程度 原位测定仪 堵塞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钛盐除藻污泥的资源化回收及其光催化性能
7
作者 刘珊珊 迟元彤 +3 位作者 张芬芬 刘玉玉 刘伟 赵艳侠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4-1812,共9页
采用一步煅烧法从钛基混凝剂混凝后的富藻污泥中回收制备TiO_(2)纳米颗粒,并经光沉积法制备了Pt负载的TiO_(2)光催化剂(Pt@TiO_(2))。采用XRD、SEM、TEM、EDS、BET对Pt@TiO_(2)进行了表征,结合PL光谱、UV-Vis DRS谱图探究了不同Pt负载量... 采用一步煅烧法从钛基混凝剂混凝后的富藻污泥中回收制备TiO_(2)纳米颗粒,并经光沉积法制备了Pt负载的TiO_(2)光催化剂(Pt@TiO_(2))。采用XRD、SEM、TEM、EDS、BET对Pt@TiO_(2)进行了表征,结合PL光谱、UV-Vis DRS谱图探究了不同Pt负载量(以TiO_(2)纳米颗粒的质量为基准,下同)Pt@TiO_(2)光催化降解4-氯苯酚(4-CP)的活性,考察了Pt@TiO_(2)用量(即在一定体积4-CP溶液中的加入质量,下同)、4-CP溶液质量浓度、溶液pH、腐植酸质量浓度对4-CP降解率的影响,并考察了最优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Pt负载量为0.3%的0.3%Pt@TiO_(2)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4-CP的活性,其为纳米球形(介孔)结构,平均孔径约为10 nm,晶格间距0.350 nm。当4-CP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0.3%Pt@TiO_(2)用量为0.5 g/L、pH=7时,催化剂可在60 min内完全降解4-CP。Pt@TiO_(2)光催化降解4-CP的活性物种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0.3%Pt@TiO_(2)循环使用5次后,仍可降解92.5%的4-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富藻污泥 资源化利用 光催化 Pt@TiO_(2)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的新应用
8
作者 兰如意 李政翰 +3 位作者 陈志军 张晴 刘卓苗 孙琦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6-1136,共11页
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纳米塑料因其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而备受关注,精准识别并鉴定复杂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微/纳米塑料(以纳米塑料为主)已成为该领域深入发展的瓶颈。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前沿分析技术,能够对微/纳米颗... 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纳米塑料因其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而备受关注,精准识别并鉴定复杂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微/纳米塑料(以纳米塑料为主)已成为该领域深入发展的瓶颈。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前沿分析技术,能够对微/纳米颗粒、生物大分子等进行非破坏性、多组分检测,提供目标样品的空间信息和光谱特征,实现精确识别和定量分析。由于该技术在生物体无标记原位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近年来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对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总结了该技术在生态环境、生物医学等不同科学领域及交叉学科的发展,重点分析了该技术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的优势,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不同环境介质(如,水、大气)和生物体中微/纳米塑料检测的应用。最后,对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未来的功能开发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及展望,为建立并完善微/纳米塑料的精准识别与鉴定方法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显微成像 微/纳米塑料 无标记成像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的聚乙烯微塑料对玉米和黄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晓红 刘柳青青 +4 位作者 栗敏 刘强 曹东东 郑浩 罗先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近年来,微塑料(MPs)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和危害备受关注。聚乙烯(PE)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聚焦于粒径和浓度效应,但粒径和浓度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知之甚少。该研究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3种粒径(13、58、... 近年来,微塑料(MPs)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和危害备受关注。聚乙烯(PE)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聚焦于粒径和浓度效应,但粒径和浓度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知之甚少。该研究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3种粒径(13、58、178μm)PE微塑料在不同质量分数(0、0.1%、0.5%、1%、2%)下对玉米(Zea mays L.)和黄瓜(Cucumis sativusL.)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粒径的PE微塑料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和黄瓜种子的发芽势和芽长,种子活力指数下降;对于幼苗生长,除了0.1%的PE13显著增加了玉米株高,0.1%和0.5%的PE13显著增加了玉米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外,3种粒径的PE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玉米和黄瓜幼苗的生长。