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传播学视角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成功之路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60-63,共4页
莫言在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并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中,除了其个人的勤奋与出众的文学才能这些内因,作品传播的成功也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促成莫言作品成功的传播学因素包括发表作品期刊自身的影响力、作品的电影改编、作品发表... 莫言在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并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中,除了其个人的勤奋与出众的文学才能这些内因,作品传播的成功也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促成莫言作品成功的传播学因素包括发表作品期刊自身的影响力、作品的电影改编、作品发表后不断引发的论争,以及作品在海外的译介及不断获奖等。考察莫言作品成功传播的因素,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作品传播 电影改编 文学论争 海外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新时代中国童话的新写法
2
作者 徐妍 陈璇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1-71,共1页
理想的中国童话什么样?鲁迅曾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叶绍钧的《稻草人》为中国童话开辟了创作道路,但此后童话创作却‘向后转’,缺乏真正的蜕变”。百年里,中国童话作家始终在鲁迅所言的“中国童话”创作道路上不断探寻。特别... 理想的中国童话什么样?鲁迅曾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叶绍钧的《稻草人》为中国童话开辟了创作道路,但此后童话创作却‘向后转’,缺乏真正的蜕变”。百年里,中国童话作家始终在鲁迅所言的“中国童话”创作道路上不断探寻。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不同代际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都在以自己的童话观念来创作理想的中国童话。其中,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80后”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自2008年从事童话创作始就不断探寻中国童话新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稻草人 创作道路 中国童话 叶绍钧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美学的三大理论锚点:实践、存在与道心
3
作者 史建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2,共12页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美学已经历20多年理论建构,理应对其进行学术史反思。这一学术力量以反现代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出场,关注与人存在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的审美问题。环境美学延续了实践美学“自然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美学已经历20多年理论建构,理应对其进行学术史反思。这一学术力量以反现代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出场,关注与人存在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的审美问题。环境美学延续了实践美学“自然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主体性实践论,并将审美的精神自由维度在逻辑上独立出来。生态存在论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根基,糅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哲学、中国古典天人关系于一身,试图从存在的生态关系性来解释人的感性问题。生态实在论与生态存在论共同倡导中国化的生态美学——生生美学,前者侧重审美方式建构,后者侧重感性存在解释。生态实在论隐含的内在逻辑是道心体哲学,这一由古典“心象”论演化出的“治心”之学在生态美学阶段构成吸纳康德“审美判断力”学说以及分析美学“语境论”的逻辑基石。以实践、存在、道心为理论锚点的中国生态环境美学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天、人如何具有感性沟通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 自然人化 存在现象学 道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奏议中的《春秋》之义及其文学意蕴
4
作者 孙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8,共7页
汉代奏议中对《春秋》之义的征引颇多,这种征引不是单纯引用原文,而是融入了征引者个人的见解,这在丰富《春秋》内涵的同时也巩固了《春秋》的经典地位。汉代奏议之所以会频繁征引《春秋》之义,与当时“依经立义”的社会背景,以及《春... 汉代奏议中对《春秋》之义的征引颇多,这种征引不是单纯引用原文,而是融入了征引者个人的见解,这在丰富《春秋》内涵的同时也巩固了《春秋》的经典地位。汉代奏议之所以会频繁征引《春秋》之义,与当时“依经立义”的社会背景,以及《春秋》的“显学”地位有关。引用《春秋》之义后的奏议呈现出比较丰富的文学内蕴,即使用庄重凝练书面语言的典雅之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的修辞之美,以及将个人情感融入《春秋》经义的中和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奏议 《春秋》之义 文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 被引量:20
5
作者 朱自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学"这一观念进行知识考古,就会发现,中国的"儿童文学"这一观念,是在从古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有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观念 建构主义 古代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范式——以周作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9
6
作者 朱自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135,共9页
一个学科的成熟度,与其是否建立起了明晰的研究"范式"有重要的关系。儿童文学作为在现代社会发生出的特殊文学样式,非采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诠释,则不能将其说得明白透彻,因此,确立跨学科研究范式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十分必要。以... 一个学科的成熟度,与其是否建立起了明晰的研究"范式"有重要的关系。儿童文学作为在现代社会发生出的特殊文学样式,非采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诠释,则不能将其说得明白透彻,因此,确立跨学科研究范式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十分必要。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具有儿童研究优先、科学性、融通性、主体性四个重要内涵。如果将这种跨学科研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具有统摄性的研究"范式",将会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长足、快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 跨学科 范式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一体性”——兼及新形态“现代文学”的建构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朱自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后的前二十年(1917—1937年)里,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呈现为“一体性”之关系,具有发生的同时性、“现代性”这一同质性、共同建构一种整体形态的“现代文学”的同构性。对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一体性”进行研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后的前二十年(1917—1937年)里,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呈现为“一体性”之关系,具有发生的同时性、“现代性”这一同质性、共同建构一种整体形态的“现代文学”的同构性。对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一体性”进行研究需要建构方法论,即以“现代性”为价值尺度,在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两者之间进行“同”的研究而不是进行“异”的研究,采用“谛视”性阐释方法。“一体性”研究所要达到的学术目标是建构出一个处于更高阶位的、结构上更为丰富完整的、新的“现代文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现代文学 一体性 “现代文学” 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树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01,共3页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向昱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9-95,285,共7页
