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1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林磊 刘东艳 +1 位作者 刘哲 高会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共11页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填海改变了海洋的自然几何属性(原始岸线、地形地貌、海湾面积),引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潮汐系统和海湾水交换能力),进而影响了海湾的环境容量;围填海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水动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加速富营养化进程,恶化水质,增加生态灾害风险。目前,围填海后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有增加生物量、建设自然保护区、退陆还海3种方式;而生态补偿策略则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境面积的大小为线性关系",通过对其经济价值的量化后进行生态补偿与实施相关政策。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参数逐步纳入实际管理,并在线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纳入一些非线性的理念,使生态补偿机制更为合理化;而我国对于围填海生态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及科学理论在管理政策中的实际应用仍亟待提高。整体而言,全面、准确地评估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工程 水交换 环境容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修复与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被引量:19
2
作者 罗先香 朱永贵 +1 位作者 张龙军 杨建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相对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 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相对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分析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流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生境质量"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海域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主要包括水环境、沉积环境和典型物种的生物质量指标,"生态响应"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的海域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变化环境的生态响应,它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和生态敏感区结构、功能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现状,研究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影响的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标准及评价等级,建立了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通过集约用海工程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变化量ΔE来定量地衡量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以期为适宜的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科学选址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用海 海洋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重点实验室 开设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冬梅 李莉 田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6-137,151,共3页
为了达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尝试开设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综合实验 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人工海岸带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璐 王强 +3 位作者 胡泓 郭秀军 娄安刚 宋子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109,共9页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冲刷型和淤积型两类人工海岸带的近海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岸带近海海洋的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冲刷型岸带近海水体中悬浮物含量、Hg+、Pb^(2+)、Cu^(2+)、Zn^(2+...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冲刷型和淤积型两类人工海岸带的近海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岸带近海海洋的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冲刷型岸带近海水体中悬浮物含量、Hg+、Pb^(2+)、Cu^(2+)、Zn^(2+)等离子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磷酸盐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淤积型岸带呈与其相反的变化趋势;淤积型岸带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离子中Cu^(2+)、Cd^(2+)、Zn^(2+)等离子含量呈下降现象,与冲刷型岸带近海沉积物的变化不同;淤积型岸带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数量、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丰度、均匀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优势度呈下降趋势。受近岸海洋冲淤环境及人工岸带的影响,冲刷型岸带与淤积型岸带近海的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有着显著差异;近岸带的淤积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冲刷型 淤积型 人工海岸带 海洋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的金属赋存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薛亮 万爱玉 +3 位作者 樊玉清 罗先香 潘进芬 张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3,共6页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性 赋存形态 海洋环境 重金属 有机络合物 无机络合物 浮游植物 还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生物吸收及生物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博 潘进芬 +3 位作者 徐婷 江婷婷 刁明亚 潘京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5-1013,共9页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了由于海洋环境的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的物化性质导致的纳米金属的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的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的生物效应和可能的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的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属 海洋生物 环境行为 标志物 生物毒性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环境中硫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硫除氮特性研究
