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磊 王丽娅 魏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1-357,共7页
利用 7年 (1993~ 1999)月平均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 ,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 利用 7年 (1993~ 1999)月平均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 ,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 ,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 1999年 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 2月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 ,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 ,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 ,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南海 陆架 SST 东北季风 黑潮流套 海洋表层温度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谱混合模型方法优化及其在海洋水团分析与水交换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宋军 刘玉龙 +4 位作者 李静 郭俊如 牟林 姚志刚 李希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0,共7页
优化了谱混合模型(Spectral Mixture Model,SMM)分析方法,提出了谱混合模型方法中两个关键参数的一般优化方案。优化后的方法能够对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并通过求解概率密度函数确定不同聚类之间的混合区域。以该方法在海洋... 优化了谱混合模型(Spectral Mixture Model,SMM)分析方法,提出了谱混合模型方法中两个关键参数的一般优化方案。优化后的方法能够对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并通过求解概率密度函数确定不同聚类之间的混合区域。以该方法在海洋水团以及水交换中的应用为例,详细阐明了谱混合模型方法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在谱聚类方法基础上建立的谱混合模型分析法,避免了传统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不足,即使在物理量的散点数据分布呈现广泛连续性时,仍然能够抓住数据时空分布的主要变化方向,其在水团的辨别、水团边界以及水交换混合区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聚类 谱混合模型 海洋水团分析 水交换 模糊数学 温度-盐度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加速变暖条件下西北航道的海冰分布变化特征 被引量:52
3
作者 苏洁 徐栋 +1 位作者 赵进平 李翔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24,共21页
近年来北极的加速变暖使西北航道的通航成为可能。利用AMSR-E的6.25km分辨率日平均海冰密集度卫星数据,研究了2002—2008年北极西北航道的海冰密集度变化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沿西北航道各条线路冰障流段代表站点的融化期、轻冰期、无冰... 近年来北极的加速变暖使西北航道的通航成为可能。利用AMSR-E的6.25km分辨率日平均海冰密集度卫星数据,研究了2002—2008年北极西北航道的海冰密集度变化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沿西北航道各条线路冰障流段代表站点的融化期、轻冰期、无冰期、无冰天数和轻冰天数,以及海冰分布和变化的细节,加深了对西北航道海冰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特别是与通航相关的冰情信息的了解。研究指出西北航道南路比北路容易开通,航道上的海冰通常是从冰间湖及固定冰与流冰间的水道处开始融化,各线路冰障流段存在的时间呈减小趋势,整条线路无冰天数/轻冰天数呈增加趋势。讨论了研究区域海冰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成因,提出了以整条线路无冰天数/轻冰天数作为衡量通航程度的指标之一,并初步分析了西北航道通航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航道 海冰分布变化 冰障 无冰天数 冰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典型养殖海区的潮流垂直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樊星 魏皓 +1 位作者 原野 赵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6,192,共7页
2006年7月在我国北方典型养殖海域桑沟湾进行现场观测,探讨养殖生物和养殖设施影响下潮流垂直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①夏季的桑沟湾,大量养殖生物和养殖设施的存在造成了潮流垂直结构中出现了潮流上边界层这一独特现象;②建立1个双阻力... 2006年7月在我国北方典型养殖海域桑沟湾进行现场观测,探讨养殖生物和养殖设施影响下潮流垂直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①夏季的桑沟湾,大量养殖生物和养殖设施的存在造成了潮流垂直结构中出现了潮流上边界层这一独特现象;②建立1个双阻力模型来描述这个现象,得到湾口北侧海带养殖区的潮流上边界层平均阻力系数■=5.4×10-2和底边界层平均阻力系数■=1.5×10-2;湾中部贝藻兼养区的■=4.9×10-2,■=1.9×10-3,并与同在黄海的自然海区青岛外海做比较;③在半日潮占优的桑沟湾海区,养殖阻力和底应力均具有1/4潮周期特征。在养殖阻力大于底应力的情况下,该海区出现了表层海水先涨/落潮的现象,这与浅海潮流底层海水先涨/落潮的一般规律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垂直结构 海水养殖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海冰生消发展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郑少军 史久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16,共8页
