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的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戈 杨杰 +1 位作者 张本涛 马纯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117,共8页
卫星遥感技术因其在海洋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成为各国海洋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已实施的卫星计划为切入点,阐明了海洋科学卫星对海洋科学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指出海洋遥感已进入科学卫星时代。针对当前海洋亚中尺度和近温跃层遥... 卫星遥感技术因其在海洋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成为各国海洋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已实施的卫星计划为切入点,阐明了海洋科学卫星对海洋科学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指出海洋遥感已进入科学卫星时代。针对当前海洋亚中尺度和近温跃层遥感观测的科学前沿需求,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正在实施的新一代科学卫星计划。重点围绕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的两大代表性载荷——干涉成像高度计和海洋激光雷达,回顾了测高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展望了这两大载荷在亚中尺度海洋学、海洋跃层动力学和大数据海洋学领域的未来潜在应用,对中国海洋科学卫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卫星 干涉成像高度计 海洋激光雷达 三维遥感 “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CALIOP卫星遥感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海洋初级生产力相关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一凡 陈文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86,共11页
利用2003~2014年的MODIS和2009~2014年的CALIOP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32°N^42°N,112°E^121°E)气溶胶光学厚度和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40°N^50°N,150°E^180°E)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 利用2003~2014年的MODIS和2009~2014年的CALIOP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32°N^42°N,112°E^121°E)气溶胶光学厚度和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40°N^50°N,150°E^180°E)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并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年季周期性,在每年的6、7月达到峰值;西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同样具有年季周期性,在每年的8、9月达到峰值;从华北地区到西北太平洋,在5、6月可以发现比较明显的气溶胶传输通道,高空风场也与之对应;通过对长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时滞相关性分析,发现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滞后其1~2个月的西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有较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0.8(通过a=0.05的显著性检验)之间.但其中存在滞后时间短相关系数低的海域,可能是受到洋流输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海洋初级生产力 MODIS CALIOP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激光雷达观测东中国海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任文核 宋小全 王芳涵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1-86,共6页
基于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三个海域的主要气溶胶构成都是清洁海洋型、沙尘型和污染大陆型三种类型气溶胶,三者百分比之... 基于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三个海域的主要气溶胶构成都是清洁海洋型、沙尘型和污染大陆型三种类型气溶胶,三者百分比之和均达到目标海域气溶胶成分的90%,而具体占比最大、起主导作用的气溶胶类型在不同海域并不相同;(2)三个海域随着高度升高气溶胶整体均为指数衰减趋势,其中4 km高度以下各气溶胶类型变化显著,4 km以上区域均只剩下沙尘型、污染沙尘型和煤烟型的气溶胶存在;(3)几乎所有气溶胶类型都会随着月份和季节上的更替变化而变化,春季各海域都是沙尘型气溶胶占比最大,夏季清洁海洋型气溶胶影响最明显,秋季和冬季期间东海地区以清洁海洋型气溶胶为主,而渤海和黄海均是沙尘型气溶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CALIPSO 气溶胶类型 东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绿光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全球探测深度估算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秉义 李瑞琦 +1 位作者 杨倩 孔晓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为了评估和分析激光雷达探测全球海洋光学参数的性能,根据激光雷达方程和给定的激光雷达参数,使用MODIS Level 3全球年平均的海水吸收系数a(λ)和后向散射系数bb(λ)数据作为海水光学参数的参考值,对蓝绿光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在全球海洋... 