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1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极地海洋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熙颖 张玉忠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60,共9页
极地海洋环境蕴含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独特的生命特征、特殊的极端环境适应及生态效应机制,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及应用开发前景。回顾我国近10年来在极地海洋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揭示了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 极地海洋环境蕴含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独特的生命特征、特殊的极端环境适应及生态效应机制,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及应用开发前景。回顾我国近10年来在极地海洋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揭示了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二甲基硫/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DMSP)循环相关基因及可培养细菌基因组的独特生物地理学特征;(2)发现了极地海洋细菌通过代谢DMSP抵御原生动物捕食的新生态功能、温度响应新机制及新的几丁质氧化降解利用通路;(3)揭示了噬菌体对极地海洋细菌种群的调控作用;(4)阐明了极地海洋细菌产生的系列新型有机质降解酶的催化机制及其应用潜力;(5)建立了极地海洋细菌胞外多糖的制备工艺,评估了其在医学及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6)分离鉴定了系列极地海洋微生物新物种。以上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ISME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提升了我国极地海洋微生物研究的水平、影响力和话语权。未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及前沿技术应用研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极地海洋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功能 机制 研究进展 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产物在眼部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樊廷俊 祝梦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海洋生物因长期适应海洋这一特殊生存环境,其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进而产生了大量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多样性的海洋天然产物(Marine natural products, MNPs)。现有研究已证实,MNPs在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系... 海洋生物因长期适应海洋这一特殊生存环境,其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进而产生了大量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多样性的海洋天然产物(Marine natural products, MNPs)。现有研究已证实,MNPs在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介绍MNPs的类别及其来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MNPs在抗氧化、抗炎症、抗血管生成和细胞保护等方面的生物学活性。进而,本文详细梳理了MNPs在衰老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干眼症、葡萄膜炎和白内障等眼部疾病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指出,开发MNPs有望成为眼科疾病新型治疗药物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天然产物 眼部疾病 抗氧化 抗炎症 抗血管生成 细胞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军 蔡立哲 +10 位作者 陈建芳 单秀娟 丁兰平 黄凌风 金显仕 林茂 刘洋 邵宗泽 徐奎栋 王雨 张晓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98,共18页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研究 生物海洋学 海洋微生物 海洋浮游植物 海藻 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 海洋渔业 海洋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新型海洋噬藻体QB2的分离、基因组学分析及生物地理分布
4
作者 苏畅 崔丹华 +6 位作者 周洪艳 王天聪 王褚晓 陈鑫 邵红兵 郭萃 汪岷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0-392,共13页
在南海海盆区分离得到一株侵染海洋聚球藻的噬藻体QB2,分析表明其基因组全长为171898bp,GC含量为41.49%。在噬藻体QB2基因组中检测到212个开放阅读框(ORFs)和7个tRNA基因。所预测到的ORFs根据功能可分为病毒粒子结构模块、DNA复制与调... 在南海海盆区分离得到一株侵染海洋聚球藻的噬藻体QB2,分析表明其基因组全长为171898bp,GC含量为41.49%。在噬藻体QB2基因组中检测到212个开放阅读框(ORFs)和7个tRNA基因。所预测到的ORFs根据功能可分为病毒粒子结构模块、DNA复制与调控模块、包装模块和辅助代谢功能模块。其携带有与光合作用、碳代谢、磷代谢、能量获取和应激调节等相关的20个辅助代谢基因,可能在调控噬藻体侵染过程中宿主的能量代谢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噬藻体QB2与Kyanoviridae科Tefnutvirus属成员亲缘关系密切,且与该属成员S-IOM18的核苷酸同一性为80.3%,表明噬藻体QB2可被归类为Tefnutvirus属的新物种。噬藻体QB2的同源基因的生物地理分布分析表明,其主要分布在温热带海洋浅层区、温热带海洋中层区以及北极海区。本研究丰富了蓝藻噬藻体的基因组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噬藻体的系统发育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聚球藻 基因组分析 辅助代谢基因 生物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海洋来源分枝菌酸小杆菌属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
作者 周羿 于敏 +1 位作者 张晓华 郭瑞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74,共15页
