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被引量:
31
1
作者
毕乃双
杨作升
+2 位作者
王厚杰
范德江
季有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4,共8页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扩散
冲淡水
泥沙通量
动力机制
夏季黄河调水调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南江坪河石墨矿炭质来源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
17
2
作者
马志鑫
罗茂金
+1 位作者
刘喜停
孙志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39,共6页
南江坪河石墨矿赋存于中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下段,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与石墨绢云母片岩组成的互层,原岩为一套灰岩-炭质泥岩韵律沉积,属于潮坪-泻湖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围岩白云质大理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赋矿的石墨绢云...
南江坪河石墨矿赋存于中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下段,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与石墨绢云母片岩组成的互层,原岩为一套灰岩-炭质泥岩韵律沉积,属于潮坪-泻湖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围岩白云质大理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赋矿的石墨绢云母片岩形成于缺氧环境。南江坪河石墨矿的δ13C值波动在-24.5‰^-22‰之间,与有机质的δ13 C分布范围重叠,表明其中的炭质来源于生物有机质,而大理岩中的炭质则是原始沉积碳酸盐岩的原始组分。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提出了南江坪河石墨矿成矿机制:在闭塞缺氧的泻湖环境中,有机碳在还原成岩环境中容易保存,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后期成岩过程中经过区域变质作用,有机质重新结晶形成石墨矿源层;随后,经过岩体侵位接触变质,使得含矿岩系中的石墨片径增大,富集成石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矿
南江
有机碳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百年来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沉积记录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3
作者
范勇勇
毕乃双
+4 位作者
李云海
王厚杰
张勇
徐丛亮
杨作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9,共11页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采集的多个沉积物岩心,开展系统的沉积物粒度、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210Pb年代测定,探讨研究区近百年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岩心O3、M2和B63处于相对稳定的沉...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采集的多个沉积物岩心,开展系统的沉积物粒度、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210Pb年代测定,探讨研究区近百年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岩心O3、M2和B63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都呈阶段性变化但表现出差异性,O3和M2自1976年以来沉积物粒度出现粗化,而距离现行河口较近的B63则变细之后粒度粗化,在沉积物的上段C/N和δ13C的变化都反映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增加。黄河1976年改道使三角洲北部和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发生改变,O3和M2受再悬浮泥沙的影响粒度变粗,废弃三角洲叶瓣再悬浮泥沙对研究区的供给量增加,导致O3和M2接受更多陆源有机质的供给。而B63受到更多较细粒黄河入海泥沙影响,粒度变细,陆源有机质输入也增加。黄河入海水沙的阶段性递减和调水调沙工程导致输运至研究区的细粒物质减少,使岩心B63沉积物上段层位的粒度变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南印度洋中脊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矿物学特征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
3
4
作者
贾琦
范德江
+3 位作者
张文强
孙晓霞
刘明
杨作升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利用电子探针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物中含有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等轴方黄铜矿等硫化物颗粒,硫化物颗粒多呈自形-半自形,保存完好。其中黄铁矿晶体呈...
