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雨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郑春怡 黄菲 普贵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9-307,共9页
利用云南省126个站1961~2000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雨季降水异常2~6年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准30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准周期振荡与热带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异常分布相关,在云南雨季降水偏多(少)的年份,整个印... 利用云南省126个站1961~2000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雨季降水异常2~6年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准30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准周期振荡与热带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异常分布相关,在云南雨季降水偏多(少)的年份,整个印度洋异常偏冷(暖),西太暖地区异常偏暖(冷)而东太异常偏冷(暖)。而云南雨季前期冬季的印度洋上层热含量的异常,特别是南印度洋东西向偶极子型的热异常变化,以及中国南海深水海盆区上层海洋热状况的异常,都与未来云南雨季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因此冬季南印度洋和南海海域的热状况对于未来云南雨季的旱涝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雨季降水 年际年代际变化 热带海洋 热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模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菲 王宏 戴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1-356,共6页
使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海面10 m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联合SVD(CSVD)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的海气耦合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气耦合模的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 使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海面10 m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联合SVD(CSVD)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的海气耦合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气耦合模的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为最显著模态,模态协方差贡献比在四季均超过80%,空间上SST表现为与南海等深线相一致的海盆模态,风场上主要表现为弱的冬季风或弱的夏季风,各个季节的海-气耦合模态都主要反映了SST-蒸发-风反馈这样1种正反馈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且冬季风期间这种相互作用要更强烈些。时间系数均主要表现为一致的上升趋势和197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以及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化特征。冬、夏季弱的季风对应暖SST的特征体现了这种耦合模态隔季相关的特征,都对应夏季华南旱(涝)、江南涝(旱),华北、山东半岛旱(涝),东北涝(旱)这样1种波列状的旱涝相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气耦合模 CSVD 中国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春 罗德海 +1 位作者 方之芳 周后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5-762,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中纬度高度场异常、85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与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发生频率、东亚夏季风强度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东亚夏季风 华北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春季青岛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气溶胶指数、能见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静静 盛立芳 郑元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由多波段天空辐射计观测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计算得到2006年春季22个晴天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利用OMI(臭氧监测仪)的气溶胶指数(AI)线性插值得到相应22 d的气溶胶指数,说明AOD与AI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拟合出两者的线性关... 由多波段天空辐射计观测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计算得到2006年春季22个晴天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利用OMI(臭氧监测仪)的气溶胶指数(AI)线性插值得到相应22 d的气溶胶指数,说明AOD与AI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拟合出两者的线性关系式。分析AOD与实测水平能见度的关系,说明春季在少云或无云天气,大气中气溶胶含量高是导致能见度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2个不同的能见度公式,分别由浑浊度系数和消光系数来计算22 d的水平能见度,并与实际观测值做相关,得到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0.760。当气溶胶标高取1.3 km时,由消光系数计算得到的水平能见度整体小于实测水平能见度;由浑浊度系数计算得到的能见度有11 d大于实测水平能见度,另外11 d小于s实测水平能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厚度 天空辐射计 气溶胶指数 水平能见度 浑浊度系数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阻塞环流与NAO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万寒 罗德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5-620,共6页
首先根据Oman关于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冬季平均值的年际变化挑选出强NAO年,然后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在强NAO年北半球冬季阻塞发生频率和生命期的统计特征,最后通过对强NAO年大气斜压性进行冬季气候平均,合成得到了三... 首先根据Oman关于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冬季平均值的年际变化挑选出强NAO年,然后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在强NAO年北半球冬季阻塞发生频率和生命期的统计特征,最后通过对强NAO年大气斜压性进行冬季气候平均,合成得到了三个区域(北大西洋、欧洲和北太平洋)对流层平均大气斜压性随纬度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北大西洋在NAO负位相时下游阻塞发生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NAO正位相则有利于欧洲长生命阻塞的发生和维持;北太平洋阻塞在NAO负位相发生频率明显更高,在NAO正位相阻塞的平均持续时间更长。大气斜压性随纬度的分布与阻塞的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过强的大气斜压性会抑制阻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环流 北大西洋涛动 大气斜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 被引量:66
6