7
作者 王荣晓 赵阳国 +1 位作者 刘磊 岳梦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33,共13页
为修复海水养殖受损环境、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氮硫污染,从海水养殖生境中富集分离脱硫除氮菌株,分析菌株的生长特性,探究其脱硫除氮能力和生物膜形成潜力。结果表明,分离到高效脱硫除氮菌株Vibrio diabolicus A33,该菌株在温度25℃、盐度3... 为修复海水养殖受损环境、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氮硫污染,从海水养殖生境中富集分离脱硫除氮菌株,分析菌株的生长特性,探究其脱硫除氮能力和生物膜形成潜力。结果表明,分离到高效脱硫除氮菌株Vibrio diabolicus A33,该菌株在温度25℃、盐度30、pH值为8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优良的脱硫除氮能力,对于NO_(3)^(-)、S_(2)O_(3)^(2-)初始浓度分别为750和500 mg/L,12 h后可完全去除NO_(3)^(-),24 h后S_(2)O_(3)^(2-)去除率可达到87.89%,硝酸盐还原酶(NR)和亚硝酸盐还原酶(NIR)活力最高达到129.45和170.76 U/mg;同时S_(2)O_(3)^(2-)氧化所产生单质硫(S^(0))浓度达163.76 mg/L,计算表明57.32%的S_(2)O_(3)^(2-)可转化为S^(0),极大促进了资源回收。另外,菌株A33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这些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有利于细胞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菌株A33具有优异的脱硫除氮能力及良好的成膜能力,为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奠定了基础,在受损海水养殖生境的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硫化物 硝酸盐 硫氧化菌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降水中无机离子浓度及湿沉降通量——中国海及西北太平洋降水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林久人 祁建华 +1 位作者 谢丹丹 孟祥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06-1715,共10页
于2016年春夏季搭载航次采集了黄、东、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海洋降水,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其中的Cl^-、NO_3^-、SO_4^(2-)、PO_4^(3-)、Cl^-、NH_4^+、K^+、Mg^(2+)和Ca^(2+)离子浓度,并计算了其湿沉降通量及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 于2016年春夏季搭载航次采集了黄、东、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海洋降水,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其中的Cl^-、NO_3^-、SO_4^(2-)、PO_4^(3-)、Cl^-、NH_4^+、K^+、Mg^(2+)和Ca^(2+)离子浓度,并计算了其湿沉降通量及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降水样品主要受海洋影响,海盐离子浓度较高且不同海域主要离子类似;西北太平洋主要离子为Cl^-、Cl^-、SO_4^(2-)、Mg^(2+),黄海主要离子NO_3^-、SO_4^(2-)、Ca^(2+)、Cl^-,东海和南海主要离子均为Cl^-、Na^+、NO_3^-、SO_4^(2-).海洋降水中总离子浓度(mmol/L)的空间分布为西北太平洋(1.27)>南海(0.53)>东海(0.40)>黄海(0.31).海洋降水中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在气团由陆地向海洋传输的过程中,硝态氮在无机氮中的贡献也不断增加.Cl^-、NO_3^-、SO_4^(2-)、PO_4^(3-)、Na^+、NH_4^+、K^+、Mg^(2+)和Ca^(2+)的湿沉降通量[mg/(m^2·h)]范围分别是:3.47~451.43、0.60~49.36、1.13~124.02、0.0015~0.094、1.21~383.37、0.06~7.57、0.25~28.86、0.17~47.39和0.37~27.24.在靠近源区、降水量多的区域主要无机离子的湿沉降通量较高.估算结果显示,每小时降水所含氮磷可为各海域提供占初级生产力0.13‰~32.08%的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无机离子 湿沉降通量 新生产力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环境中汞的水质基准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10
9
作者 康凯莉 管博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汞是中国近海海域中主要的重金属类污染物,由于其高毒性和稳定性,可能对海洋生态和环境产生潜在风险,但目前我国尚缺乏汞的海水水质基准研究。现有汞的海水水质标准主要基于国外的生物毒性资料制定,该标准能否为中国的海洋生物和环境提... 汞是中国近海海域中主要的重金属类污染物,由于其高毒性和稳定性,可能对海洋生态和环境产生潜在风险,但目前我国尚缺乏汞的海水水质基准研究。现有汞的海水水质标准主要基于国外的生物毒性资料制定,该标准能否为中国的海洋生物和环境提供恰当的保护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搜集筛选了74种中国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了汞的海水水质基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沿海水体中汞的环境暴露数据,采用商值法对中国近海水环境中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环境中汞的长期基准值为0.433μg·L-1,短期基准值为1.659μg·L-1;整体上,中国近海环境中汞的生态风险较低,但局部海域存在高风险,慢性风险商最高达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评价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近海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环境中三丁基锡水质基准推导与生态风险初步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京京 管博 +1 位作者 范家诚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42,共11页
中国近海环境中三丁基锡化合物(TBT)的广泛使用对海洋生物产生了一定危害,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水质基准或标准,妨碍了该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本文根据文献筛选得到的59种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和29种生物的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 中国近海环境中三丁基锡化合物(TBT)的广泛使用对海洋生物产生了一定危害,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水质基准或标准,妨碍了该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本文根据文献筛选得到的59种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和29种生物的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推导了中国TBT的海水水质基准,在此基础上,应用商值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法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体中的TBT进行了初步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环境中TBT的急性和慢性水质基准分别为0.137和0.006μg/L;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均表明中国近海水体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慢性风险远高于急性风险。因此中国近海环境中TBT的生态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生态风险评价 沿海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微塑料的老化机理及老化后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威 罗雅丹 +4 位作者 李晨光 陈琳 杨宇航 杨翔昊 李锋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46,共14页
