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永坚 沈勇平 +1 位作者 王芳 张振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5-605,共11页
于2009年6—10月采用围隔实验法开展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模式的养殖实验,并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测定了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 于2009年6—10月采用围隔实验法开展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模式的养殖实验,并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测定了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并探讨了影响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因素。实验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组(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组(GS),草鱼和凡纳滨对虾二元混养组(GL),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组(GSL1、GSL2、GSL3和GSL4),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养殖模式下沉积物-水界面呈现较高的营养盐通量,其水平高于湖泊、鱼类网箱区和青蟹、刺参养殖池塘,其中氨氮通量为87.87—229.67 mmol/(m2.d),硝酸盐通量为32.95—27.13 mmol/(m2.d),DIP通量500.2—10.25 mmol/(m2.d),且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硝酸盐通量、氨氮通量、无机磷通量均以8月份最高;(2)养殖期间沉积物对氨氮的释放和吸收呈交替变化趋势,7、8月份沉积物对NO3+NO2主要表现为吸收,而沉积物对可溶性无机磷(DIP)的吸收主要出现在8、9两月;(3)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养殖中后期的硝酸盐通量、氨氮通量、无机磷通量多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三元混养组中营养盐的通量值明显高于单养组和二元混养组;(4)结合水环境指标来看,GSL2组(放养0.58 ind./m2的草鱼、0.23 ind./m2的鲢鱼、48.9 ind./m2的凡纳滨对虾)是较优的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混养 沉积物-水界面 氨氮通量 硝酸盐通量 磷酸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水体周丛纤毛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继秋 林晓凤 +1 位作者 许恒龙 宋微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3-500,共8页
为了解周丛纤毛虫在特定海水养殖环境中的功能与地位,作者以青岛近郊一封闭式海水对虾养殖池为采集地,采用人工基质(载玻片)法对周丛类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为期140d(以全养殖周期为时限)的调查,同时开展了环境理化因子的采集和分析... 为了解周丛纤毛虫在特定海水养殖环境中的功能与地位,作者以青岛近郊一封闭式海水对虾养殖池为采集地,采用人工基质(载玻片)法对周丛类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为期140d(以全养殖周期为时限)的调查,同时开展了环境理化因子的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周丛纤毛虫群落结构参数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本工作共涉及41种周丛纤毛虫,其中以缘毛类Zoothamnium和Pseudovorticella等属种类为优势类群。采集期间纤毛虫丰度和物种数量呈上升趋势,丰度分别在第100天和第120天达到高峰,物种数量则在第80天达最大值,缘毛类纤毛虫是微型群落中丰度/物种数量峰值的主要组成成分。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100天出现峰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周丛纤毛虫群落结构中的大部分参数与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物种数量和均匀度指数均与氨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氨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丰度和物种数均与可溶性磷酸盐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样性指数与细菌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周丛纤毛虫群落具有良好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并能较好的响应集约化海水养殖水体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周丛纤毛虫 群落结构 生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区卤水配兑淡水养殖中国明对虾高产技术
3
作者 叶建生 马甡 +1 位作者 苏跃朋 王兴强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0-262,共3页
2005年5月至9月进行了中国明对虾卤水配兑淡水高产养殖试验,试验池塘的总面积为3000m2,总产量为3350kg,总产值为103850元,单位产量达到1.12kg/m2,单位产值为34.62元/m2,投入产出比1:1.87。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卤水 淡水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循环海水养殖精养系统初探
4
作者 牛化欣 马甡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5,共2页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正处于由传统养殖向工业化养殖方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4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我国已经扭转了海水鱼类养殖长期滞后(与藻、贝、虾类相比)的局面,形成了北方以工厂化为主、南方以沿海池塘和网箱为主的养...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正处于由传统养殖向工业化养殖方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4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我国已经扭转了海水鱼类养殖长期滞后(与藻、贝、虾类相比)的局面,形成了北方以工厂化为主、南方以沿海池塘和网箱为主的养殖热潮,成功开辟了海水鱼类养殖主流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使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产业 环境友好型 系统 精养 循环 鱼类养殖 工业化养殖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穆迎春 王芳 +2 位作者 董双林 董少帅 朱长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 553 2±0 000 1)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周期...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 553 2±0 000 1)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周期有显著的影响(P<0 05),其中S10 能明显抑制对虾的蜕皮,S2则能促进对虾的蜕皮,前者较后者蜕皮周期延长4 97 d;(2)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 05),其中,S4 和S7 两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大,分别大于S0组28 11%和22 36%,并且与S0 和其他处理组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 05);(3)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摄食量有显著影响(P<0 05),S4 和S7 两组分别高于S0组15 96%和11 46%;(4)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未产生显著的影蚐7两组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波动幅度 盐度 稚虾 特定生长率 人工配合饲料 蜕皮周期 转化效率 显著水平 水族箱 实验 S10 摄食量 食物 体重 投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胁迫及其预防——营养学途径 被引量:32
