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间竞争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南春容 董双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水华 水体 近岸海域 赤潮 陆源污染物 海洋微藻 藻类 透光 海藻 绿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浓度及脉冲方式下孔石莼与亚心形扁藻间竞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南春容 董双林 金秋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5,共7页
用 1次性培养法结合 Monod模型测定了大型海藻 -孔石莼和海洋微藻 ,-亚心形扁藻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 ,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观察 2种藻类对不同磷浓度及脉冲方式的反应及竞争特征。结果显示 :亚心形扁藻的种群密度随着磷脉冲的增大而增... 用 1次性培养法结合 Monod模型测定了大型海藻 -孔石莼和海洋微藻 ,-亚心形扁藻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 ,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观察 2种藻类对不同磷浓度及脉冲方式的反应及竞争特征。结果显示 :亚心形扁藻的种群密度随着磷脉冲的增大而增加 ;孔石莼在不同磷脉冲供给的培养系统中 ,保持基本稳定的生物量。在低磷浓度 (0 .1 6μmol/ L/ d)下 ,孔石莼成为优势种群 ;在磷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0 .8μmol/ L/ d以上 ) ,亚心形扁藻成为优势种群。亚心形扁藻为 r-选择者 ,孔石莼为 K-选择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浓度 脉冲方式 孔石莼 亚心形扁藻 生长动力参数 磷竞争 r-选择 K-选择 海水养殖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球石藻Emiliania huxleyi(Prymnesiophyceae)病毒主要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稚兰 刘静雯 +2 位作者 董双林 苏国成 张彦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用过滤的海洋球石藻特异性病毒(Emiliania huxleyi virus,EhV)EhV-99B1株感染球石藻(E. huxleyi,Eh),建立病毒与宿主之间稳定的感染体系,病毒裂解滤液经卷式切向流超滤和PEG8000浓缩、CsC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足量... 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用过滤的海洋球石藻特异性病毒(Emiliania huxleyi virus,EhV)EhV-99B1株感染球石藻(E. huxleyi,Eh),建立病毒与宿主之间稳定的感染体系,病毒裂解滤液经卷式切向流超滤和PEG8000浓缩、CsC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足量高纯度的病毒颗粒。根据已报道的其它EhV株系主要外壳蛋白(MCP)基因内保守片段设计合成一对特异引物,从EhV-99B1病毒基因组中克隆到了长度约为300bp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保守片段。该片段与pBS-T载体连接后转化Escherichia coli DH5α,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克隆片段与GenBank中EhV163(AF453851)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该区域内的核苷酸与对应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证实获得的DNA片段是EhV-99B1的外壳蛋白基因;与EhV203(AF453855)分离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93%和100%。表明该病毒在自然海域中分布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多态性,同时在进化上也存在相当的复杂性。因此,MCP基因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分子遗传标记以区分自然群落中EhV的不同基因型,对于理解海洋球石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将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球石藻病毒(EhV) 病毒主要外壳蛋白(MCP)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球石藻(Emiliania huxleyi)病毒硫氧还蛋白(TRX)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彦锋 刘静雯 +1 位作者 张稚兰 董双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300,共8页
首次从海洋球石藻病毒(Emiliania huxleyi virus-EhV99B1)中克隆了硫氧还蛋白(Trx)基因(该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GU109280)。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EhV99B1-Trx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EhV86-Trx(NC_007346)有很高的同源性,核酸及其推... 首次从海洋球石藻病毒(Emiliania huxleyi virus-EhV99B1)中克隆了硫氧还蛋白(Trx)基因(该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GU109280)。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EhV99B1-Trx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EhV86-Trx(NC_007346)有很高的同源性,核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100%,而与其它物种的Trx序列同源性仅为9.8%-18.8%。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分析了EhV99B1-Trx的生化参数,预测了该蛋白的高级结构。结果表明:(1)EhV99B1-Trx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91bp,编码196个氨基酸,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22.1kDa,理论等电点为5.27;(2)EhV-99B1-Trx N端蛋白结构域具有保守的Cys-Gly-Pro-Cys(CGPC)硫氧还蛋白氧化还原活性位点氨基酸基序;(3)对该蛋白二、三级结构分析预测结果进一步证实EhV99B1-Trx基因编码的为一种新型的硫氧还蛋白家族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球石藻病毒(EhV) 硫氧还蛋白(Trx)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饥饿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孔石莼氨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刘静雯 董双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以氮饥饿海藻为材料,采用多瓶法和干扰法相结合的技术,测定两种海藻在不同起始浓度下不同时间间隔内的NH+4吸收率,对不同阶段的吸收率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最大吸收率和半饱和常数均随着吸收时间... 