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不同浓度氨氮和亚硝氮水体的微生物群落与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
1
作者 杜玉龙 董登攀 +2 位作者 李长剑 王芳 单洪伟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5,共14页
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常出现氨氮和亚硝氮积累的现象,对养殖对虾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探究微生物在氨氮(NH_(3)^(-)N)和亚硝氮(NO_(2)^(–)-N)积累中的作用,将随机从凡纳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采集的水样分为4组,DG组:NH_(3)... 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常出现氨氮和亚硝氮积累的现象,对养殖对虾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探究微生物在氨氮(NH_(3)^(-)N)和亚硝氮(NO_(2)^(–)-N)积累中的作用,将随机从凡纳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采集的水样分为4组,DG组:NH_(3)^(-)N<1.33 mg/L、NO_(2)^(–)-N<0.77 mg/L;DB组:NH_(3)^(-)N>2.53 mg/L、NO_(2)^(–)-N<0.77 mg/L;DY组:NH_(3)^(-)N<1.33 mg/L、NO_(2)^(–)-N>2.55 mg/L;DR组:NH_(3)^(-)N>2.53 mg/L、NO_(2)^(–)-N>2.55 mg/L。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各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氮循环功能基因绝对丰度,并对微生物丰度、环境因子和氮循环基因丰度进行了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Y组和DR组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高于DG组和DB组,葡萄球菌科(Stappiaceae)低于DG组和DB组。DG组norank_o__PeM1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微生物中,蓝藻科(Cyanobiaceae)、腐败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冷苔菌科(Cryomorphaceae)与NH_(3)^(-)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与NO_(2)^(–)-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DR组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均为最高,其中,narG、nirS、nirK、amoA和ureC的绝对丰度与其他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功能基因中,amoA与NH_(3)^(-)N浓度、NO_(2)^(–)-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nirS与NO_(2)^(–)-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腐败螺旋菌科、冷苔菌科和微杆菌科的丰度变化可能会影响水体NH_(3)^(-)N和NO_(2)^(–)-N的浓度。NH_(3)^(-)N和NO_(2)^(–)-N浓度高的水体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更高。本研究揭示了水体微生物、氮循环基因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控微生物解决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有害氮积累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工厂化养殖 氨氮和亚硝氮 微生物 氮循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菌对刺参养殖的危害及防管策略
2
作者 王照华 闫文杰 +1 位作者 张云岭 赵祺 《科学养鱼》 2025年第7期55-56,共2页
现阶段,刺参的主要养殖方式有海域底播养殖、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围堰养殖、网箱养殖等。随着养殖方式的多元,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养殖密度显著提升,水环境压力加剧,致使刺参病害频发。其中,弧菌的暴发给刺参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已... 现阶段,刺参的主要养殖方式有海域底播养殖、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围堰养殖、网箱养殖等。随着养殖方式的多元,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养殖密度显著提升,水环境压力加剧,致使刺参病害频发。其中,弧菌的暴发给刺参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弧菌防控体系,已成为保障刺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以及刺参养殖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养殖方式 刺参养殖 海域底播养殖 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养殖环境净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牛化欣 马甡 +3 位作者 田相利 邓锦松 安振华 陈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45-48,共4页
通过陆基围隔探讨了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养殖环境的净化作用。虾的放养密度为32ind.m-2,混养不同放养密度的江蓠(120,240,360,480g.m-2)。经90d的养殖,实验统计结果表明,混养江... 通过陆基围隔探讨了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养殖环境的净化作用。虾的放养密度为32ind.m-2,混养不同放养密度的江蓠(120,240,360,480g.m-2)。经90d的养殖,实验统计结果表明,混养江蓠的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总产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各处理组NH4+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O43-和叶绿素a的含量也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混养江蓠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和提高混养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的养殖具有一定的净化产作用。在菊花心江蓠不同放养密度的处理中,在此对虾放养密度的池塘中混养江蓠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60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心江蓠 中国明对虾 水质 营养盐吸收 环境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郑忠明 董双林 +4 位作者 白培峰 高勤峰 董云伟 秦传新 金波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刺参 底泥呼吸 不同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对海水和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贾旭颖 王芳 +1 位作者 王春生 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40,共8页
