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被引量:9
1
作者 朱自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6,共7页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儿童文学拥有自身的研究范畴和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来说,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依然要像五四当年那样,采取“拿来主义”,处理自身问题。...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儿童文学拥有自身的研究范畴和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来说,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依然要像五四当年那样,采取“拿来主义”,处理自身问题。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对研究者的理论知识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一般文学研究的绝大多数方法,都可以运用于儿童文学研究,而具有儿童文学自身特殊性或特效性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有:儿童哲学的方法;深层心理学的方法;人类文化学的方法;童年历史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独立学科 方法论 拿来主义 特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被引量:14
2
作者 朱建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48,共6页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古代海洋观念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即源远流长的“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敬畏与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总体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在现实和虚幻两条轨道上前行,并且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在历史时期内越来越趋向现实,人海关系中人的力量不断增加。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古人将大海视为恐怖之地并对之深怀恐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神信仰 海洋观念 海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苹电影叙事范式再解读——兼及新中国30年电影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春花 韩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3-126,共4页
王苹是新中国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作品蕴含的女性解放思想与阶级革命诉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像表达,也是中国女性电影的起点。通过王苹等导演的艺术实践,新中国电影成功地建构了追溯革命、塑造新人、想象乌托邦的主流叙事范式,确... 王苹是新中国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作品蕴含的女性解放思想与阶级革命诉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像表达,也是中国女性电影的起点。通过王苹等导演的艺术实践,新中国电影成功地建构了追溯革命、塑造新人、想象乌托邦的主流叙事范式,确立了革命阶级在电影领域的言说地位及文化领导权。以王苹导演为代表的新中国30年电影的艺术探索,已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苹 左翼电影 新中国电影 女性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自俭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即对传统译论进行现代阐释,使其内在精神价值进入现代译学理论系统。这种转化应从传统哲学范畴和译学元范畴入手,运用中外比较以及阐释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 译论 转化 范畴 比较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辛多夫自然诗的中国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润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4,共5页
艾辛多夫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作家。在德语自然诗史上,他的诗显示出一种有别于同派又不合于传统的“异质”。它既不同于启蒙自然诗,意在切物象形的描写,也不同于“狂飙突进”,重在主观情感的抒发。它是以主客统一的艺术思维,在情与景的... 艾辛多夫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作家。在德语自然诗史上,他的诗显示出一种有别于同派又不合于传统的“异质”。它既不同于启蒙自然诗,意在切物象形的描写,也不同于“狂飙突进”,重在主观情感的抒发。它是以主客统一的艺术思维,在情与景的浑融中,抒写自我的生命体验,造就出中国诗学所追求的“意境”。它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有绘画美;它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生韵致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诗 意境 艾辛多夫 德国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和市场化的双重典范——都市传媒视野下的《阿Q正传》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秀兰 徐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5-157,共3页
鲁迅小说《阿Q正传》以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创建了现代中国小说文学和市场联合的典范。一方面,它以文学性的追求探索了现代中国小说的限度和样式,另一方面,鲁迅的文学性追求又构成了小说在市场上的读者看点。分析文学性与市场... 鲁迅小说《阿Q正传》以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创建了现代中国小说文学和市场联合的典范。一方面,它以文学性的追求探索了现代中国小说的限度和样式,另一方面,鲁迅的文学性追求又构成了小说在市场上的读者看点。分析文学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相互生成的关系,对思考当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出路别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文学性 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7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119,共8页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出现和写实性病相描写,赋予这种病症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本质性内涵,隐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压抑、黑暗、寒冷的社会精神状态;疯癫是一种精神畸变和异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疯颠”,主要有两类:被现存文化秩序“命名”的疯癫和自我“命名”的疯癫即“佯狂”。疯癫作为一种精神畸变,隐喻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封建文化的非人道本质和20世纪中国启蒙思想的悲剧性历史境遇;性与政治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呈现为复杂的逆向关系,大量“阳痿”形象的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极“左”时期专制主义文化中,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乌托邦”政治的同构语。