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与大气领域大模型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子良 于华明 +1 位作者 任姝彤 张辰宇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22,共14页
详细探讨了近年来全球尺度上主要的海洋和大气深度学习预报模型,尤其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自回归模型。按照模型的提出时间,重点介绍了FourCastNet、Pangu-Weather、ClimaX、GraphCast、FengWu、FuXi和AI-GOMS模型的基本架构、训练... 详细探讨了近年来全球尺度上主要的海洋和大气深度学习预报模型,尤其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自回归模型。按照模型的提出时间,重点介绍了FourCastNet、Pangu-Weather、ClimaX、GraphCast、FengWu、FuXi和AI-GOMS模型的基本架构、训练数据以及预报性能。通过比较这些模型,揭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即从简单的Transformer结构到引入AFNO、Swin Transformer、GNN等不同架构,模型在结构上不断创新;同时,模型在输入变量选择、训练策略和计算效率方面也不断优化,提升了预报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展望未来,随着图形处理器(GPU)技术的进步和跨学科合作的加强,预计模型将在提高预报技巧、延长预报时效和揭示新物理机制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同时模型也将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和降低资源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数值预报 TRANSFORMER 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旅游韧性发展的多元路径探析——基于动态QCA方法
2
作者 邢澜 张广海 +2 位作者 王小华 王燕妮 董跃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0-212,共13页
海洋旅游是中国现代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完善中国现代旅游体系的重要任务,提升海洋旅游韧性是加快旅游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0—2022年中国沿海城市... 海洋旅游是中国现代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完善中国现代旅游体系的重要任务,提升海洋旅游韧性是加快旅游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0—2022年中国沿海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方法,以时空双维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赋能海洋旅游韧性发展的多元因素联动匹配效应,探析新时代背景下海洋旅游韧性提升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①实现海洋旅游韧性提升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多维构成要素协同互动,单个前因条件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实现海洋旅游高韧性水平发展;②中国海洋旅游韧性发展机制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特征,实现高海洋旅游韧性共有4种组态路径,可归纳为3类模式,即“劳动生产率”主导发展型、“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多元联动型和“生态环境-物质劳动资料”双元驱动型;③时间维度上,高海洋旅游韧性组态路径的组间一致性在2020—2021年下降明显;空间维度上,各区域实现海洋旅游韧性提升遵循的组态路径存在显著差异;④导致低海洋旅游韧性结果的4条组态路径均以低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缺失条件,可提炼为“劳动生产率-生态环境”制约型和“劳动生产率-劳动者意识”限制型两种模式。因此,深化对中国海洋旅游韧性发展背后多重因素复杂互动本质的科学认知,靶向发力推动中国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需以整体视角审视中国海洋旅游韧性发展道路,以异质思维理解中国海洋旅游韧性提升路径,以归纳逻辑总结中国海洋旅游韧性增长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海洋旅游韧性 多元路径 动态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湾流延伸体区海洋锋对温带气旋内上升气流的影响
3
作者 韩子清 贾英来 吕东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共14页
利用公共大气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CAM5)的数值试验结果,探究了湾流(gulf stream,GS)及其延伸体区海洋锋(简称为GS区海洋锋)对其上空的温带气旋内上升气流的影响机制。在模式控制试验中,对出现在GS区的气旋性扰... 利用公共大气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CAM5)的数值试验结果,探究了湾流(gulf stream,GS)及其延伸体区海洋锋(简称为GS区海洋锋)对其上空的温带气旋内上升气流的影响机制。在模式控制试验中,对出现在GS区的气旋性扰动异常作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当气旋性扰动异常位于海洋锋上空时,扰动发展迅速,且海洋锋以南和扰动异常中心以北(50°N附近、海洋锋以北)出现了两支强上升流。通过能量收支分析发现,当气旋性扰动异常中心到达海洋锋上空时,其中心及北侧的涡动有效位能(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EAPE)和涡动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显著加强,这与海洋锋提供的热量和水汽密切相关。而海洋锋强度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气旋性扰动异常中心到达海洋锋上空前后,海洋锋对扰动异常区域内的EAPE和EKE方程各项的影响不同。在气旋性扰动异常前部到达海洋锋上空时,海洋锋主要通过影响向高纬的涡动热量和水汽输送增强了锋面以北的斜压产生项(EAPE方程中的源项),这为气旋性扰动异常中心北侧(锋面北侧)的EKE发展提供了能量来源。而在扰动异常中心到达海洋锋上空时,中心以北的上升运动和降水大幅加强,这主要增强了此处的非绝热加热项(EAPE方程中的另一个源项),并继续促进了气旋性扰动异常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流区 海洋锋面 温带气旋 强上升流 涡动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海洋锋面对大气河影响的理想数值试验研究
4
作者 韩子清 杨小绘 +2 位作者 贾英来 谢晓敏 吕东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0,共9页
