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悬浮物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及机制
2
作者 江文胜 赵盖博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89,共7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的悬浮物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悬浮物浓度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地貌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卫星遥感数...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的悬浮物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悬浮物浓度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地貌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的不断积累,悬浮物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机制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括性地总结了海洋悬浮物浓度长期变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中国近海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悬浮物浓度 长期变化趋势 主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快速减退前后的北冰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成刚 史久新 +1 位作者 牟龙江 钟文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北极海冰自1997年进入快速减退阶段,对北冰洋造成显著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式结果,分析北冰洋1990—2014年期间的上层海洋(0~150 m)热含量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陆架区只有楚科奇海西部和巴伦支海的热含量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海域的... 北极海冰自1997年进入快速减退阶段,对北冰洋造成显著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式结果,分析北冰洋1990—2014年期间的上层海洋(0~150 m)热含量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陆架区只有楚科奇海西部和巴伦支海的热含量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海域的变化较小。加拿大海盆上层热含量总体呈现上升状态,对北冰洋海盆区上层热含量增加趋势做出主要贡献,且主要取决于夏季太平洋水的热含量变化。随着海冰的减少,夏季太平洋水持续升温,但是其热含量并不是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与北极海冰的快速减退相对应,夏季太平洋水热含量在1997年前后具有两段不同的长期变化特征:1990—1997年为减少趋势,主要归因于其体积减小,与这段时期北极涛动指数减小导致的波弗特流涡向下泵压上层太平洋入流水能力减弱有关;1998—2014年为快速增长趋势,其变化速率是前一段时期的2倍多,该时期的北极涛动指数虽然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是海冰的加速减少造成大气对海洋的直接强迫增加,波弗特流涡向下泵压的能力变强,使夏季太平洋水体积增大,在海水升温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夏季太平洋水热含量的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夏季太平洋水 海冰 加拿大海盆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模式FGOALS-g3对全球海洋潮汐的模拟评估
4
作者 黄新禹 王彩霞 +3 位作者 魏吉林 于子棚 田志伟 刘海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73,共11页
潮汐在海洋能量的传递和混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持全球热盐环流提供了主要的能量,影响着全球的海洋环流。此前已有工作在低分辨率的、单独的海洋模式中研究潮汐作用对海洋环流状态的敏感性,为进一步研究潮汐作用对环流和气候状... 潮汐在海洋能量的传递和混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持全球热盐环流提供了主要的能量,影响着全球的海洋环流。此前已有工作在低分辨率的、单独的海洋模式中研究潮汐作用对海洋环流状态的敏感性,为进一步研究潮汐作用对环流和气候状态的敏感性,有必要将潮强迫引入到气候耦合模式中。本文成功地将8个主要平衡分潮显式地加入到耦合模式FGOALS-g3中,并评估了其对全球海洋潮汐的模拟能力,对于进一步研究潮汐对大尺度环流及气候状态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模拟的海表面高度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得到各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将其与全球潮汐模型TPXO9和FES2014,以及开放海洋潮汐数据集st102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GOALS-g3耦合模式可以合理地模拟全球海洋中的正压潮,模拟结果与潮汐模型和实测数据集相比均比较接近。与这两套全球潮汐模型相比,均方误差均相对较小,且误差大多分布在振幅较大的区域。与st102数据集相比,FGOALS-g3模拟的8个主要分潮的平均振幅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且总均方误差均小于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压潮 耦合模式 潮汐调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上空爆发性气旋云的微物理特性分析
5
作者 鄢珅 傅刚 +2 位作者 倪晶 李鹏远 陈莅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8,共18页
本文利用CloudSat卫星数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地球同步运行环境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satellite,GOES)卫星红外云图以及ERA5再分析数... 本文利用CloudSat卫星数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地球同步运行环境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satellite,GOES)卫星红外云图以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春季(EC1)、秋季(EC2)和冬季(EC3)发生在北太平洋上空的爆发性气旋个例的云宏观及微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在气旋成熟阶段,EC1、EC2和EC3云系均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螺旋”状分布,且气旋中心有清晰的“眼”状结构。“眼”区附近云系高度要小于其外围云带,“眼”区云系主要为雨层云、层积云和积云,云内有狭窄的雷达反射率大值区,表明“眼”区云系内有对流。外围云带主要为大面积的雨层云,雨层云内有雷达反射率大值区,冰粒子数浓度在云系内部出现大值区。低层的位涡正异常区域对云内对流过程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高层位涡大值区的下伸预示着来自平流层的干冷空气不断侵入气旋内部,是云系出现清晰“眼”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CLOUDSAT卫星 “眼”状结构 云的微物理特性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深海与中国近海对超强台风“灿都”(2021)的响应差异分析
