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岛群岛北部海域一次低云下沉形成海雾过程分析
1
作者 蒋曰超 衣立 +4 位作者 田翔宇 李玉 李昕蓓 王晓宇 刘一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共12页
千岛群岛附近区域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之一,目前该海域的海雾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该区域南风下的海雾主要为平流冷却雾,但对北风下的海雾生成机理尚不清晰。2019年8月21日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号”科学考察船在... 千岛群岛附近区域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之一,目前该海域的海雾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该区域南风下的海雾主要为平流冷却雾,但对北风下的海雾生成机理尚不清晰。2019年8月21日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号”科学考察船在千岛群岛北侧海域观测到北风下低云下沉成海雾现象,本文主要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次海雾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海雾发生期间,在太平洋高空存在缓慢移动的切断低压和阻塞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缓慢向鄂霍茨克海西北部移动,海雾覆盖区域位于高压系统东侧的鄂霍茨克海东部。稳定的环流形势为海雾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在2019年8月19—21日期间,在对流层大气的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系统间的东风的控制下,堪察加半岛自东向西的过山气流持续增强,加强了半岛西岸925~950 hPa间从陆地向海洋、由北向南的暖空气平流。干暖空气移至湿气团上方,使得逆温增强、逆温层底层高度降低,促进了云层降低形成海雾。同时,在北风的控制下,云下气团受到鄂霍茨克海东部的暖海面持续蒸发的影响,比湿增加,移动到千岛群岛的冷海面后冷却,使相对湿度饱和,促进云层向下发展形成海雾并继续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低云 北风 过山气流 千岛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域生源硫化物的分布特征和释放通量及其对中尺度涡旋的响应
2
作者 闫泽龙 徐锋 +3 位作者 单体兴 吴谨巍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7,共11页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的时空分布,并探究了中尺度涡对其分布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3±2.39)、(2.89±2.11)、(6.56±3.41)、(10.84±7.58)和(7.44±4.88) nmol·L^(-1)。气旋涡控制区域的生源硫化物浓度明显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且中尺度涡边缘生源硫化物浓度高于涡内。生源硫化物均与叶绿素a(Chl a)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南海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团在经过Chl a高值区后,会为南海东北部带来更高的DMS大气混合比。夏季南海DMS海-气通量在0.16~19.88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5.86±6.16)μmol·m^(-2)·d^(-1)。由于气旋涡控制区域具有较高的海水DMS浓度,其海-气通量((5.86±6.16)μmol·m^(-2)·d^(-1))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域((3.71±4.73)μmol·m^(-2)·d^(-1))与中尺度涡影响区域((4.61±4.77)μmol·m^(-2)·d^(-1)),表明中尺度涡在控制生源硫化物的生产释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硫化物 分布 海-气通量 中尺度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北极地区低云转化为海雾的观测研究
3
作者 焦瀚 沈辉 +3 位作者 衣立 张苏平 王晓宇 刘一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共10页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运动,使逆温层高度明显降低。伴随低云云底高度下降,冰面能见度下降至不足1 km。在低云下降过程中,冰面气象要素表现为增湿和降温的特征。冷平流和冰面的冷却作用导致气温下降,高低压之间的偏南气流将楚科奇海的水汽输送到密集浮冰区,为海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冰面的升华和蒸发作用一方面对底层大气水汽增加有贡献,另一方面使冰面失去潜热导致冰面温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雾 低云 观测 机理 平流 高压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海域氢气的分布、光化学产生与释放通量研究
4
作者 姜宇成 许高宾 +1 位作者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00-3908,共9页
于2021年10月对东海海域氢气(H_(2))的浓度分布,光化学产生速率与海-气通量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H_(2)的浓度范围为2.94~7.67nmol/L,平均值为(4.82±1.12)nmol/L.垂直分布上,H_(2)浓度高值出现在底层(11.86nmol/L)... 于2021年10月对东海海域氢气(H_(2))的浓度分布,光化学产生速率与海-气通量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H_(2)的浓度范围为2.94~7.67nmol/L,平均值为(4.82±1.12)nmol/L.垂直分布上,H_(2)浓度高值出现在底层(11.86nmol/L),结合沉积物培养实验表明沉积物释放是底层海水H_(2)的重要来源.表层海水中H_(2)的光化学产生速率范围为0.42~1.14nmol/(L·h),平均值为(0.72±0.25)nmol/L,其中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单位光量子产生速率之比为33:1.此外,表层海水中H_(2)的过饱和系数在7.14~24.37之间,显示海水中H_(2)处于过饱和状态.H_(2)的海-气通量范围为0.53~9.19μmol/(m·d),平均值为(3.50±1.86)μmol/(m^(2)·d),表明东海海域是大气中H_(2)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分布 光化学产生 海-气通量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PAFOG一维模式中引入温湿平流项对北极雾的个例研究
5
作者 陈昌硕 陈显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共9页
本文利用PAFOG(Parameterized Fog Model)一维模式研究了2012年8月12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巴罗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通过引入温湿平流项,分析了平流过程对PAFOG模拟北极雾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温湿平流项后可以帮助PAFOG更好的模拟了... 本文利用PAFOG(Parameterized Fog Model)一维模式研究了2012年8月12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巴罗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通过引入温湿平流项,分析了平流过程对PAFOG模拟北极雾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温湿平流项后可以帮助PAFOG更好的模拟了大气的温湿剖面、辐射冷却的强度和出现时间,从而更好的模拟雾的消散过程和垂直结构,使得雾的模拟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雾 PAFOG一维模式 平流项 辐射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