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5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1998-2002)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志刚 姚鹏 +1 位作者 姚庆祯 米铁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7-135,共9页
综述了 1998年以来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从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源要素、重金属、同位素、有机污染物、有机地球化学和温室气体等 6个方面对 4
关键词 中国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河口 重金属 同位素 有机污染物 有机地球化学 温室气体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降水中无机离子浓度及湿沉降通量——中国海及西北太平洋降水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久人 祁建华 +1 位作者 谢丹丹 孟祥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06-1715,共10页
于2016年春夏季搭载航次采集了黄、东、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海洋降水,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其中的Cl^-、NO_3^-、SO_4^(2-)、PO_4^(3-)、Cl^-、NH_4^+、K^+、Mg^(2+)和Ca^(2+)离子浓度,并计算了其湿沉降通量及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 于2016年春夏季搭载航次采集了黄、东、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海洋降水,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其中的Cl^-、NO_3^-、SO_4^(2-)、PO_4^(3-)、Cl^-、NH_4^+、K^+、Mg^(2+)和Ca^(2+)离子浓度,并计算了其湿沉降通量及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降水样品主要受海洋影响,海盐离子浓度较高且不同海域主要离子类似;西北太平洋主要离子为Cl^-、Cl^-、SO_4^(2-)、Mg^(2+),黄海主要离子NO_3^-、SO_4^(2-)、Ca^(2+)、Cl^-,东海和南海主要离子均为Cl^-、Na^+、NO_3^-、SO_4^(2-).海洋降水中总离子浓度(mmol/L)的空间分布为西北太平洋(1.27)>南海(0.53)>东海(0.40)>黄海(0.31).海洋降水中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在气团由陆地向海洋传输的过程中,硝态氮在无机氮中的贡献也不断增加.Cl^-、NO_3^-、SO_4^(2-)、PO_4^(3-)、Na^+、NH_4^+、K^+、Mg^(2+)和Ca^(2+)的湿沉降通量[mg/(m^2·h)]范围分别是:3.47~451.43、0.60~49.36、1.13~124.02、0.0015~0.094、1.21~383.37、0.06~7.57、0.25~28.86、0.17~47.39和0.37~27.24.在靠近源区、降水量多的区域主要无机离子的湿沉降通量较高.估算结果显示,每小时降水所含氮磷可为各海域提供占初级生产力0.13‰~32.08%的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无机离子 湿沉降通量 新生产力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中国海大气二甲基硫浓度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恒 张洁 +3 位作者 贺慧泽 王娇 张宜升 刘晓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8,共10页
海洋源排放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是全球大气硫循环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法构建了夏季东中国海12 km×12 km分辨率海表DMS浓度清单,基于该清单和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6年夏季东中国海DMS的海洋释放和DMS在... 海洋源排放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是全球大气硫循环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法构建了夏季东中国海12 km×12 km分辨率海表DMS浓度清单,基于该清单和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6年夏季东中国海DMS的海洋释放和DMS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探究了夏季东中国海大气DMS及其氧化产物的浓度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表DMS浓度随离岸距离增大而降低,平均浓度为7.66 nmol/L;与全球海表DMS浓度数据库在东中国海的结果相比,本研究计算的海表DMS浓度是其2~3倍,与观测浓度更为接近,也更好地再现了海表DMS空间分布特征。DMS海-气通量受海表DMS浓度及风速等因素影响,研究海域海洋释放DMS通量为3.0~47.2μmol/(m^(2)·d)。东中国海夏季大气DMS浓度为1.54~16.73 nmol/m^(3),渤海(7.22 nmol/m^(3))>东海(5.92 nmol/m^(3))>黄海(5.38 nmol/m^(3))。大气DMS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在08:00和18:00左右浓度较高,午间和夜晚浓度较低,这主要与DMS的被大气中自由基的氧化等过程有关;大气DMS的氧化转化使夏季东中国海SO2、SO42-和MSA月均浓度分别升高了0.02~0.92、0.01~1.08、0.01~0.06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 CMAQ 机器学习 东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极端海况概率预测及海洋工程防灾标准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子煜 刘德辅 王风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0,共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加剧的趋势。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的近海和海岸工程越来越受到台风、洪水、巨风和强降雨等极端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分析在我国南海海岸带地区的台风诱发巨浪、风暴潮及相应的天文潮等致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加剧的趋势。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的近海和海岸工程越来越受到台风、洪水、巨风和强降雨等极端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分析在我国南海海岸带地区的台风诱发巨浪、风暴潮及相应的天文潮等致灾因素的联合频率,同时引入整体不确定性理论分析法(GUA),对各种统计理论,取样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的不确性评估。本文实例计算了中国南海海域海洋平台的甲板高程,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种概率预测的方法显示出合理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复合极值分布 概率预测 设计标准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bexcel和Pajek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学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尹希刚 吕阳 沙忠利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9-251,共13页