为探讨海水和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对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的耐受性,设置了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胁迫2组急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养殖条件、温度突变和时间三者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温度由22℃分别... 为探讨海水和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对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的耐受性,设置了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胁迫2组急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养殖条件、温度突变和时间三者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温度由22℃分别突变到7、12和37℃时,2种养殖条件下对虾的存活率均随突变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海水养殖对虾高、低温突变幅度均不宜超过10℃;淡水养殖对虾高温突变幅度不宜超过10℃,低温突变幅度不宜超过5℃。淡水养殖对虾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低于海水养殖对虾,对高温的适应能力高于海水养殖对虾。(2)非离子氨浓度、养殖条件和胁迫时间对对虾的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且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非离子氨对海水养殖对虾的96h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1.612和0.161mg/L,对淡水养殖对虾的96h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0.629和0.063mg/L。各时间点的LC50均是海水养殖对虾高于淡水养殖对虾。海水养殖对虾对非离子氨的耐受能力高于淡水养殖对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突变 非离子氨 凡纳滨对虾 海水 淡水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草资源分布现状、退化原因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毅 江志坚 +12 位作者 邱广龙 张沛东 徐少春 张晓梅 刘松林 李文涛 吴云超 岳世栋 顾瑞婷 丁丽 郑凤英 黄小平 范航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8-1257,共10页
海草床是三大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截至2015年我国近海海草资源分布现状尚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2015~2021年,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借助船只走航、声呐探测、遥感等技术... 海草床是三大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截至2015年我国近海海草资源分布现状尚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2015~2021年,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借助船只走航、声呐探测、遥感等技术手段,重点对我国近海海草资源的分布面积、种类及主要威胁进行了全面普查,并据此提出我国海草床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域海草床面积共为26 495.69hm^(2),可划分为:温带海域海草分布区和热带-亚热带海域海草分布区;我国现有海草4科9属16种。其中,温带海域海草床面积为17 095.01 hm^(2),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沿海,分布有2科3属5种,以鳗草(Zosteramarina)和日本鳗草(Z.japonica)为优势种,其中唐山乐亭-曹妃甸海草床面积达9 025.56 h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热带-亚热带海域海草床面积为9 400.68 hm^(2),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分布有4科8属12种,以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为优势种,以海南海草种类最多(12种)。我国海草床退化原因包括海岸工程建设及围填海活动、陆源污染、渔业活动、大型藻类爆发、互花米草入侵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同时,笔者针对不同威胁类型和强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草 海草分布 海草种类 主要威胁 海草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碳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苏跃朋 马甡 +2 位作者 田相利 冯翠梅 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7-42,50,共7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法对实验系统浮游植物进行了野外定量研究,测定了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碳素变动,为模型有效性验证提供了野外数据;根据Ecopath能量平衡模型原理建立了海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碳的计算机模型,初步确定了包括15个... 应用光学显微镜法对实验系统浮游植物进行了野外定量研究,测定了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碳素变动,为模型有效性验证提供了野外数据;根据Ecopath能量平衡模型原理建立了海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碳的计算机模型,初步确定了包括15个参数的浮游植物模块参数库,通过单因子分析法进行参数敏感性检验,确定了3个敏感性参数,并利用野外实际测定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型成功模拟了海水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碳变动。在建模过程中,光限制因子与水温为影响浮游植物碳的主要内源因素,浮游动物捕食作用为外源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池塘 浮游植物 模型 敏感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心江蓠与日本对虾有机海水养殖试验初探