肺结核、疯癫、阳痿,作为“身体政治”,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价值走向,以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某种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中国文学 肺结核 疯癫 阳痿 政治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乐与天地同和——论《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神髓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永武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和合”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及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乐记》是我国第一部音乐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合。《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大乐... “和合”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及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乐记》是我国第一部音乐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合。《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的美学思想,描绘了一幅生生不息、万物萌动、化育成长的生命图画,表达了一种至高、至大、至广的天人相谐的大和合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天人相谐 乐法天地 “和合” 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及其视角转换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卫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5,共5页
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是一个频繁的现象。在童年与现在的流转中 ,这种时间感的获得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成年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不断转换所积聚的时间厚度。不过 ,由于回忆心态 ,或者说童年回忆机制的不同 ,视角转换所构成的形态也... 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是一个频繁的现象。在童年与现在的流转中 ,这种时间感的获得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成年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不断转换所积聚的时间厚度。不过 ,由于回忆心态 ,或者说童年回忆机制的不同 ,视角转换所构成的形态也有所差别。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有五种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回忆叙事 视角转换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学研究的返祖模式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自俭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面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对核心范畴提出质疑,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它,进而重新界定它,厘定研究对象,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建立新的研究方法。这是当前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取向。本文对这种取向的研究作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考,以期有利于... 面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对核心范畴提出质疑,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它,进而重新界定它,厘定研究对象,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建立新的研究方法。这是当前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取向。本文对这种取向的研究作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考,以期有利于翻译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翻译 意义 翻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淫”观和《红楼梦》性描写的以诗写小说本质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海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98,共6页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两种“文学遗产”所作抉择的特点和意义,提出“意淫”观使《红楼梦》性描写诗意化、象征化,而悬置了其中的性内涵,其本质上是以诗法作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淫”观 性描写 以诗写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 被引量:3
12
作者 冷卫国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3,共5页
西晋是赋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浏亮”与“清”,是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的核心,也是西晋赋论受玄学思维的影响,走向成熟与深化的标志。陆氏兄弟的赋学批评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赋体物而浏亮”,在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基础上,进... 西晋是赋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浏亮”与“清”,是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的核心,也是西晋赋论受玄学思维的影响,走向成熟与深化的标志。陆氏兄弟的赋学批评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赋体物而浏亮”,在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基础上,进一步划清了诗与赋的分野;对声韵的重视,是促使永明声律说出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情的感发作用的强调,则是对汉代赋学批评奉“讽谏”为圭臬的彻底突破。在继承建安、正始赋学批评的基础上,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完成了对汉代赋学批评的反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陆云 赋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建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爽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3-124,共2页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辉煌,尤以戏剧作品为世人景仰。他的悲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对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其中,《李尔王》的主题更为复杂和深刻。以《李尔王》为范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特别是悲剧主题加以梳理与阐释,具...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辉煌,尤以戏剧作品为世人景仰。他的悲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对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其中,《李尔王》的主题更为复杂和深刻。以《李尔王》为范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特别是悲剧主题加以梳理与阐释,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悲剧 《李尔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标点符号用法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82,共7页