6
作者 鲁启钰子 刘宇皓 管守德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2-805,共14页
台风登陆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着台风登陆前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其响应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深海响应的异同对提高台风强度预测及登陆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海海区,受径流、水深及海岸线等影响,上层海... 台风登陆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着台风登陆前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其响应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深海响应的异同对提高台风强度预测及登陆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海海区,受径流、水深及海岸线等影响,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过程往往更加复杂。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数据集和一维Price-Weller-Pinkel(1DPWP)模式,分析了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分别在经过西北太平洋深海与中国近海海域期间,上层海洋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海表面叶绿素a浓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深海海域相比,东海近海对台风的响应更为显著,近海上层海洋物理与生态响应最大变化均出现在台风路径的左侧,主要是由于受到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夏季太阳辐射增强使海表温度升高并形成强烈层化,从而增强了垂向温度梯度,对左侧海洋响应的影响超过了右侧的风-流共振效应。1DPWP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国近海及同纬度西北太平洋海域,深海和近海的上层海洋响应的主导因素及相关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深海SST降温主要依赖台风自身的最大风速等参数,而近海降温则主要受温度层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灿都” 上层海洋响应 深海和近海 PWP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积云发展过程对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强迫的响应研究——观测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苏平 王媛 +2 位作者 衣立 刘海坤 王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5,共9页
由于缺乏海上现场观测,对天气尺度扰动下,海表面温度锋(海洋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和MABL内海洋性低云(marine stratus)的影响研究较少。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海洋锋附近捕捉... 由于缺乏海上现场观测,对天气尺度扰动下,海表面温度锋(海洋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和MABL内海洋性低云(marine stratus)的影响研究较少。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海洋锋附近捕捉到一次层积云的迅速发展。在比较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云区范围迅速扩大。本文利用多种大气—海洋联合观测数据,结合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海上低压后部西北风控制下,在海洋锋的暖水侧(下风方)形成热通量大值中心和低压槽,有助于高空西风动量下传,进而又使得海气界面热通量增加,这种正反馈效应为MABL内混合层厚度加大和云底/顶高度在海洋锋的下风方升高提供有利背景条件。4月12日09:00~12:00(协调世界时),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低空暖平流到达该热通量中心上空,暖平流与热通量中心的共同作用,导致该时段近海面暖中心强度异常增加,MABL中静力不稳定层加深和低压槽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混合层厚度明显加深,云底高度升高,云区迅速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在复杂大气背景扰动下MABL对海洋强迫的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 海洋大气边界层 层积云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 被引量:126
8
作者 张苏平 鲍献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9-366,共8页
中国沿海和近海是多海雾区。由于海雾发生时能见度低,往往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文中对中国近十几年有关海雾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海雾天气气候学研究、海雾数值研究、海雾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和海雾微物理研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 中国沿海和近海是多海雾区。由于海雾发生时能见度低,往往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文中对中国近十几年有关海雾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海雾天气气候学研究、海雾数值研究、海雾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和海雾微物理研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海雾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若干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综述 中国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层海洋中浪致混合研究评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9
9