利用文献处理工具Bibexcel和网络分析工具Pajek对SCIE和SSCI文献数据库1990—2020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文献数据进行统计与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科研产出情况、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分布及前瞻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海洋... 利用文献处理工具Bibexcel和网络分析工具Pajek对SCIE和SSCI文献数据库1990—2020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文献数据进行统计与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科研产出情况、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分布及前瞻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文献产出近30年来持续增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在该领域内有着较强的科研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其中美国处于研究合作核心地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为主要发文机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方向主要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管控、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海洋保护区等;该领域研究学科交融趋势明显,研究者应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理念和方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及生态物种等因素的制衡与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可视化分析 发展态势 海洋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氧化还原电位的长期监测
6
作者 王泽 贾永刚 +1 位作者 徐海波 芦永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0,共9页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涂层厚度仅2μm,析氢强化寿命证实了这种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具有高强度。对比商品铂电极,电化学开路电位(OCP)和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涂层电极在标准液中的快速平衡方便现场校验,海水中则平衡建立缓慢(0.5~4 h),使得ORP的半定量评估更为重要。海水中,涂层电极对pH值的Nernst响应灵敏度接近每pH单位-43 mV,温度系数为-2.1 mV·℃^(-1),便于在使用中进行校准。氧浓度会影响到电极表面状态变化和ORP过程的建立,使得绝对电位的比较缺乏基准。海水中浸泡104 d后发现,电极表面氧化膜1~2 d后快速生成并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涂层电极的电位更易稳定。因此,低铂载量、高强度的涂层电极能够为海洋ORP长期监测提供有效的新型指示电极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钛基铂涂层电极 Ti 3 Pt纳米晶粒 海洋环境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及思考 被引量:10
7
作者 尹希刚 张立新 +2 位作者 邢国攀 汪桐萱 刘保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1-217,共7页
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在海洋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而建设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考察船、海底观测网、潜水器等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在海洋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而建设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考察船、海底观测网、潜水器等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对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当前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但仍存在统筹谋划不足、国产化水平有待提升、开放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要统筹谋划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设施稳定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海上综合试验场 潜水器 科学考察船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环境中硫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硫除氮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荣晓 赵阳国 +1 位作者 刘磊 岳梦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33,共13页
为修复海水养殖受损环境、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氮硫污染,从海水养殖生境中富集分离脱硫除氮菌株,分析菌株的生长特性,探究其脱硫除氮能力和生物膜形成潜力。结果表明,分离到高效脱硫除氮菌株Vibrio diabolicus A33,该菌株在温度25℃、盐度3... 为修复海水养殖受损环境、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氮硫污染,从海水养殖生境中富集分离脱硫除氮菌株,分析菌株的生长特性,探究其脱硫除氮能力和生物膜形成潜力。结果表明,分离到高效脱硫除氮菌株Vibrio diabolicus A33,该菌株在温度25℃、盐度30、pH值为8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优良的脱硫除氮能力,对于NO_(3)^(-)、S_(2)O_(3)^(2-)初始浓度分别为750和500 mg/L,12 h后可完全去除NO_(3)^(-),24 h后S_(2)O_(3)^(2-)去除率可达到87.89%,硝酸盐还原酶(NR)和亚硝酸盐还原酶(NIR)活力最高达到129.45和170.76 U/mg;同时S_(2)O_(3)^(2-)氧化所产生单质硫(S^(0))浓度达163.76 mg/L,计算表明57.32%的S_(2)O_(3)^(2-)可转化为S^(0),极大促进了资源回收。另外,菌株A33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这些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有利于细胞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菌株A33具有优异的脱硫除氮能力及良好的成膜能力,为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奠定了基础,在受损海水养殖生境的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硫化物 硝酸盐 硫氧化菌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的环渤海湾区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9
作者 王萍 曹慧敏 田伟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73,共8页
以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水环境污染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具体关系为目的,选取2011—2020年环渤海湾区三省两市的面板数据,引入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作为研究重点,旨在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下三次产业经济结构、海洋环境污染、经济发展... 以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水环境污染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具体关系为目的,选取2011—2020年环渤海湾区三省两市的面板数据,引入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作为研究重点,旨在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下三次产业经济结构、海洋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三次产业结构—水质污染排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相关性更强,而第三产业与污染物排放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以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为主要指标,探究渤海湾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结果中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PSW)呈现“S”型,受特殊值影响较大,lnPCODE、lnPNH_(3)-NE、lnSO_(2)E的EKC皆已达到顶点,lnPNOxE的拟合结果也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环渤海湾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发展到EKC的“顶点后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补偿性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环境污染 产业结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等温条件下截渗工程对海底地下水排泄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郑天元 辛晓 +5 位作者 王和 高绍博 刘乐成 张博 郑西来 罗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温度变化会影响海岸带地下水运移特征,但之前关于截渗工程条件下地下水排泄过程的研究仅限于等温条件,没有考虑非等温过程的影响。