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海洋大气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MAGIS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戈 方朝阳 +4 位作者 乔新 李海涛 张彩云 陈勇 韩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39-843,i002,共6页
在分析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推动力和形式的基础上 ,论述了研究和开发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开发型海洋大气地理信息系统 (MarineandAtmospheric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 ,MAGIS)的意义 ;阐述了MAGIS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作流程以及... 在分析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推动力和形式的基础上 ,论述了研究和开发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开发型海洋大气地理信息系统 (MarineandAtmospheric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 ,MAGIS)的意义 ;阐述了MAGIS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作流程以及总结了系统的特色并展望了系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海洋 大气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高度计数据提取中国海潮汐信息及其在西北太平洋的若干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景 陈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4-230,共7页
基于70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利用j,v潮汐模型和调和分析法提取中国浅海潮汐信息,与TOPEX/ POSEIDON卫星自带的全球潮汐模式CSR3.0和验潮站资料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说明在中国浅海的计算结果优于全球潮汐模式。利用提取的... 基于70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利用j,v潮汐模型和调和分析法提取中国浅海潮汐信息,与TOPEX/ POSEIDON卫星自带的全球潮汐模式CSR3.0和验潮站资料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说明在中国浅海的计算结果优于全球潮汐模式。利用提取的中国海潮汐信息对TOPEX/POSEIDON海面高度异常资料进行了修正,并通过TOPEX/POSEI- DON和ERS-1/2三星融合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质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浅海.通过改善潮汐修正模式,TOPEX/ POSEIDON单星反演的海面高度异常数据质量已经可以达到融合产品的水准。结合卫星海表温度数据,利用时滞相关估计技术,研究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海面高度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Ni(?)o3区域海表温度之间关系.并成功预测1997/1998 El Ni(?)o/La Ni(?)a后的第一次El Ni(?)o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计 潮汐 j v模型 融合数据 海面异常 El Ni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及其传感器(1988—2025) 被引量:4
3
作者 贺明霞 贺双颜 +3 位作者 王云飞 杨倩 唐军武 胡传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1-103,共13页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京小卫星(DMC/BJ-1)、神舟飞船系列(SZ-n)和天宫空间站系列(TG-n)等8个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这些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都提供对海洋的观测,从而构成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按装载的传感器分类,进而给出中国的海色、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海洋观测卫星与国际海洋观测卫星装载的传感器性能作了比较和讨论,指出差距。列出目前在轨运行的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系统38个传感器及其类似的国外卫星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 卫星传感器 海色 海表温度 海面高度 海面风场 合成孔径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CD的机载海洋荧光激光雷达模拟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金家 刘智深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2,共4页
