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秋冬季阻塞型寒潮路径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邵建红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5-158,共14页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将中国秋冬季寒潮分为全国、北方和南方寒潮,分析其中阻塞型寒潮路径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乌山)的背景经向位涡梯度分布导致了阻塞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不同,全国阻塞型寒潮大部分由强大的乌拉...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将中国秋冬季寒潮分为全国、北方和南方寒潮,分析其中阻塞型寒潮路径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乌山)的背景经向位涡梯度分布导致了阻塞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不同,全国阻塞型寒潮大部分由强大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主导;北方阻塞型寒潮为大西洋阻塞;部分南方阻塞型寒潮阻塞高压在乌山地区,部分存在于大西洋。大多数全国和南方阻塞型寒潮的冷空气路径为西北型路径,两者环流过程类似,在乌山有着反气旋异常,在东亚地区有着西北-东南向的波列,但是南方阻塞型的环流和冷空气强度较弱,而仅能对温度较高的南方造成强降温。北方阻塞型寒潮通过波能量的传播在贝加尔湖以西激发出反气旋异常,寒潮爆发后,当贝加尔湖南部的横槽明显东移或者反气旋强度不减反增都可以令冷空气沿西方型路径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寒潮 经向位涡梯度 阻塞高压 自组织映射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亚地区四个“大气河”典型个例分析
2
作者 刘珊 傅刚 +1 位作者 李晓东 陈莅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共15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日本高知大学提供的红外卫星云图,从夏季东亚地区134个“大气河”个例中挑选了4个典型个例分析其天气形势和演变过...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日本高知大学提供的红外卫星云图,从夏季东亚地区134个“大气河”个例中挑选了4个典型个例分析其天气形势和演变过程,考察其水平与垂直结构。发现有两个南-北向的“大气河”在气旋东部暖输送带上发展,另外两个东-西向的“大气河”分别在两气旋之间的锋面上、低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发展。整体而言,“大气河”位于500 hPa以下,在1000 hPa上低压天气系统的东部或外围。在有锋面伴随的情况下,水汽输送带会沿着锋面延伸。在没有锋面伴随的情况下,“大气河”会沿着低空气旋式环流外围延伸。“大气河”内800 hPa高度附近有低空急流,与锋面之间有上升运动。“大气河”输送方向的左侧200 hPa高度附近有急流。最后本文给出了夏季影响东亚地区两种“大气河”的空间概念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大气河” 典型个例 天气分析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空“射线状”云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维康 傅刚 王忠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红外辐射成像仪(VIIRS)可见光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118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红外辐射成像仪(VIIRS)可见光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118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对2019年7月8日南大西洋上空的“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模拟研究,分析了云凝结核浓度、气温、垂直运动速度、水汽混合比的垂直结构和水汽的水平分布。研究结论显示:“射线状”云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的中尺度天气现象,且就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而言,多发生于南半球大洋上空,北半球夏季和秋季是“射线状”云的频发季节;每个“射线状”云臂单体出现处均对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运动,“射线状”云是具有对流性质的云;大气逆温层会限制云向高处发展,使得水汽被限制在逆温层高度以下,大范围的逆温层是塑造“射线状”云形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线状”云 带状云臂 大西洋和印度洋 统计分析 WRF数值模拟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上空“射线状”云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忠石 傅刚 孙维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2,共13页
本文研究太平洋上“射线状”云——一种尚未纳入现行云分类体系的云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NOAA-20和Suomi NPP可见光和红外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空257个“射线状”云... 本文研究太平洋上“射线状”云——一种尚未纳入现行云分类体系的云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NOAA-20和Suomi NPP可见光和红外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空257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射线状”云呈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云系中心和清晰的带状径向云臂由中心向四周延伸,多数个例发生在中低纬度的东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上空,全年除4月份外各月份均有“射线状”云发生,高频月份为6、7和8月,中频月份为5、9、10和11月,低频月份为1、2、3、4和12月。部分“射线状”云个例的云系有旋转态势,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射线状”云云顶之上有逆温层存在,“射线状”云内部的运动特征为:云系低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低层辐合;云系中层以上升运动为主,水平方向辐合辐散较弱;云系顶层受稳定逆温层的阻碍无法继续向上发展,垂直气压速度(p-速度)近乎消失,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强辐散。