作者 管长龙 张文清 +1 位作者 朱冬琳 魏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24,共5页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海浪在上层海洋中的混合作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别探讨了海浪破碎、波生运动以及波-湍相互作用导致的混合作用,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做一展望,并指出实验室热分层水槽中的系统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浪致混合 海浪破碎 波生运动 波-湍相互作用 热分层水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传播特征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孟祥凤 吴德星 林霄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2-29,共8页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平洋相反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到达西太暖池区,再从西太暖池沿赤道传到东太平洋,可使ENSO向反位相发展。该异常信号沿赤道东传过程中热带西南太平洋也会出现类似的温跃层异常变化,但是随着异常信号东移和从南太平洋东边界10°S左右传来的反异常信号入侵,热带西南太平洋的异常信号逐渐减弱并消失。稳定性分析表明,北太平洋较大面积区域存在斜压不稳定性或正压不稳定性,有利于ENSO相关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以Rossby波形式有效地西传;而在南太平洋,不稳定区的面积较小,且主要局限于海盆东侧,因而传播较弱,这样就造成了ENSO信号在太平洋南、北半球的非对称传播。一般来说,ENSO信号主要在以赤道波导区、东边界、北太平洋纬向区域和西边界组成的回路中循环,在南半球的传播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海洋异常信号 传播 斜压不稳定 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积云发展过程对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强迫的响应研究——数值模拟和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媛 张苏平 +2 位作者 衣立 刘敬斌 郭九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20,共11页
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调查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捕捉到了一次层积云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的过程。本文利用船测数据结合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 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调查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捕捉到了一次层积云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的过程。本文利用船测数据结合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黑潮延伸体区域,西北风控制下,海洋锋和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低空暖平流共同作用使得层积云发展。通过数值试验发现,海洋锋作为背景场,为该区域提供了200W·m^(-2)的潜热通量并导致气压下降,从而在暖水侧产生了0.05m·s^(-1)的上升运动。同时,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暖平流作为日尺度扰动,在09-12UTC到达潜热通量中心,导致该时段该区域2~3℃的增温和0.5hPa的降压。但两者并非单纯线性叠加,而是在海洋锋提供背景条件的前提下,暖平流产生触发作用,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该时段该区域垂直运动异常增强,进而造成云的异常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在复杂大气背景扰动扰动下MABL对海洋强迫的响应机理,同时对于理解海洋对边界层的影响又反馈到海洋的过程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 海洋大气边界层 层积云 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对吕宋海峡深层环流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斌 赵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基于南海观测得到的垂向混合率修改KPP垂向混合方案,利用大洋环流模式HYCOM首次模拟得到了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3个不同水平分辨率的实验(1/6(°)、1/12(°)、1/24(°))讨论水平分辨率对模拟吕宋海峡深层... 基于南海观测得到的垂向混合率修改KPP垂向混合方案,利用大洋环流模式HYCOM首次模拟得到了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3个不同水平分辨率的实验(1/6(°)、1/12(°)、1/24(°))讨论水平分辨率对模拟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空间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1/6(°)水平分辨率过于粗糙,无法分辨巴士海峡和台东海峡地形特征,无法得到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2)1/12(°)的水平分辨率可以很好的分辨吕宋海峡和台东海峡的地形特征,模拟得到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空间分布和流场特征;(3)1/24(°)水平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更高的水平分辨率不会改变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空间分布和主要出入口的垂向结构,只是会显示更细节的环流结构。1/12(°)和1/24(°)水平分辨率的模式结果都表明,西北太平洋深层水通过巴士海峡和台东海峡进入吕宋海沟,年平均流量分别为1.1和0.4Sv,然后沿吕宋海沟向南海方向流动,最后主要通过位于恒春海脊上的2个缺口进入南海,年平均流量分别为0.5和0.9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深层环流 水平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okes漂流对海洋上层混合层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智峰 吴克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N-S方程进行波浪平均,得到新的包括Stokes漂流影响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三维环流模式POM中。对方程无因次化,选定了3个主要参数进行研究,分别为Rossby数,Langmuir数和Hoe-nikker数。利用新的POM模型,...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N-S方程进行波浪平均,得到新的包括Stokes漂流影响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三维环流模式POM中。对方程无因次化,选定了3个主要参数进行研究,分别为Rossby数,Langmuir数和Hoe-nikker数。利用新的POM模型,设计理想实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方案等外部条件不变时,大、中尺度对应的混合系数和湍动能变化较小。Langmuir数越小,Stokes漂流的贡献越大,对平均流的影响越大,垂向不稳定性越强,混合系数越大。Hoenikker数为负值时,温度降低,混合系数值变大,混合深度变深。Hoenikker数为正值时,上层海水温度升高,混合系数值变小,混合深度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层 Stokes漂流 平均流 混合系数中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结构与质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瑛 李忠辉 张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8,共11页