根据国际机载荧光激光雷达系统发展趋势,对基于512通道ICCD的机载海洋荧光激光雷达系统进行了实验室实验模拟和计算,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评估。采用单脉冲能量70μJ的355 nm Nd:YAG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直径100 mm的透镜收集探测距离5 m远... 根据国际机载荧光激光雷达系统发展趋势,对基于512通道ICCD的机载海洋荧光激光雷达系统进行了实验室实验模拟和计算,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评估。采用单脉冲能量70μJ的355 nm Nd:YAG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直径100 mm的透镜收集探测距离5 m远的荧光信号,信号具有较好信噪比。模拟计算表明,对于同样基于ICCD探测的机载海洋激光雷达,采用20 Hz、单脉冲能量80 mJ的激光器和200 mm口径望远镜在150 m探测距离可获得与实验室相当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海洋荧光激光雷达 机载模拟 IC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三维荧光光谱的逐层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鸿羽 张前前 +2 位作者 王修林 刘金涛 张凯临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7-125,共9页
提出活体海洋浮游植物三维荧光光谱逐层分类法,将浮游植物区分为不同的"光谱类别"。选取中国近海常见的26种分属于甲藻、硅藻、黄藻、金藻、隐藻、绿藻、蓝藻的浮游植物,在室温20℃和3个光照条件下培养,在第3,6,9,12,15天测... 提出活体海洋浮游植物三维荧光光谱逐层分类法,将浮游植物区分为不同的"光谱类别"。选取中国近海常见的26种分属于甲藻、硅藻、黄藻、金藻、隐藻、绿藻、蓝藻的浮游植物,在室温20℃和3个光照条件下培养,在第3,6,9,12,15天测其三维荧光光谱。采用主成份分析结合非负最小二乘回归法(NNLSR),以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发射峰680nm所对应的激发光谱作为第一特征谱以区分门类,以EX730谱作为硅藻的逐层分类的第二特征谱,SY350谱作为甲藻的第二特征谱,将实验所用9种硅藻和8种甲藻各划分为3个光谱类别;分析405个浮游植物混合物,门类识别正确率大于94%,光谱类别的识别正确率为75%,该方法可用于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变化的快速宏观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层分类 浮游植物 三维荧光光谱 光谱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海洋激光雷达溢油监测系统高台实验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晓龙 赵朝方 +3 位作者 齐敏珺 马佑军 李志刚 刘智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5-150,共6页
系统介绍多通道海洋激光雷达溢油监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和高台实验,探讨多通道激光雷达探测溢油的可行性;此系统采用355 nm波长的3倍频Nd:YAG激光作为激发源,利用125 m高的实验平台,在白天和夜晚2种环境下进行实验,获得多种目标的雷达信号... 系统介绍多通道海洋激光雷达溢油监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和高台实验,探讨多通道激光雷达探测溢油的可行性;此系统采用355 nm波长的3倍频Nd:YAG激光作为激发源,利用125 m高的实验平台,在白天和夜晚2种环境下进行实验,获得多种目标的雷达信号,并提取不同目标的特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实验证明多通道海洋激光雷达溢油监测系统性能可靠,可以有效地进行溢油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海洋激光雷达 受激荧光 溢油 荧光光谱 拉曼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海洋荧光激光雷达溢油监测系统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朝方 李晓龙 马佑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63-1269,共7页
主要介绍了可用于海上溢油监测的多通道海洋荧光激光雷达系统及实验研究。该激光雷达系统采用Nd:YAG激光器三倍频激光(355 nm)作为探测光源,使用口径为20 cm的卡塞格林望远镜接收海面返回的荧光信号,经光栅光谱仪分光后对380~690 nm... 主要介绍了可用于海上溢油监测的多通道海洋荧光激光雷达系统及实验研究。该激光雷达系统采用Nd:YAG激光器三倍频激光(355 nm)作为探测光源,使用口径为20 cm的卡塞格林望远镜接收海面返回的荧光信号,经光栅光谱仪分光后对380~690 nm范围内的荧光信号进行采集。通过实验室激光诱发油样本的荧光数据分析,研究了不同溢油种类的荧光光谱特征,并给出了区分溢油污染程度的快速分析方法。2009年以来在青岛近海进行多次实验并分析不同的海面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实验结果表明,该雷达系统海面溢油监测性能可靠,能够准确判别溢油种类,并可区分溢油污染程度。最后讨论了雷达探测中存在的噪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海洋荧光激光雷达 溢油 荧光光谱 RAMAN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激光雷达测量海洋光学参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志刚 刘智深 朱林伟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为了拓展海洋光学参数的激光遥感测量手段,借鉴高光谱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对大气散射信号的测量机制,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雷达水下后向散射信号测量海洋固有光学参数的新方法。在原理方面,描述了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利用碘分子吸收滤波器... 为了拓展海洋光学参数的激光遥感测量手段,借鉴高光谱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对大气散射信号的测量机制,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雷达水下后向散射信号测量海洋固有光学参数的新方法。在原理方面,描述了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利用碘分子吸收滤波器实现水分子瑞利散射信号和悬浮物米散射信号的光谱分离测量方法,在结论方面,给出了利用海水激光后向散射信号实现海水悬浮物后向散射系数和海水体消光系数的具体反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海洋光学参数 高光谱分辨率 吸收系数 后向散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测量叶绿素a浓度、悬移质浓度和浅海深度的性能估计 被引量:12