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E粒径、质量分数和二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且质量分数效应更显著,而PE对黄瓜种子发芽仅存在质量分数效应;PE对玉米幼苗的株高、黄瓜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玉米的根尖数具有更显著的粒径效应。RDA分析结果也显示,PE对玉米和黄瓜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和黄瓜的根系形态存在显著的粒径效应和质量分数效应,PE粒径越大和质量分数越大其抑制作用越显著;PE的浸出物重金属Zn和Cu以及有机添加剂对玉米和黄瓜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和根系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塑料 粒径 交互作用 种子发芽 幼苗生长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湿地典型盐碱植被群落土壤氮素的季节动态及根际效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梁坤 樊玉清 +5 位作者 Kudakwashe Meki 敦萌 闫琴 郑浩 李锋民 罗先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27-2335,共9页
于5、8和10月对黄河口湿地典型断面盐碱植被群落进行3个航次的野外生态调查,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的湿地土壤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典型盐碱植物碱蓬和芦苇群落土壤氮素的根际效应,并基于线性模型的冗余分析(RDA)探讨土壤理化参数对氮素分... 于5、8和10月对黄河口湿地典型断面盐碱植被群落进行3个航次的野外生态调查,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的湿地土壤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典型盐碱植物碱蓬和芦苇群落土壤氮素的根际效应,并基于线性模型的冗余分析(RDA)探讨土壤理化参数对氮素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口湿地5月和10月土壤氮素含量高于8月,土壤氮素以有机氮为主,无机氮以铵态氮为主;总体上,表层土壤氮素含量芦苇>碱蓬>光滩,光滩土壤氮素含量低于碱蓬和芦苇群落土壤的30%—50%;光滩、碱蓬和芦苇群落剖面土壤总氮、有机氮和铵态氮在0—10 cm表层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其含量下降,硝态氮在土壤中呈现显著淋溶作用,其峰值出现在地下土壤层30 cm左右;碱蓬和芦苇群落根际土壤氮素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碱蓬根际土壤氮素含量显著高于芦苇根际土壤(P<0.05).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的主要理化参数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植被种类影响黄河口湿地土壤氮素的累积,一般情况下土壤氮素的累积量呈现芦苇>碱蓬>光滩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相对芦苇群落,碱蓬在生长季节8月份根际土壤中积累更多的氮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土壤氮素 根际效应 RD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商品聚乙烯微塑料对2种蔬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栗敏 刘强 +5 位作者 曹东东 邵梦莹 刘一帆 罗先香 李锋民 郑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9-433,共15页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MPs)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MPs对土壤生物的影响表现出生态毒性和遗传毒性,但不同粒径MPs对典型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粒径(23μm、54μm和...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MPs)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MPs对土壤生物的影响表现出生态毒性和遗传毒性,但不同粒径MPs对典型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粒径(23μm、54μm和155μm)的聚乙烯MPs(PE-MPs)在不同污染浓度下(0.1%、0.5%、1%、2%和5%(m∶m))对西红柿(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辣椒(Capsicum annuumL.)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粒径的PE-MPs对2种作物发芽的影响存在差异。对西红柿,不同粒径的PE-MPs在高浓度(5%)下均显著抑制了种子发芽,降低了种子活性,但并无显著的粒径差异。对辣椒而言,不同粒径的PE-MPs在5%的暴露浓度下均显著降低了辣椒种子活性,且23μm的PE-MPs抑制程度最大,但仅23μm和54μm的PE-MPs显著抑制了种子的发芽。盆栽实验表明,23μm的PE-MPs在5%的暴露浓度下显著抑制了西红柿和辣椒幼苗的生长,54μm和155μm的PE-MPs对其影响较小。此外,对根系发育而言,2%和5%浓度的23μm的PE-MPs暴露下,西红柿根系变得细长,但对辣椒根系无显著影响。PE-MPs对2种作物发芽的抑制效应可能是由于其在种子表皮和根毛上积累,造成物理堵塞,抑制了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的。PE-MPs还可能通过释放添加剂对植物生长造成毒性,抑制其对水分及营养元素的吸收,改变幼苗酶活性,扰乱作物中的氧化还原稳态抑制植物幼苗生长。本研究为深入评估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粒径PE-MPs污染的生态风险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种子萌发 植物毒性 根系损伤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