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温和变温下中国对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田相利 董双林 +1 位作者 吴立新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811-2817,共7页
对比研究了模拟自然昼夜温度变化节律的4个变温(22±2)、(25±2)、(28±2)和(31±2)℃与相应的恒温22、25、28和31℃下中国对虾(F ennerop enaeus ch inensis O sbeck)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差异。结果表明,对虾在(22±2... 对比研究了模拟自然昼夜温度变化节律的4个变温(22±2)、(25±2)、(28±2)和(31±2)℃与相应的恒温22、25、28和31℃下中国对虾(F ennerop enaeus ch inensis O sbeck)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差异。结果表明,对虾在(22±2)℃、(25±2)℃和(28±2)℃变温条件下的生长率显著高于相应的恒温,但(31±2)℃与恒温31℃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与相应的恒温相比,(25±2)℃、(28±2)℃和(31±2)℃变温下对虾的摄食量显著增大,(22±2)℃、(25±2)℃和(28±2)℃变温下对虾的饵料转化率则显著提高。但变温下对虾对食物的消化率与相应的恒温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能量收支研究结果则发现,(22±2)℃、(25±2)℃和(28±2)℃变温下对虾摄食能中,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显著增加,而(31±2)℃与31℃相比则未见显著差异。从而表明,变温促长的主要机制可归因于变温下摄食量的增大、饵料转化率的提高及其摄食能中用于生长能比例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温 变温 生长 能量收支 中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核糖体ITS1序列分析及其在对虾科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玉龙 孔晓瑜 +1 位作者 时伟 张艳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6,共8页
对采自不同群体的5个中国明对虾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ITS1)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对虾科(Penaeidae)ITS1同源序列对对虾科虾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ITS1序列在对虾科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表... 对采自不同群体的5个中国明对虾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ITS1)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对虾科(Penaeidae)ITS1同源序列对对虾科虾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ITS1序列在对虾科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在个体间和个体内都表现出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为637-652 bp,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DNA简单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在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中发现8个微卫星位点,根据目前已知的12种对虾的ITS1序列,发现某些微卫星位点只存于1种对虾中,如(CAGC)2-4只存在于中国明对虾中,(CGGA)4-9只存在于斑节对虾中,(GCGA)4只存在于短沟对虾中。利用ITS1序列对12种对虾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12种对虾分为4个类群,同种的不同个体,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分类比较吻合。对虾科属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313-0.977,平均值为0.633,远高于用线粒体基因片段得出的属间的遗传距离,支持将原对虾属的6个亚属提升为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对虾科 ITS1 长度多态性 系统发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突变对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田相利 王国栋 +2 位作者 董双林 房景辉 刘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1,共5页
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由盐度30突变至0、10、20、35和40盐度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半滑舌鳎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突变后,各处理组的... 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由盐度30突变至0、10、20、35和40盐度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半滑舌鳎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突变后,各处理组的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随盐度的变化而相应地上升和下降,且其变化幅度与盐度的变化幅度直接相关。各处理组血液渗透压在经历盐度变化6 d内有峰值变化,峰值出现在2 d时,6 d后血液渗透压趋于稳定;而鳃丝Na+/K+-ATP酶活性在经历盐度变化9 d时调节至稳定状态,峰值则出现在6 d时,峰值大小亦与盐度的变化幅度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对盐度可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盐度 血液渗透压 鳃丝Na+/K+-ATP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秋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被引量:84
4
作者 柳丽华 左涛 +1 位作者 陈瑞盛 王俊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 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甲藻门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25%。硅藻门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分别为1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33.33%)和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13.73%),甲藻门中以角藻属(Ceratium)为主,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浮游植物数量平均为1400.00×10^4cells/m^3。硅藻的平均数量为1392.69×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3%;甲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7.31×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0.7%。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0,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8。浮游植物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域的中部,靠近长江入海口水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 Grunow)、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 Grunow)、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de—bilis Cleve)、窄隙角毛藻(Chaetoserosa afinis Lauder)和旋链角毛藻(Chaetoecros curvisetus Cleve)。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东北部组群、近河口组群和南部组群3个主要生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璐 李静 +4 位作者 麦康森 艾庆辉 张春晓 李会涛 袁禹惠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02-141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26±0.03)g的鲈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饲喂维生素D含量实测值分别为34.2、219.4、393.8、775.9...