8
作者 牛化欣 常杰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5-56,共2页
有机水产养殖是指建立一种水产品生产系统,该系统保护和促进它所依附的自然环境的形态和功能,致力于从依靠外部能量和物质的投入向光合作用、废物重新利用以及尽可能利用本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转变,而不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IFOAM,2... 有机水产养殖是指建立一种水产品生产系统,该系统保护和促进它所依附的自然环境的形态和功能,致力于从依靠外部能量和物质的投入向光合作用、废物重新利用以及尽可能利用本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转变,而不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IFOAM,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试验 日本对虾 菊花心江蓠 生产系统 有机水产养殖 自然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精氨酸含量对海水驯化虹鳟的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云霞 周演根 +4 位作者 周思岐 董暄 李丽 高勤峰 董云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9-1472,I0001,I0002,共16页
实验旨在探究饲料添加精氨酸(Arg)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水驯化前后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力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67.04±6.93)g的虹鳟480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Arg含量为1.46%(A-1.46)、2.50%(A-2.50)、3.45%(A-3.45... 实验旨在探究饲料添加精氨酸(Arg)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水驯化前后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力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67.04±6.93)g的虹鳟480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Arg含量为1.46%(A-1.46)、2.50%(A-2.50)、3.45%(A-3.45)和4.62%(A-4.62)的4种实验饲料。在淡水养殖5周后,对上述每组虹鳟分别进行为期2d(SA-2)和4d(SA-4)的海水驯化,SA-2为首日从盐度0升至15,次日升至本地海水盐度27;SA-4首日升盐同SA-2,随后每天以4/d的升盐速度至盐度27。在淡水养殖结束和入海后的1d、7d和21d采样并测定虹鳟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等指标。结果显示,在淡水养殖结束后,A-4.62组虹鳟末体重、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组,表明饲料Arg含量过高会使虹鳟生长受到抑制。在两种驯化方式下,随着入海时间推移,A-3.45和A-4.62组虹鳟血清K^(+)含量先升高后恢复,表明两组虹鳟离子转运能力较好;在入海后21d时,各组虹鳟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其相应淡水值,而A-3.45组虹鳟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最小,表明A-3.45组可能所受盐度胁迫较小。相比于SA-2方式,SA-4方式下各组虹鳟渗透压较平稳,表明SA-4方式更有利于虹鳟维持其渗透平衡。此外,在SA-2方式入海1d时,A-3.45组虹鳟将体内多余Na^(+)排出体外,使其更好适应海水环境;随着入海时间推移,A-3.45组虹鳟血清溶菌酶(LZM)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入海后A-3.45组的体液免疫力显著提高。在SA-4方式入海21d时,A-3.45组虹鳟降低鳃NKA活力来减少Cl^(–)流入,从而更好维持离子平衡。综上,在两种驯化方式下,饲料Arg含量为3.45%时,虹鳟的生长好,适应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 海水驯化 渗透调节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力 虹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潜养殖系统中不同规格气泡对虹鳟补气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李哲坤 周演根 +5 位作者 余剑非 董暄 李丽 姚波 高勤峰 董云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7-798,I0001,I0002,共14页
为探究不同规格气泡对下潜养殖虹鳟生长、行为、能量收支、抗氧化能力和体形态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不同处理组:对照组(不增加网罩和补气设备)、无气泡组(水中增加网罩隔离)和3种气泡组(水中增加网罩隔离,并在网罩下方添加3种规格的气石,... 为探究不同规格气泡对下潜养殖虹鳟生长、行为、能量收支、抗氧化能力和体形态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不同处理组:对照组(不增加网罩和补气设备)、无气泡组(水中增加网罩隔离)和3种气泡组(水中增加网罩隔离,并在网罩下方添加3种规格的气石,气泡直径分别为1.02、0.33和0.11 cm)。经过28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大、中气泡组虹鳟的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小、无气泡组,鱼鳔体积和鱼鳔产生的浮力均显著大于小、无气泡组,这表明大、中气泡有效地补充了虹鳟鱼鳔内的气体,恢复了其生长性能。气泡组虹鳟的SOD和CAT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且MDA和LPO显著降低,表明下潜胁迫对其机体抗氧化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但大、中气泡组虹鳟抗氧化指标的IBR_(v2)较小、无气泡组更接近对照组,表明其在一定程度能缓解下潜养殖的负面效应。气泡组虹鳟身体的“流线型”高于对照组,且鳍和尾部的相对面积增大,这可能是虹鳟应对浮力缺失的改善措施。综上,由于较大气泡更容易被虹鳟吞食,且更易于在食道中聚集,经鳔管压缩进入鱼鳔,因此,大、中气泡具有更强的补气效果来缓解下潜养殖鲑鱼负浮力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 鱼鳔补气 生长 抗氧化能力 形态学 虹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环境脱氮脱硫复合菌的构建与效能分析
11