9
作者 贺岩 吴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9-654,共6页
以 1 4 :0 0时离水辐亮度作为背景光强度 ,模拟 35 5 nm激光雷达测量不同深度水层叶绿素 a荧光的信噪比。分析体积衰减系数 c、辐照度衰减系数 k、散射系数 b和透明度盘深度 (SDD)的关系。最后模拟 5 32 nm激光雷达测量悬移质浓度的最... 以 1 4 :0 0时离水辐亮度作为背景光强度 ,模拟 35 5 nm激光雷达测量不同深度水层叶绿素 a荧光的信噪比。分析体积衰减系数 c、辐照度衰减系数 k、散射系数 b和透明度盘深度 (SDD)的关系。最后模拟 5 32 nm激光雷达测量悬移质浓度的最大测量深度和误判率小于 1 0 %时的最大海底探测深度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悬移质 激光雷达 透明度盘深度 海洋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海洋-大气辐射传递计算的光学参数数据库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亭禄 刘智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1-648,共8页
开发和建立了用于海洋 -大气辐射传递计算的光学参数数据库。它包括海中主要成分(纯海水、浮游植物、悬移质、可溶有机物 )的固有光学参数 (光谱吸收系数、光谱散射系数等 )及大气中主要气溶胶的有关光学参数。在这些光学参数中 ,大多... 开发和建立了用于海洋 -大气辐射传递计算的光学参数数据库。它包括海中主要成分(纯海水、浮游植物、悬移质、可溶有机物 )的固有光学参数 (光谱吸收系数、光谱散射系数等 )及大气中主要气溶胶的有关光学参数。在这些光学参数中 ,大多数是来自现场的直接测量 ,一些是间接测量获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参数 气溶胶 数据库 辐射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生海中气泡对海洋光学反射比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倩 贺明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3-156,共4页
风浪破碎是海中气泡的主要成因。先前的研究基于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海中气泡对光散射和海水反射比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利用海洋光学和海面风速现场观测数据,结合Mie散射理论计算和海中光辐射传递数值模拟,研究风浪破碎产生的海中... 风浪破碎是海中气泡的主要成因。先前的研究基于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海中气泡对光散射和海水反射比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利用海洋光学和海面风速现场观测数据,结合Mie散射理论计算和海中光辐射传递数值模拟,研究风浪破碎产生的海中气泡对海水反射比的影响。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光学性质稳定的I类海水中,不同风速下海洋光学反射比的不同主要源于海中气泡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中气泡 反射比 MIE散射 辐射传递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rris在海洋大振幅内孤立波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侃 李恒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9-810,共12页
本文运用基于自适应网格的流体动力学开源软件Gerris,来建立基于Boussinesq近似下的二维不可压缩Euler方程组的数值模型,以模拟不同层化条件下稳定状态的完全非线性大振幅内孤立波。文中比较了完全非线性的用Gerris实现的Euler模型与弱... 本文运用基于自适应网格的流体动力学开源软件Gerris,来建立基于Boussinesq近似下的二维不可压缩Euler方程组的数值模型,以模拟不同层化条件下稳定状态的完全非线性大振幅内孤立波。文中比较了完全非线性的用Gerris实现的Euler模型与弱非线性的KdV理论模型在刻画大振幅内孤立波结构及特征参数上的差异,说明在模拟大振幅内孤立波时,高阶非线性不应忽略。Euler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完全非线性大振幅内孤立波的等密度面半宽度随深度变化,这使得基于KdV方程解析解、利用卫星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提取内孤立波极值间距来反演内波振幅的可行性存疑,需要重新评估。此外,本文用两组实测数据验证了用Gerris实现的Euler模型模拟大振幅内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振幅内孤立波 数值模拟 Euler模型 Gerr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SON-1与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数据在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一致性分析及印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振涛 陈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89-196,共8页