为了评估和分析激光雷达探测全球海洋光学参数的性能,根据激光雷达方程和给定的激光雷达参数,使用MODIS Level 3全球年平均的海水吸收系数a(λ)和后向散射系数bb(λ)数据作为海水光学参数的参考值,对蓝绿光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在全球海洋的探测深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探测深度的分布主要依赖于探测波长和水体光学性质,清洁大洋水的最优探测波长在460 nm左右,白天和夜间的最大探测深度分别为~110 m和~120 m;沿岸浑浊水的最优探测波长多在500 nm以上,最大探测深度只能达到20 m或更浅。探测波长为470~480 nm时,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在全球范围内的平均探测能力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激光雷达 卫星遥感 探测深度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叶绿素剖面探测能力估算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培志 刘秉义 +1 位作者 孔晓娟 杨倩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119,共9页
为了评估和分析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探测全球海洋光学参数的性能,依据激光雷达方程和蒙特卡罗模型结果模拟计算激光传输信号,开发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仿真模拟系统。仿真模拟系统由正向模拟、数据反演与误差分析三部分组成,能够模拟激光发... 为了评估和分析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探测全球海洋光学参数的性能,依据激光雷达方程和蒙特卡罗模型结果模拟计算激光传输信号,开发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仿真模拟系统。仿真模拟系统由正向模拟、数据反演与误差分析三部分组成,能够模拟激光发射、传输和探测的全过程。根据给定的激光雷达参数,模拟了443 nm、486.1 nm和532 nm波长在地中海、印度洋、南大洋与太平洋四个典型海区的探测信号。研究结果表明,443 nm和486 nm波长的探测深度在各个海区均比较接近,并且均比532 nm更深。在给定的激光雷达参数情况下,486.1 nm波长在太平洋和南大洋的探测深度分别为120 m和70 m,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探测深度均为约100 m。叶绿素a浓度在以上海区的探测深度分别约为80 m、50 m和7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 仿真模拟系统 叶绿素A 探测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海表皮温红外辐射测量系统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凯临 杨铭伦 +1 位作者 曲利芹 管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162,共6页
海表温度是重要的环境特征指标。为了实时高精度测量海表皮温,中国海洋大学研制了一台海表测温辐射测量系统(The First Infrared Radiometer for measurements of Skin SST made b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FIRST,简称FIRST系统)... 海表温度是重要的环境特征指标。为了实时高精度测量海表皮温,中国海洋大学研制了一台海表测温辐射测量系统(The First Infrared Radiometer for measurements of Skin SST made b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FIRST,简称FIRST系统)。FIRST系统使用热释电辐射传感器,测量海表、天空和内部标准黑体的辐射量,对测量的海表辐射进行实时校正,得到精确的海表辐射值,通过反演计算,得到高精度海表皮温。FIRST系统内部使用了可溯源的测温仪,可测量标准黑体温度,该系统采用了自容式设计,测温精度高且部署容易。FIRST系统参加了2016年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NPL进行的联合观测实验,在实验室测量了标准黑体,在室外湖面进行了实测,测量结果优于33mK,测量准确度位列各参测仪器的第二名。实验结果表明,FIRST系统具有较好的测量精度,可用于海表皮温的高精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辐射 海表皮温 海表测温辐射测量系统 实时校正 黑体 船载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吸收光谱测量方法比较—定量滤膜技术和现场测量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亭禄 徐青娜 +2 位作者 陈树果 邱国强 胡连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4-169,共6页
本文对水体吸收光谱的2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这2种方法分别为基于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滤膜技术和吸收衰减仪的现场测量方法。为了检验和比较这2种测量方法的不同,同时对两类不同类型水体的吸收系数进行了测量。其中一类水体为实验室培养... 本文对水体吸收光谱的2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这2种方法分别为基于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滤膜技术和吸收衰减仪的现场测量方法。为了检验和比较这2种测量方法的不同,同时对两类不同类型水体的吸收系数进行了测量。其中一类水体为实验室培养的单种藻类水体,共有36个样本,包括4大类,分属16个种;另一类水体为黄海水域的水体,包括49个站位数据,基本覆盖了南黄海水域,440 nm的吸收系数在0.05~2.0 m-1之间。结果表明,不同波段实验室培养的单种藻类水体两者测量吸收系数的相关系数平方在0.96~0.98之间,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4%~16%之间;对于黄海水体的测量,相关系数的平方在0.90~0.94之间,相对均方根误差在14%~27%之间。2种测量方法对这两类水体吸收系数的测量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其中实验室培养的单种藻类水体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好于黄海水体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吸收系数 定量滤膜技术 现场水体吸收衰减测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振动的多普勒激光雷达遥测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石家祥 宋小全 +3 位作者 吴松华 戚一麟 陈清源 张凯临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80-2191,共12页