暴露于海洋环境中的塑料聚合物受海浪破碎、紫外照射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后,会逐渐形成小粒径的微塑料(<5 mm,microplastics,MPs),引起海洋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海洋中MPs的类型和来源、老化过程、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MPs老化后理化... 暴露于海洋环境中的塑料聚合物受海浪破碎、紫外照射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后,会逐渐形成小粒径的微塑料(<5 mm,microplastics,MPs),引起海洋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海洋中MPs的类型和来源、老化过程、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MPs老化后理化性质和环境行为的变化。MPs在海洋中的老化机理主要包括:机械破碎、光降解、热降解、水解和生物降解等,同时MPs的自身性质(粒径、形状、官能团、结晶度和添加剂等)和海洋环境条件(紫外辐射、温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等)会影响老化过程。老化后MPs的理化性质与原始MPs存在显著差异,如表面形貌、颜色、粒径、官能团、结晶度、亲疏水性和吸附性能等;MPs老化过程中还伴着增塑剂、阻燃剂和双酚A等添加剂的释放。老化过程也会影响MPs对海水中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吸附,可能会使MPs成为污染物的富集体,进而对海洋生物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富集污染物的MPs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老化机理 环境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海洋有毒微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宫于琛 屈佩 +2 位作者 刘瑞娟 陈洪举 庞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和危害性也可能增加,环境二氧化碳(CO_(2))就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到2019年为止,环境CO_(2)浓度已达到工业化(1750年)前的148%,对有毒藻华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O_(2)浓度的升高能够缓解微藻的碳限制,促进产毒藻类的固碳和生长;同时,CO_(2)溶于海水使得海水pH降低,也有可能对某些有毒藻华微藻的生长产生影响。CO_(2)浓度升高还会影响有毒微藻藻毒素的合成,提高产毒效率或促使毒素由低毒性组分转化为高毒性。本文综述了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有毒藻华微藻生长和产毒等的研究进展,探讨了CO_(2)升高背景下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及危害性,以期为深入研究全球变化对有毒藻华的影响提供参考,并为有毒藻华监测预警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气候变化 有毒藻华 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4
13
作者 杨建强 朱永贵 +3 位作者 宋文鹏 张娟 张龙军 罗先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面对莱州湾2004年至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域的Ⅰ区和Ⅳ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差"的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较严重,生态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离标准值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其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鱼卵和仔鱼数量急剧下降。在这两个区域要严格控制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新的污染排放,密切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Ⅱ区和Ⅲ区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处于中度扰动状况。总体上,2011年和201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春季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2
14
作者 白洁 李岿然 +4 位作者 李正炎 孙军 魏皓 刘素美 吴增茂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1-846,共6页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 1 9(P<0 .0 1 ) ;底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溶解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颗粒性有机碳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叶绿素 a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0 (P<0 .0 1 ) ,0 .6 6 1 (P<0 .0 1 ) ,0 .5 31 (P<0 .0 1 )和 0 .4 42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 5 0 (P<0 .0 1 )。表明水温和DOC、POC含量是渤海水域浮游细菌含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而水体中的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浮游细菌分布 生态环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夏季莱州湾生态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15
作者 高会旺 吴德星 +3 位作者 白洁 石金辉 李正炎 江文胜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5-191,共7页
论文依据 2 0 0 0年夏季 8月 2 9日至 9月 2日莱州湾的 1次综合性生态环境调查资料 ,给出了表、中、底 3层的平均温度、盐度、主要营养盐浓度及其比例和叶绿素 a浓度 ,分析了莱州湾的温盐结构、主要营养盐和叶绿素 a的分布特征。由于莱... 论文依据 2 0 0 0年夏季 8月 2 9日至 9月 2日莱州湾的 1次综合性生态环境调查资料 ,给出了表、中、底 3层的平均温度、盐度、主要营养盐浓度及其比例和叶绿素 a浓度 ,分析了莱州湾的温盐结构、主要营养盐和叶绿素 a的分布特征。由于莱州湾的水深较浅 ,各要素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生态环境要素的水平分布表现为小清河口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和高叶绿素 a浓度区 ,小清河口东测的湾顶区域为高温、高盐、相对低的营养盐和叶绿素 a浓度区。此次观测到的盐度较 1997年以前有明显升高。莱州湾各层平均的 N/ P和 Si/ N分别为 16.73和 1.67,都比 1998~ 1999年渤海中部的值大 ,但 N/ P比 1992 ,1995和 1996年莱州湾的 N/ P明显偏低。叶绿素 a浓度与硅酸盐浓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α=0 .0 1) ,表、中、底 3层叶绿素 a浓度同硅酸盐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4 ,0 .68和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生态环境 温盐结构 营养盐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与植物群落的分布 被引量:21
16
作者 汤爱坤 刘汝海 +2 位作者 许廖奇 王金玉 刘一霆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3,共6页