利用JASON-1和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在相互校正阶段的观测资料,对两者在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测得的海面风速、有效波高、后向散射截面、海平面高度等参数进行一致性分析;利用j,v模型及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对中国陆架浅海的JASON-1海... 利用JASON-1和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在相互校正阶段的观测资料,对两者在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测得的海面风速、有效波高、后向散射截面、海平面高度等参数进行一致性分析;利用j,v模型及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对中国陆架浅海的JASON-1海平面高度数据进行浅海潮汐修正,使用验潮站月平均水位资料对修正结果加以印证。结果显示,2颗高度计观测的海洋环境参数具有强相关性,JASON-1具备了完成延续TOPEX/POSEIDON数据集这一使命的条件。但是,2套系统对于同一海洋环境参数的观测还是存在不能忽略的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修正模型。所使用的浅海潮汐修正方法有效地抑制了中国陆架浅海潮波对海平面高度反演的影响,所使用浅海水域的5个验潮站月平均水位资料与JASON-1高度计经过浅海潮汐修正后的海平面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738,标准偏差为0.096m。通过进一步融合JASON-1和TOPEX/POSEIDON在并行飞行期间的海平面高度数据并与验潮站资料比较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提高到0.83,标准偏差为0.06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 海面风速 有效波高 海平面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SAR图像的海洋大气边界层特征参数的反演 被引量:3
14
作者 万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327,共8页
针对中国南海ERS-2/SAR三维对流涡旋图像,分别利用Young的协方差方法和惯性子域方法,反演了对流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海洋大气边界层垂直对流尺度速度、表面浮力通量、Obukhov长度、稳定性校正后的海面风速和海面风速稳定性校正因子。... 针对中国南海ERS-2/SAR三维对流涡旋图像,分别利用Young的协方差方法和惯性子域方法,反演了对流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海洋大气边界层垂直对流尺度速度、表面浮力通量、Obukhov长度、稳定性校正后的海面风速和海面风速稳定性校正因子。结果表明,2种反演方法的结果符合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利用协方差方法和惯性子域方法从卫星SAR图像反演海洋大气边界层参数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层 合成孔径雷达(SAR)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VHRR/SST的西太平洋暖池近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方立新 陈戈 +1 位作者 方朝阳 韩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考虑到热结构和纬度分布 ,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暖池中心和面积计算方法。利用 AVHRR/SST月平均数据 ,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近期 (1 993~ 2 0 0 1年 )的变化特征 :暖池中心移动在经向上是单一的年周期 ,而纬向上存在 3.3(最显著 ) ,1和 0 .5... 考虑到热结构和纬度分布 ,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暖池中心和面积计算方法。利用 AVHRR/SST月平均数据 ,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近期 (1 993~ 2 0 0 1年 )的变化特征 :暖池中心移动在经向上是单一的年周期 ,而纬向上存在 3.3(最显著 ) ,1和 0 .5年 3个周期分量 ;暖池面积和表面强度都有 3个主要的周期分量 ,分别是 3.3,1 ,0 .5年和 1 .5,1 ,0 .67年 ,且都以 1年周期为最显著 ;2者的主频在正常年份大致呈同相关系 ,而在厄尔尼诺 /拉尼娜期间存在位相差 ,甚至反相。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在1 993~ 2 0 0 1年之间的平均周期为 3.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西太平洋暖池 谱分析 厄尔尼诺/拉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特征及机理--以中国典型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35
16
作者 张佑印 马耀峰 +1 位作者 王春 白凯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1期88-92,共5页
在界定我国典型旅游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国6大入境典型旅游区西向扩散特征,分析其存在的深层机理,结果发现,我国西部典型旅游区的入境游客有相当大比例源自于东部典型旅游区的扩散流。而东西部典型旅游区间的关联度和区域旅游资源及... 在界定我国典型旅游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国6大入境典型旅游区西向扩散特征,分析其存在的深层机理,结果发现,我国西部典型旅游区的入境游客有相当大比例源自于东部典型旅游区的扩散流。而东西部典型旅游区间的关联度和区域旅游资源及距离有很大关系。而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机理可以总结为:由推力、拉力、介质力组合而成的一个自组织复杂综合系统。其中源自游客自身的内驱力是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核心动力,而源自旅游地资源的拉力是西向扩散的必要动力,源自旅游通道的摩擦力或助动力是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介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典型旅游区 扩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同时测量大气风和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金涛 陈卫标 刘智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提出一套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 (HSRL)系统 ,用于同时测量大气风和气溶胶的光学性质。