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全氟/多氟烷基物质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田国鹏 袁函宇 +4 位作者 王昊 刘霞 岳同涛 代燕辉 赵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8,共9页
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并导致生物毒性,但其在远海中的污染特征还不清楚。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20~300 m)共采集了22份海水样品,使用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 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并导致生物毒性,但其在远海中的污染特征还不清楚。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20~300 m)共采集了22份海水样品,使用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共检出了24种PFASs,4站(D1、D4、D5、D6)ΣPFASs的中位数浓度分别为4.33、4.15、4.49、4.22 ng·L^(-1),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为最主要的PFASs。此外,还检出了8种前体物质和新型PFASs。在垂直剖面上,ΣPFASs浓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通过比值法分析了其潜在来源,发现该区域PFASs可能来源为洋流的输送。风险熵值法结果显示,采样点PFASs的浓度尚未达到产生生态风险的浓度水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PFASs的海洋生态风险评价及新污染物的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物质 垂直剖面 分布 源解析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铈纳米颗粒对草莓果实颜色的影响
2
作者 韩睿 丁迪娜 +2 位作者 张萱萱 栗腾 代燕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139,共6页
氧化铈纳米颗粒(CeO_(2)NPs)可以导致植物毒性,但其对作物果实颜色的影响暂不清楚。本文通过大田原位分根暴露实验,探究了CeO_(2)NPs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果实颜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CeO_(2)NPs浓度达到6和1... 氧化铈纳米颗粒(CeO_(2)NPs)可以导致植物毒性,但其对作物果实颜色的影响暂不清楚。本文通过大田原位分根暴露实验,探究了CeO_(2)NPs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果实颜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CeO_(2)NPs浓度达到6和115 mg/L时可以显著改变草莓果肉颜色,随着浓度增大,草莓果肉颜色变浅,果肉花色苷含量降低了45.35%和63.43%。CeO_(2)NPs导致果肉Mo元素含量降低,高浓度CeO_(2)NPs(115 mg/L)增加了Mn、Cu等元素含量。这些元素通过与花色苷形成复合物,或产生过量活性氧(ROS),进而降低花色苷含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反式2-己烯醛和天竺葵素-3-O-beta-D-葡萄糖苷表达显著下调,抑制花色苷合成。研究结果为探明NPs的生物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花色苷 色泽 营养品质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