海洋渔业资源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对于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究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结构与质量变化情况,该研究基于1990—2020年... 海洋渔业资源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对于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究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结构与质量变化情况,该研究基于1990—2020年中国近海捕捞统计数据和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数据,通过计算分析中国近海各渔区(渤黄海渔区、东海渔区和南海渔区)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各渔区渔业均衡指数(fishing-in-balance index,FIB指数)与人为捕捞活动、SST变化之间的关联性,探究人为捕捞活动、SST变化对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与质量变化、渔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中国近海各渔区的渔获量和FIB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渤黄海和东海渔区的MTL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南海渔区的MTL呈现微弱增长趋势。人为过度捕捞已影响到渤黄海和东海渔区的渔业资源结构与质量,导致低营养级鱼类占比逐渐升高,渔业资源质量显著降低,但对南海渔区影响不大。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在渤黄海渔区5—6月和东海渔区9—11月,海温增暖抑制高营养级鱼类生长,导致渔业资源出现结构向低营养级鱼类变化、质量大幅下降的趋势,但在南海渔区,海温变化对MTL没有影响。人为捕捞对中国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影响不大,主要是由于渔获量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海温变化对渤黄海、东海渔区的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影响也较小,南海秋季海温增暖则有利于其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基于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改善中国近海各渔区渔业资源结构,提高渔业资源质量,提升渔业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建议,为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管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渔业资源 人为捕捞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海洋”的战略方向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大海 吴立新 陈朝晖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海洋观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全球海洋科技竞争的重要发力点。加强海洋观测体系建设,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在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应该实施"透明海洋"战略,加快海洋观测体系建设,开展海洋多... 海洋观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全球海洋科技竞争的重要发力点。加强海洋观测体系建设,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在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应该实施"透明海洋"战略,加快海洋观测体系建设,开展海洋多层次、多维度、多平台的智能协同,推动互联、一体化立体感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依据"基础研发—关键技术突破—形成装备或应用"链条式布局研发任务,提升全球海洋信息获取、分析和预报能力,增强海洋认知、海洋预报和海洋信息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海洋 海洋强国 海洋观测 海洋物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云在不同季节对东海黑潮海洋锋响应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爽 刘敬武 张苏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17,共11页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资料,结合欧洲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在东海黑潮区域分别选取冬、春、夏季的典型个例,对比分析层积云、层云、海雾3种边界层云。分...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资料,结合欧洲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在东海黑潮区域分别选取冬、春、夏季的典型个例,对比分析层积云、层云、海雾3种边界层云。分析结果显示,层积云发生在高空槽后,云顶1.2~2.5km,云底0.7~2km,云顶平滑度差,海气界面不稳定,地表偏北风,边界层不稳定,底层混合均匀,云层上方有逆温层存在;层云发生在高空槽前,伴有强烈冷平流,位于地面低压前部,云顶高度300~700m,较平滑,云底不接地,海气界面稳定,地表南风,边界层稳定,有不接地逆温,云区无下沉运动;海雾发生在高空槽后,低层有暖平流,地面位于高压中心,雾顶小于700m,底部接地,雾顶最为平滑,海气界面稳定,地表南风,风速很小,边界层稳定,逆温层很低,并伴有强烈下沉运动,地表相对湿度大于90%。黑潮锋通过影响海气边界层,进而影响低云的高度、形态等特性,三种低云高度自南向北均逐渐下降,在SST大梯度区有突变,海雾与低云性质相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IPSO卫星 黑潮锋 低云 海气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以东海洋涡旋对黑潮及南海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辉 贾英来 +2 位作者 张笑 刘秦玉 陈隆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6,92,共9页