为了解决分枝菌酸小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 sp.)菌株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不明的问题,本研究对分离自东海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两株菌株LZB054和YHM108及其相近菌株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采用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LZB054和YHM10... 为了解决分枝菌酸小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 sp.)菌株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不明的问题,本研究对分离自东海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两株菌株LZB054和YHM108及其相近菌株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采用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LZB054和YHM108的基因组序列,并基于16S rRNA基因和单拷贝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随后,对两株菌以及同属参考菌株的基因组基于不同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及比较分析。菌株LZB054和YHM108基因组大小分别为6149381和6164082 bp,GC含量分别为67.99%和67.87%,分别编码了5761和5848个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株菌株虽为同种,但通过DNA杂交(DNA-DNA hybridization,DDH)发现,它们与最相似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值均小于70%,初步判断它们为该属的潜在新种。通过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与脂肪转运代谢、转录和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占比较高。分离自东海的LZB054菌株携带锰铁运输蛋白编码基因,而来源于马里亚纳海沟的YHM108菌株则具有胶质酸和生物膜转录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甲酸氧化以及甲烷氧化功能基因。此外,两菌株均富含多种葡萄糖苷酶、磷脂酰肌醇甘露基转移酶和糖原磷酸化酶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并拥有10种以上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以及烷烃降解基因,展现出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两株分枝菌酸小杆菌属潜在新型菌株LZB054和YHM108的基因组特征和代谢潜力,从而为深入研究它们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马里亚纳海沟 分枝菌酸小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和展望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永祺 唐学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生产力 生态灾害 极地和大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技术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应用现状
7
作者 吉中钰 康云思 狄国涛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7,共14页
海洋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医学和农学等领域蕴藏巨大的应用潜力,从基因层面解析和开发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价值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模式生物中常见的遗传学操作手段还未广泛应用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因而限制了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基... 海洋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医学和农学等领域蕴藏巨大的应用潜力,从基因层面解析和开发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价值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模式生物中常见的遗传学操作手段还未广泛应用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因而限制了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基因功能、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转染作为一种可高效将外源核酸导入细胞的技术,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基因操作的理想工具。首先概述了不同类型的转染方法,并对其转染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随后重点介绍了转染技术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应用进展;最后总结了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建立转染技术的难点。以期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在转染策略的选择中提供参考,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染 海洋无脊椎动物 物理转染 化学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概念与修复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永祺 唐学玺 +1 位作者 张鑫鑫 童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是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海洋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以及生态修复与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深入...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是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海洋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以及生态修复与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提升科学认知、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适应性管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修复工程的实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 适应性管理 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资源的万山海洋牧场生境适宜性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初建松 郑卫东 +3 位作者 孙利元 彭道民 索安宁 朱玉贵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万山群岛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因此建设万山群岛海洋牧场,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针对现阶段基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渔业资源调查和全球物种数据... 万山群岛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因此建设万山群岛海洋牧场,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针对现阶段基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渔业资源调查和全球物种数据库记录数据及13个环境因素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对选择的白姑鱼、日本金线鱼、红星梭子蟹和浅缝骨螺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探讨海洋生物地理分布与海洋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万山海洋牧场生境适宜性评估,结果表明:(1)各模型AUC值均大于0.9,说明构建的模型对这些物种潜在分布的模拟效果较好,后续可采用MaxEnt模型对4种生物的栖息地分布区进行预测;(2)海底浮游植物密度、海底温度以及海底硅酸盐浓度是影响这4种海洋生物栖息地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3)基于该4种海洋物种MaxEnt模型的HSI分布区所存在重叠区域来看,海洋牧场拟建设区域应为纬度21.85°N~22.15°N,经度113.6°E~114.2°E。研究结果可为万山海洋牧场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万山群岛 适宜性评估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红树林沉积物海洋线虫群落的比较——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