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表现了作者一贯的语言狂欢特征,其中标点符号的独特用法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使小说语言更加口语化、更富有节奏感和画面美,创造了标点符号与小说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这些小说里,标点符号不仅是断句的标志,而... 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表现了作者一贯的语言狂欢特征,其中标点符号的独特用法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使小说语言更加口语化、更富有节奏感和画面美,创造了标点符号与小说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这些小说里,标点符号不仅是断句的标志,而且使语句更传神,有时甚至跃居于文字之上,形成一个又一个以某个标点符号为中心的语流。标点符号一方面贴切地帮助语句精确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又给语言增添了立体感,某些章节由于标点符号的出色运用而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使无声的阅读有了朗诵的效果。小说中一排排惊叹号使得语言高潮迭起,激情澎湃,无数的问号造成一种凝重、深沉的气氛,表现出作品的理性色彩,若干省略号的独特用法使小说庞杂的内容得以删减,疯长的语言得到控制。与其说王蒙特殊的小说题材和语言风格决定了标点符号的运用特点,不如说是那些具有强调意义的标点符号遇上了一位善于制造语言强烈色彩和夸张效果的作家,王蒙使小说文字与标点符号相得益彰,标点不再游离于句子之外,标点符号不仅是语言形式上醒目的符号,也是内容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小说 标点符号 思辨 激情 节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技术”的电影叙事结构解析——以《不见不散》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月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16-18,共3页
电影叙事结构解析相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其专业技术含量有更趋于大众化的可能;相对于行外人士而言,它抛弃了情节加感受的印象式、随意性言说,具有更多的理性、科学性和技术色彩。本文通过影片个案解析,探讨电影叙事结构解析的一般方法与理... 电影叙事结构解析相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其专业技术含量有更趋于大众化的可能;相对于行外人士而言,它抛弃了情节加感受的印象式、随意性言说,具有更多的理性、科学性和技术色彩。本文通过影片个案解析,探讨电影叙事结构解析的一般方法与理论,考察结构主义叙事学的适用性及问题,通过对文本说话实现对社会发言、对文艺问题的深度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叙事结构 解析 《不见不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建设问题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自俭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3-127,133,共6页
讨论了对比语言学自身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分析了近些年来该学科理论建设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理论建设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 理论研究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范畴系统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德自然诗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润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7,共5页
歌德一生的创作分为狂飙突进和古典两个时期。狂飙突进时期的歌德,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抒情与描写熔铸一炉,以抒情为主。而古典时期的歌德渐与自然疏离,景物成了他观察欣赏的对象,工细的景物描写占据了主导,形成了如画之美。纵观歌德一... 歌德一生的创作分为狂飙突进和古典两个时期。狂飙突进时期的歌德,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抒情与描写熔铸一炉,以抒情为主。而古典时期的歌德渐与自然疏离,景物成了他观察欣赏的对象,工细的景物描写占据了主导,形成了如画之美。纵观歌德一生的自然诗创作,其审美趣味大致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即从主观的"音乐"走向客观的"画",并且在古典的"画"的阶段,由写实的风景油画逐渐转向写意的"水墨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自然 自然诗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西汉两司马”的赋学批评
18
作者 冷卫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5-120,F003,共7页
赋 ,虽然产生于战国 ,但赋学批评的开始 ,却源于西汉。在赋学批评史上 ,司马相如第一次提出了“赋心”“赋迹”说 ,司马迁第一次提出了“讽谏”说 。
关键词 赋学 讽谏 司马相如 批评 文章 司马迁 西汉 战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以美导善看“唯乐不可以为伪”
19
作者 薛永武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唯乐不可以为伪”是《乐记》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拟从以美导善的视界对这一命题进行三个向度的分析:从“物至知知”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郑卫之音”等“溺音”的否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雅颂之声”等“德音”的肯定... “唯乐不可以为伪”是《乐记》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拟从以美导善的视界对这一命题进行三个向度的分析:从“物至知知”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郑卫之音”等“溺音”的否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雅颂之声”等“德音”的肯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记》不仅高度重视心物关系,而且非常注重在以美导善中阐释“唯乐不可以为伪”,认为乐的创造应该贵在情真,应该以善统真、以美映真、以美导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唯乐不可以为伪” 以善统真 以美映真 以美导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看美国文化变迁
20
作者 刘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美国历史不仅是一部工业化、都市化和移民化的历史,也是一部清教文化被消费文化逐渐侵蚀并最终替代的历史。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文化变迁的亲历者,亨利.亚当斯以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史学家的睿智,在其自传体小说《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中... 美国历史不仅是一部工业化、都市化和移民化的历史,也是一部清教文化被消费文化逐渐侵蚀并最终替代的历史。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文化变迁的亲历者,亨利.亚当斯以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史学家的睿智,在其自传体小说《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中清晰地记录了那个变革时代的文化轨迹。对美国精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预见,使《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一书成为透析欧美近代文化的必读经典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亚当斯 教育 美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