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于志刚 姚鹏 +3 位作者 甄毓 姚庆祯 米铁柱 陈洪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共8页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源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向海洋的输送通量,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海洋碳的"源、汇"研究以及氮、磷循环研究的关键。本文对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源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向海洋的输送通量,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海洋碳的"源、汇"研究以及氮、磷循环研究的关键。本文对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底边界层中移动泥的特点和功能及微生物在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底边界层 移动泥 生物地球化学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及其碳同位素在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丁玲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甲烷通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海底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缺氧甲烷氧化(AOM)作用是消耗CH4的一种重要途径,主要是由甲烷氧化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共同调节的,其反应机制及碳循环可以利用生物标志物及其碳同位素比值来表征。这... 甲烷通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海底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缺氧甲烷氧化(AOM)作用是消耗CH4的一种重要途径,主要是由甲烷氧化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共同调节的,其反应机制及碳循环可以利用生物标志物及其碳同位素比值来表征。这两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特定生物标志物都具有相对负的δ13C值,且硫酸盐还原菌生物标志物的δ13C值要比古菌的略偏正,说明在AOM过程中,甲烷碳从古菌到细菌的传递。甲烷通量决定海底冷泉区微生物群落结构,通量高时以ANME-2古菌群落为主,而OH-AR和BIPH两个生物标志物指标可以指示古菌群落结构变化。所以,利用生物标志物及其δ13C值不仅能够证明AOM作用的存在和反应机制,还可以对冷泉区(尤其是古冷泉区)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生物标志物 δ13C值 甲烷氧化古菌 硫酸盐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海洋科学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赵美训 于蒙 +1 位作者 张海龙 陶舒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共10页
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CSRA)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分析手段,将所需的单体分子(生物标志物)从复杂的环境样品基质中分离并富集,再进行加速质谱仪(AMS)的放射性碳(14C)测定。这种分子水平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技术能够... 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CSRA)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分析手段,将所需的单体分子(生物标志物)从复杂的环境样品基质中分离并富集,再进行加速质谱仪(AMS)的放射性碳(14C)测定。这种分子水平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技术能够揭示出总有机质同位素组成的异质性,为解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和转化等提供了新型的手段。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已应用于计算碳在全球各储库的逗留时间并揭示和定量估算化石源有机碳的输入、指示沉积物的搬运过程、示踪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改进沉积物年代学等;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可用于有毒物质(如多环芳烃)的源解析,示踪有机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等。伴随着单体分子分离技术的改进及AMS灵敏度的提高,CSRA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 ^14C 生物标志物 海洋科学 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有机物质的降解及其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蒋宇轩 邢磊 +2 位作者 张海龙 姜一晴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3-180,共8页
作为长期碳汇,海洋沉积物中埋藏的大量有机碳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有机碳从海洋输出到沉积物中后,在沉积物中还要经历有氧降解和无氧降解。有机物降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有机物本身的分... 作为长期碳汇,海洋沉积物中埋藏的大量有机碳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有机碳从海洋输出到沉积物中后,在沉积物中还要经历有氧降解和无氧降解。有机物降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有机物本身的分子结构和组成种类;氧化还原状态;有机物所附着的基质;温度、压力、盐度等物理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研究沉积有机碳的含量及埋藏量变化首先需要校正降解对沉积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降解模式是定量估算降解对沉积有机碳的影响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沉积有机碳降解的因素,对降解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未来降解模式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模型 沉积有机碳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烷脂在海洋厌氧氨氧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曹亚俐 赵宗山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厌氧氨氧化反应是指NH4+在缺氧条件下被NO2-氧化释放N2的过程,发生在厌氧氨氧化菌的厌氧氨氧化体中,是海洋中N2的重要来源。梯烷脂是厌氧氨氧化菌特有的一种脂类,可以作为一种指示海洋环境中厌氧氨氧化活动的生物标志物。简单介绍了厌... 厌氧氨氧化反应是指NH4+在缺氧条件下被NO2-氧化释放N2的过程,发生在厌氧氨氧化菌的厌氧氨氧化体中,是海洋中N2的重要来源。梯烷脂是厌氧氨氧化菌特有的一种脂类,可以作为一种指示海洋环境中厌氧氨氧化活动的生物标志物。简单介绍了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发现、厌氧氨氧化菌的分类和梯烷脂的结构与性质,并总结了影响梯烷脂含量与分布的因素。