利用电子探针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物中含有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等轴方黄铜矿等硫化物颗粒,硫化物颗粒多呈自形-半自形,保存完好。其中黄铁矿晶体呈立方体及立方体-八面体聚形形态,闪锌矿与黄铜矿晶体中常见溶蚀孔洞,而等轴方黄铜矿中出现固溶体分解结构。硫化物类型、颗粒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指示49.6°E热液区附近沉积物中的硫化物至少属于两个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早期为中温成矿阶段,后期经历了高温富Fe流体的改造;50.5°E热液区附近沉积物中出现了高温硫化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沉积物
硫化物
热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被引量:
31
1
作者
毕乃双
杨作升
王厚杰
范德江
季有俊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4,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6019)
文摘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关键词
悬浮泥沙扩散
冲淡水
泥沙通量
动力机制
夏季黄河调水调沙
Keywords
sediment dispersal
diluted water
sediment flux
dynamic mechanism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ummer season
分类号
P736.2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南江坪河石墨矿炭质来源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
17
2
作者
马志鑫
罗茂金
刘喜停
孙志明
机构
中国
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
地球
科学
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39,共6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017)
文摘
南江坪河石墨矿赋存于中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下段,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与石墨绢云母片岩组成的互层,原岩为一套灰岩-炭质泥岩韵律沉积,属于潮坪-泻湖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围岩白云质大理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赋矿的石墨绢云母片岩形成于缺氧环境。南江坪河石墨矿的δ13C值波动在-24.5‰^-22‰之间,与有机质的δ13 C分布范围重叠,表明其中的炭质来源于生物有机质,而大理岩中的炭质则是原始沉积碳酸盐岩的原始组分。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提出了南江坪河石墨矿成矿机制:在闭塞缺氧的泻湖环境中,有机碳在还原成岩环境中容易保存,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后期成岩过程中经过区域变质作用,有机质重新结晶形成石墨矿源层;随后,经过岩体侵位接触变质,使得含矿岩系中的石墨片径增大,富集成石墨矿床。
关键词
石墨矿
南江
有机碳
成矿机制
Keywords
graphite deposit
Nanjiang
carbon
metallogenic mechanism
分类号
P578.16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百年来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沉积记录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3
作者
范勇勇
毕乃双
李云海
王厚杰
张勇
徐丛亮
杨作升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
地球
科学
学院
国家
海洋
局第三
海洋
研究所
中国
地质调查局青岛
海洋
地质研究所
黄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6069)
文摘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采集的多个沉积物岩心,开展系统的沉积物粒度、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210Pb年代测定,探讨研究区近百年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岩心O3、M2和B63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都呈阶段性变化但表现出差异性,O3和M2自1976年以来沉积物粒度出现粗化,而距离现行河口较近的B63则变细之后粒度粗化,在沉积物的上段C/N和δ13C的变化都反映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增加。黄河1976年改道使三角洲北部和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发生改变,O3和M2受再悬浮泥沙的影响粒度变粗,废弃三角洲叶瓣再悬浮泥沙对研究区的供给量增加,导致O3和M2接受更多陆源有机质的供给。而B63受到更多较细粒黄河入海泥沙影响,粒度变细,陆源有机质输入也增加。黄河入海水沙的阶段性递减和调水调沙工程导致输运至研究区的细粒物质减少,使岩心B63沉积物上段层位的粒度变粗。
关键词
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
Keywords
high-resolution depositional records
influential factors
northeastern adjacent area off the Huanghe(Yellow River)delta
分类号
P736.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南印度洋中脊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矿物学特征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
3
4
作者
贾琦
范德江
张文强
孙晓霞
刘明
杨作升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海洋
科学
与
技术
国家
实验室
海洋
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
实验室
出处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基金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项目(DY125-11-R-04)
文摘
利用电子探针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物中含有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等轴方黄铜矿等硫化物颗粒,硫化物颗粒多呈自形-半自形,保存完好。其中黄铁矿晶体呈立方体及立方体-八面体聚形形态,闪锌矿与黄铜矿晶体中常见溶蚀孔洞,而等轴方黄铜矿中出现固溶体分解结构。硫化物类型、颗粒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指示49.6°E热液区附近沉积物中的硫化物至少属于两个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早期为中温成矿阶段,后期经历了高温富Fe流体的改造;50.5°E热液区附近沉积物中出现了高温硫化物组合。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沉积物
硫化物
热液活动
Keywords
Southwestern Indian Ridge
sediment
sulfide
hydrothermal activity
分类号
P572 [天文地球—矿物学]
P578.2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毕乃双
杨作升
王厚杰
范德江
季有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川南江坪河石墨矿炭质来源及成矿机制
马志鑫
罗茂金
刘喜停
孙志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百年来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沉积记录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范勇勇
毕乃双
李云海
王厚杰
张勇
徐丛亮
杨作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南印度洋中脊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矿物学特征与地质意义
贾琦
范德江
张文强
孙晓霞
刘明
杨作升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