利用HYCOM全球同化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分析了吕宋海峡东西两侧海水温盐特性的差异,探讨了吕宋海峡以东的海洋涡旋在西移过程中是否能够穿越黑潮对南海局地水的温盐特性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吕宋海峡东西两侧的温盐特性发现,在气候平均态... 利用HYCOM全球同化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分析了吕宋海峡东西两侧海水温盐特性的差异,探讨了吕宋海峡以东的海洋涡旋在西移过程中是否能够穿越黑潮对南海局地水的温盐特性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吕宋海峡东西两侧的温盐特性发现,在气候平均态下,跨越黑潮流轴的温度梯度具有冬天弱夏天强的特征,并且吕宋海峡东侧和南海北部的温盐特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可见吕宋海峡以东的海水温盐特性并不能被传递到南海北部。吕宋海峡以东,在采用HY-COM资料期间(2003—2009年),本文共检测到反气旋涡24个和气旋涡39个,仅有一例气旋涡进入南海。其中反气旋涡多沿22°N以北西移,在到达黑潮后被黑潮平流向北,沿22°N以南西移的反气旋涡,多在遇到巴布延群岛后迅速耗散衰减,不能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出现在21°N以南气旋涡多于反气旋涡,在遇到巴布延群岛及黑潮后,也会衰减或随黑潮平流向北。2003—2009年,仅有一例气旋涡能够引起黑潮主轴弯曲,穿过黑潮并到达南海北部的个例。但在该气旋涡中,仅4%的水质点跟随其进入南海,且其温盐特性在进入南海后迅速改变为南海局地特性,因此该气旋涡对南海北部海水团的性质影响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黑潮 南海 涡旋 温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对上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营养盐输运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珊珊 史洁 +2 位作者 高会旺 徐昭 颜秀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133,共14页
利用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型模拟了台风"派比安"和超强台风"珍珠"对南海北部水温、营养盐和叶绿素垂直分布的影响,并估算了2次台风对初级生产力和营养盐垂直输送的贡献。结果表明,"派比安"引发50m以... 利用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型模拟了台风"派比安"和超强台风"珍珠"对南海北部水温、营养盐和叶绿素垂直分布的影响,并估算了2次台风对初级生产力和营养盐垂直输送的贡献。结果表明,"派比安"引发50m以浅海水温度降低,表层降温2.0℃,50~130m海水温度升高,混合层加深30m,海表叶绿素浓度增加0.18mg·m^(-3),营养盐垂向输运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为2.3×103 mg C·m^(-2),约占全年的3%。"珍珠"引发55m以浅海水温度降低,表层降温超过5.0℃,55~150m海水温度升高,混合层加深85m,海表叶绿素浓度增加0.9mg·m^(-3),带来的营养盐垂向输运量约为全年的30%,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为12.8×103 mg C·m^(-2),约占全年的18%。可见,台风过程,特别是强台风过程对上层海洋的初级生产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台风的强度和移动速度等自身特征是决定海洋环境要素对台风响应程度的核心要素,同时台风过境前的水体层化状态和营养盐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台风 浮游植物水华 初级生产力 物理-生物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混合层深度时空分布及其与风、浪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扬 李宏 +2 位作者 丁扬 余为 许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2,共11页
本文应用一个经验证的全球尺度FVCOM海浪模型,模拟了2012年全球海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分析了海表面风场、海浪场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及相关性。综合观测资料和模型结果显示,海表面10 m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 本文应用一个经验证的全球尺度FVCOM海浪模型,模拟了2012年全球海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分析了海表面风场、海浪场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及相关性。综合观测资料和模型结果显示,海表面10 m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随季节发生显著的变化,并且其分布态势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从相关系数的全球分布来看,海表面10 m风速在印度洋低纬度海区(纬度0°~20°)与混合层深度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5;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相关系数大于0.5的网格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和印度洋北部。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在部分海区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些网格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区(纬度0°~30°)。统计结果显示,有效波高、海表面10 m风速和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5和0.12。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有效波高较谱峰周期能更有效地表征波浪能对海洋上层混合的影响;相比于海表面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存在更强的相关关系,其变化对海洋上层混合有更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OM 海浪 海表面风场 混合层深度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停滞期间海洋次表层增温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卓弈 刘浩 +1 位作者 林霄沛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全球变暖停滞期间,海洋表层升温速度减缓,同时次表层出现增温现象。针对变暖停滞期的海洋热含量垂向再分配机制,本研究基于海洋再分析产品ECCO4以及Ishii次表层温度数据集、NCEP2、卫星高度计数据等观测资料,采用新的诊断方法评估绝热... 全球变暖停滞期间,海洋表层升温速度减缓,同时次表层出现增温现象。针对变暖停滞期的海洋热含量垂向再分配机制,本研究基于海洋再分析产品ECCO4以及Ishii次表层温度数据集、NCEP2、卫星高度计数据等观测资料,采用新的诊断方法评估绝热和非绝热过程对海洋热含量变化率垂向结构与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2002—2011年期间,沿等密面、跨等密面非绝热垂向热通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热带外海域,且呈现正负相抵的状态。相反,风驱动的绝热调整对垂向净热通量的改变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全球变暖停滞期间,海洋热含量的垂向再分配主要归因于风驱动而非扩散过程。1993—2011年北大西洋副极地海盆区风应力旋度变化率主要为负值,一方面不利于正风应力旋度引起的向上热输送,另一方面加强了负风应力旋度导致的向下热输运,这一现象解释了该海域次表层内海洋热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停滞 海洋热含量 垂向热输运 风应力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