10
作者 张德梅 慕芳红 +3 位作者 张烨 宋迎春 李诗川 华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1,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红树林海洋线虫群落特征的差异及原因,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在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选择5种植被类型的红树林,对各红树植被类型下沉积物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采样点的海洋...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红树林海洋线虫群落特征的差异及原因,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在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选择5种植被类型的红树林,对各红树植被类型下沉积物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采样点的海洋线虫总平均丰度为(31.3±14.6) ind./cm^(2),其中白骨壤林海洋线虫平均丰度最高((55.5±4.9) ind./cm^(2)),海莲和尖瓣海莲混交林的平均丰度最低((24.4±13.8) ind./cm^(2))。共鉴定海洋线虫24科54属74种,且不同红树植被类型下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度分析结果将海洋线虫群落划分为5组,基本代表了5种植被类型的沉积物中海洋线虫群落。同时,海洋线虫群落物种数S、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在不同植被类型群落间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如下:榄李、混交林和角果木林海洋线虫群落丰度低且多样性低,以海绕线虫属(Haliplectus)和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为优势属,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沉积食性海洋线虫为主,其中特化的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占比极高(>60%);白骨壤和红海榄林沉积物中的海洋线虫丰度高且多样性高,分别以裸口线虫属(Anoplostoma)、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和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为优势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占比低(<23%),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均占比高,为优势摄食类型。通过PRIMER 6.0软件中的模块BIOENV进行生物与环境连接的逐步分析和相关检验的结果表明,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叶绿素a含量是解释研究区域线虫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最佳参数组合。同时,红树植被类型的差异同东寨港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寨港 红树林 海洋线虫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三亚市红树林湿地海洋线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1
作者 杨幼晨 张德梅 +1 位作者 慕芳红 华尔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105,共15页
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在海南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沉积物样品,开展了海洋线虫的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青梅港红树林海洋线虫平均丰度为(80.4±40.3) ind./cm^(2),三亚河红树林的... 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在海南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沉积物样品,开展了海洋线虫的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青梅港红树林海洋线虫平均丰度为(80.4±40.3) ind./cm^(2),三亚河红树林的为(96.7±55.6) ind./cm^(2),两处红树林湿地海洋线虫平均丰度为(88.5±47.1) ind./cm^(2),海洋线虫丰度在两红树林湿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共鉴定海洋线虫77种,隶属于56属,21科7目。青梅港红树林的优势属为新色矛线虫属(Neochromadora)、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拟单宫线虫属(Paramonohystera)、吞咽线虫属(Daptonema)、链环线虫属(Desmodora),以刮食性线虫为优势摄食类型;三亚河红树林的优势属为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萨巴线虫属(Sabatieria)、游咽线虫属(Eleutherolaimus)、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和折咽线虫属(Ptycholaimellus),以选择性沉积食性线虫为主;两红树林湿地共同的优势属为微口线虫属。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在两红树林均具空间差异,海洋线虫群落在两红树林之间分化,但差异并不显著。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是影响三亚河红树林海洋线虫丰度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红树植被类型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青梅港红树林海洋线虫的丰度及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沉积物粒度特征、海水pH值和盐度等的差异可解释两处红树林选定站点海洋线虫群落的分化。此外,青梅港红树林存在污水工程、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三亚河红树林存在人为砍伐、筑堤、盐田开辟、养虾池废水排放,两地存在的不同污染也可能是导致红树林海洋线虫群落分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海洋线虫 种类组成 摄食结构 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01中新型褐藻胶裂解酶AlyPC1的研究
12
作者 张红秀 刘晓华 刘伟治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88,105,共6页