2009年9月对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土壤水分、盐分、养分(有机质、氮和磷)等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植被群落生态分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可溶性盐、有机质之间,以及可溶性盐和有机质之间均在0.01水... 2009年9月对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土壤水分、盐分、养分(有机质、氮和磷)等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植被群落生态分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可溶性盐、有机质之间,以及可溶性盐和有机质之间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有机质与全氮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全磷的相关性不显著。从陆向海方向,土壤含水率和可溶性盐含量升高,有机质含量降低,群落组成种类减少,群落盖度降低;由以狗尾草为优势种多种植物伴生的杂草群落演变成单一的柽柳、碱蓬群落,最后耐盐大的翅碱蓬成为群落的单优势种,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植被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杨建强 张秋艳 罗先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2-706,712,共6页
海洋作为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和运输路线,海上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十分巨大。为了评估溢油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研制一套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快速预评估方法和模式非常必要,且对于海洋管理和生态索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 海洋作为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和运输路线,海上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十分巨大。为了评估溢油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研制一套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快速预评估方法和模式非常必要,且对于海洋管理和生态索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渤海海域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模式,该模式将海洋溢油生态损失分为两部分,即海洋环境容量损失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筛选出溢油量、溢油面积、溢油品质、生态敏感系数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五大指标作为输入参数,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成果参照法等方法对五个参数进行量化,快速评估海洋溢油生态损失。将该模式应用于"塔斯曼海"轮溢油案件进行验证,结果较为符合实际,且评估时间大大缩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溢油 生态损害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多元养殖生态模型研究:Ⅱ生态环境模拟与生源要素循环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史洁 魏皓 +2 位作者 赵亮 方建光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2,共7页
运用桑沟湾多元养殖生态模型,模拟得到了桑沟湾浮游植物和无机氮营养盐的年变化规律、水平分布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无机氮营养盐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养殖活动的季节性增大了二者的季节变化幅度;桑沟湾浮游植物和... 运用桑沟湾多元养殖生态模型,模拟得到了桑沟湾浮游植物和无机氮营养盐的年变化规律、水平分布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无机氮营养盐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养殖活动的季节性增大了二者的季节变化幅度;桑沟湾浮游植物和无机氮营养盐的分布受大面积海带和贝类养殖的影响;外海营养盐补充是桑沟湾内无机氮营养盐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海带 浮游植物 无机氮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底栖生物指数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9
作者 罗先香 杨建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12,共7页
海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的水和沉积物质量变化做出可预测的响应,因此利用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和进行系统健康度量的生物指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比较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和正在发展的海... 海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的水和沉积物质量变化做出可预测的响应,因此利用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和进行系统健康度量的生物指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比较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和正在发展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的底栖生物指数,包括指示生物法、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BI指数、AMBI指数和Bentix指数,总结了这几种生物指数的应用和特性,探讨了底栖生物指数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状况 底栖生物群落 生物指数 健康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辽河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爽 马安青 +3 位作者 马冰然 李正炎 焦俊超 崔静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3-108,共6页
为了防止大辽河地区湿地生态功能减退,促进大辽河地区的河流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本研究以盘锦和营口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大辽河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域的敏感性等... 为了防止大辽河地区湿地生态功能减退,促进大辽河地区的河流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本研究以盘锦和营口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大辽河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域的敏感性等级及空间分布。评价结果表明,大辽河地区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性;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盘山县区以及盖州东南部分地区,土地面积为2 607.4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0.38%;高度敏感区占整个研究区域的大部分,覆盖了盘锦市、大洼县、营口市、大石桥市以及盖州市大部分地区,土地面积为5 975.5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9.62%。中度敏感区要适度开发,避免生态环境破坏;高度敏感区要恢复与保护原生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敏感性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 大辽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