作者 李梓路 刘畅 +3 位作者 李腾 王俏俏 窦乐 潘鲁青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7,共10页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HVEN1和SDVEA2)和硫氧化菌(GHWS3和GHWS5),成功构建了两种高效脱氮脱硫复合菌NS1-1和NS2-2,并研究其脱氮、脱硫能力。结果显示:复合菌NS1-1对NH_(4)^(+)-N、NO_(2)^(-)-N和硫化物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NS2-2的去除率分别为90.27%、97.38%和89.62%,且均优于单一菌株;复合菌NS1-1和NS2-2在温度20℃~35℃、碳氮比(C/N) 5~20、盐度20~30和以葡萄糖或琥珀酸钠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发挥最大脱氮脱硫效能,两者最适pH范围不同,分别为7.5~8.0和7.0~8.5。复合菌NS1-1和NS2-2在水产养殖尾水中各菌株之间具有良好的共存性,在实际养殖尾水中NH_(4)^(+)-N、NO_(2)^(-)-N、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78.75%、75.09%、79.61%和81.44%、62.68%、72.64%。研究表明,复合菌NS1-1和NS2-2具有高效脱氮脱硫的去除效能和优异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水产养殖环境消除氮、硫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脱氮脱硫菌株 复合菌 条件优化 效能解析 降解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牡蛎线粒体全基因组遗传特征
12
作者 滕炜鸣 王朔 +3 位作者 孙永欣 于喆 李琪 王庆志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基于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解析大连沿海石城岛海域(122°98'38''E,39°56'69''N)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重建牡蛎属的系统发生关系,探索褶牡蛎在巨蛎属中系统发生地位。... 基于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解析大连沿海石城岛海域(122°98'38''E,39°56'69''N)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重建牡蛎属的系统发生关系,探索褶牡蛎在巨蛎属中系统发生地位。结果表明,褶牡蛎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大小为18225 bp,包含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4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atp8基因缺失,这与大多数双壳类动物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褶牡蛎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个进化枝与福建牡蛎(C.angulata)聚为一枝,而熊本牡蛎(C.sikamea)则是包含福建牡蛎和长牡蛎以及褶牡蛎的进化枝的姐妹群。本研究首次解析了褶牡蛎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从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的角度再次验证大连沿海常见的“褶牡蛎”为长牡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牡蛎 基因组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0
13
作者 常杰 田相利 +5 位作者 董双林 王大鹏 包杰 马甡 孙怡超 孙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33-39,共7页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的单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75.5%,占P总输入的93.6%,混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54.7%~64.8%,占P总输入的81.6%~88.7%;在支出项目中,单养组和混养组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N总输入的25.0%和44.4%~51.5%,占P总收入的11.2%和25.1%~31.8%;底泥沉积N,P为其主要支出项目。单养组和混养组分别占总输入的45,1%和30.0~32.5%,68.3%和50.3%~57.1%,其中混养组N,P的底泥沉积量低于单养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收支 氮磷变动 氮磷利用率 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越南青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玉江 高天翔 +2 位作者 韩志强 刘进贤 于常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4-558,共5页
为确定我国青蟹的分类地位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和越南青蟹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同Genbank中其他青蟹的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青蟹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差异及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中、越... 为确定我国青蟹的分类地位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和越南青蟹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同Genbank中其他青蟹的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青蟹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差异及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中、越青蟹个体间序列差异极小,与Genbank中Scyllaparamamosain同源片段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以上,而与其他3种青蟹的差异达3.91%~8.41%。所得序列与S.paramamosain,S.serrata,S.olivacea及S.tranquebaric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75,0.087,0.042,种间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距离。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都表明本文研究的中国和越南青蟹均为S.paramamos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蟹 16S RRNA基因 序列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鱼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宋颀 田相利 +2 位作者 王芳 董双林 张美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4-714,共11页