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2003—2008年高分辨率海冰密集度数据,分6个阶段对普里兹湾区域海冰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普里兹湾海区的地形和环流对这些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海冰冻结过程和融化... 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2003—2008年高分辨率海冰密集度数据,分6个阶段对普里兹湾区域海冰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普里兹湾海区的地形和环流对这些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海冰冻结过程和融化过程分别经历7个月和5个月,海冰融化速度最快月份是10月和11月,主要表现形式为海冰密集度的减少;海冰冻结速度4月和6月最快,海冰外缘线向北扩展。由于普里兹湾近岸达恩利角冰间湖、普里兹湾冰间湖和Barrier湾冰间湖的存在,海冰的融化呈现大洋区由北向南、近岸区由南向北的双向融化特征;而在普里兹湾口、弗拉姆浅滩和四女士浅滩均存在不易融化的冰舌,两者之间的低密集度海冰区,则对应于暖水侵入普里兹湾的通道。南极绕极流在流经凯尔盖朗海台中部时向北偏转,造成此处在盛冰期较其它经度的海冰外缘更靠北,可达57°S。南极辐散带的表层流场和上升暖流抑制海冰冻结和聚集,形成了低海冰密集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海冰生消发展 普里兹湾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田天 魏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2,28,共5页
为解释黑潮水进入南海的方式 ,通过对 2 0 0 2年 5月 2 9日~ 6月 6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峡附近太平洋海域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水团分析 ,以四边形水团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各水团在海区内的分布状况 ,同时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和溶解氧的分布 ... 为解释黑潮水进入南海的方式 ,通过对 2 0 0 2年 5月 2 9日~ 6月 6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峡附近太平洋海域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水团分析 ,以四边形水团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各水团在海区内的分布状况 ,同时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和溶解氧的分布 ,并对在相同深度层次上的南海水和黑潮水性质进行了比较。观测海域的水团分为表层水团 (SW ) ,次表层水团 (SSW ) ,中层水团 (IW )和深层水团 (DW ) ,分别处于 0~ 5 0m ,5 0~ 3 0 0m ,40 0~ 10 0 0m ,10 0 0m以深。黑潮水进入南海 ,但是势力较弱 ,未能越过 119.5°E深入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 黑潮 四边形法 巴士海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潮汐逆模型技术对渤黄海正压M2分潮开边界条件的优化研究:Ⅱ.潮汐特征、潮汐动力学及潮余流 被引量:5
7
作者 宋军 姚志刚 +3 位作者 郭俊如 李静 高佳 董军兴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5-553,共9页
基于该系列文章前文建立的高分辨率数据同化模型系统,研究渤、黄海的M_2分潮的潮汐特征、潮混合、潮余流、潮能及其扩散、潮动量平衡。对同潮图结果的分析表明,渤、黄海内共存在4个无潮点,研究区域内M_2分潮振幅的最大值出现在朝鲜半岛... 基于该系列文章前文建立的高分辨率数据同化模型系统,研究渤、黄海的M_2分潮的潮汐特征、潮混合、潮余流、潮能及其扩散、潮动量平衡。对同潮图结果的分析表明,渤、黄海内共存在4个无潮点,研究区域内M_2分潮振幅的最大值出现在朝鲜半岛西侧。潮流椭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35°N附近区域潮流椭圆的旋转方向有着比较突然的改变。朝鲜半岛西侧区域潮流的振幅较大,并且由于该区域地形复杂多变导致朝鲜半岛西侧海域存在着比较强烈的潮混合与潮耗散。对M_2分潮动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地形等因素在近海潮汐动力学过程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渤、黄海内大部分区域,主要的动量平衡基本上介于压强梯度力、局地变化项以及科氏力之间,底应力和对流项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线性模型对近海尤其是上述强耗散区内潮波活动的模拟还是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特征 潮汐动力学 潮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典型养殖海区潮流垂直结构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樊星 魏皓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4,共7页
采用改进的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我国近岸典型筏式养殖海区的潮流垂直结构进行了数值研究。模型通过增加潮流上边界层来描述养殖活动与潮流垂直分布的关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对潮流的阻碍作用很强,使得海水表层流速显著减缓;当... 采用改进的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我国近岸典型筏式养殖海区的潮流垂直结构进行了数值研究。模型通过增加潮流上边界层来描述养殖活动与潮流垂直分布的关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对潮流的阻碍作用很强,使得海水表层流速显著减缓;当养殖密度达到临界值后,流速剖面出现变形,流速迅速减小。流速剖面随底应力的变化也会出现同样的变形。潮流流速及其垂直分布情况均受到上层养殖阻力和海底应力的共同作用,呈非线性变化趋势。潮流垂直结构就是对在外海传入潮波的驱动下,海水对上层养殖阻力和海底应力的适应与调整。这为进一步优化养殖设施布放、养殖品种安排等奠定了理论基础。生物生长与吊笼等因素对海水运动的阻力效应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垂直结构 海水养殖 数值研究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在帆船运动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常晓峰 宋军 +1 位作者 纪鹏波 王国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0-693,共4页