文中还对梯烷脂作为厌氧氨氧化菌生物标志物在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梯烷脂在重建古环境中的厌氧氨氧化活动与氮循环过程及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菌 梯烷脂 生物标志物 氮循环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输运与埋藏及再矿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姚鹏 于志刚 郭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是陆源输入物质的主要储库,也是有机碳埋藏和再矿化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有机碳的输运、埋藏和再矿化等方面综述了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研... 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是陆源输入物质的主要储库,也是有机碳埋藏和再矿化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有机碳的输运、埋藏和再矿化等方面综述了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有机碳的来源、组成、粒径和密度分布等显著影响着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归宿,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中移动泥等特殊沉积环境在有机碳的输运、埋藏和再矿化分解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则是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特别是难降解陆源有机碳发生分解的重要因素。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深入研究特定微生物、浮游生物功能类群等在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将极大地丰富对河口和陆架边缘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海 沉积有机碳 输运 埋藏 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沉积有机质来源及其碳汇意义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美训 丁杨 于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0-76,共7页
中国边缘海(本文特指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包括南海)是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重要碳汇。总有机质指标和生物标志物的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高值集中在近岸尤其是河口附近;海源有机质在陆架海盆处有高值,受控于海洋生产力和沉积环... 中国边缘海(本文特指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包括南海)是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重要碳汇。总有机质指标和生物标志物的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高值集中在近岸尤其是河口附近;海源有机质在陆架海盆处有高值,受控于海洋生产力和沉积环境。利用多参数指标对表层沉积物中不同来源和不同年龄有机质的贡献比例估算的结果显示,我国边缘海的有机碳埋藏量约13 Mt/a,占全球边缘海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量(~138 Mt/a)的~10%,其中陆源有机质的碳埋藏量(3.9 Mt/a)占全球边缘海沉积物陆源有机质埋藏量的~7%。若假定陈化土壤有机质和古老有机质主要是陆源物质,则非现代有机质的碳埋藏量为~6Mt/a,占我国边缘海总有机质碳埋藏量的~46%,与全球边缘海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的平均比例(44%)相当。这些结果表明我国边缘海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已发表的文献数据,总结和归纳了中国边缘海沉积有机质来源及其碳汇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缘海 生物标志物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年龄 海洋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与厌氧氨氧化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姚鹏 于志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厌氧氨氧化是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成氮气的过程,主要应用在污水处理反应器中,最近几年发现在海洋环境中也广泛存在,并在海洋氮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了海洋中一个巨大的氮汇,对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梯烷... 厌氧氨氧化是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成氮气的过程,主要应用在污水处理反应器中,最近几年发现在海洋环境中也广泛存在,并在海洋氮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了海洋中一个巨大的氮汇,对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梯烷膜脂结构独特,是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化学生物标志物,具有化学分类与古海洋学应用潜力。厌氧氨氧化作用及厌氧氨氧化细菌已成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厌氧氨氧化 氮循环 16SrRNA 梯烷膜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一百年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有机质来源变化的多参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葛田田 李大伟 +3 位作者 赵宗山 陈蔚芳 邢磊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7,共8页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 陆源有机质 海源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东海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分布及其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5
10
作者 赵美训 张玉琢 +3 位作者 邢磊 刘焱光 陶舒琴 张海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6,共7页
黄海是1个重要的碳汇,其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复杂多样,而且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同。边缘海有机质来源的定量估算是碳循环研究中的1个重要内容。正构烷烃是1种常用的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南黄海63个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 黄海是1个重要的碳汇,其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复杂多样,而且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同。边缘海有机质来源的定量估算是碳循环研究中的1个重要内容。正构烷烃是1种常用的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南黄海63个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及其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它生物标志物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南黄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多呈现双峰群分布,前峰群短链烷烃无明显奇偶碳数优势,主要来自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后峰群长链烷烃具有奇碳数优势,主要来自于陆地高等植物,其中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来源所占比例相近。短链和长链正构烷烃在黄海中部都有高值分布,主要受中部细颗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及较低的沉积速率影响。陆源海源烷烃含量比(∑T/∑M)和陆源海源优势烷烃含量比(TAR)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是一致的,北部和近苏北沿岸处有高比值分布,指示有较高的陆源输入;低比值区分布于中南部,指示陆源输入较少。∑T/∑M(以及TAR)与生物标志物指标(∑T/1.5∑B)的分布趋势相似,只是北部高值区相对明显程度有所差别,可能与北部细菌作用较强、水深较大导致短链正构烷烃降解程度较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生物标志物 陆源输入有机物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 被引量:12