从审美历史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是发生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思潮,它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审美理想由和谐向崇高的历史转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的浪漫主义有着多种表现形态,其复杂变异生动地展现了中... 从审美历史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是发生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思潮,它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审美理想由和谐向崇高的历史转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的浪漫主义有着多种表现形态,其复杂变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性历史进程的特殊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和谐 崇高 启蒙 现代性 文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新闻商品性理论之源起与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俞凡 陈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3-180,共8页
新闻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是否能被看做一种商品?这是中国新闻理论界多次讨论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史回顾,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新闻理论的发展。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前国人对此问题态度的演变,发现报纸经营活动在中国古已有之,... 新闻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是否能被看做一种商品?这是中国新闻理论界多次讨论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史回顾,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新闻理论的发展。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前国人对此问题态度的演变,发现报纸经营活动在中国古已有之,而近代报纸经营思想萌生于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实践中;至民初,随着西方新闻商品化理论的传入,国人逐渐接受了这一思想;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由于政治态度的分野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1949年以后,王中提出了"报纸商品性"的观点,但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观点遭到了一致的批判。这种变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 商品 新闻史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体裁、写法与旨归——评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妍 刘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统一的文坛实际上已是一种虚构”,^(①)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或未来诗学性质的浪漫主义悄然退却。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浪漫主义作家已然成了“散兵游勇”。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构成——崇高、自然、神性、殉道...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统一的文坛实际上已是一种虚构”,^(①)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或未来诗学性质的浪漫主义悄然退却。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浪漫主义作家已然成了“散兵游勇”。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构成——崇高、自然、神性、殉道等同样被遗弃。在此情形下,新时代文学若要复现浪漫主义的伟力,就得证明浪漫主义与理性是相调和的。杨志军近年来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农民工》《你是我的狂想曲》《巴彦克拉山的孩子》等就是这样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 文学思潮 杨志军 殉道 长篇小说 神性 被遗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书写中华文化的路径与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胜冰 关卓伦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35,共4页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艺创作和内容创新的不竭源泉。当前,网络文学以其互动性、便捷性和多样性等优势,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因盲目追求变现和阅读量的情况,导致过度娱乐化、内容浅薄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艺创作和内容创新的不竭源泉。当前,网络文学以其互动性、便捷性和多样性等优势,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因盲目追求变现和阅读量的情况,导致过度娱乐化、内容浅薄化和原创性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网络文学创作应有效融入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进一步实现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中华文化 精神内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探“第三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以残雪新时期的创作为中心
13
作者 马春花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异数,她拒绝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框架中来理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而更强调内在精神无意识的人类性与普遍性。她以描述者的姿态,召唤出被启蒙时代理性压抑到无意识世界之中的卑贱物,为一切被置身于黑暗中... 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异数,她拒绝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框架中来理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而更强调内在精神无意识的人类性与普遍性。她以描述者的姿态,召唤出被启蒙时代理性压抑到无意识世界之中的卑贱物,为一切被置身于黑暗中的亡灵复仇并净化了卑贱。为看到现代之人的内面性,残雪迷恋于幻化、他化、分化等各种形式的分身术,将“他者”从本体论中解放出来,让“他者”作为真正的他者显身。光明与黑暗、地狱与天堂、卑贱与神圣、生命与死亡、外在与真实、理性与无意识等二价的统一,是残雪写作的辩证法,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所在。残雪的创作为理解现代主义与“第三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认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世界” “民族寓言”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锺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反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治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7-157,178,共12页
作为现代文学家的钱锺书,一直有意疏离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而作为学问家的钱锺书,也很难列于某个具体研究领域之内的学术谱系。假如沟通"文学"之"文"与"学"之异同关系,则可认识到钱锺书的学... 作为现代文学家的钱锺书,一直有意疏离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而作为学问家的钱锺书,也很难列于某个具体研究领域之内的学术谱系。假如沟通"文学"之"文"与"学"之异同关系,则可认识到钱锺书的学术思想和文学风格对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的反思性价值。从他对于明季与晚清的西方文学对中国之影响的种种批评与讨论来看,他将异质文明的交流视作更具本质意义的文学生态,以此建立迥异于现代国族话语路向的世界主义文学观念。而汇通中西的学术眼光,使钱锺书在评骘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热点问题时能够充分深入其所倚仗的思想资源之中,重新检览新创与因袭的虚实情况,由此呈现真正有价值的部分。钱锺书对于展示个人才能的文学形式感的重新强调,对于文学修辞与学术思想密切关联的揭示,在新时代的汉语文学环境下都有助于启发学界,激活看似陈旧、"死去"的文学资源,从而彰显和发扬作为"永恒之当下"的文学本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史 手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AI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奎 王秀伟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9,共12页
