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及脂肪来源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的生长、体组成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包括6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以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设计3个脂肪水平(8%、12%和16%)的实验饲料(分别为F8组、F12组、F16组...本实验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及脂肪来源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的生长、体组成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包括6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以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设计3个脂肪水平(8%、12%和16%)的实验饲料(分别为F8组、F12组、F16组和S8组、S12组和S16组)。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3.01±0.01)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到18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采用定量投喂方式进行投喂,养殖周期56 d。研究显示: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上升,饲喂鱼油饲料的鱼体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增高趋势,F16组鱼体生长性能显著优于F8组;而饲料中添加过高剂量豆油(S16组)对鱼体生长有明显抑制现象。饲料中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大菱鲆肝体比和脏体比指数,而鱼体肥满度则受脂肪源影响显著。实验饲料组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无影响,但显著影响鱼体粗脂肪含量,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上升。饲料脂肪来源显著影响大菱鲆肝脏脂肪含量,豆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且豆油组大菱鲆肝脏脂肪含量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提高。进一步检测大菱鲆脂代谢相关基因发现,饲料脂肪水平及来源显著影响大菱鲆肝脏脂肪合成、氧化等基因表达。综上所述,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脂肪水平在12%~16%时鱼体呈现最佳生长性能,饲料中添加过多豆油显著影响鱼体生长及肝脏脂肪代谢。展开更多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膨化处理对其产生的影响。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蛋白质源组成,并添加0.1%的三...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膨化处理对其产生的影响。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蛋白质源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指示剂,将其分别制作成正常颗粒料和膨化颗粒料。将平均体重为(8.98±0.01)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按照不同处理分别投喂相应饲料,喂养2周后采用后肠挤压法收集粪便样品至第6周。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对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2.33%~65.50%、48.97%~85.28%、47.70%~84.14%和44.50%~81.16%。其中,秘鲁红鱼粉的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3种植物蛋白质源(P〈0.05);3种植物蛋白质源中以豆粕中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葵花粕次之,玉米蛋白粉最低;各待测蛋白质源中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经膨化处理后,大菱鲆对4种蛋白质源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得到改善,尤其是3种植物蛋白质源,效果显著(P〈0.05),膨化处理后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4.26%~70.87%、57.20%~85.33%、68.27%~87.09%和49.23%~84.35%。由此得出,膨化处理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展开更多
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精氨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血浆游离氨基酸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设计三组等氮等脂的纯化饲料,在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0%、2%、4%的晶体L-精氨酸,分别命名为L...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精氨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血浆游离氨基酸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设计三组等氮等脂的纯化饲料,在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0%、2%、4%的晶体L-精氨酸,分别命名为LA、MA和HA处理组,用上述3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13.30±0.01)g的大菱鲆幼鱼8周。结果显示,精氨酸不足(LA)和精氨酸过量(MA)都显著降低了鱼体的生长性能(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的添加量提高,血浆游离精氨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精氨酸缺乏还造成了血浆游离蛋氨酸和苏氨酸浓度的下降,而丝氨酸和甘氨酸浓度升高(P<0.05)。此外,精氨酸缺乏造成了肠道褶皱、上皮细胞和微绒毛高度的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精氨酸在大菱鲆的生长、氨基酸代谢和肠道健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开更多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部分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质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60%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小麦粉、豆粕等作为植物蛋白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复合分别替代其...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部分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质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60%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小麦粉、豆粕等作为植物蛋白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复合分别替代其中40%、50%和60%鱼粉,设置了40I、50I和60I3个试验组。选用初始体质量(8.63±0.03)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饲养8周。试验表明:与鱼粉组相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50I和60I鱼粉替代处理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FM组和40I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大菱鲆幼鱼水分、粗蛋白、脂肪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干物质和蛋白的消化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和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与植物蛋白复合后可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40%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存活和体组成,并能保持其肉质。展开更多
文摘本实验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及脂肪来源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的生长、体组成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包括6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以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设计3个脂肪水平(8%、12%和16%)的实验饲料(分别为F8组、F12组、F16组和S8组、S12组和S16组)。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3.01±0.01)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到18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采用定量投喂方式进行投喂,养殖周期56 d。研究显示: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上升,饲喂鱼油饲料的鱼体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增高趋势,F16组鱼体生长性能显著优于F8组;而饲料中添加过高剂量豆油(S16组)对鱼体生长有明显抑制现象。饲料中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大菱鲆肝体比和脏体比指数,而鱼体肥满度则受脂肪源影响显著。实验饲料组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无影响,但显著影响鱼体粗脂肪含量,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上升。饲料脂肪来源显著影响大菱鲆肝脏脂肪含量,豆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且豆油组大菱鲆肝脏脂肪含量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提高。进一步检测大菱鲆脂代谢相关基因发现,饲料脂肪水平及来源显著影响大菱鲆肝脏脂肪合成、氧化等基因表达。综上所述,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脂肪水平在12%~16%时鱼体呈现最佳生长性能,饲料中添加过多豆油显著影响鱼体生长及肝脏脂肪代谢。
文摘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膨化处理对其产生的影响。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蛋白质源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指示剂,将其分别制作成正常颗粒料和膨化颗粒料。将平均体重为(8.98±0.01)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按照不同处理分别投喂相应饲料,喂养2周后采用后肠挤压法收集粪便样品至第6周。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对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2.33%~65.50%、48.97%~85.28%、47.70%~84.14%和44.50%~81.16%。其中,秘鲁红鱼粉的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3种植物蛋白质源(P〈0.05);3种植物蛋白质源中以豆粕中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葵花粕次之,玉米蛋白粉最低;各待测蛋白质源中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经膨化处理后,大菱鲆对4种蛋白质源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得到改善,尤其是3种植物蛋白质源,效果显著(P〈0.05),膨化处理后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4.26%~70.87%、57.20%~85.33%、68.27%~87.09%和49.23%~84.35%。由此得出,膨化处理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文摘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精氨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血浆游离氨基酸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设计三组等氮等脂的纯化饲料,在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0%、2%、4%的晶体L-精氨酸,分别命名为LA、MA和HA处理组,用上述3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13.30±0.01)g的大菱鲆幼鱼8周。结果显示,精氨酸不足(LA)和精氨酸过量(MA)都显著降低了鱼体的生长性能(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的添加量提高,血浆游离精氨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精氨酸缺乏还造成了血浆游离蛋氨酸和苏氨酸浓度的下降,而丝氨酸和甘氨酸浓度升高(P<0.05)。此外,精氨酸缺乏造成了肠道褶皱、上皮细胞和微绒毛高度的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精氨酸在大菱鲆的生长、氨基酸代谢和肠道健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摘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部分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质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60%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小麦粉、豆粕等作为植物蛋白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复合分别替代其中40%、50%和60%鱼粉,设置了40I、50I和60I3个试验组。选用初始体质量(8.63±0.03)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饲养8周。试验表明:与鱼粉组相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50I和60I鱼粉替代处理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FM组和40I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大菱鲆幼鱼水分、粗蛋白、脂肪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干物质和蛋白的消化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和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与植物蛋白复合后可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40%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存活和体组成,并能保持其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