以氮饥饿海藻为材料,采用多瓶法和干扰法相结合的技术,测定两种海藻在不同起始浓度下不同时间间隔内的NH+4吸收率,对不同阶段的吸收率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最大吸收率和半饱和常数均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整个吸收过程中,吸收曲线的初始斜率变化不大,这表明在低浓度下的吸收率不受短时间快吸收的影响而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两种海藻相比,在相应时间内的吸收动力学参数不同,孔石莼的最大吸收率、半饱和常数和初始斜率均大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处于氮饥饿状态的两种海藻对NH+4-N的吸收存在以下3个时相:(1)起始短期的快吸收阶段;(2)内部营养盐浓度控制的吸收阶段;(3)外界营养盐浓度控制的吸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动力学 氮饥饿海藻 吸收率 非线性回归分析 多瓶法 干扰法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孔石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藻华(HAB)的发生、生态学影响和对策 被引量:25
6
作者 潘克厚 姜广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81-786,共6页
论述了有害藻华 (HAB)的含义、成因及其生态学影响 ,总结了目前有害藻华的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今后赤潮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以期为赤潮的研究工作、预警预报和生态学防治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有害藻华 HAB 生态学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铁限制的生理生态学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刘静雯 董双林 +3 位作者 冯丽洁 刘静雯 董双林 冯丽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7-175,共9页
将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铁限制条件下连续培养 6 0天 ,分析海藻体内铁、色素、各种元素 (N、P、C等 )及总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特征、铁限制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光反应系统的影响以及铁限制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对N、P和Fe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将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铁限制条件下连续培养 6 0天 ,分析海藻体内铁、色素、各种元素 (N、P、C等 )及总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特征、铁限制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光反应系统的影响以及铁限制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对N、P和Fe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在铁限制培养 6 0天过程中 (海水中铁的总浓度为 4 5 1nmol/L) ,细基江蓠组织中铁的含量和色素水平均随着铁限制时间的延长极显著地呈现指数下降。组织铁含量仅为对照组的 5 2 6 % ,叶绿素和藻红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 7 9%和 33 8%。在铁限制培养过程中 ,组织中的N∶P比由起始的 2 9 5 3降低到 2 3 6 8,而C∶N比值几乎保持恒定。比生长率与组织中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铁限制使完整组织低温下的荧光发射强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荧光发射峰位蓝移 ,光系统I与光系统II的荧光发射强度之比PSI∶PSII降低。在适度铁限制条件下 (铁限制培养 30天 ) ,细基江蓠对Fe3+的还原和吸收能力都明显增强 ,铁限制海藻铁吸收速率的大小与铁限制的培养过程中以及铁吸收实验过程中介质的氮源种类有关 ,即在以NO- 3 N为惟一氮源进行铁限制培养后 ,在以NH+4 N为氮源的介质中铁的吸收速率远大于在以NO- 3 N为氮源的介质中铁的吸收速率。铁限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细基江蓠对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海藻 氨基酸 生理生态学 铁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微生态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静雯 董双林 +1 位作者 张稚兰 张彦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4,共9页
病毒感染、杀死和裂解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在自然海洋环境中,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浮游植物细胞的损失,其中微藻的自然死亡(即细胞裂解)率是导致微藻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不仅可影响藻类物种的种间演替,... 病毒感染、杀死和裂解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在自然海洋环境中,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浮游植物细胞的损失,其中微藻的自然死亡(即细胞裂解)率是导致微藻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不仅可影响藻类物种的种间演替,也可能会影响种内演替、藻类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可以通过减少宿主种群数量或防止藻类宿主种群数量达到高峰的方式来控制浮游植物动力学指标。因此,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赤潮动力学和感染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宿主范围的发现拓展了我们对微藻种群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本文从病毒-微藻稳定感染系统模型、病毒对微藻种群动力学的调节、病毒介导的微藻死亡、宿主对病毒侵染的防御以及影响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微藻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病毒 浮游植物种群 微生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