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射线状”云形成的物理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线状”云 带状云臂 太平洋 统计分析 大气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极端降水频次趋势转折及可能原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敬环 刁一娜 +1 位作者 邵建红 刘逸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5,共14页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1995和2003年三个趋势突变点,在1961-1985年(P1)和1995-2002年(P3)时段有减少趋势,1986-1994年(P2)和2003-2020年(P4)时段呈现增多趋势。华北地区REP事件发生时有水汽通量辐合,并且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对流层高层有异常高压(东北高压)存在。P2、P4时期较P1、P3时期东北高压位置偏南,38°N以南的华北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强,REP天数增多。P1、P2时期异常水汽通量来自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而后两个时期只来自西北太平洋,这是东亚夏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增强的结果。东北高压的发展在P1、P3时期与沿中纬度西风急流(急流)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有关,在P2、P4时期高纬度活动中心发挥作用并且在季节背景上该高压较强,P2时期促使东北高压发展的波活动通量来自急流和高纬度活动中心两支路径,而P4时期波活动通量主要沿高纬度传播。REP天数减少在P1时期主要是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不利于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的结果,而P3时期是东亚夏季风减小和急流减弱共同作用所导致的;REP天数增多在P2时期是因为急流的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高压的发展,而在P4时期西太副高的增强保证了东亚夏季风减弱之后向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并且北极海冰范围减少可能通过影响高纬度活动中心,在急流减弱之后建立了由高纬度向华北地区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新路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REP天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区域性极端降水 趋势转折 波活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发性气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傅刚 鄢珅 +2 位作者 倪晶 李鹏远 陈莅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共12页
温带气旋是在副热带地区形成的低压天气系统,与热带气旋不同,温带气旋常伴有锋面系统,被认为是中纬度地区日常天气变化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与强风、暴雨和暴雪等极端天气关系密切。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它们分别呈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 温带气旋是在副热带地区形成的低压天气系统,与热带气旋不同,温带气旋常伴有锋面系统,被认为是中纬度地区日常天气变化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与强风、暴雨和暴雪等极端天气关系密切。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它们分别呈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秋冬季节中高纬度海域上空经常出现大量快速增强的温带气旋,被称为“爆发性气旋”。本文是在2017年《爆发性气旋研究的回顾》一文的基础上,综述了2017年以后国内外在爆发性气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爆发性气旋 逆时针旋转 顺时针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06年12月东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雪贝 傅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22,共11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对地观测系统的数据信息系统(EOSDIS)极轨卫星云图和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CIMSS)提供的GOES-EAST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6年12月23日—2...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对地观测系统的数据信息系统(EOSDIS)极轨卫星云图和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CIMSS)提供的GOES-EAST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6年12月23日—27日发生在东北太平洋上的一个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动力、热力因子在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高空急流、低空急流、位势涡度(PV)和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对爆发性气旋发展的影响。分析发现,在初始阶段,高空急流已经建立,高层的PV大值位于地面气旋上游,高层系统发展强盛,但低空急流较弱。冷锋后下沉运动区域内,高空动量下传促使低空急流逐渐加强,低空急流将暖湿空气输送到气旋内部,对气旋发展有促进作用。高低空共同作用促使爆发性气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天气形势分析 高空急流 低空急流 位势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两个爆发性气旋的“吞并”过程及发展机制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傅刚 张雪贝 +2 位作者 孙柏堂 鄢珅 陈莅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7,共20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0.125(°)×0.1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0.125(°)×0.1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提供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可见光云图、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tudies,CIMSS)提供的GOES-EAST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B“吞并”另一个气旋A后快速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气旋A和B均生成于美国东部,气旋A于2003年3月5日06 UTC生成,气旋B于6日00 UTC生成,且比气旋A向东北方向移动得更快,7日18 UTC达到最大加深率3.27 hPa·h^(-1)。