该HSRL系统中使用碘分子滤波器分离分子和气溶胶后向散射 ,同时利用双边缘检测技术测量大气风场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文中选用合理的HSRL参数和大气模... 提出一套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 (HSRL)系统 ,用于同时测量大气风和气溶胶的光学性质。该HSRL系统中使用碘分子滤波器分离分子和气溶胶后向散射 ,同时利用双边缘检测技术测量大气风场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文中选用合理的HSRL参数和大气模型数据 ,模拟和分析了HSRL的测量性能。系统夜晚运行时 ,可测量 2 0km以下的大气风速和气溶胶 ,风速误差小于 2ms- 1 ,气溶胶的后向散射系数相对误差小于 30 %。在白天工作时 ,相同误差下的可探测高度为 1 0km。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该HSRL雷达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对天气和气象研究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 大气风 气溶胶 光学性质 模拟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气溶胶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秉义 庄全风 +2 位作者 秦胜光 吴松华 刘金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5-237,共13页
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气溶胶作用的量化分析依赖于气溶胶光学性质及其垂直剖面的精细探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利用窄带光学滤波器,可在光谱上实现对分子散射和气溶胶散射的分离,从而在不需假设气溶胶激光雷... 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气溶胶作用的量化分析依赖于气溶胶光学性质及其垂直剖面的精细探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利用窄带光学滤波器,可在光谱上实现对分子散射和气溶胶散射的分离,从而在不需假设气溶胶激光雷达比的情况下,独立获取气溶胶消光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文中基于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技术,开展气溶胶分类方法研究。根据已有的气溶胶分类研究结果,给出基于气溶胶光学参数的分类方法,并建立气溶胶分类查找表。利用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于2015年春季在青岛地区测量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和退偏振比,参照建立的气溶胶分类查找表,实现了对气溶胶的分类识别,并用HYSPLIT轨迹模式、NAAPS气溶胶模式进行了印证。个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气溶胶类型的正确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 气溶胶分类 消光系数 激光雷达比 退偏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19
作者 华灯鑫 宋小全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3期21-27,共7页
激光雷达作为近年快速发展的新型光波主动式遥感技术,由于具有高精度及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测特性,已经在大气及海洋环境探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大气环境监测激光雷达,气象观测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作为近年快速发展的新型光波主动式遥感技术,由于具有高精度及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测特性,已经在大气及海洋环境探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大气环境监测激光雷达,气象观测激光雷达及空间激光雷达的测量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介绍国内外相关激光雷达的系统特色及其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大气环境 气象参数 遥感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运动物体产生内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建军 杜涛 +2 位作者 黄韦艮 曾侃 贺明霞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5-646,共12页
水下运动物体产生内波是内波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依据水下运动物体对周围层化流体扰动方式的不同,将水下运动物体产生的内波分为两类:Lee波和尾流内波。文章首先在综合Lee波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对Lee波的... 水下运动物体产生内波是内波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依据水下运动物体对周围层化流体扰动方式的不同,将水下运动物体产生的内波分为两类:Lee波和尾流内波。文章首先在综合Lee波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对Lee波的理论、实验和数值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通过这三种手段对Lee波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对尾流塌陷内波和尾流随机内波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最后,提出在推进水下运动物体产生内波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和相应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运动物体 Lee波 尾流塌陷内波 尾流随机内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