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投入产出比、氮磷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进行了研... 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投入产出比、氮磷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和GSC2)和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L1和GSL2)。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总产量在770480—11492.50 kg/hm2之间;饲料系数在1.00—1.38之间,以GSC1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N、P总相对利用率在2.01—7.37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投入产出比在1:1.41—1:2.12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综合效果指标在0.59—1.39之间,以GSL2最高,G最小。研究结果表明,混养组能显著提高养殖系统的产量,降低饲料系数,提高N、P利用率,从而有效提高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混养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青蛤和江蓠三元混养效益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大鹏 田相利 +4 位作者 董双林 常杰 包杰 马甡 王继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20-26,共7页
通过海水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青蛤(Cyclina senensis)、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投饵混养的适宜配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验结束时对虾的体重、成活率和净产量分别为5.30-6,... 通过海水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青蛤(Cyclina senensis)、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投饵混养的适宜配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验结束时对虾的体重、成活率和净产量分别为5.30-6,12g,62.96%~78.21%和1065,0-1367.6kg.hm^-2。青蛤体重和净产量分别为6.85~7.15g,和51-328kg·hm^-2。菊花心江蓠净产量为3900-9380kg·hm^-2.混养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优于对虾单养。在本实验条件下,混养系统的最佳结构为凡纳滨对虾30ind·m^-2,青蛤30ind·m^-2,菊花心江蓠200g·m^-2;其N,P绝对利用率分别为52.94%和2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青蛤 菊花心江蓠 混养 最佳结构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降解有机污染物常、低温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10
17
作者 闫法军 田相利 +2 位作者 董双林 阳钢 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4,共8页
为修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从山东胶南刺参养殖池塘采集水体、底泥和刺参(肠道)样品,利用刺参饵料培养基,分别于常温(28±1)℃和低温(16±1)℃下对样品中的常、低温芽孢杆菌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共筛选出8株优... 为修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从山东胶南刺参养殖池塘采集水体、底泥和刺参(肠道)样品,利用刺参饵料培养基,分别于常温(28±1)℃和低温(16±1)℃下对样品中的常、低温芽孢杆菌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共筛选出8株优良细菌(常温菌5株:2株来自底泥,3株来自刺参肠道;低温菌3株:1株来自底泥,2株来自底泥和刺参肠道)。各菌株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喜好和降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常温菌5d能降解22.20%~49.10%的饵料蛋白、13.93%~68.73%的饵料淀粉和9.98%~42.33%的饵料有机物(COD),低温菌5d能降解29.80%~63.90%的饵料蛋白、40.63%~53.17%的饵料淀粉和16.40%~28.97%的COD。根据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8株细菌均归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7株可初步鉴定到种:4株常温菌,分别为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3株低温菌,分别为坚强芽孢杆菌(B.firmu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和B.baekryungensis。本研究为刺参夏眠和生长季节期间养殖池塘环境的改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常、低温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芽孢杆菌 低温芽孢杆菌 菌种筛选 细菌鉴定 有机污染物 刺参养殖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皱纹盘鲍野生与养殖群体微卫星标记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束靖 李琪 +1 位作者 于瑞海 田传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8,共7页
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辽宁大连、山东烟台、荣城、崂山和胶南5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以及山东长岛、荣城、日本岩手、韩国仁川4个皱纹盘鲍野生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等位基因数与杂合度上分析,养殖群体... 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辽宁大连、山东烟台、荣城、崂山和胶南5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以及山东长岛、荣城、日本岩手、韩国仁川4个皱纹盘鲍野生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等位基因数与杂合度上分析,养殖群体(N=8.0~9.4,He=0.754~0.787)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于野生群体(N=11.3~15.0,He=0.821~0.866);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揭示出野生群体中一些稀有等位基因在养殖群体中有所丢失;亲鲍选用数量少与性别比例不均衡可能是产生养殖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显著减少的原因。