6
作者 麦康森 艾庆辉 +1 位作者 徐玮 刘付志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7-774,共8页
环境胁迫强弱程度的不同对养殖动物的生理功能、免疫力、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综述近 10多年来关于水产养殖环境胁迫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介绍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高养殖动物的抗胁迫能力 ,以缓解或减轻环境胁迫所带来... 环境胁迫强弱程度的不同对养殖动物的生理功能、免疫力、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综述近 10多年来关于水产养殖环境胁迫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介绍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高养殖动物的抗胁迫能力 ,以缓解或减轻环境胁迫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指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是探讨提高养殖动物抗胁迫能力的途径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营养学 环境胁迫 预防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膜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变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金龙 王冲 +3 位作者 顾忠旗 李一峰 包卫洋 沈和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6-121,共6页
一般来说,一旦把表面洁净的载玻片等附着基浸入海中,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该附着基的表面将迅速形成微生物膜。起初,各种有机物会吸附在附着基的表面,进而引起附着基表面的电荷变化。随后,海洋细菌开始在该基质上附着和繁殖,并分... 一般来说,一旦把表面洁净的载玻片等附着基浸入海中,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该附着基的表面将迅速形成微生物膜。起初,各种有机物会吸附在附着基的表面,进而引起附着基表面的电荷变化。随后,海洋细菌开始在该基质上附着和繁殖,并分泌胞外多糖类等有机物,在附着基的表面上形成细菌黏膜。由于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NH3,附着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微细藻类开始在基质上附着,最终形成微生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变态 微生物膜 海洋无脊椎动物 幼体 海洋细菌 附着基 有机物 电荷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冯敏毅 马甡 +1 位作者 文国樑 于明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87,共4页
关键词 水产养殖环境 生物修复技术 水域生态环境 养殖业发展 对虾养殖 周围环境 有机污染 渤海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蜇养殖对池塘底泥营养盐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冯建祥 董双林 +3 位作者 高勤峰 孙侦龙 王芳 张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4-971,共8页
2009年5-9月,对荣成靖海湾大型养殖池塘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养殖期间与养殖期前后底泥营养盐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月份海蜇养殖期间,由于海蜇的避光性而产生的上下浮动的行为特征造成了... 2009年5-9月,对荣成靖海湾大型养殖池塘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养殖期间与养殖期前后底泥营养盐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月份海蜇养殖期间,由于海蜇的避光性而产生的上下浮动的行为特征造成了对水体的扰动作用,与海蜇的生物沉积作用共同导致养殖海区(实验点)与邻近非养殖海区(对照点)之间各项底泥营养盐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实验点氨氮(NH4-N)、硝氮(NO3-N)和沉降速率(sedimentation rate,SR)显著高于对照点,实验点叶绿素a(Chla)、总有机物(TOM)和总有机碳(TO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点。多变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蜇养殖对养殖池塘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且7月份实验点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随海蜇放养显著增大,并显著高于对照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沉降速率(SR)和底泥TOM含量分别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而与其他营养盐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养殖 底泥营养盐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任贻超 王芳 +1 位作者 董双林 刘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8,共5页
2007年5月-2007年11月调查了山东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底泥沉积物中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44属,62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水... 2007年5月-2007年11月调查了山东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底泥沉积物中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44属,62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水体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1号池塘为17.52×10^4/L;2号池塘为18.30×10^4/L。水体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1.38-5.00μg/L;2号池塘为0.98-5.45μg/L。池塘沉积物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0.66-1.67μg/g,2号池塘为0.56-1.34μg/g。池塘沉积物中脱镁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2.97-5.63μg/g;2号池塘为2.90-6.36μg/g。1号池塘和2号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叶绿素,脱镁叶绿素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海参夏眠期间,沉积物中叶绿素及脱镁叶绿素含量最高,为海参结束夏眠进入摄食提供食物储备。研究结果表明,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养殖池塘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多样性指数较高,增加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增加养殖系统初级生产力可为海参提供更多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池塘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多样性 粒级结构 叶绿素 脱镁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冯翠梅 田相利 +1 位作者 董双林 郑振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4,共6页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太平洋牡蛎 孔石莼 综合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池塘养殖系统中发酵饲料的制作与投喂 被引量:19
12
作者 姜燕 王印庚 +7 位作者 薛太山 邹安革 廖梅杰 张正 朱建新 陈贵平 麦康森 张文兵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1,共6页