作者 傅刚 王菁茜 +3 位作者 张美根 郭敬天 郭明克 郭可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0-726,i001,共8页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模式 4.4版对 2 0 0 4年 4月 11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事件进行了研究。利用GOES(GeostationaryOperationalEnvironmentalSatellite) 9和NOAA(NationalO ceanicandAtm...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模式 4.4版对 2 0 0 4年 4月 11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事件进行了研究。利用GOES(GeostationaryOperationalEnvironmentalSatellite) 9和NOAA(NationalO 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 14可见光卫星云图对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描述 ,并对海雾发生前的大气背景场和气海温差场进行了分析 ;利用青岛和韩国济州岛 2个站的探空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稳定度进行了分析 ;利用RAMS模式对本次海雾事件进行了模拟 ,并计算了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分布。计算结果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分布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雾事件 三维数值模拟 水平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能见度研究 被引量:64
7
作者 傅刚 李晓岚 魏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5-862,共8页
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气能见度的理论研究、仪器观测和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大气能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消光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几种白天大气能见度探测仪的使用原理及优缺点;介绍测量夜间大气能见度和数字摄像法探... 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气能见度的理论研究、仪器观测和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大气能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消光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几种白天大气能见度探测仪的使用原理及优缺点;介绍测量夜间大气能见度和数字摄像法探测大气能见度的方法;并着重介绍4种计算与雾有关的大气能见度的经验公式,基于2004年4月11日黄海海雾个例的RAMS模式数值模拟结果,采用4种方法分别计算了大气能见度的分布并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大气能见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并针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理论研究 Koschmieder定律 仪器观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海山 朱伟军 +1 位作者 邓自旺 李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江苏冬季气温异常表现出整体偏冷或偏暖的趋势;(2)近40a,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1—1985年为偏冷期,而1986—1999年为偏暖期;(3)江苏冬季冷、暖期的大气环流、SSTA背景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亚冬季风及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SSTA的年代际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在年代际尺度上,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与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异常升温与全球气温的明显增暖是同步的,可以认为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全球增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冬季气温异常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异常 全球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海滨大气PM2.5与PM10观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丹 屈文军 +1 位作者 张小曳 盛立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2007年5~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 2007年5~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呈显著反相关,可能与RH%较高时多为海风输送有关.海风输送条件下较高的RH%和细粒子吸湿增长可能导致了此时PM2.5对PM10质量载荷的贡献率(64.7%)小于在海风/陆风混合输送和陆风输送条件下的贡献率(70.9%和77.5%).PM2.5占PM10质量载荷的72.3%,表明细粒子贡献显著.整个观测期PM10未“达标”(PM10 24h均值〈150μg m^-3,空气质量“良”)的观测日仅占14.7%;但PM2.5未达到美国EPA标准(PM2.5 24h均值〈35μg m^-3)的观测日约为68.6%,表明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达标任务尚很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PMlo 地面风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春季一次黄海海雾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帅 傅聃 +2 位作者 陈德林 李鹏远 傅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94,共13页
利用5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对2009年5月2-5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所取个例的整个生命过程受同一高压系统影响,该高压在海雾过程后期的形变... 利用5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对2009年5月2-5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所取个例的整个生命过程受同一高压系统影响,该高压在海雾过程后期的形变促使海雾消散,这在以往的黄海海雾中较为罕见。2)黄海北部形似"7"的雾区形态的出现和演化与1~3℃气海温差的变化吻合,气海温差对海雾形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得到再次验证。3)RAMS模式具有一定的海雾数值模拟能力,得到的雾顶高度分布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形态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黄海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资料反演海上能见度的经验模型 被引量:9
11
作者 钱峻屏 黄菲 +3 位作者 王国复 刘万侠 崔祖强 郑志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5-360,共6页