本文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设置了两组具有不同海洋锋面强度的“渠道模型”理想数值试验,忽略地形作用,探讨了冬季海洋锋面对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A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海洋... 本文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设置了两组具有不同海洋锋面强度的“渠道模型”理想数值试验,忽略地形作用,探讨了冬季海洋锋面对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A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海洋锋面试验中,大气低层风速、湍流热通量等物理量的响应与海温的变化同位相,且大气低层各变量对海洋锋面南侧海温变化的响应较北侧更大,呈现出南北不对称性。海洋锋强度的增强促进了向高空的涡动热量和水汽输送,导致高空风速加强和风暴轴北移。海洋锋面的增强还为经过其上空的气旋提供了更多的动量和水汽,加强了气旋南侧的水汽输送带,从而促进了大气河发生频数的增加和大气河强度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面 大气河 渠道模型 风暴轴 大气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要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薛诚 王小华 付秀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随着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2NLS方法对2003-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区市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使用SDE方法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影响海洋生... 随着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2NLS方法对2003-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区市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使用SDE方法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影响海洋生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探索。结果表明:①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距并未显著缩小,海洋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出现极化趋势。②海洋生态效率重心表现出西南向移动特征,东北-西南向的空间格局更加明显。③环境规制、海洋科技和对外开放可以有效提高海洋生态效率水平;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高污染行业同时具有高产出与高排放的特征导致;区位因素效应不显著,海洋生态效率与地区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二次型关系,与中国海洋经济整体发展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通道情况相符,部分印证了“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效率 海洋经济 生态效率格局 C2NLS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石晓然 张彩霞 殷克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204-3215,共12页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Tobit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开展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6年中国总体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平均值为0.633,处于中等...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Tobit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开展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6年中国总体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平均值为0.633,处于中等效率水平,随时间呈"下降-上升-稳定"的趋势;海洋生态技术进步依旧是海洋生态补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但面临一定的技术效率损失;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对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值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城市化率、进出口总额占比和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对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海洋生态补偿效率的空间聚集性增强,区域不平衡性有所收敛,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补偿 超效率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标准差椭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快速减退前后的北冰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
7
作者 郭成刚 史久新 +1 位作者 牟龙江 钟文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北极海冰自1997年进入快速减退阶段,对北冰洋造成显著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式结果,分析北冰洋1990—2014年期间的上层海洋(0~150 m)热含量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陆架区只有楚科奇海西部和巴伦支海的热含量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海域的... 北极海冰自1997年进入快速减退阶段,对北冰洋造成显著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式结果,分析北冰洋1990—2014年期间的上层海洋(0~150 m)热含量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陆架区只有楚科奇海西部和巴伦支海的热含量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海域的变化较小。加拿大海盆上层热含量总体呈现上升状态,对北冰洋海盆区上层热含量增加趋势做出主要贡献,且主要取决于夏季太平洋水的热含量变化。随着海冰的减少,夏季太平洋水持续升温,但是其热含量并不是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与北极海冰的快速减退相对应,夏季太平洋水热含量在1997年前后具有两段不同的长期变化特征:1990—1997年为减少趋势,主要归因于其体积减小,与这段时期北极涛动指数减小导致的波弗特流涡向下泵压上层太平洋入流水能力减弱有关;1998—2014年为快速增长趋势,其变化速率是前一段时期的2倍多,该时期的北极涛动指数虽然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是海冰的加速减少造成大气对海洋的直接强迫增加,波弗特流涡向下泵压的能力变强,使夏季太平洋水体积增大,在海水升温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夏季太平洋水热含量的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夏季太平洋水 海冰 加拿大海盆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背景涡度对台风康森引起的近惯性波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郑晓婷 曹安州 +1 位作者 吕咸青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近惯性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波,它在海洋中的传播和耗散受到背景涡度的影响。