文章构建了场地尺度的二维地下水-盐-热耦合数值模型,探究非等温条件下截渗墙对地下水排泄过程的影响,重... 温度变化会影响海岸带地下水运移特征,但之前关于截渗工程条件下地下水排泄过程的研究仅限于等温条件,没有考虑非等温过程的影响。文章构建了场地尺度的二维地下水-盐-热耦合数值模型,探究非等温条件下截渗墙对地下水排泄过程的影响,重点关注地下水排泄动态变化特征与温度的关系,采用地下水排海通量(Q)与相对排泄量(Q')定量评价海水温度对地下水排海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温海水条件下,Q'达到平衡的时间显著缩短;(2)海水温度变化会改变截渗墙与咸水楔对地下水渗流的影响程度;(3)低温海水情况下咸水楔对地下水渗流的阻碍作用大于墙体本身,而高温海水条件下截渗墙的阻碍效果更为显著;(4)海水温度高于地下水15°C时,咸水区内更易产生并维持反向环流,导致咸水区地下水循环加速,进而增加地下水排海总量。研究成果可为截渗工程结构优化和滨海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热效应 滨海含水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5
11
作者 林磊 刘东艳 +1 位作者 刘哲 高会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共11页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填海改变了海洋的自然几何属性(原始岸线、地形地貌、海湾面积),引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潮汐系统和海湾水交换能力),进而影响了海湾的环境容量;围填海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水动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加速富营养化进程,恶化水质,增加生态灾害风险。目前,围填海后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有增加生物量、建设自然保护区、退陆还海3种方式;而生态补偿策略则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境面积的大小为线性关系",通过对其经济价值的量化后进行生态补偿与实施相关政策。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参数逐步纳入实际管理,并在线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纳入一些非线性的理念,使生态补偿机制更为合理化;而我国对于围填海生态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及科学理论在管理政策中的实际应用仍亟待提高。整体而言,全面、准确地评估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工程 水交换 环境容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修复与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被引量:19
12
作者 罗先香 朱永贵 +1 位作者 张龙军 杨建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相对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 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相对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分析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流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生境质量"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海域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主要包括水环境、沉积环境和典型物种的生物质量指标,"生态响应"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的海域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变化环境的生态响应,它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和生态敏感区结构、功能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现状,研究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影响的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标准及评价等级,建立了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通过集约用海工程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变化量ΔE来定量地衡量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以期为适宜的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科学选址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用海 海洋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巍 李培英 +3 位作者 马媛 张志强 汤民强 陈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2,共5页
珠江口海域区位优势明显,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灾害地质类型多样。随着该海区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工程地质环境的研究与评价对未来开发建设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文中收集整理了近年来的调查资料,构建了以灾害地质类型和海底土体工程性质为... 珠江口海域区位优势明显,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灾害地质类型多样。随着该海区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工程地质环境的研究与评价对未来开发建设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文中收集整理了近年来的调查资料,构建了以灾害地质类型和海底土体工程性质为基础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将研究区划分为577个评价单元,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环境稳定区、较稳定区、基本稳定区、较不稳定区、不稳定区。评价结果表明,稳定区约占研究区的70%;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区约占研究区的26%。该区域除存在大地震、活动断裂等自然灾害地质因素外,受人类活动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环境 评价与区划 评价指标 模糊数学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时海洋倾倒区对所在海域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重臣 刘蔚秋 郑西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1,共4页
2003年5-6月份期间大亚湾临时海洋倾倒区接纳了约50万m3的疏浚泥。倾倒过程中,水体分层被扰乱,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增加,同时,疏浚泥中部分污染物的溶出对海水水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倾倒活动改变了浮游植物的水环境,使浮游植物的种数减... 2003年5-6月份期间大亚湾临时海洋倾倒区接纳了约50万m3的疏浚泥。倾倒过程中,水体分层被扰乱,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增加,同时,疏浚泥中部分污染物的溶出对海水水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倾倒活动改变了浮游植物的水环境,使浮游植物的种数减少,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倾倒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海区水质状况和浮游植物的情况基本得到恢复。疏浚泥倾倒对海区沉积物环境的影响则由疏浚泥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区 疏浚泥 水质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的金属赋存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5