11
作者 潘慧慧 姚鹏 +3 位作者 赵彬 孟佳 李栋 王金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5,共15页
从分粒级的角度研究大河河口颗粒有机碳的输送特征是深刻理解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于2011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盐度梯度下的表层悬浮颗粒物,采用水淘选方法对其按照水动力直径大小进行了分... 从分粒级的角度研究大河河口颗粒有机碳的输送特征是深刻理解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于2011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盐度梯度下的表层悬浮颗粒物,采用水淘选方法对其按照水动力直径大小进行了分级分离,分析了这些颗粒物的有机碳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颗粒物比表面积等参数,讨论了不同粒级颗粒物上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随盐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增大,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分级颗粒有机碳逐渐降低,颗粒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小于32μm的粒级。相对于长江干流,长江口颗粒有机碳含量偏低,可能归因于河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如细颗粒物絮凝——沉降、微生物分解等。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表明长江口分级颗粒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河流和三角洲输入,海洋来源贡献较小,三者的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40%、35%和25%。在河口盐度梯度的淡水端,不同粒级颗粒物上三角洲来源的有机碳比例均随着盐度升高而增加,而在咸水端,海源有机碳的贡献比例升高,尤其是在16-32μm粒级,最高达39%。32-63μm粒级的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mg/m^2,小于32μm的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均在0.4-1.0mg/m^2的范围之内,符合河流颗粒物的一般特点,同时也说明细颗粒物上的有机碳可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不过相对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表明这些颗粒有机碳在沉降过程中或沉积之后还要经历进一步的再矿化分解,初步的估算表明,长江所输送的陆源有机碳约71%会在沉积过程中损失掉。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河河口不同粒级颗粒物在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对高浊度河口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颗粒物 水淘选法 粒径分级 有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金鹏 姚鹏 +4 位作者 孟佳 赵彬 潘慧慧 张婷婷 李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57,共17页
从分级的角度认识大河三角洲前缘河口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对深刻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和浙闽沿岸共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水淘选的方法按照颗粒物水动力直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分离,分... 从分级的角度认识大河三角洲前缘河口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对深刻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和浙闽沿岸共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水淘选的方法按照颗粒物水动力直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分离,分析了这些分级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稳定同位素、比表面积以及木质素等参数,并且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讨论了此区域不同粒级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特点。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在小粒级中含量较高,如816μm 粒级有机碳含量的均值为1.30%,而3263μm 粒级的均值为0.90%,但是大粒级有机碳对沉积物有机碳的贡献最高(81.3%),这是因为大粒级的质量贡献占绝对优势(72.0%)。三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沉积有机碳的贡献以海洋来源为主(平均为73%),土壤和维管植物也有一定贡献(平均值分别为21%和6%)。在小粒级(816μm)中,土壤对于沉积有机碳的贡献显著高于其他粒级,这是由于土壤有机质比较容易富集在细颗粒上。木质素的参数,如 C/V(0.040.32)和 S/V(0.331.23),显示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草本和木本被子植物的混合,随着粒级的增大,草本被子植物的来源逐渐增多。浙闽沿岸分级沉积物的 OC/SSA<0.4 mg/m2,而长江口的站位中 OC/SSA>0.4 mg/m2,表明长江口沉积有机碳的保存效率比浙闽沿岸的高。木质素降解参数,如(Ad/Al)v、3,5-Bd/V 和 P/(S+V)随着粒级的增大逐渐降低,表明小粒级降解程度较高,而大粒级中降解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有机碳 水动力分选 木质素 来源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的再矿化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姚鹏 郭志刚 于志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共10页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RiOMars)是陆源有机碳的主要沉积汇,是陆海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区域,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RiOMars系统内频繁的物理和生物等改造作用的影响,该区沉积的有机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而...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RiOMars)是陆源有机碳的主要沉积汇,是陆海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区域,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RiOMars系统内频繁的物理和生物等改造作用的影响,该区沉积的有机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而被永久埋藏,而是发生了显著的再矿化分解。本文首先对目前常用的基于O2消耗速率和CO2产生速率的两类测定RiOMars系统沉积有机碳再矿化速率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而从碳的形态转化、表层沉积物混合均匀、形成次氧化的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碳保存效率低、发生反风化作用和微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RiOMars系统沉积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的主要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剖析,以期深入认识边缘海的再矿化作用及其对边缘海碳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 沉积有机碳 再矿化作用 反风化作用 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菌生物标志物古海水温度指标TEX_(86)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赵美训 李大伟 邢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5-84,共10页