为了实现对风力发电机振动的遥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风力发电机状态监测方式。利用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风力发电机的低频振动,并对遥测方法、测振频谱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试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分为风力发电机实测试验和固定... 为了实现对风力发电机振动的遥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风力发电机状态监测方式。利用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风力发电机的低频振动,并对遥测方法、测振频谱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试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分为风力发电机实测试验和固定目标实测试验两部分首先在距离风力发电机约675 m使用多普勒激光雷达对其塔筒顶部进行扫描,记录频谱数据,利用基于离散频谱校正技术的测振频谱数据处理方法,提取风力发电机的振动状态参数;然后进行固定目标实测试验,使用相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对激光雷达的实际误差进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对风力发电机频率为0~2.5 Hz、振动速度为0.1~3 m/s的低频振动探测效果明显,具备探测风力发电机低频振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激光雷达 风力发电机 低频振动 遥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地图无线终端实时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9
作者 崔方方 房经宝 +2 位作者 张小垒 齐永阳 陈戈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24,共4页
GPS实时定位系统在实际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基于WebGIS的实时定位系统则更是应用的需求热点。通过有效集成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和WebGIS技术等,实现对空间目标准确快捷的定位、跟踪和调派,并利... GPS实时定位系统在实际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基于WebGIS的实时定位系统则更是应用的需求热点。通过有效集成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和WebGIS技术等,实现对空间目标准确快捷的定位、跟踪和调派,并利用B/S架构实现监控系统网络化,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WebGIS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GPS GSM PDU 实时定位 AT指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观测的呼伦贝尔一次沙尘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峰 徐曼 +4 位作者 谷雨 周兴军 田永莉 马丽 李荣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基于测风激光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以及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分析了发生在呼伦贝尔的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本次沙尘起始时南风突增,风向转西南偏南风... 基于测风激光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以及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分析了发生在呼伦贝尔的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本次沙尘起始时南风突增,风向转西南偏南风后风速降低,传输减弱,当风向转西风时,沙尘传输增强,在西风降低后沙尘传输结束。沙尘传输期间,湍流运动偏弱,混合层高度抬升受限。借助机器学习分粒径计算发现,沙尘前期传输以粗颗粒为主,后期粗、细颗粒物均有明显增长。不同传输时期粒径的不同,暗示沙尘的源可能发生变化,后向轨迹揭示沙尘传输前期来自蒙古国西北部,经过我国锡林郭勒后北上到达呼伦贝尔;而后期沙尘是从俄罗斯南部直接进入呼伦贝尔。最后研究发现,沙尘前至起始时刻,总传输通量对沙尘的响应早于地面颗粒物浓度变化,且沙尘期间总传输通量值显著高于沙尘前和沙尘后。因此,总传输通量变化以及阈值设定可为沙尘预警的新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过程 测风激光雷达 机器学习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天气条件下蓝绿激光下行跨介质传输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聪 袁瑞蔓 +4 位作者 高洪 张亭禄 孙博 陈特 曹桂兴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4-48,共15页