基于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海洋背景正、负涡度对台风康森在南海引起的近惯性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 近惯性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波,它在海洋中的传播和耗散受到背景涡度的影响。基于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海洋背景正、负涡度对台风康森在南海引起的近惯性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负涡度能捕捉并促进近惯性能量向海洋深层的传播,可传播到1200 m以深;而正涡度则阻碍近惯性能量的下传,使其主要集中在海洋上层500 m以内。负涡度区域能维持较强的近惯性能量10 d以上,而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能量维持时间在1周左右。负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由第二和第三模态主导,而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由第一和第二模态主导,导致海洋内部(500~1000 m)负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剪切比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剪切强1~2个量级。波射线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近惯性波在负涡度区域边缘发生反射,进而被负涡度区域捕获;而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有加速远离源地的趋势。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海洋背景负涡度能增强近惯性能量的垂向传播,而正涡度则促进了近惯性能量的水平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背景涡度 近惯性波 混合坐标海洋模型再分析数据 波射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冻雨变化特征及过程致灾机理分析
9
作者 王韵颖 王国复 +2 位作者 张颖娴 郑春怡 黄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基于1961—2022年历史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冻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典型冻雨过程致灾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冻雨发生频次在1961—1975年间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迅速减少后保持稳定,近年呈缓慢上升趋势... 基于1961—2022年历史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冻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典型冻雨过程致灾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冻雨发生频次在1961—1975年间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迅速减少后保持稳定,近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从2000年以来急剧增加且年际振荡加大。中国冻雨主要发生在湘贵、冀鲁豫鄂、陕甘宁、黑吉辽和新疆5个区域,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不同地区冻雨频次有新的变化,其中湘贵和黑吉辽区域的变化最为显著。大范围冻雨过程研究分析显示,北极增暖背景下,冷空气侵入我国的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发生变化,伴以逆温层显著且水汽充足,易导致大范围冻雨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发生频次 中国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动力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9
10
作者 侯一筠 尹宝树 +3 位作者 管长龙 郭明克 刘桂梅 胡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9-767,共9页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动力灾害数值模拟预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展望,希望给海洋防灾减灾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海浪 海冰 海啸 风险评估 危险性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数据:内涵、应用及平台建设 被引量:52
11
作者 侯雪燕 洪阳 +8 位作者 张建民 邹亚荣 石晓勇 任力波 程晓 张彪 于华明 郭振华 崔要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9,共9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海洋数据快速积累,海洋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洋大数据即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海洋领域的科学实践,具有大体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流转(Velocity)和高价值(Value)的"4V"...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海洋数据快速积累,海洋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洋大数据即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海洋领域的科学实践,具有大体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流转(Velocity)和高价值(Value)的"4V"特征,是在大数据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下的价值实现,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开发海洋资源、拉动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础。本文讨论了海洋大数据的内涵和外延,从数据特征、数据种类的角度对海洋大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并详细介绍了海洋大数据的应用领域;进一步阐述了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在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实例中的应用;从数据共享、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的角度,探讨了海洋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对未来海洋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数据 海洋应用 平台建设 大数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冰-海洋耦合模式 Ⅱ.个例试验 被引量:10
12
作者 苏洁 吴辉碇 +2 位作者 白珊 张蕴斐 刘钦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8,共11页