将海带粉、扇贝边粉、豆粕、虾粉、马尾藻粉按照40∶18∶20∶7∶15的配比混合,经浸泡、研磨等预处理后,加入0.25%~0.5%的水产诱食酵母,发酵72h。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经过发酵处理后,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发生降解。按照刺参体重3%... 将海带粉、扇贝边粉、豆粕、虾粉、马尾藻粉按照40∶18∶20∶7∶15的配比混合,经浸泡、研磨等预处理后,加入0.25%~0.5%的水产诱食酵母,发酵72h。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经过发酵处理后,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发生降解。按照刺参体重3%的投喂量进行为期50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组刺参的生长明显优于普通饲料组(未发酵饲料),可见发酵饲料能够更好地满足刺参健康、快速生长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发酵饲料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牛化欣 常杰 +1 位作者 马甡 王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25-426,共2页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生物学 养殖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体内1株益生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玲 谭北平 +3 位作者 麦康森 艾庆辉 张文兵 徐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1,共7页
为给对虾专用益生菌制剂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研究了从白斑病毒(WSSV)耐过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肠道中分离的1株海洋细菌B12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并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 为给对虾专用益生菌制剂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研究了从白斑病毒(WSSV)耐过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肠道中分离的1株海洋细菌B12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并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B12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β12能抑制对虾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的生长,不分泌溶血素。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耐药;对糖肽类抗生素中度敏感。毒性试验表明菌株β12对中国对虾幼体没有明显毒副作用。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可动杆菌,鞭毛极生,菌体大小为(0.5~0.6)×(1.1~1.2)/μm,接触酶、氧化酶阳性,葡萄糖发酵产酸,能还原硝酸盐,产淀粉酶,不产明胶酶,不能利用丙二酸。16SrDNA的部分序列分析显示菌株B12与嗜盐单胞菌(Halomonas sp.)SBJ85具有98.15%的相似性。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B12为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益生菌 鉴定 嗜盐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控制养殖池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冯敏毅 马甡 郑振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4,共6页
利用陆基围隔对微生物制剂、底栖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控制养殖池污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制剂效果明显,利生健浓度达到6mg/L时即可显著降低池塘底泥的自污染速率,底泥中总氮积累速率仅为对照组的45.4%,对虾存活率提高53.25%,... 利用陆基围隔对微生物制剂、底栖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控制养殖池污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制剂效果明显,利生健浓度达到6mg/L时即可显著降低池塘底泥的自污染速率,底泥中总氮积累速率仅为对照组的45.4%,对虾存活率提高53.25%,并能有效缓解水体中的氨氮压力。底栖滤食性贝类效果不明显,底播密度过大会加快底质的氮污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适宜底播密度为100g/m2,100g/m2处理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水体和底泥中的氮积累速率在各处理组中最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还表明,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在池塘中受到微藻竞争、浮泥以及透明度变化影响,生长较差。同时,本文通过对养殖池塘污染物基本概况的初步分析,提出了养殖环境综合治理的初步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污染 生物制剂 菲律宾蛤仔 江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芳 张建东 +1 位作者 董双林 穆迎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8-772,共5页
研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在2种光照强度和2种光照周期相互搭配下的生长。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设14L∶10D-6μmol.m-2.s-1(14∶10W),14L∶10D-60μmol.m-2.s-1(14∶10s),18L∶6D-6μmol.m-2.s... 研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在2种光照强度和2种光照周期相互搭配下的生长。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设14L∶10D-6μmol.m-2.s-1(14∶10W),14L∶10D-60μmol.m-2.s-1(14∶10s),18L∶6D-6μmol.m-2.s-1(18∶6W)和18L∶6D-60μmol.m-2.s-1(18∶6s)4种光照处理,持续35d。主要结果:1.4种光照处理下,中国明对虾的生长(SGRd)不同。其中,14∶10W和18∶10W下,对虾的生长(SGRd)较快,与其他光照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14∶10W和18∶10W,14∶10s和18∶6s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4种光照处理下,中国明对虾的摄食率(FId)差异不显著(P>0.05);3.4种光照处理下,中国明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FCEd)不同。其中,14∶10W和18∶6W下,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较大,与其他光照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14∶10W和18∶10W,14∶10s和18∶6s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4.在本实验条件下,光照强度对中国明对虾的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光照周期的影响不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因此,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14L∶10D-6μmol.m-2.s-1可能是中国明对虾集约化养殖较好的光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光照周期 中国明对虾稚虾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饵与不投饵海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峰 王芳 +2 位作者 董双林 任贻超 谭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69-374,共6页