利用2002年10月~2003年8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和华南沿海及海上能见度观测数据,对华南海域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能见度遥感监测和定量反演进行了试验。将MODIS影像分为:... 利用2002年10月~2003年8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和华南沿海及海上能见度观测数据,对华南海域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能见度遥感监测和定量反演进行了试验。将MODIS影像分为:晴空(Ⅰ);雾和低云(Ⅱ);有降水积云(Ⅲ)和其它(Ⅳ)4类,并按照通道间相关性最小和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相关最大的原则进行通道筛选。初步分析表明,水平能见度确实与MODIS卫星表观反照率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通道筛选和特征因子提取,建立分类的反演经验模型进行大气水平能见度的遥感反演。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Ⅰ和Ⅲ类大气状况条件下,能见度的反演结果较好(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和0.9,远大于95%信度检验水平),而大气状况较为复杂的Ⅱ类反演精度较低,相关系数只有0.5(仅达94.2%显著性检验水平)。由此可见,对于海上下垫面均一、而大气状况复杂的遥感反演问题,根据大气状况分类简化的统计反演是较为有效的1种方法。同时,对大气的辐射消光特性的了解和MODIS通道特性的分析,也是决定反演结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平能见度 MODIS 气溶胶 成像光谱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能见度经验公式在青岛沿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盛立芳 申莉莉 +1 位作者 李秀镇 刘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7-882,共6页
利用青岛4 a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资料检验了4种能见度经验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发现Koschmieder公式和乘幂公式能更好地刻画能见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间变化趋势上的相关性,但是由于能见度观测的不确定性和气溶胶光学... 利用青岛4 a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资料检验了4种能见度经验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发现Koschmieder公式和乘幂公式能更好地刻画能见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间变化趋势上的相关性,但是由于能见度观测的不确定性和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的不准确性导致的数据离散性,需要确定更有代表性的经验参数。利用最大发生频率原则确定不同光学厚度对应的能见度值,据此确定适合青岛的各经验公式的经验参数,最后利用MODIS光学厚度资料将乘幂经验公式应用到青岛附近沿海地区能见度的计算,发现春季和夏季的能见度低于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能见度 经验公式 气溶胶光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黄海海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9
13
作者 傅刚 张涛 周发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59-867,共9页
本文利用 1个考虑了地形效应、植被影响、长波辐射、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子的三维海雾模式 ,模拟了 1995 - 0 6 - 0 1发生在黄海的 1次实际海雾过程 ,分析了海雾生长、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液态水含... 本文利用 1个考虑了地形效应、植被影响、长波辐射、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子的三维海雾模式 ,模拟了 1995 - 0 6 - 0 1发生在黄海的 1次实际海雾过程 ,分析了海雾生长、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液态水含量和其它物理量的三维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黄海海域实际的海雾生消过程 ,对海雾的三维结构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雾 三维数值模拟 地形效应 植被 长波辐射 液态水 重力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和卫星反演大气能见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傅刚 徐杰 张树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对2004年4月11日、2005年3月9日和2005年3月27日发生在黄渤海海域3个典型海雾个例数值模拟得到的大气能见度与可见光卫星云图的反照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不同时刻大气能见度与反照率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数学拟合,得到新的适合白昼的大气... 对2004年4月11日、2005年3月9日和2005年3月27日发生在黄渤海海域3个典型海雾个例数值模拟得到的大气能见度与可见光卫星云图的反照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不同时刻大气能见度与反照率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数学拟合,得到新的适合白昼的大气能见度反演公式。利用该公式反演了几次显著海雾过程的大气能见度分布,发现海雾预报系统对大气能见度<200 m的海上浓雾的面积预报准确率约90%左右。对发生在2009年3月1日到2010年5月21日期间的46次较强海雾进行了初步统计,从判别海雾有无的角度来看该海雾预报系统对海雾的预报准确率为9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大气能见度 数值模拟 可见光卫星云图 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沿海夏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0
15
作者 王鑫 黄菲 周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4,共9页
采用合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夏季(7月)海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海面条件(SST)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海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结果表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了黄海夏季海雾的多寡,海雾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的,而... 采用合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夏季(7月)海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海面条件(SST)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海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结果表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了黄海夏季海雾的多寡,海雾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的,而是靠低空急流从热带大气输送过来.与大气环流条件相配合,海温场对海雾的形成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夏季海雾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评碳气溶胶观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屈文军 王亚强 +1 位作者 王丹 盛立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17,共17页