TEX86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古海水温度重建指标,它是基于由古菌的一个分支Marine Crenarchaeota所产生的一组生物标志物(GDGTs)的比值。培养实验、水体颗粒物及大洋表层沉积物的研究结果都显示,温度是TEX86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盐度、... TEX86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古海水温度重建指标,它是基于由古菌的一个分支Marine Crenarchaeota所产生的一组生物标志物(GDGTs)的比值。培养实验、水体颗粒物及大洋表层沉积物的研究结果都显示,温度是TEX86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盐度、营养盐等其他环境因子对TEX86指标无明显影响。由于陆源物质中也含有少量GDGTs,TEX86重建近海温度记录会有较大的误差。但是TEX86和另一个生物标志物指标BIT的同时测定也使TEX86用于近海古温度重建。与通常用的U3K7′古海水温度指标相比,TEX86指标可以应用于高于29℃的高温海域,目前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地质历史中高温期古海水温度的重建。TEX86指标将为重建西太平洋古温度记录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水温度 海洋古菌 生物标志物 TEX8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黄河口海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的BIT指标估算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美训 高文献 +3 位作者 邢磊 张玉琢 李莉 刘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37,共9页
识别边缘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对碳循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ctter)指标作为一种新的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指标,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判断河口区及边缘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BIT指标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是... 识别边缘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对碳循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ctter)指标作为一种新的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指标,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判断河口区及边缘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BIT指标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是基于土壤细菌生物标志物(Branched GDGTs)与水生古菌生物标志物(crenar-chaeol)的比值,具有指示明确、受成岩作用影响小等优点。目前,BIT指标在我国边缘海还未有应用,我们选取了黄海西部海域老黄河口海区的31个表层样,分析了其中微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及BIT指标,结果显示:老黄河口附近显示较高的BIT值(>0.15),离岸逐渐降低,Branched GDGTs的含量范围为5~94ng/g,与BIT指标具有相似的分布趋势。BIT指标与另一指标ATB(陆源长链奇碳烷烃与海源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值)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相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在老黄河口海区的值比较高,离岸海区值较低。但是ATB比BIT的绝对数值高,这可能与ATB指标包括了陆源植被及土壤的共同输入,而BIT指标仅代表与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有关,也可能与不同化合物降解速率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指标 陆源输入 生物标志物 南黄海 老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与成岩状态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彬 姚鹏 +3 位作者 潘慧慧 张婷婷 李栋 王金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9-62,共14页
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粒级组成、有机碳(OC)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 C)、木质素和沉积色素含量和相关指标,并结合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讨论了此区域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成岩状态。... 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粒级组成、有机碳(OC)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 C)、木质素和沉积色素含量和相关指标,并结合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讨论了此区域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成岩状态。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OC含量为0.21%~0.63%,长江口泥质区和浙闽沿岸OC含量较高,而河口外陆架上含量较低;δ13C为-23.1‰^-20.9‰,显示沉积有机碳是海洋和陆地来源的混合。木质素含量(Λ8)为0.16~1.41mg/100mg OC,其组成特点显示了木质素的草本和木本被子植物的混合来源。沉积色素以叶绿素的降解产物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口外陆架上;类胡萝卜素中以岩藻黄素为主,表明硅藻是此区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以δ13 C和Λ8为来源指标的端元混合模型显示长江口沉积有机碳主要来自海洋浮游植物,其贡献为54.3%~88.1%(平均70.2%),从河口向陆架逐渐升高,其次是土壤(9.3%~32.1%,平均22.3%)和C3维管植物(2.7%~13.6%,平均7.5%),两者贡献均在长江口和浙闽沿岸附近较高。沉积物粒级组成、OC含量、δ13C丰度和生物标志物含量之间显著的相关性和分布一致性表明水动力分选过程在决定陆源OC(包括土壤和C3维管植物OC)在河口外的输运和分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含木质素的新鲜植物碎屑主要与粗颗粒物相联系,并主要沉积在河口附近,而贫木质素的土壤有机碳则主要赋存在细颗粒物上,可输运到离河口较远的位置。木质素降解参数,如酸醛比、3,5-Bd/V和P/(S+V)在长江口外陆架上的砂质区域相对较高,显示此区域陆源有机碳降解程度较高,而叶绿素降解产物的比例在长江口泥质区较高,则可能与泥质沉积物中较强的有机碳再矿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有机碳 来源 水动力分选 早期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水淘选分级颗粒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与降解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慧慧 姚鹏 +3 位作者 王金鹏 张婷婷 赵彬 李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9,共10页