以渤海1998~1999和2000~2001年度冬季的海冰发展过程为例,采用实时气象数值预报场作为大气强迫,利用渤海冰一海洋耦合模式模拟渤海整个冬季的海冰生消和演变以及渤海冰季冰-气、冰-水和气-水界面的热收支.模拟结果显示大气和海洋... 以渤海1998~1999和2000~2001年度冬季的海冰发展过程为例,采用实时气象数值预报场作为大气强迫,利用渤海冰一海洋耦合模式模拟渤海整个冬季的海冰生消和演变以及渤海冰季冰-气、冰-水和气-水界面的热收支.模拟结果显示大气和海洋的热力效应对渤海的海冰发展非常重要,特别在海冰的冻结和融化阶段,海洋热通量在热力耦合中起着重要作用.模拟还显示了冰覆盖内部区域和冰外缘线附近不同的热力特征,分析讨论了冰区内和冰边缘两个特征点冰厚分布、界面热量收支和海表水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海洋耦合模式 海洋热通量 数值模拟 海冰生消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混合层结构对表面声道中声传播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旭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健雪 董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9,共11页
利用WOA05气候态数据集和北黄海调查数据,应用BELLHOP高斯束射线模型分析了我国近海及西太平洋典型海区的混合层结构对表面声道中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近海的混合层结构有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深海中主要表现为混合层深... 利用WOA05气候态数据集和北黄海调查数据,应用BELLHOP高斯束射线模型分析了我国近海及西太平洋典型海区的混合层结构对表面声道中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近海的混合层结构有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深海中主要表现为混合层深度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表面声道的空间分布,声波在混合层中的表面声道中传播与在混合层外的影区中传播产生的能量场差异较大;浅海中混合层深度与声速梯度的空间变化都很明显,声速梯度的增大和混合层的加深都能使更多声线以反转的形式传播,使表面声道声场增强。两组海上实验数据表明,在真实海洋中混合层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生消变化或在局部海域出现非均匀分布。在浅海温跃层环境下,海-气边界特定的物理过程能够使混合层发生间歇性的变化,当表面声道出现时近表层声场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层 声速剖面 表面声道 声传播 BELLHO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要素对中国大气能见度长期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骞 盛立芳 +2 位作者 王园香 曹子淇 屈文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5,共9页
近30年中国大气能见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为揭示复杂气象因素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利用1980~2012年中国521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与能见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 近30年中国大气能见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为揭示复杂气象因素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利用1980~2012年中国521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与能见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这3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的平均解释方差为22%;其中有68个站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平均解释方差达到55%。这些站点中,相对湿度影响显著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风速影响显著的站点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中国大部,而气温影响显著的站点主要位于中国中部的带状区域。3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着时间尺度上的不同,相对湿度和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线性趋势方面,而风速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变化方面。中国东部地区能见度长期下降趋势主要受70%以上相对湿度减少趋势和4 m/s以下风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长期变化 多元非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 Ⅱ型海洋重力仪稳定平台颤动故障与排除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关 《海洋测绘》 2007年第3期78-80,共3页
S型海洋重力仪是目前海洋重力测量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仪器,其产品性能也逐步得到提高。介绍了进行全自动化控制升级后,最新引进的SⅡ型海洋重力仪使用中出现的稳定平台颤动故障现象及排除办法。
关键词 海洋重力仪 稳定平台 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池塘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银东 陈栋 +2 位作者 陈鹏 李琳 张菀伦 《渔业研究》 2017年第4期295-302,共8页
针对目前我国池塘监测系统在稳定可靠及可扩展性、数据连续实时性、水下环境的可视化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块化池塘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在池塘循环水入水口布放多参数传感器探头,及精选部分池塘养殖池布... 针对目前我国池塘监测系统在稳定可靠及可扩展性、数据连续实时性、水下环境的可视化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块化池塘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在池塘循环水入水口布放多参数传感器探头,及精选部分池塘养殖池布放水下高清摄像头,接入相应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进行集成搭载,利用无线传输模块或地面以太网与控制中心通信完成对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展示发布,真正实现了对池塘水温、盐度、叶绿素、溶解氧等生态环境要素的长期、实时、连续、在线监测,同时对池塘生物活动状态及生活习性等进行实况视频监控,并且满足对氨氮、亚硝酸盐等营养盐要素的扩展集成。通过山东青岛近岸海域示范运行,验证了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这将为海塘养殖业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池塘 生态环境 在线监测系统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近海海洋环境营养状态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以斌 邵帅 +6 位作者 马永星 刘军 冉祥滨 张爱军 周德山 郭佩芳 臧家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99-3909,共11页
