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层大气季节变化及与黄海雾季的关系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苏平 杨育强 +1 位作者 王新功 魏建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9-698,共10页
根据2005~2006年青岛气象台逐日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低层大气湍流混合高度、湍流混合强度和温度层结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其与黄海海雾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层结、湍流强度和高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根据2005~2006年青岛气象台逐日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低层大气湍流混合高度、湍流混合强度和温度层结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其与黄海海雾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层结、湍流强度和高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些变化与海雾的季节变化密切关联。春、夏季节湍流强度较强,湍流混合高度相对较低,有利于近海面的凝结水汽在低空聚集而形成雾。雾季典型的层结结构是"上稳下湍",即:近地(海)面至150 m左右为条件性不稳定,其上方为大约400 m厚的稳定层。盛雾期稳定层的稳定性减弱,湍流强度加强。另外,黄海雾季由7月最盛到8月突然结束,与东海雾季逐渐结束明显不同。8月黄海终雾期迅速的原因与风向的突然转变有关。偏东风为整个黄海带来较冷的空气,使条件性不稳定发展,雾季终止。风向的突然转变与区域性海陆热性质差异和大尺度背景环流的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季节变化 层结 湍流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区域海表面温度特征与海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国胜 徐青 +2 位作者 程永存 张苏平 王蕾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5-460,共6页
为了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爆发年其耦合作用迅速消亡是否由海流异常引起,利用1958—2007年热带印度洋月均海表面温度(SST)和海流数据,分析IOD的主要特征,并探讨IOD与ENSO和海流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及... 为了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爆发年其耦合作用迅速消亡是否由海流异常引起,利用1958—2007年热带印度洋月均海表面温度(SST)和海流数据,分析IOD的主要特征,并探讨IOD与ENSO和海流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及其经Hilber-t Huang变换后得到的固有模态函数(IMF)与南方涛动指数(SOI)的相关性分析,指出IOD与ENSO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其中,表现出准2a周期振荡的IMF-3与ENSO相关性最好。通过对IOD爆发年DMI的进一步分析,证实IOD具有季节锁相的重要特征,并探讨该季节变化与海流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海流异常在热带印度洋SST的耦合振荡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它可能不是引起IOD迅速消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印度洋偶极子 SST ENSO 海流异常 Hilber-tHuang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