对河流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和归宿的认识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从分级的角度研究颗粒有机碳的输运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迁移转化过程。于2012年3月采集了长江口的表层悬浮颗粒物,采用水淘选法对其进行了分级分离,分析了这些颗粒... 对河流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和归宿的认识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从分级的角度研究颗粒有机碳的输运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迁移转化过程。于2012年3月采集了长江口的表层悬浮颗粒物,采用水淘选法对其进行了分级分离,分析了这些颗粒物的有机碳含量、稳定碳同位素丰度及木质素等参数,结合颗粒物的质量百分组成,讨论了不同粒级颗粒物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降解情况。从质量分布上来说,长江口悬浮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32μm粒级的颗粒物。随粒径增大,颗粒有机碳的含量逐渐降低,但并不是最小粒级赋存最多的有机碳,大部分站位颗粒有机碳集中在16~32μm粒级颗粒物上(55%以上)。粗颗粒物(〉63μm)中有机碳含量低,N/C比较小,13 C较亏损,木质素含量较高,说明粗颗粒物中陆源有机碳的贡献较大,而在细颗粒物,尤其是〈8μm和8~16μm颗粒物中,除δ13 C外,其它参数的变化均与粗颗粒物的相反,其13 C则比粗颗粒物还要亏损,说明在这些粒级中,除了陆地高等植物外,土壤有机碳或淡水浮游植物的贡献可能也很重要。长江口不同粒级悬浮颗粒物的C/V值和S/V值均较小,表明颗粒物中木质素是被子植物组织与裸子植物组织的混合来源。随粒径增大,木质素降解参数,如(Ad/Al)v、P/(S+V)和3,5-Bd/V均逐渐降低,表明细颗粒物中木质素的降解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颗粒物 水淘选分级 有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百年来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被引量:22
18
作者 邢磊 赵美训 +4 位作者 张海龙 孙耀 唐启升 于志刚 孙晓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7-322,共6页
对位于南黄海的柱状样10694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生物标志物含量及比例变化重建了黄海过去210a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694站位在过去100a来生产力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过去40a来尤为明显,浮游植物群... 对位于南黄海的柱状样10694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生物标志物含量及比例变化重建了黄海过去210a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694站位在过去100a来生产力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过去40a来尤为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过去100a中有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的趋势。通过与近期历史资料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黄海过去100a生产力上升及硅藻比例增加主要是与东亚冬季风和ENSO增强有关。结果表明,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法重建过去百年来中国近海生态变化,并可以初步区分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黄海生产力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美训 赵晓晨 +3 位作者 陈建芳 邢磊 SARNTHEIN M 陆红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53,共9页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据。本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南海77个站位的调查,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3种主要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5-1147ng.g-1,陆源生物标志物C27+C29+C31正构烷烃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7-732ng.g-1。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区、越南外部及巽他陆架北部的2个上升流区等高生产力区。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分布与现代海洋调查和其他古生产力指标对比显示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生产力。相对于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蛋白石,生物标志物指标可以更准确地重建南海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氧化降解和陆源冲淡效应的影响,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和吕宋西北上升流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表层生产力的变化出现偏差,因此,在南海利用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重建生产力存在区域性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南海 表层沉积物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星辰 邢磊 +1 位作者 张海龙 李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3,78,共6页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本文对北黄海-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黄海-渤海60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本文对北黄海-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黄海-渤海60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泥质区,同TOC的分布模式类似。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对含量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别与TOC做比值,结果发现相对含量高值区与高生产力区相对应。以这3种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来分别指示浮游植物在北黄海-渤海的相对贡献变化,结果表明近岸区硅藻相对贡献高,这主要与硅藻在高浓度硅的情况下具有竞争优势有关;而由于对营养盐的竞争关系,甲藻相对贡献高值区处于远岸区。在北黄海中部发现高的颗石藻相对贡献,与黄海暖流入侵路径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北黄海-渤海 表层沉积物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