为挖掘新型褐藻胶裂解酶,使其开发成为制备褐藻寡糖的工具酶,本研究中表征了来源于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01的褐藻胶裂解酶AlyPC1。本文作者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对AlyPC1进行了重组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序列比对结果显... 为挖掘新型褐藻胶裂解酶,使其开发成为制备褐藻寡糖的工具酶,本研究中表征了来源于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01的褐藻胶裂解酶AlyPC1。本文作者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对AlyPC1进行了重组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lyPC1是PL7家族第五亚家族的一个褐藻胶裂解酶。酶学性质研究发现:AlyPC1最适反应温度为35℃,将AlyPC1置于5~30℃孵育1 h,仍保留80%以上的酶活;在Tris-HCl缓冲液中,AlyPC1最适反应pH为8.0,当pH在7.5~9.0之间时,酶活保留了90%以上,证明AlyPC1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以及宽泛的pH耐受性;反应体系中NaCl的含量为200 mmol/L时,AlyPC1的酶活最高;乙二胺四乙酸(EDTA)以及一些金属离子如Mn^(2+)、Zn^(2+)和Ni^(2+)等能够明显抑制AlyPC1的活性。AlyPC1能够降解褐藻胶、polyG以及polyM三种底物,因而说明AlyPC1是一种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同时,AlyPC1以内切的形式降解褐藻胶,产生二糖、三糖以及四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胶裂解酶 褐藻寡糖 内切酶 双功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质来源碳量子点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尹丽 胡甜甜 +1 位作者 童真艺 刘晨光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4,共9页
中国海洋面积广阔,广袤的海洋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质资源。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生物质资源绿色、高效的利用和转化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较快,在纳米材料中,一种合成过程简单、荧光性能优良、表面官能... 中国海洋面积广阔,广袤的海洋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质资源。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生物质资源绿色、高效的利用和转化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较快,在纳米材料中,一种合成过程简单、荧光性能优良、表面官能团丰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碳基纳米材料——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生物质资源可以为CQDs合成提供丰富的碳源,而合成的CQDs可以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以海洋生物质为前体合成的CQDs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海洋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质 碳量子点 性质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春季沉积物中古菌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14
作者 胡立武 刘金梅 +1 位作者 任高杨 刘吉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88,共16页
针对当前对海洋沉积物中古菌分布规律和生态功能认知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古菌的群落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基于古菌16S rRNA基因的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分析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域的古菌群落组成差异,... 针对当前对海洋沉积物中古菌分布规律和生态功能认知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古菌的群落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基于古菌16S rRNA基因的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分析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域的古菌群落组成差异,并通过中性群落模型和网络分析,探究古菌的群落构建机制及菌群共现关系。东海古菌群落α多样性最高,其Shannon指数和丰度覆盖估计度(Abundanced-based coverage estimator,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南海(P<0.01)和黄海(P<0.01)。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古菌群落在不同海区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在门水平上,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占比59.4%)和纳古菌门(Nanoarchaeota,占比15.0%)是所有样品中最具优势的古菌类群。Nitrosopumilales(即Marine groupⅠ,MG-Ⅰ)在泉古菌门中占比最高。进一步对MG-Ⅰ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学注释发现,研究区域的MG-Ⅰ隶属多个进化分支,其中Nitrosopumilus是近海沉积物中MG-Ⅰ的绝对优势属,且MG-Ⅰ中84.1%的Nitrosopumilus均为Alpha亚类。中性群落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构建主要受随机性过程的影响,其中,南海古菌的物种扩散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海域。共现网络结果表明,东海的古菌网络结构最为复杂,黄海的古菌网络结构最简单。中国边缘海不同海域中古菌类群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可能受到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地理距离以及微生物之间的共现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对于加深理解海洋沉积物中古菌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菌 群落结构 群落构建 中性群落模型 中国边缘海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动物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呈天 任牧阳 苑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共13页
冷冻保存是一种在生物及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冷冻保存方法的研究逐年增多,其研究方向不仅局限于物种范围,在细胞类型以及应用领域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海洋动物在胚胎学及遗传育种方面研究的... 冷冻保存是一种在生物及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冷冻保存方法的研究逐年增多,其研究方向不仅局限于物种范围,在细胞类型以及应用领域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海洋动物在胚胎学及遗传育种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致力于冷冻保存海洋动物胚胎的研究也在增多。本文聚焦于海洋动物胚胎冷冻保存技术,按海洋棘皮动物、海洋软体动物、海洋虾类及海洋鱼类来对海洋动物胚胎进行分类,概述了近年来对30余种海洋动物胚胎冷冻保存研究的进展,分析了海洋动物冷冻保存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保存 海洋动物 冷冻保护剂 玻璃化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中国南、北方海带品种杂交后代生长和光合效率的杂种优势评价
16