依据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连云港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因子、营养状态水平、有机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季节间变化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近年间主要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与海洋... 依据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连云港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因子、营养状态水平、有机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季节间变化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近年间主要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与海洋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该海区春夏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秋冬季的污染程度有所加强,石油类是秋冬季节主要的污染因子.评价显示春、夏季呈现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状态,且二者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有一定共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绿素a与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浮游生物生长与环境要素含量之间的关联性.数据显示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相关结果可为连云港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为海洋管理部门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海域 海洋环境 生态环境调查 营养状态 环境现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强度与其过境海域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关锁 赵彪 赵昌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3-373,共11页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1993—2015年发生的超强台风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超强台风高发区主要分布在菲律宾以东(124°~140°E,14°~20°N)海域。近20a来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利用两层约化重力模型...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1993—2015年发生的超强台风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超强台风高发区主要分布在菲律宾以东(124°~140°E,14°~20°N)海域。近20a来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利用两层约化重力模型计算了西北太平洋海域26℃等温线深度(H26),通过ARGO资料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基于超强台风最大风速分类,进一步讨论了超强台风最终发展强度和其过境前上层海洋热力结构的关系,发现超强台风过境前海洋H26越深、海面温度(SST)越偏暖,上层海洋有效热含量(UOHCv)值就越大且UOHCv正异常越大,越有利于台风短时间内发展增强到超强台风。分析显示,超强台风最终达到的强度和超强台风单位时间掠过海面的UOHCv量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 上层海洋有效热含量 26℃等温线深度 台风移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冰基拖曳式海洋剖面浮标系统低功耗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饶开友 纪旭鹏 +6 位作者 陈健梅 李涛 董永军 孙超 张洪彬 姚楠 郭景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33,共7页
针对极区冰基拖曳式海洋剖面浮标长期稳定获取极区水文和气象数据的工作需求,进行了浮标系统的低功耗方案设计。该方案基于超低功耗51系列微处理器,根据最低功耗工作模式与最短工作时间原则,采用高效的电源管理机制对浮标系统各个部分... 针对极区冰基拖曳式海洋剖面浮标长期稳定获取极区水文和气象数据的工作需求,进行了浮标系统的低功耗方案设计。该方案基于超低功耗51系列微处理器,根据最低功耗工作模式与最短工作时间原则,采用高效的电源管理机制对浮标系统各个部分的能量消耗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管理,并应用了Argos卫星通讯模块ARGOS-3 PMT-RFM的BPSK调制低速数据传输模式,可有效降低浮标系统的整体能耗。该浮标在北极冰站上长达1年的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所采用的低功耗能量管理方案实现了浮标系统长期连续观测的需求。该浮标的成功试验和推广应用有助于极地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分析海冰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功耗 剖面浮标 微处理器 能量管理 ARGOS-3卫星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评价的福建海洋保护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石晓雨 余静 +1 位作者 曾容 杨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借鉴国际上流行的EBSA、KBA等成熟的评价准则,选取福建海域为研究对象,从遗传、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4个层面构建海洋生态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软件开展综合分析、集成,确定福建省海洋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分析出福建省海洋... 借鉴国际上流行的EBSA、KBA等成熟的评价准则,选取福建海域为研究对象,从遗传、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4个层面构建海洋生态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软件开展综合分析、集成,确定福建省海洋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分析出福建省海洋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7个区域,近岸包括福宁湾、闽江河口、泉州湾、围头湾和东山湾,远岸包括莆田外海和东山外海两个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区。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以及其他沿海省份开展相关保护格局优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要性评价 海洋生态保护 保护空缺分析 ARCGIS 福建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