根据天气和海况对帆船训练和比赛的影响,通过对帆船的受力分析,建立帆船受力的动力学模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预设不同的比赛环境,实现对帆船运动的模拟仿真,辅助帆船日常训练和竞技分析。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帆船运动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潮汐逆模型技术对渤黄海正压M_2分潮开边界条件的优化研究:I.模式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军 姚志刚 +3 位作者 郭俊如 李静 李欢 李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6-405,共10页
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率的数据同化模型系统,针对渤黄海潮汐模型开边界进行优化研究。潮汐调和常数提取自沿岸的潮位计或者近海的水位计观测。数据同化系统包含向前积分的正模型和潮汐逆模型,正模型是三维的、有限积分的、非线性的区域海洋... 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率的数据同化模型系统,针对渤黄海潮汐模型开边界进行优化研究。潮汐调和常数提取自沿岸的潮位计或者近海的水位计观测。数据同化系统包含向前积分的正模型和潮汐逆模型,正模型是三维的、有限积分的、非线性的区域海洋模型ROMS,逆模型是三维的、线性的、有限元模型TRUXTON。数据同化系统通过反演正压潮汐边界条件优化结果,最大可能的减少各同化数据源的差异所带来的误差。研究证明,同化结果能有效的减少潮汐开边界水位强迫的误差,模型/观测误差在调整后减小超过50%。基于posterior潮汐开边界重构的M2分潮图同前人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逆模型 边界条件 数据同化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波辐射亮温确定北极海冰边缘的算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树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共7页
海冰边缘区(MIZ)的边缘位置是微波遥感图像的1个基本特征,本文利用AMSR-E微波辐射亮温的强度比,提出1个确定MIZ边缘位置的方法。强度比最初用来确定数字影像中海冰和海水的阈值。研究发现,强度比也可以反应海冰与海水的微波辐射的差异... 海冰边缘区(MIZ)的边缘位置是微波遥感图像的1个基本特征,本文利用AMSR-E微波辐射亮温的强度比,提出1个确定MIZ边缘位置的方法。强度比最初用来确定数字影像中海冰和海水的阈值。研究发现,强度比也可以反应海冰与海水的微波辐射的差异。在无冰水域,垂直极化的18.7(V18.7)和36.5(V36.5)GHz的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的亮温之比主要在0.86~0.89之间变化,此时它们在散点图中聚集成1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而在MIZ,它们的比值发生了显著改变。强度比比较好的体现了V18.7和V36.5的亮温比值在MIZ边缘处的变化特征:强度比快速增大,并且它的梯度出现极大值。全年中MIZ边缘处的亮温比值在0.89~0.90之间变化,此时对应的海冰密集度为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边缘区 18 7GHz 36 5GHz 北极 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黑潮水交换区的定义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12
作者 宋军 郭俊如 +3 位作者 牟林 李静 刘玉龙 李希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2-257,共6页
将谱混合模型(Spectral Mixture Model,SMM)方法应用到黑潮水与东中国海陆架水之间的水交换中。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东海黑潮流系与东中国海大陆架之间的水交换区,并进一步对该带状交换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首次得到该交... 将谱混合模型(Spectral Mixture Model,SMM)方法应用到黑潮水与东中国海陆架水之间的水交换中。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东海黑潮流系与东中国海大陆架之间的水交换区,并进一步对该带状交换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首次得到该交换区面积随时间的变化与东海黑潮流系穿越东中国海大陆架200 m等深线的向岸体积通量的变化呈现出-0.78的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另外,研究结果还揭示出,来自太平洋的季节内信号有可能穿越黑潮主轴进入东中国海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黑潮 谱聚类 谱混合模型 水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春季季风转换时期两潜标站余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天然 魏皓 +2 位作者 赵亮 原野 刘志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6,共7页
2007年春季季风转换期间,在北部湾湾口两站利用潜标观测获得了80余天的流速剖面等资料序列。结合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物理海洋学数据分发存档中心提供的QuikSCAT海表面风场数据,以及NOAA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利用交叉... 2007年春季季风转换期间,在北部湾湾口两站利用潜标观测获得了80余天的流速剖面等资料序列。结合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物理海洋学数据分发存档中心提供的QuikSCAT海表面风场数据,以及NOAA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利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对观测期间两站余流结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季风转换时期,北部湾风场北分量具有周期为10d左右的震荡。风的输运造成密度场结构出现相应的震荡,从而会引起密度流的变化。2)M4站余流主要由风场控制,水体向北部湾内输运。3)M5站表底层余流差距较大,整层余流均受到了风的直接影响,而表层还受到了由风引起的密度流变化的影响,因此风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了M5站的余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季风转换时期 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麦肯齐湾冰间湖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程瑶瑶 史久新 郑少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共9页