作者 宋桂文 黄翔 +5 位作者 张娣 颜雨 金海平 徐园园 戴宏亮 刘福利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将南方海域的海带连杂1号、海嘉1号,北方海域的901、玉带1号、东方7号的雌、雄配子体在红光1600lx(16L∶8D)、10℃的灭菌海水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4mg/L和0.4mg/L的N、P营养液,振荡培养,进行配子体克隆扩繁杂交和各品种自交。通过比较杂... 将南方海域的海带连杂1号、海嘉1号,北方海域的901、玉带1号、东方7号的雌、雄配子体在红光1600lx(16L∶8D)、10℃的灭菌海水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4mg/L和0.4mg/L的N、P营养液,振荡培养,进行配子体克隆扩繁杂交和各品种自交。通过比较杂交子代的生长速率和抗高光能力,揭示不同亲本组合杂交的杂种优势特征,从光合生理的角度揭示海带高光耐受性杂种优势形成的机制,为耐高光品种培养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仅少数杂交组合子代表现出显著的超亲优势,大部分杂交子代在正常条件下生长速率呈现杂种中亲优势,表明杂交并不一定产生生长和抗逆性状的杂种优势。5~10cm海带幼苗的极限生长光照度为13600lx。正、反交明显影响杂交子代的生长速率和抗高光能力,子代的生长速率和抗高光能力与其雌性亲本自交组更为接近。试验结果为海带杂交培育耐高光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杂种优势 高光抗性 杂交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31
17
作者 白洁 张昊飞 +1 位作者 李岿然 孙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4-602,共9页
根据海洋异养浮游细菌既是分解者 ,又是生产者的特点 ,从生态学方面探讨了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认为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海洋异养浮游细菌既是分解者 ,又是生产者的特点 ,从生态学方面探讨了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认为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溶解性有机碳的性质及含量、无机营养盐浓度、海水温度、微量金属元素 (如铁 )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异养浮游细菌 生物量 生产力 生态学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被引量:39
18
作者 王明清 迟晓元 +3 位作者 秦松 杨官品 姜鹏 逄少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7-70,共4页
对14株海洋微藻(绿藻纲6株,金藻纲4株,硅藻纲3株,甲藻纲1株)中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4株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盐藻的总脂含量最高,占千重的28.71%;4株金藻的总脂含量均较高,超过干重... 对14株海洋微藻(绿藻纲6株,金藻纲4株,硅藻纲3株,甲藻纲1株)中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4株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盐藻的总脂含量最高,占千重的28.71%;4株金藻的总脂含量均较高,超过干重的20%。14株海洋微藻的脂肪酸成分和含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绿藻中饱和脂肪酸C16:0。的含量均较高;对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小球藻以C16:1(n=7)为主,盐藻以C18:1(n=7)为主,青岛大扁藻以C18:1(n=9)为主。4株金藻的PUFAs含量均较高,几乎占脂肪酸总量的1/2,并且DHA的含量较其他藻株高。3.株硅藻的EPA含量最高,占27.2%-32.9%;而裸甲藻的PUFAs含量最低,仅为2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总脂 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唑对2种海洋微藻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焉翠蔚 肖宜华 +1 位作者 朱岩松 徐睿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1-296,共6页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多效唑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 mg/L)多效唑能促进绿色巴夫藻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多效唑处理组的...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多效唑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 mg/L)多效唑能促进绿色巴夫藻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多效唑处理组的干重、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p<0.05),而低浓度(≤5 mg/L)多效唑对青岛大扁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高浓度(≥15 mg/L)多效唑可显著抑制青岛大扁藻和绿色巴夫藻的生长,多效唑处理组的干重、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效唑对青岛大扁藻和绿色巴夫藻的96 h-EC50值分别是28.6 mg/L和24.9 mg/L。2种微藻经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后,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关键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均表现为低浓度(≤5 mg/L)的诱导作用和高浓度(≥15 mg/L)时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后,2种微藻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青岛大扁藻 绿色巴夫藻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华尔 李佳 +2 位作者 董洁 徐风风 张志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3975-3986,共12页
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 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造成的不利条件。但是,海洋线虫通过主动迁出而耐受缺氧条件的特性具有种的区别。研究中Pseudosteineria sp1、Rhynchonema sp1等海洋线虫通过向有氧环境的主动迁移耐受缺氧条件;Thalassironus sp1却可通过自身耐受机制抵御缺氧条件,在缺氧生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丰度。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当表层海洋线虫暴露于缺氧环境时,其总丰度显著降低,种类组成发生改变。Pseudosteineria sp1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暂时性地离开沉积物进入水层;而沉积物溶解氧恢复正常后,该种可以重新回到沉积物中。Daptonema sp1成熟个体及其幼龄个体对缺氧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缺氧群落的绝对优势种。D.sp3则表现出对缺氧环境较高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正常,线虫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增加,Neochromador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等具有机会种的特点,首先表现出丰度和繁殖能力的增加。但是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在受测时间内并未能完全恢复,群落结构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微型受控生态系 群落结构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