[目的/意义]生成式AI作为新兴媒介形态,对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塑媒介结构和社会情境的双重作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智能媒介传播、中国特色数字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意义。[研究设计/方法... [目的/意义]生成式AI作为新兴媒介形态,对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塑媒介结构和社会情境的双重作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智能媒介传播、中国特色数字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意义。[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媒介学、符号学等理论,从媒介呈现、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三个维度探讨生成式AI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结论/发现]生成式AI在媒介物质、媒介互动、媒介符号、媒介时间、媒介空间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着复杂影响,存在着文化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不足,文化价值冲突与创造性降低,文化偏见与不平等,侵权与商业化过度等方面风险,这亟待监管机构、服务提供者、文化文物单位、使用者等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创新/价值]从生成式AI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传播的理论逻辑,并提出风险因素及多方协同治理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 传统文化 风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口语的学理逻辑与传播形态:从Web2.0到Web3.0 被引量:3
16
作者 翟羽佳 赵英乔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7,共10页
诞生于电子媒介的“次生口语”以新的形式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影响着媒介信息的传播、文化思维的塑造以及社群关系的凝聚。沃尔特·翁的“次生口语”理论奠定了新媒介话语演变的基本逻辑和动力。基于“后文字”“... 诞生于电子媒介的“次生口语”以新的形式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影响着媒介信息的传播、文化思维的塑造以及社群关系的凝聚。沃尔特·翁的“次生口语”理论奠定了新媒介话语演变的基本逻辑和动力。基于“后文字”“后语言”“社群传播”的学理基础,“次生口语”在Web2.0时代表现为更具互动性、游戏性、视听耦合性的“数字口语”;在Web3.0时代则演化成为用户提供“具身”模拟并增强现实传播体验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元口语”。当前,耳朵经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虚拟数字社区已然成为中国媒介话语实践的重要角色,立足于媒介演进历史的动态性特征,“次生口语”理论将为新媒介话语生态的发展、现代传播经验的时代症结的解释提供契合的理论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口语 数字媒介口语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要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秀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5,共11页
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在于传承海洋文明传统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在于传承海洋文明传统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海洋国家文化公园,本质上是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使命,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具有国家性、民族性和在地化的基本属性,拥有多层次的空间结构、陆海统筹的空间特征和多类型的文化系统,既内置了现代国家主权属性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又体现了公园的空间形态与特征。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在于提炼展示中华海洋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国海洋文化的保护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海洋文化 海洋文明 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后钱锺书的学术道路(1949-1966)
18
作者 张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21,167,共16页
钱锺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很快被吸纳到共和国学术机构中去,按照新式的科研规划与安排从事研究,直至1966年后中断。这段时间是钱锺书生命中相对安稳而又忙碌的阶段,作为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组的研究员,他在个人读书兴趣与... 钱锺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很快被吸纳到共和国学术机构中去,按照新式的科研规划与安排从事研究,直至1966年后中断。这段时间是钱锺书生命中相对安稳而又忙碌的阶段,作为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组的研究员,他在个人读书兴趣与当下科研机构制度下的工作任务需要之间,逐渐寻找并确立了一种回归经典源头且试图以此与时代进行对话的方式。这种学术志趣上的变化,最终成就了钱锺书从浑无涯涘的博览事业中走出,写成他的学术巨著《管锥编》。追溯这一学术道路里个人与时代的关联线索,结合读书笔记手稿、信函等材料,有助于揭示钱锺书后半生学术发展轨迹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古典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所 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与文学书写——以水绘园与稊园为中心
19
作者 彭敏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水绘园和稊园的设计都出于对现实中王朝兴替带来的痛苦的规避,但又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遗民园林的两种典型。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是“诗可以群”的文化传统与文人雅集的文化记忆之承续,“园隐”则是园林雅集文学... 水绘园和稊园的设计都出于对现实中王朝兴替带来的痛苦的规避,但又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遗民园林的两种典型。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是“诗可以群”的文化传统与文人雅集的文化记忆之承续,“园隐”则是园林雅集文学书写的一大主题,是易代之际文人面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生存困境后作出的安全选择。遗民园林对易代之际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象征着“精神桃源”。易代之际的遗民借助现实的文化空间,将非常态的人生境遇、改朝换代的沧桑之感揉进纵情逸乐的极致享受中,勾连起对往事的追忆与挽留,代表着一种重返故国、回归故园的人生渴望。园林的封闭性与自足性隔绝了永失故园的沉痛悲苦,代替故园成为一处超越现实的精神存在,存放鼎革之际的文化记忆,寄托着遗民们对现实世界与个人处境的迫厄之感与避世之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 遗民 园林雅集 文学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游击队》经典生成机制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温奉桥 王敏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4,共7页
文学经典的构建通常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认证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道游击队》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经典化历程具有典型性。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出版的支持及... 文学经典的构建通常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认证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道游击队》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经典化历程具有典型性。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出版的支持及民间文化形态的滋养等共同推动了其外在经典认证。同时,跨媒介传播的创新尝试为《铁道游击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经典化历程揭示了文学经典构建的多维度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侠 《铁道游击队》 经典化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