利用2003—2009年AMSR-E日平均海冰密集度数据,对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前缘中西部的麦肯齐湾冰间湖进行了分析。针对冰架前缘冰间湖的特点,本文在阈值法和连通域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长点法作为识别此类冰间湖的方法。研究发现,该冰间... 利用2003—2009年AMSR-E日平均海冰密集度数据,对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前缘中西部的麦肯齐湾冰间湖进行了分析。针对冰架前缘冰间湖的特点,本文在阈值法和连通域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长点法作为识别此类冰间湖的方法。研究发现,该冰间湖的开始时间为每年的3月中下旬,结束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到11月初,平均出现天数为226d。冰间湖的面积每天都发生变化,表现出天气尺度的变化特征。全年累计的冰间湖面积平均为(8.33±1.55)×105 km2。冰间湖最大面积为1.69×104 km2,出现在2004年。结合NCEP再分析数据中的日平均风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6~8月,冰间湖的天气尺度变化主要是受风场的影响,冰间湖面积与离岸风速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间湖 海冰密集度 风场 麦肯齐湾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君 赵亮 魏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7-532,共6页
水华是一段时期内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生物量快速、显著增加的过程,其对整个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各生源要素循环等均有重要影响。水华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通常与水动力条件、气象条件、温度、盐度分布与变化、营养盐的补充与循环、浮... 水华是一段时期内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生物量快速、显著增加的过程,其对整个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各生源要素循环等均有重要影响。水华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通常与水动力条件、气象条件、温度、盐度分布与变化、营养盐的补充与循环、浮游植物种类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湍流混合及垂直对流、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光合作用有效光强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和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华机制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水华机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结合海上观测、卫星遥感、模式模拟等手段对浮游植物水华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水华 动力机制 生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峡夏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洋 苏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0,共10页
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穿过海峡的海水体积通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峡南北两侧的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的入流对北冰洋海洋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利用SODA资料计算夏季白令海峡海水体积通量,对其年际变化及成... 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穿过海峡的海水体积通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峡南北两侧的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的入流对北冰洋海洋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利用SODA资料计算夏季白令海峡海水体积通量,对其年际变化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白令海峡的体积通量主要是正压地转的;当体积通量为正距平时,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以及波弗特海南部海面高度为负距平,同时,白令海陆架海面高度为正距平;对这些海域的Ek-man运动、上层海洋温度、盐度和垂直流速进行分析,发现海面高度异常与海峡体积通量的这种关系主要是与海面气压异常分布所产生的Ekman运动有关。当白令海峡的体积通量为正距平时,北冰洋中央海面气压为正距平,白令海海盆海面气压为负距平。这种气压的异常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层海洋运动、海水温盐结构与白令海峡入流的关系,从而把夏季大尺度大气环流和白令海峡体积通量的年际变化联系了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体积通量 年际变化 Ekman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