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泄漏对海水化学性质影响的模拟研究
1
作者 马知遥 于松 +3 位作者 娄琦 邹立 刘涛 李彦尊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9,共13页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的重要策略,针对海洋环境CO_(2)封存的泄漏风险,该研究针对渤中油田和南海北部西江油田的CCUS应用规划,分别采集渤海海水和南海海水,受控模拟不同CO_(2)泄漏速率和温度条件,研究海水p...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的重要策略,针对海洋环境CO_(2)封存的泄漏风险,该研究针对渤中油田和南海北部西江油田的CCUS应用规划,分别采集渤海海水和南海海水,受控模拟不同CO_(2)泄漏速率和温度条件,研究海水pH、溶解氧(DO)和CO_(2)-碳酸盐缓冲体系组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当CO_(2)泄漏速率为10~100 mL/min,pH和DO浓度随时间延长整体呈现指数形式降低,接近平衡时南海和渤海实验组pH分别达到4.04和4.92。温度为5~25℃时,pH变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O浓度变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pH对CO_(2)泄漏发生正向响应,DO发生负向响应。pH随压力的增大呈现指数形式的降低。②CO_(2)泄漏达到平衡时,CO_(2)-碳酸盐体系组成以碳酸为主,南海和渤海实验组碳酸组分别达到98%和91%,CO_(2)-碳酸盐体系组成与CO_(2)泄漏速率无关,与实验水体的原始组成和温盐条件有关;同时,体系CO_(2)分压升高,总碱度降低。③CO_(2)泄漏使实验组溶解有机碳浓度增加了8.0%~60.5%,细菌丰度平均降低了6%~22%。研究显示,CO_(2)泄漏引起海水酸碱性、CO_(2)-碳酸盐缓冲体系和溶解气体平衡等化学环境的极端变化,进而影响了碳系统中溶解有机碳分布和低营养级生物细菌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CO_(2)泄漏 酸碱度 CO_(2)-碳酸盐缓冲体系 溶解有机碳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黄河口营养盐结构演变及现状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傲琳 钟正浩 +6 位作者 于松 眭晓超 姚晓 邹立 王涛 边昌伟 江文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追踪和把握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和历史变化,不仅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域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内容,而且对区域富营养化和环境质量监管、污染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延续该海域的营养盐及相关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整理近20... 追踪和把握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和历史变化,不仅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域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内容,而且对区域富营养化和环境质量监管、污染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延续该海域的营养盐及相关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整理近2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黄河口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揭示黄河口营养盐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和硅酸盐浓度总体由黄河口分别向北和向东南逐渐降低,但其组成和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河口口门外出现异常高值;硝酸氮是DIN的主要组分,各组分相对贡献变化较大,都出现超过80%贡献率的状况;氮磷比(N/P)较高,最低为43.7。近20年黄河口海域DIN变化大致分为3段,2006年前逐渐增加到最高浓度(60μmol/L),到2009年逐渐降至30μmol/L,之后到2023年在浓度小于30μmol/L的范围内波动;DIP浓度在2005年和2013年出现峰值,2006—2008年浓度较高,其他年度浓度较低。除2000年,黄河口N/P不低于25,2010年以来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组成能显著表征黄河口水质特征。黄河口海域营养盐组成和分布的极不均匀性以及高N/P,使得黄河口水环境质量情势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营养盐 组成和结构 历史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载荷导致黄河口潮坪沉积物垂向运移现场观测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单红仙 刘涛 +2 位作者 陈友媛 贾永刚 刘红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216-221,共6页
2005年8月7~8日,现代黄河三角洲刁口地区经历了一次由台风“麦莎”引起的风暴潮过程。通过对比分析风暴潮前后受保护潮坪滩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变化情况,发现了风暴潮期间在强烈的波浪载荷导致的渗流作用下,粉质土海床出现了极细粉... 2005年8月7~8日,现代黄河三角洲刁口地区经历了一次由台风“麦莎”引起的风暴潮过程。通过对比分析风暴潮前后受保护潮坪滩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变化情况,发现了风暴潮期间在强烈的波浪载荷导致的渗流作用下,粉质土海床出现了极细粉粒由下向上运移并输出滩面的现象。结合现场试验期间采集到的孔隙水压力监测数据,本文基于海床动力响应的观点分析了其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波浪载荷 沉积物垂向运移 海床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一株有毒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杏 于仁成 +5 位作者 罗璇 冯振洲 李爱峰 颜天 周名江 白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24,共6页
针对一株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Dodge),应用小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其毒性和毒素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通过多因子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 针对一株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Dodge),应用小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其毒性和毒素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通过多因子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这株利玛原甲藻能够产生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acid,OA)和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 1,DTX1)等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温度为18、21和24oC;盐度为28、32和36;光照强度为2500、5 000和7 500 lx),利玛原甲藻的生长受盐度影响显著(P<0.05),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利玛原甲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和光照强度及温度和盐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利玛原甲藻的比增长率也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实验结果,这株利玛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18oC,盐度28,光照强度7 500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Dodge) 腹泻性贝毒 赤潮 温度 盐度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常量离子运移规律研究Ⅰ—常量阳离子
5
作者 黄翠玲 邹立 +3 位作者 罗先香 高振会 贾永刚 崔文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88-94,共7页
研究和探讨黄河入海过程中常量离子的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于2004年11月、2005年5月和2005年9月沿黄河口盐度接近于0~28水域。进行走航站位表、底层水体中溶解态的K^+,Na^+,Ca^(2+)及Mg^(2+)4种常量阳离子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种常量... 研究和探讨黄河入海过程中常量离子的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于2004年11月、2005年5月和2005年9月沿黄河口盐度接近于0~28水域。进行走航站位表、底层水体中溶解态的K^+,Na^+,Ca^(2+)及Mg^(2+)4种常量阳离子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种常量阳离子均与盐度的变化成正相关,发生突跃的区域即是淡—咸水的剧烈混合带。3个航次常量阳离子对总离子浓度的贡献次序是相同的:(1)盐度<5时,Na^+>Ca^(2+)>Mg^(2+)>K^+;(2)盐度>5时,Na^+>Mg^(2+)>Ca^(2+)>K^+。通过稀释比与阳离子浓度的关系比较发现,在黄河口河水区,离子非保守行为不明显,而在混合区,离子非保守行为显著,进入海水区后离子行为保守。离子在输运过程中表现出由淡-咸水的物理混合控制为主,生物和化学因素为辅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常量离子 溶解态的K+ Na+ Ca2+ M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