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冻雨变化特征及过程致灾机理分析
1
作者 王韵颖 王国复 +2 位作者 张颖娴 郑春怡 黄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基于1961—2022年历史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冻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典型冻雨过程致灾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冻雨发生频次在1961—1975年间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迅速减少后保持稳定,近年呈缓慢上升趋势... 基于1961—2022年历史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冻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典型冻雨过程致灾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冻雨发生频次在1961—1975年间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迅速减少后保持稳定,近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从2000年以来急剧增加且年际振荡加大。中国冻雨主要发生在湘贵、冀鲁豫鄂、陕甘宁、黑吉辽和新疆5个区域,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不同地区冻雨频次有新的变化,其中湘贵和黑吉辽区域的变化最为显著。大范围冻雨过程研究分析显示,北极增暖背景下,冷空气侵入我国的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发生变化,伴以逆温层显著且水汽充足,易导致大范围冻雨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发生频次 中国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海洋背景下的位涡均一化理论研究
2
作者 曲宝洋 周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6,共8页
位涡均一化理论是现代温跃层理论的基石,是引起层化而又弱耗散的大洋次表层产生运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位涡均一化理论的基本构造方程扩充求解,将构造理论扩充到四层大洋模式、n层大洋模式中。结果表明,在四层大洋模式中,第二... 位涡均一化理论是现代温跃层理论的基石,是引起层化而又弱耗散的大洋次表层产生运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位涡均一化理论的基本构造方程扩充求解,将构造理论扩充到四层大洋模式、n层大洋模式中。结果表明,在四层大洋模式中,第二层及第三层都会出现位涡均一化的区域,并且其位涡恒定值相等,皆向沿流涡北边界处的值均一化,第三层位涡均一化区域的面积小于第二层位涡均一化区域的面积。在n层模式中,除表层和底层外的n-2层皆有位涡值均一的区域,所有发生位涡均一化的层均一化区域内的位涡恒定值皆等于流涡北边界处的位涡值,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发生位涡均一化的区域面积逐渐减小,均一化区域圆心发生极向运动。整个位涡均一化区域呈现出南缓北陡,东西对称的碗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生环流 现代温跃层理论 位涡均一化 极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放大反馈机理研究进展及未来“新北极”背景下中-高纬度耦合反馈机理展望
3
作者 黄菲 丁瑞昌 +5 位作者 张涵 赵传湖 王玉玮 石剑 杨宇星 王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5,共10页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近地面增温速率是全球平均的2~4倍,即北极放大效应。北极放大不仅影响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极外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北极放大的形成需要有使北极增温的正反馈过程持续作...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近地面增温速率是全球平均的2~4倍,即北极放大效应。北极放大不仅影响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极外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北极放大的形成需要有使北极增温的正反馈过程持续作用,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正反馈机理包括冰雪反照率反馈、温度反馈(包含普朗克反馈和温度直减率反馈)、水汽和云反馈等。但这些基于辐射平衡的热力正反馈过程仅能贡献北极放大约1.4~2.3倍的增暖速率,远远低于当前近4倍的北极放大率。在包含了上述多种正反馈机制共同作用的最新CMIP6耦合模式的模拟中,依然普遍低估了北极放大率和海冰融化速率,特别是21世纪初北极逐渐进入海冰加速减退、海冰流动性加快的“新北极”气候态,北极放大率从之前的高估转为明显低估,意味着海冰融化的动力作用在增强。基于中纬度海洋和大气向极热输送的动力作用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加速北极放大的中纬度-北极之间动力-热力耦合反馈机理的科学猜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反馈 中-高纬度 耦合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数据集的菲律宾海深层环流研究
4
作者 王廷浩 周春 +1 位作者 成佳俊 彭贤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46,共15页
本文使用多套再分数据、气候态数据和模式模拟结果对菲律宾海深层环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断面观测数据评估了这些数据集对于菲律宾海深层水团与环流分析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气候态数据的温盐结构与断面观测结果较为一致,较适于用来进... 本文使用多套再分数据、气候态数据和模式模拟结果对菲律宾海深层环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断面观测数据评估了这些数据集对于菲律宾海深层水团与环流分析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气候态数据的温盐结构与断面观测结果较为一致,较适于用来进行菲律宾海深层水团气候态特征的研究。多个非气候态资料的数据集中混合坐标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 GLBa0.08)数据中的温盐结构与观测相对较为接近,也可用于开展菲律宾海深层水团研究。海洋与气候环流模型(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Version 2)数据与菲律宾海深层环流的观测研究吻合相对较好。通过对比分析多个数据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在菲律宾海的2 000~4 000 m层,深层水会从雅浦-马里亚纳深水通道(Yap-Mariana junction, YMJ)处入侵到菲律宾海深层,并跨过九州-帕拉海脊(Kyushu-Palau Ridge, KPR),在菲律宾海盆(Philippine Basin, PB)的南部和北部形成气旋式环流;深层水还会通过伊豆-小笠原海脊上豁口进入四国海盆(Shikoku Basin, SHB),在SHB内形成反气旋环流,并一直延伸到海底;还有一部分会进入PB在琉球海沟处形成南向西边界流,并分出一支流动跨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在4 000 m以深的菲律宾海,深层水通过YMJ入侵到菲律宾海,并跨过KPR,在PB的南部和北部形成两个气旋式环流。本文对比分析结果及对多数据集的评估可为开展菲律宾海深层环流时空特征的研究和模拟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深层环流 北太平洋深层水 上层绕极深层水 下层绕极深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