在北大西洋中部地区,从8日00 UTC开始,气旋B吞并气旋A后形成气旋C,8日12 UTC气旋C中心气压达到最低值938.3 hPa。高空急流、低空水汽输送和潜热释放为气旋A和气旋B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气旋B吞并气旋A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前期阶段、吞并阶段、完成阶段。利用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气旋A和B之间建立水汽输运通道,水汽从气旋A向气旋B输送。气旋B吞并气旋A后形成气旋C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暖平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吞并”过程 WRF模式 水汽通道 潜热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涡旋尺度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小绘 贾英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36,共11页
利用ERA_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OISST高分辨率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卫星观测数据,通过小波分析、二维模态相关(Pattern correlation)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涡旋尺度SST信号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发现涡旋尺度... 利用ERA_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OISST高分辨率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卫星观测数据,通过小波分析、二维模态相关(Pattern correlation)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涡旋尺度SST信号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发现涡旋尺度SST季节内变化信号在冬季最强、夏季最弱。该信号主要分布在黑潮-亲潮海洋锋面区域,在日本沿岸振幅最强、并沿黑潮、亲潮锋面向东延伸,其标准差高达1℃,是该海域冬季SST的重要变化信号。涡旋尺度SST的季节内变化周期以40~100 d周期为主,会引起大气边界层的响应,激发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海面气温、边界层高度等同位相的季节内变化。在该区域涡旋信号较强个数较多的时间段SST异常的季节内变化信号更明显,边界层大气与涡旋尺度SST季节内变化信号的相关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涡旋尺度海面温度 季节内变化特征 边界层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对山东半岛极端低温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冀蕊 贾英来 +1 位作者 吴一非 张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1,共14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半岛1979—2014年共36年间冬季极端低温特征,发现山东半岛地区伴随偏北大风的极端低温与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暖异常密切相关,提出了该区域SST暖异常增强局地的气旋,...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半岛1979—2014年共36年间冬季极端低温特征,发现山东半岛地区伴随偏北大风的极端低温与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暖异常密切相关,提出了该区域SST暖异常增强局地的气旋,促进山东半岛偏北大风的产生,从而引起降温的可能机制。伴随偏北大风的极端低温日数占山东半岛冬季总极端低温日数的41%,对这些伴随偏北大风的极端低温日进行合成分析,发现极端低温发生时,山东半岛处于一个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中间位置,导致山东上空北风盛行。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暖SST异常加强了从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驱动了上升运动,在其上空形成次级环流,有利于异常低压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山东半岛两侧气旋对的发生,从而引起偏北大风,造成极端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 黑潮延伸体 偏北大风 大气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夏季欧亚遥相关年代际变化的调控作用
11
作者 刘逸璋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本文利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1958—2020年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夏季欧亚遥相关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位相转折,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夏季欧亚遥相关主要呈现为一支沿副热... 本文利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1958—2020年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夏季欧亚遥相关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位相转折,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夏季欧亚遥相关主要呈现为一支沿副热带急流自西向东传播的波列,其三个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分别位于北大西洋、里海以及朝鲜半岛,两个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分别位于中欧和蒙古地区。随着其位相变化,这几个地区的环流形势发生了反转。与此同时,欧亚大陆降水和气温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变化与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异常显著相关:青藏高原南侧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一方面可激发Rossby波向下游传播,另一方面则会影响青藏高原南侧的上升(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出现辐散(辐合),伴随着高空辐合辐散的涡度平流异常会作为Rossby波源促进夏季欧亚遥相关的维持和传播。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变化通过大气桥作用改变南亚地区的对流层温度经向梯度,影响了南亚地区和青藏高原南侧的降水,并最终调控了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欧亚遥相关 青藏高原南侧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