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
作者 陈显尧 毕瀚文 +2 位作者 郝潇洁 马天骄 郭凌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6,共8页
全球气候在温室气体强迫作用下呈现长期变暖趋势,且伴随着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密切相关的60~70 a的准周期多年代际振荡。AMOC是全球海洋环流的核心部分,影响全球海洋热量和淡水的分布,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文中回顾了有器测温... 全球气候在温室气体强迫作用下呈现长期变暖趋势,且伴随着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密切相关的60~70 a的准周期多年代际振荡。AMOC是全球海洋环流的核心部分,影响全球海洋热量和淡水的分布,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文中回顾了有器测温度、盐度和海表面高度等观测数据以来,基于直接观测阵列和代用观测指标展示的AMOC的结构与变异过程,基于器测观测数据构建的AMOC代用指标显示,AMOC多年代际变异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异之间存在约45°~90°的位相差,两者之间的位相关系主要受到中深层海洋的热输送对表层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的影响以及气候系统外部辐射强迫作用的调制。文中还讨论了研究AMOC变异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过程面临的挑战:尽管观测数据显示AMOC并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稀缺的观测不足以支撑数值模式模拟的AMOC减缓的现象;气候系统的外部辐射强迫作用会影响气候的内部变率,改变AMOC多年代际变异与全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关系。未来需要进行持续且高质量的观测以增强对AMOC多年代际变异及其气候效应的认识,为气候模式改进和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 气候变化 海洋热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三维云结构的时空变化:季节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时杰 黄菲 +2 位作者 刘一凡 张艺凡 周腾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6,共17页
本文基于2007-2020年多年气候月平均的CALIPSO云量的三维空间数据,研究了北极云量三维结构的气候态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极的云量主要分布在大气边界层和对流层中,从边界层向上云量递减;水平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出显著的海陆差异,... 本文基于2007-2020年多年气候月平均的CALIPSO云量的三维空间数据,研究了北极云量三维结构的气候态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极的云量主要分布在大气边界层和对流层中,从边界层向上云量递减;水平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出显著的海陆差异,云量最大值出现在北极大西洋扇区;垂向结构表现出对流层上下同位相变化的正压结构和低空大气边界层与对流层中上层反位相变化的一阶斜压模结构,在边界层中北冰洋海洋上空的云量大于北极陆地上空的云量,而在对流层中上层则正好相反。北极云量主要呈现出单峰型的季节变化特征, 2-3月云量最少, 9月云量最多。北极云量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低空大气边界层云量的两个时空主模态变化中,第一模态主要反映了北极融冰期(5-10月)和结冰期(11月至次年4月)云量的反位相变化,方差贡献为59.35%;第二模态则主要体现了深秋(10-11月)和初夏(6-7月)北极地区海陆差异的反位相变化特征,方差贡献为1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云量 垂直结构 季节变化 海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标观测的黑潮-亲潮混合区近惯性能量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3
作者 范中祥 孙冰溶 陈朝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5,共13页
近惯性内波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是维持深层海洋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及海洋层结的重要能量来源。基于黑潮-亲潮混合区的多年深海潜标数据,分析了:(1)该海域近惯性内波及其能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2)上层和深层近惯性运动的频率、... 近惯性内波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是维持深层海洋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及海洋层结的重要能量来源。基于黑潮-亲潮混合区的多年深海潜标数据,分析了:(1)该海域近惯性内波及其能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2)上层和深层近惯性运动的频率、波数谱及垂向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丰富的近惯性动能,无论海洋上层还是深层均呈现显著的冬季强、夏季弱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12~2月)上层的近惯性能量可占全年能量的41%,深层近惯性信号同样显著,同潮汐信号相当。平板模型分析表明,该区域近惯性动能的季节循环特征主要受风场的季节变化所主导,同时受到黑潮延伸体流轴的摆动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亲潮混合区 近惯性内波 季节变化 潜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关键物理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显尧 蔡娣 +6 位作者 毕瀚文 陈玥 王英洁 王雅文 郑欢 廖秋红 王子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2,共7页
在增加相同的温室气体辐射强迫作用下,北极区域表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速度的2~4倍。这种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本文简要综述了导致北极放大的驱动机制,分析指出关于影响北极快速变化机制的研... 在增加相同的温室气体辐射强迫作用下,北极区域表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速度的2~4倍。这种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本文简要综述了导致北极放大的驱动机制,分析指出关于影响北极快速变化机制的研究需要面对的两个挑战:一是可能仍然缺失正反馈机制,从而导致气候模式预测的北极夏季海冰融化速度始终低于实际观测;二是缺失负反馈机制,无法合理解释北极表面温度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出现的位相转换。改进未来北极海冰变化的预测能力需要兼顾上述两个北极快速变化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正反馈 负反馈 多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 被引量:1
5
作者 于群 孙越 +3 位作者 李建平 王建波 张可 朱晓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7-558,共12页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在空间分布上西至甘肃省东南部,东至山东省西部,主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021年是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的典型表现。采用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指数(ARYR)表征主模态时间变化,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存在相关,拉尼娜年和PDO负位相时降水偏多。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偏多主模态与北太平洋SST异常偏高的区域和强度相关密切,选取关键区定义中纬度北太平洋SST(MNPSST)指数,当MNPSST偏高时,海洋性大陆(MC)区域存在强的上升运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显著的低(高)空辐合(散),指数偏低则降水偏少。其中2021年MNPSST指数为1951年以来最高,2021年MC对流区北侧的中国南海北部有较强上升运动,中纬度北太平洋偏东气流异常偏强,水汽通量异常分为偏南和偏东两支到达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中纬度北太平洋SST正异常是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地区 秋季降水主模态 2021年极端降水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堆积过程
6
作者 邢吕阳 李广雪 +2 位作者 刘思雨 李浩楠 潘煜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4,共8页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于1964—1976年间堆积而成,中国大型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在这个叶瓣上建设开发,该叶瓣的形成过程与地层结构对海洋工程建设影响较大。根据多年历史测深资料,研究了刁口叶瓣形成期间河口摆动与堆积体演变过程,依据堆...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于1964—1976年间堆积而成,中国大型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在这个叶瓣上建设开发,该叶瓣的形成过程与地层结构对海洋工程建设影响较大。根据多年历史测深资料,研究了刁口叶瓣形成期间河口摆动与堆积体演变过程,依据堆积中心的位置变化明确了古河口摆动规律。1964—1966年河口及堆积体在叶瓣西侧发育,在柯氏力作用下,河口逐渐NNE向摆动,堆积中心移动到叶瓣东侧;1975—1976年,由于河道摆动曲率过大引发失稳,河道取直后堆积中心又回到叶瓣西侧。根据堆积速率和河口位置将形成期分为3个阶段:近岸堆积阶段(1964—1966年)、整体堆积阶段(1966—1975年)和调整堆积阶段(1975—1976年)。受黄河海港附近M2无潮点影响下的强潮流场控制,刁口叶瓣东侧在形成早期和末期存在局部冲刷作用,而叶瓣西侧是三角洲形成期堆积最活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中心 河口摆动 刁口叶瓣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