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病理学研究
1
作者 李佳宇 绳秀珍 +3 位作者 唐小千 邢婧 迟恒 战文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2,共9页
为了丰富大口黑鲈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LMBV)的流行病学资料,深入理解病毒的特性及致病机理,本文从山东省烟台市某养殖场采集了患病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采用细胞培养、PCR扩增及系统进化分析等方法进行病原的分... 为了丰富大口黑鲈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LMBV)的流行病学资料,深入理解病毒的特性及致病机理,本文从山东省烟台市某养殖场采集了患病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采用细胞培养、PCR扩增及系统进化分析等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肉眼可见患病大口黑鲈多处出现红肿出血的症状,显微镜检查未发现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将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对EPC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在细胞质内发现直径约为150 nm的成熟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现虹彩病毒典型的正六边形结构。根据NCBI公布的蛙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和测序后得到一段长度为1392 bp的基因序列。对获得的MCP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株与蛙病毒属的其他13种病毒聚成一支,与Santee-Cooper蛙病毒(SCRV)、鳜鱼虹彩病毒(MRV)、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LBUSV)等7株病毒的MCP序列同源性高达100%。向健康大口黑鲈腹腔注射200μL的105 TCID 50/mL的病毒液,7 d的累计死亡率可达100%。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分离到的病毒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成员,将该病毒株命名为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CN2022株。对病鱼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结果显示肝、脾、肾组织中出现大量铁血黄素沉积,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脾和体肾中存在病毒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蛙病毒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病原性弧菌血清学诊断芯片技术构建 被引量:6
2
作者 绳秀珍 李文涛 +3 位作者 王欣欣 唐小千 邢婧 战文斌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12期88-97,共10页
针对鱼类致病性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制备了牙鲆(Paralich... 针对鱼类致病性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制备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血清,提取了各弧菌的外膜蛋白、胞外产物、鞭毛蛋白和全菌蛋白,分析了牙鲆抗血清与各抗原蛋白的免疫反应,发现各弧菌抗血清与各自的抗原反应最强,与其他弧菌抗原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将6种弧菌的抗原组分固定于芯片载体形成微阵列,构建了其血清学诊断抗原芯片,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牙鲆IgM单抗2D8作为检测抗体,确定了检测结果判读方法;将抗原芯片应用于牙鲆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弧菌病诊断,并利用ELISA技术,验证了该抗原芯片用于弧菌病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为鱼类弧菌病的血清学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抗原芯片 血清学诊断 交叉反应 ELISA 牙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免疫诱导牙鲆IL-1β、IFN-γ和TNF-α基因表达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钱晓宇 王占飞 +3 位作者 绳秀珍 唐小千 邢婧 战文斌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8年第6期101-107,共7页
黏膜免疫是鱼类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 Ig R)能够介导黏膜抗体的转运和分泌,而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NF-α对p Ig R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PCR)测定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 黏膜免疫是鱼类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 Ig R)能够介导黏膜抗体的转运和分泌,而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NF-α对p Ig R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PCR)测定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组织中TNF-α、IL-1β和IFN-γ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显示:浸泡和腹腔注射两种免疫方式皆可诱导3种基因发生显著上调表达;3种基因的上调表达在96 h内先上升,后降低到对照组水平,其中IL-1β和IFN-γ的上调幅度高于TNF-α,免疫后在牙鲆组织内的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0~60倍和6~30倍,而TNF-α仅比对照组高2~4倍;不同免疫方式诱导的牙鲆各组织中3种基因的应答表达存在差异,浸泡免疫对黏膜免疫组织皮肤和鳃中的基因表达影响较大,显著上调达到峰值的时间短且峰值高,而注射免疫对系统免疫组织脾、头肾以及肝脏中的基因表达影响较大,其中在脾和头肾中注射免疫引起的IL-1β和IFN-γ的变化分别比对照组高50~60倍和30倍,浸泡组比对照组分别高15倍和10倍;前肠、中肠和后肠中,两种免疫方式诱导的3种细胞因子的上调表达量相近或浸泡组稍低。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NF-α对p Ig R的表达调节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鳗弧菌 白介素1Β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α 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环境及贝源溶藻弧菌MLST分型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郑玉东 张翔 +6 位作者 姚梦丽 谷莉 黄博闻 辛鲁生 白昌明 王崇明 唐小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3,共13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 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MLST 毒力基因 耐药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慧 李嘉文 +3 位作者 绳秀珍 唐小千 邢婧 战文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3,共10页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海水养殖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实现对该菌的现场快速检测,本文以制备的兔抗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提取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鞭毛蛋白、胞外产物和全菌蛋白,以不同浓度的...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海水养殖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实现对该菌的现场快速检测,本文以制备的兔抗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提取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鞭毛蛋白、胞外产物和全菌蛋白,以不同浓度的4种抗原蛋白作为4条检测线(T1~T4),特别在T4线设置全菌蛋白,基于竞争免疫层析原理研制出副溶血弧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使用该试纸检测了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鱼肠道弧菌(V.ichthyoenteri),检测结果表明其能够准确鉴别副溶血弧菌感染,排除其他菌的交叉反应干扰。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试纸的最低检测限为5×105 cfu·mL^-1,感染副溶血弧菌的牙鲆组织的检测结果与ELISA结果一致。本文研制的试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准确性且操作简单,为现场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胶体金 竞争免疫层析法 抗原 免疫交叉反应 快速检测试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LAMP技术的牡蛎疱疹病毒(OsHV-1)易感宿主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翔 谷莉 +5 位作者 郑玉东 李晨 白昌明 辛鲁生 王崇明 刘金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5,共12页
牡蛎疱疹病毒(Ostreidherpesvirus1,Os HV-1)给世界双壳贝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0余种双壳贝类陆续被认定为易感宿主,仍有其他几种贝类仅有PCR核酸阳性数据,因确诊证据不足导致其易感性未得到充分评估。原位环介导等温核酸扩... 牡蛎疱疹病毒(Ostreidherpesvirus1,Os HV-1)给世界双壳贝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0余种双壳贝类陆续被认定为易感宿主,仍有其他几种贝类仅有PCR核酸阳性数据,因确诊证据不足导致其易感性未得到充分评估。原位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AMP)检测技术相对传统原位杂交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方便快捷、可作为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的优点。为了在Os HV-1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实现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测和确诊,根据已报道的Os HV-1特异性LAMP检测引物,设计内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Os HV-1的原位LAMP检测方法。基于该方法对2019年以来采集的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毛蚶样本的Os HV-1原位LAMP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几种贝类部分样本的实时定量PCR (qPCR)检测呈阳性,但原位LAMP检测呈阴性。对毛蚶样本的原位LAMP检测结果分析发现,病毒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外套膜和肝胰腺等器官的结缔组织,推测感染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和血淋巴细胞;在闭壳肌和斧足肌肉组织的肌细胞细胞核中也发现较多杂交信号。鳃丝内和周边偶现阳性信号,推测来自渗出的血淋巴细胞。基于原位LAMP技术的Os HV-1检测结果显示,毛蚶是Os HV-1的一种易感宿主,毛蚶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血淋巴细胞对该病毒有强亲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疱疹病毒 原位LAMP 易感性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