作者 薛亮 万爱玉 +3 位作者 樊玉清 罗先香 潘进芬 张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3,共6页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性 赋存形态 海洋环境 重金属 有机络合物 无机络合物 浮游植物 还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溴联苯醚(PBDEs)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孟范平 李卓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5-289,共5页
多溴联苯醚(PBDEs)被称作"二十一世纪的多氯联苯",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在介绍PBDEs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PBDEs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重点总结了PBDEs在海洋中的生物积累、生物放... 多溴联苯醚(PBDEs)被称作"二十一世纪的多氯联苯",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在介绍PBDEs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PBDEs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重点总结了PBDEs在海洋中的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转化行为及其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探讨了海洋环境中PBDEs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海洋环境 生物积累 生物放大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生物吸收及生物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博 潘进芬 +3 位作者 徐婷 江婷婷 刁明亚 潘京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5-1013,共9页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了由于海洋环境的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的物化性质导致的纳米金属的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的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的生物效应和可能的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的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属 海洋生物 环境行为 标志物 生物毒性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纲一新种和一新记录记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加祺 许振祖 +1 位作者 刘光兴 陈洪举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8-280,共3页
报道2007年1~2月在东海和2006年6~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发现的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高手水母科(Bougainvillidae Lütken,1850)单肢水母属(Nubiella Bouillon,1980)一个新种——中华单肢水母N.sinica sp.... 报道2007年1~2月在东海和2006年6~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发现的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高手水母科(Bougainvillidae Lütken,1850)单肢水母属(Nubiella Bouillon,1980)一个新种——中华单肢水母N.sinica sp.nov.和2006年7~8月在北黄海发现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Haeckel,1866)侧管水母科(Dipleurosomatidae Russell.1953)侧管水母属(Dipleurosoma Boeck,1866)-新记录——正型侧管水母D.typicum Boeck,1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螅水母纲 新种 新记录 中国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人工海岸带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璐 王强 +3 位作者 胡泓 郭秀军 娄安刚 宋子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109,共9页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冲刷型和淤积型两类人工海岸带的近海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岸带近海海洋的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冲刷型岸带近海水体中悬浮物含量、Hg+、Pb^(2+)、Cu^(2+)、Zn^(2+...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冲刷型和淤积型两类人工海岸带的近海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岸带近海海洋的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冲刷型岸带近海水体中悬浮物含量、Hg+、Pb^(2+)、Cu^(2+)、Zn^(2+)等离子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磷酸盐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淤积型岸带呈与其相反的变化趋势;淤积型岸带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离子中Cu^(2+)、Cd^(2+)、Zn^(2+)等离子含量呈下降现象,与冲刷型岸带近海沉积物的变化不同;淤积型岸带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数量、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丰度、均匀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优势度呈下降趋势。受近岸海洋冲淤环境及人工岸带的影响,冲刷型岸带与淤积型岸带近海的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有着显著差异;近岸带的淤积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冲刷型 淤积型 人工海岸带 海洋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塑料处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申恒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塑料材料凭借其优良的性能,被各个领域所青睐。现阶段,废弃塑料逐年增多,如何基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废弃塑料处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使废弃塑料处理技术环保化、处理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塑料材料凭借其优良的性能,被各个领域所青睐。现阶段,废弃塑料逐年增多,如何基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废弃塑料处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使废弃塑料处理技术环保化、处理工艺科学化、管理措施健全化,以我国废弃塑料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主流的废弃塑料处理技术,展开废弃塑料处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工程 废弃塑料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