初步调查了投饵和不投饵2口海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变化以及换水对池塘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pH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盐度则缓慢降低,两者皆在降雨期间波动剧烈;池塘的水温、NH4+-N、NO3--N、NO2--N、NH3-N和SR... 初步调查了投饵和不投饵2口海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变化以及换水对池塘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pH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盐度则缓慢降低,两者皆在降雨期间波动剧烈;池塘的水温、NH4+-N、NO3--N、NO2--N、NH3-N和SRP在夏季偏高,春季和秋季较低,季节变化明显;池塘水体的TN和TP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投饵池塘NO2--N含量显著高于不投饵池塘(P<0.05),其它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2池塘水体皆属于磷限制中度营养化水。换水后,2池塘水体的pH和盐度波动趋于平稳;TN含量差异不明显,TP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NH4+-N、COD、NO3--N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NO3--N、NO2--N含量换水后不投饵池塘降低,投饵池塘升高,两者差异显著(P<0.05)。换水对池塘水质的影响可能与投饵和池塘的底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池塘 水质 投饵与不投饵 换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和Ca^(2+)浓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森 王芳 +1 位作者 穆迎春 董双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2-95,共4页
设计双因子实验研究了水温25.0℃±0.5℃下,盐度(5,15,30)和Ca2+质量浓度(175,350,700,1 400,2 800 mg/L)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耗氧率的影响,实验对虾的湿体质量为0.301 g±0.041 g。实验结果表明:(1)不... 设计双因子实验研究了水温25.0℃±0.5℃下,盐度(5,15,30)和Ca2+质量浓度(175,350,700,1 400,2 800 mg/L)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耗氧率的影响,实验对虾的湿体质量为0.301 g±0.041 g。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5>R30>R15。其中,盐度15下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盐度5和30下的耗氧率(P<0.05);(2)不同Ca2+质量浓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2 800>R175>R700>R1 400>R350。其中,Ca2+质量浓度为35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Ca2+质量浓度为2 80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而Ca2+质量浓度为175,700和1 400 mg/L组间对虾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3)盐度和Ca2+质量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耗氧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Ca^2+ 质量浓度 中国明对虾(Fennero PENAEUS chinensis) 耗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惠仙 徐雪娜 +2 位作者 薛俊增 董双林 王芳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3期48-53,共6页
应用CLUSTAL X 1.81对位排序软件和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MEGA)Version 3.1系统发育相关分析软件包,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mtDNAD-loop片段序列,(不包括引物)D-loop序列(不包括引物)长约1 241... 应用CLUSTAL X 1.81对位排序软件和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MEGA)Version 3.1系统发育相关分析软件包,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mtDNAD-loop片段序列,(不包括引物)D-loop序列(不包括引物)长约1 241 bp,该片段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75.8%和24.2%,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025。依据D-loop序列,应用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及最大简约法(MP),构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的系统发生树,MP、NJ和ME树中所显示的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基本一致。NJ和ME树中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形成一个单系;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4与来自黄海的YC1相聚,再与来自东海的YT2,YT3相聚。在MP树中,来自黄海的YC1与来自东海的DT4相聚为姊妹群,再与YT2相聚;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这些群最后再与来自东海的YT3相聚。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各海区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不以海区划分和地理位置的远近为依据。洄游和长期以来跨海区的捕捞作业可能是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根本原因;蓬勃发展的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和放流也会导致亲蟹和苗种跨海区交流,对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DNA D—loop 中国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一种塑料人工参礁表面生态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贻超 董双林 +3 位作者 王修滨 王芳 田相利 高勤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4,共6页
人工参礁在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养殖业中被广泛应用,本文调查了2008年春、秋季刺参池塘中一种塑料人工礁表面的生物群落结构。采用沉积物捕捉器的方法调查了刺参池塘人工礁表面碳、氮、磷的循环及参礁的生态特征... 人工参礁在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养殖业中被广泛应用,本文调查了2008年春、秋季刺参池塘中一种塑料人工礁表面的生物群落结构。采用沉积物捕捉器的方法调查了刺参池塘人工礁表面碳、氮、磷的循环及参礁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春季礁体底栖动物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高于秋季,底栖动物均集中在礁体外表面的缝隙内,4月礁体表面颗粒物,底泥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含量分别为41.9 mg/g和2.45 mg/g;总氮(TN)平均含量分别为4.1 mg/g和0.2 mg/g。10月礁体表面颗粒物,底泥沉积物TOC含量分别为27.5 mg/g和3.1 mg/g;TN平均含量分别3.1 mg/g和0.3 mg/g。4月TOC,TN沉积量分别达到711.2 mg/(m2.d)和70.7 mg/(m2.d);10月TOC,TN沉积量分别为804.9mg/(m2.d)和87.3 mg/(m2.d)。4月人工礁表面叶绿素/脱镁叶绿素(Chl a/Pheophytin)>1,表明礁体活体藻类较多。10月人工礁表面Chl a/Pheophytin<1表明礁体表面降解颗粒物质较多。人工礁为刺参提供遮蔽场所,其表面生物膜为刺参提供优质食物,同时可增加池塘底面积,增强养殖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 人工礁 养殖池塘 TOC TN TP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