大气碳气溶胶具有重要的气候效应,但其观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还很大。作者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气溶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采样观测和分析方法(包括光学法、热学法、热光学法及光学和热学实时在线观测方法)进行了评述。石英滤膜采集和... 大气碳气溶胶具有重要的气候效应,但其观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还很大。作者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气溶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采样观测和分析方法(包括光学法、热学法、热光学法及光学和热学实时在线观测方法)进行了评述。石英滤膜采集和实验室热光学分析方法应用较多,但在升温程序设置、OC/EC的划分和裂解碳校正方面还存在问题,而且需要准确评价样品采集过程中有机气体吸附和滤膜上已采集颗粒物挥发导致的采样偏差。光学和热学在线观测方法有助于避免采样和后期处理过程对颗粒物性质的改变,有利于反映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初始特性,但此类方法尚需改进。对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采用将源直接排放的OC进一步划分为燃烧源排放和非燃烧源排放的方案可能更为准确。关于有机物质质量(OM)的估算,尚需开展相关研究以确定适合我国不同环境气溶胶特点的OM/OC估算因子。我国科学家应在碳气溶胶观测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建立适合我国气溶胶特点的碳气溶胶观测方案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采样观测 测量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夏季气旋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娜 傅刚 +1 位作者 郭敬天 郝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7-524,662,共9页
为增加对南半球气旋及爆发性气旋的理解,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1(°)×1(°)FNL格点资料对南大洋2004~2007年3个夏季(12,1,2月)热带地区以外的气旋及爆发性... 为增加对南半球气旋及爆发性气旋的理解,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1(°)×1(°)FNL格点资料对南大洋2004~2007年3个夏季(12,1,2月)热带地区以外的气旋及爆发性气旋的位置及路径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月份为南大洋夏季气旋与爆发性气旋发生发展的高峰月,55°S^70°S为气旋分布最大值区,较多的气旋生成于南美洲东部、南极半岛附近,而爆发性气旋则大多生成于澳大利亚大陆西南50°S^60°S内,南极半岛东北部以及20°E,60°E附近,并且随着夏季向秋季过渡,南大洋气旋位置分布逐渐向高纬度集中。南大洋夏季气旋及爆发性气旋路径走向大多为东-东南走向,个别为东北走向。南大洋夏季气旋生命周期平均为2~6 d,水平尺度平均约为1000 km,爆发性气旋一般维持在1周左右,水平尺度平均约为3000 km。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南大洋气旋具有发生频率高、中心气压值低、水平尺度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爆发性气旋 南半球 生命周期 水平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1月南大洋上一对气旋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傅刚 郝燕 +2 位作者 刘娜 郭敬天 李鹏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22,共8页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包括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发行的FNL(Final Analysis)资料和GOES-9(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4年11月15日至25日中国"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穿越南半球西...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包括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发行的FNL(Final Analysis)资料和GOES-9(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4年11月15日至25日中国"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穿越南半球西风带时对其影响最大的一对气旋M和N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天气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利用FNL资料和卫星云图对气旋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描述,最后对这对气旋的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气旋M具有明显的暖心结构,斜压性较弱,而气旋N有不太明显的暖心结构,在其上空有明显的螺旋云团,斜压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半球 西风带 气旋 结构分析 大气斜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空间结构 被引量:23
19
作者 傅刚 毕玮 郭敬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文中利用最新的0.5°×0.5°分辨率QuikSCAT(Quik Bird Satellit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Sea Winds Data)海面风场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10m高度风场资料和全球客观再分析资料,对1... 文中利用最新的0.5°×0.5°分辨率QuikSCAT(Quik Bird Satellit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Sea Winds Data)海面风场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10m高度风场资料和全球客观再分析资料,对1999—2005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较强,呈明显的纬向拉伸带状分布特征,位置偏南。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较弱,位置偏北。根据不同高度上位势高度方差的水平分布特征,绘制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利用高分辨率QuikSCAT资料对风暴轴特征的刻画更为细致,不但验证了Nakamu-ra在南大洋发现的双风暴轴现象,而且还发现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下层分别存在"副热带风暴轴"和"副极地风暴轴"两个风暴轴。对1999—2005年冬季北太平洋气旋和反气旋的移动路径进行的统计分析,为北太平洋"双风暴轴"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双风暴轴 三维结构 气旋 反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陆面模式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金婷 马柱国 罗德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2-1249,共8页
利用实测的大气观测数据建立陆面模式驱动场,分别驱动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Scheme(BATS),Land Surface Model(LSM),Common Land Model(CoLM)三个陆面模式,对新疆地区99个测站的陆面热力过程进行了off-line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 利用实测的大气观测数据建立陆面模式驱动场,分别驱动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Scheme(BATS),Land Surface Model(LSM),Common Land Model(CoLM)三个陆面模式,对新疆地区99个测站的陆面热力过程进行了off-line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三个模式模拟结果的异同,并利用观测的土壤温度检验了各个模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三个模式对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地表感热通量、地表潜热通量和Bowen比的模拟结果有明显差别,其中CoLM模拟的太阳辐射、感热通量和土壤温度比BATS和LSM大。用观测的土壤温度对三个模式模拟性能的检验表明BATS模拟的土壤温度最接近观测值,大约偏低1℃,而LSM和CoLM的模拟结果偏高,CoLM模拟的年际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相关性达到0.877,高于另外两个模式的模拟;BATS在天山以北模拟值偏低,CoLM在天山以南模拟结果偏高,LSM模拟的区域分布状况与实际观测最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陆面模式在新疆地区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对于深入了解新疆地区的陆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热力过程 BATS LSM及CoLM模式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