通过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分析,5个养殖群体之间以及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观察到显著差异的Fst与Rst值,野生群体之间日本群体Fst与Rst值与其他3个野生群体差异显著,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养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可能是皱纹盘鲍育苗过程中亲鲍和苗种频繁交流所造成的结果;日本群体与其他3个野生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与皱纹盘鲍短暂的浮游期与有限的扩散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四株海洋绿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曹春晖 孙世春 +1 位作者 麦康森 梁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347-2353,共7页
采用f/2培养基,在3000lx,5000lx,8000lx光照强度时对杆状裂丝藻(Stichococcus bacillaris,MACC(中国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C19)和3株小球藻(Chlorellasp.MACC/C95,MACC/C97和MACC/C102)等4株海洋绿藻的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 采用f/2培养基,在3000lx,5000lx,8000lx光照强度时对杆状裂丝藻(Stichococcus bacillaris,MACC(中国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C19)和3株小球藻(Chlorellasp.MACC/C95,MACC/C97和MACC/C102)等4株海洋绿藻的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4株海洋绿藻的相对生长率、EPA(二十碳五烯酸,20∶5(n-3))含量及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C19、C97和C102的脂肪含量和SFA(饱和脂肪酸)总量,C19、C95和C102的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C19和C95的总脂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C97和C102的总脂含量则随光照强度的升高而明显升高。C19的EPA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低-高-低趋势,C95在中低光照强度下EPA含量较高,C97和C102的EPA含量则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4株绿藻的AA(花生四烯酸,20∶4(n-6))含量和PUFA总量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C19在高光照强度(8000lx)时总脂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各组,低光照强度(3000lx)和中光照强度(5000lx)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2.9%—12.7%),C97和C102则分别在高光照强度时总脂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分别为40.6%和33.3%)。C19的EPA含量在中光照强度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处理(12.7%),C97和C102的EPA含量分别在低光照强度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分别为12.0%和10.5%),C95的EPA含量在高光照强度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处理,低光照强度和中光照强度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4.0%—14.7%);C19和C95的PUFA总量均在高光照强度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低光照强度和中光照强度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9.1%—19.4%和21.3%—21.3%),C97和C102的PUFA总量均在低光照强度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分别为19.2%和18.9%)。4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成份为14∶0、16∶0、16∶1(n-7)、16∶4(n-3)、18∶1(n-9)、18∶3(n-3)、20∶4(n-6)和E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杆状裂丝藻 总脂 脂肪酸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卵涡鞭虫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 被引量:18
20
作者 许文军 绳秀珍 +2 位作者 徐汉祥 施慧 李鹏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6-920,共5页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2005年9月浙江三门湾地区某养殖场发生的养殖锯缘青蟹规模性死亡病蟹进行观察,并对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头胸甲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血淋巴细胞的量急剧减少,代之以大...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2005年9月浙江三门湾地区某养殖场发生的养殖锯缘青蟹规模性死亡病蟹进行观察,并对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头胸甲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血淋巴细胞的量急剧减少,代之以大量寄生原虫,该原虫在病蟹的肝胰腺、鳃、心脏、肌肉等部位大量寄生,引起这些组织发生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电镜下,乳白色液体及病变组织内可见大量寄生虫体,其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宿主表现的症状,与血卵涡鞭虫相类似。采用Small等[5]的血卵涡鞭虫ITS特异引物,扩增出分子量为300 bp左右的条带,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序列相似性比较,确定该寄生原虫为一种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sp。血卵涡鞭虫是海水甲壳类的重要病原寄生虫,我国尚未有该寄生虫病的研究报道,文中首次发现其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为靳一步研究该寄生虫病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血卵涡鞭虫 组织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