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26±0.03)g的鲈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饲喂维生素D含量实测值分别为34.2、219.4、393.8、775.9、1 534.1和3 091.2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在34.2-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但是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高于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变化不显著并且出现平台期(P〉0.05)。同样,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似的变化趋势。2)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鱼体粗灰分、钙和磷含量,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粗灰分含量以及脊椎骨钙和磷含量(P〈0.05),但对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羟脯氨酸、钙离子和无机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鲈鱼肝体指数及肝脏脂肪和维生素D含量(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肝脏维生素D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并在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达到1 534.1 IU/kg时变化趋于平稳。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431.0 IU/kg饲料。以肝脏维生素D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脏维生素D沉积量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2 444.4 IU/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维生素D 生长 需求 钙磷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包杰 姜宏波 +1 位作者 田相利 董双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1,共6页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7、12、17、22、27℃)、盐度(23、26、29、32、35、38)对两种体重S组(1.68–3.48 g)和L组(15.78–20.79 g)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红刺...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7、12、17、22、27℃)、盐度(23、26、29、32、35、38)对两种体重S组(1.68–3.48 g)和L组(15.78–20.79 g)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重对红刺参OCR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AER有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和体重交互作用对红刺参OCR和AER有极显著影响(P<0.01)。S组红刺参的OCR和AE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L组红刺参OCR和AER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22℃有所降低后又升高。盐度、体重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和体重交互作用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无显著影响(P>0.05)。S组和L组红刺参的OCR和AER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呈M形变化,在盐度为29和32时较低,而在盐度为26和35时较高。红刺参OCR和AER与体重呈负相关的幂函数方程R=a W b。不同温度下S组和L组红刺参O:N范围分别为4.75–11.74和10.71–15.52;不同盐度S组和L组红刺参O:N范围分别为6.37–12.29和8.24–12.10。综上所述,L组红刺参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S组弱;S组和L组红刺参对低盐和高盐的耐受性较差,其最适盐度范围为2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刺参 温度 盐度 体重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地理群体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杂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的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官俊良 张跃环 +4 位作者 苏家齐 肖述 张明 李琼珍 喻子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87,共6页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体香港牡蛎的杂种优势,于2014年5月开展了广东珠海(Z,生长快)和广西茅尾海(M,抗逆性强)群体间的2×2双列杂交,比较了各实验组早期生长、存活优势,并计算了各阶段的杂种优势,实验由2个杂交组MZ(M♀×Z♂)、ZM(Z...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体香港牡蛎的杂种优势,于2014年5月开展了广东珠海(Z,生长快)和广西茅尾海(M,抗逆性强)群体间的2×2双列杂交,比较了各实验组早期生长、存活优势,并计算了各阶段的杂种优势,实验由2个杂交组MZ(M♀×Z♂)、ZM(Z♀×M♂)和2个自交组MM(M♀×M♂)、ZZ(Z♀×Z♂)组成。结果表明:浮游期间,正交组(MZ)幼虫在9日龄前未表现出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幼虫大小存在显著的母本效应;12日龄时正交杂种优势5.34。反交组(ZM)幼虫生长和存活都表现出了正杂种优势,但生长优势值逐渐减小,到了12日龄时壳高与自繁组(ZZ)幼虫间差异不显著(P>0.05)。室内苗种培育阶段,杂交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正交组(MZ)和反交组(ZM)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7.86±3.12、17.47±13.14;存活优势分别为8.33±1.41、2.86±1.08。以上结果说明两个群体香港牡蛎杂交可以产生杂种优势,可为牡蛎杂种优势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双列杂交 表型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种类的粘合剂对微颗粒饲料物理性状及大菱鲆稚鱼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笑冰 王小洁 +5 位作者 麦康森 艾庆辉 张文兵 马洪明 徐玮 刘付治国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10,共5页
研究了5种不同种类的粘合剂,分别为褐藻酸钠(SA)、卡拉胶(Car)、黄原胶(Xan)、明胶(Gel)、魔芋胶(Kon)对微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如悬浮性、溶失率及大菱鲆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并以添加淀粉组(Cont)和鲜活饵料(LF)作为对... 研究了5种不同种类的粘合剂,分别为褐藻酸钠(SA)、卡拉胶(Car)、黄原胶(Xan)、明胶(Gel)、魔芋胶(Kon)对微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如悬浮性、溶失率及大菱鲆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并以添加淀粉组(Cont)和鲜活饵料(LF)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大菱鲆稚鱼终体长Gel组显著高于Xan组和LF组,和其余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在大菱鲆稚鱼终重上,Gel组显著高于Car组、Xan组、Kon组、Cont组和LF组,但和SA组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在特定生长率上,Gel组显著高于Car组、Xan组、Cont组和LF组,与Kon组、SA组差异不显著。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Gel组和SA组在60日龄肠段和刷状缘膜亮氨酸氨肽酶(ANP)和碱性磷酸酶(AP)比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LF组和Xan组在60日龄刷状缘膜AP酶比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根据试验结果,明胶和褐藻酸钠适宜作为大菱鲆稚鱼微颗粒饲料的粘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颗粒饲料 大菱鲆 稚鱼 消化酶 粘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