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1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17 位作者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学
气候系统动力学
古气候
大气动力学
全球变暖
动力学
历史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蒲于莉
冯娟
李建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7-1467,共11页
利用1961-2020年中国地面降水逐日数据集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同期我国极端降水的可能影响及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ño事件在发展期秋季对华中和...
利用1961-2020年中国地面降水逐日数据集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同期我国极端降水的可能影响及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ño事件在发展期秋季对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极端秋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造成华南地区秋季极端降水增多而华中地区减少。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过程发现,当东部型El Niño事件处于发展期的秋季时,中东太平洋表现为显著的正海温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及我国南海为负的海温异常。相应地,热带中东太平洋表现为异常的上升气流,西太平洋为异常的下沉气流,在华南地区表现为异常的辐合上升,为降水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异常海温进一步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位置产生影响,造成西太副高异常偏西,在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意味着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增强,这促进了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而在华中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偏北风和水汽辐散,不利于降水的生成。以上结果对认识我国东部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物理机理提供了科学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El
Niño事件
发展期
极端降水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回顾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一丹
傅若兰
+3 位作者
李建平
付昊桓
王兰宁
薛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9,共13页
从气候变化风险的类别入手,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对保险业负债端的影响。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保险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实践,将...
从气候变化风险的类别入手,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对保险业负债端的影响。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保险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实践,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公司管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保险监管也在推行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意见。然而,保险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风险和挑战。未来,中国保险业应持续采取加快产品创新、提升风险管理、加强跨行业合作等措施,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作用,为服务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保险
风险
灾害影响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1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未来海洋学院
/
海洋
与大气
学院
/
海洋
碳中和
中心
青岛
海洋
科技
中心
海洋
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
实验室
云南
大学
大气
科学
系
中国
科学
院大气
物理
研究所
地球
系统
数值模拟和与用全国
重点
实验室
中国
科学
院
大学
中国
科学
院
地球
环境研究所黄土
科学
全国
重点
实验室
北京师范
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
重点
实验室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
科学
院大气
物理
研究所季风
系统
研究
中心
北京
大学
物理
学院
大气与
海洋
科学
系
国家气候
中心
扬州
大学
物理
科学
与技术
学院
中国
科学
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88101、42141019、42261144687)。
文摘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学
气候系统动力学
古气候
大气动力学
全球变暖
动力学
历史气候重建
Keywords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
Nonlinear atmospheric dynamics
Monsoon
Qingzang plateau dynamics
Climate system dynamics
Paleoclimate
Atmospheric dynamics
Global warming dynamics
Historical climate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P40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蒲于莉
冯娟
李建平
机构
北京师范
大学
全球变化
与地球
系统
科学
研究院
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未来海洋学院
青岛
海洋
科学
与技术国家
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7-1467,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22501,42130607,41975079)。
文摘
利用1961-2020年中国地面降水逐日数据集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同期我国极端降水的可能影响及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ño事件在发展期秋季对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极端秋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造成华南地区秋季极端降水增多而华中地区减少。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过程发现,当东部型El Niño事件处于发展期的秋季时,中东太平洋表现为显著的正海温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及我国南海为负的海温异常。相应地,热带中东太平洋表现为异常的上升气流,西太平洋为异常的下沉气流,在华南地区表现为异常的辐合上升,为降水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异常海温进一步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位置产生影响,造成西太副高异常偏西,在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意味着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增强,这促进了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而在华中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偏北风和水汽辐散,不利于降水的生成。以上结果对认识我国东部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物理机理提供了科学线索。
关键词
东部型El
Niño事件
发展期
极端降水
年际变化
Keywords
Eastern Pacific El Niño
developing phase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回顾
被引量:
1
3
作者
徐一丹
傅若兰
李建平
付昊桓
王兰宁
薛巍
机构
中国
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
人民
大学
环境
学院
中国
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中再研究院
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未来海洋学院
/
海洋
与大气
学院
/
海洋
碳中和
中心
崂山
实验室
清华
大学
地球
系统
科学
系
北京师范
大学
全球变化
与地球
系统
科学
研究院
清华
大学
计算机
科学
与技术系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9,共13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242001。
文摘
从气候变化风险的类别入手,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对保险业负债端的影响。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保险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实践,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公司管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保险监管也在推行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意见。然而,保险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风险和挑战。未来,中国保险业应持续采取加快产品创新、提升风险管理、加强跨行业合作等措施,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作用,为服务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保险
风险
灾害影响
应对措施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Insurance
Risk
Disaster impact
Response measure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李建平
陈文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影响
蒲于莉
冯娟
李建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回顾
徐一丹
傅若兰
李建平
付昊桓
王兰宁
薛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