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分析了三种典型天气条件(晴天、层云和卷云)下激光在大气-海气界面-水体中的下行传输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经过大气传输到达海面的激光角分布明显不同,晴天时角分布发散很小,层云条件下发散严重,卷云条... 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分析了三种典型天气条件(晴天、层云和卷云)下激光在大气-海气界面-水体中的下行传输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经过大气传输到达海面的激光角分布明显不同,晴天时角分布发散很小,层云条件下发散严重,卷云条件下发散明显;晴天与层云条件下到达海面的光斑尺寸接近,而卷云条件下光斑大15%左右。不同天气条件下,激光经过大气、海气界面后角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晴天时海面使激光角分布发散变大,且随风速的增加发散呈变大的趋势;层云条件下海面使角分布发散变小,且随风速的增加发散呈变小的趋势;卷云条件下激光角分布变化复杂。不同天气条件下,激光经过大气、海气界面、水体后,既有相同特征又有不同之处。当水较浅时,三种天气条件下角分布表现出不同特征,水较深时角分布趋于一致;晴天和层云条件下的光斑尺寸基本不随水深变化,卷云条件下随深度增加明显减小。不同天气条件下光斑中心能量随深度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晴天时平均变化率约为−0.410 dB/m,层云和卷云条件下分别为−0.426 dB/m和−0.413 dB/m。研究结果可为蓝绿激光跨介质通信链路预算、系统设计及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通信 信道传输特性 蒙特卡洛 天气影响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三波束反演方法与实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小全 王芳涵 +4 位作者 尹嘉萍 王希涛 刘晓英 任文核 吴松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6-144,共9页
为研究激光测风技术中五波束和三波束风廓线反演方法的异同,采用波长1.5μm的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进行风场测量。利用三波束风廓线反演法对13 d的多普勒激光雷达观测数据进行计算,设定信噪比和数据获取率门限... 为研究激光测风技术中五波束和三波束风廓线反演方法的异同,采用波长1.5μm的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进行风场测量。利用三波束风廓线反演法对13 d的多普勒激光雷达观测数据进行计算,设定信噪比和数据获取率门限阈值,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将计算结果与五波束风廓线反演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与五波束风廓线反演法相比,三波束风廓线反演法仅用三个方向的径向数据反演风廓线,可缩短观测时间跨度,从而提高数据刷新率,在气流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获取更多的风场特征参数。比对结果表明,两种风廓线反演法的计算结果在不同高度上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90 m测量高度处的风速决定系数为0.9825,风向决定系数为0.9769;随着湍流强度增大,两种风廓线反演法之间的差异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 三波束方法 风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黄海声学实验-声传播起伏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宁 张海青 +3 位作者 高大治 王好忠 高伟 刘进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9-1036,共8页
2005年夏末、秋初在黄海南部进行一次多家联合海洋声学实验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浅海内波(线形、非线性)及其海洋温度峰面对远距离声传播的起伏效应及其声学方法监测海洋新方法研究。文章综述这几年实验数据处理的一些结果。
关键词 声学 浅海内波 海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环境下瓶鼻海豚、白鲸、伪虎鲸click脉冲信号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赫 高大治 +1 位作者 林建恒 迟静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1,共8页
通过实地采样采集到的瓶鼻海豚、白鲸、伪虎鲸的click脉冲信号数据,对所采集信号分别从时域、频域、时频特性以及距离分辨力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海洋哺乳类动物均通过不断发射click脉冲串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在这过... 通过实地采样采集到的瓶鼻海豚、白鲸、伪虎鲸的click脉冲信号数据,对所采集信号分别从时域、频域、时频特性以及距离分辨力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海洋哺乳类动物均通过不断发射click脉冲串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在这过程中可以调节脉冲间隔或信号波形,其中伪虎鲸一部分click脉冲信号的频谱具有双峰的特殊性质。通过对这三种海洋哺乳动物click脉冲信号模糊函数的分析,发现瓶鼻海豚与白鲸的距离分辨力可以达到毫米量级,伪虎鲸相对较差,但也可以达到厘米量级。而随着频谱双峰信号的出现,伪虎鲸click脉冲信号的距离分辨力有明显提高,也达到了毫米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哺乳动物 click脉冲信号 模糊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3C/VIRR西北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精度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航 王素娟 +1 位作者 刘铭坤 管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1-159,共9页
本文对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C星(Fengyun-3C,FY-3C)上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sible and Infra-Red Radiometer,VIRR)测得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数据精度进行了评估,该评估结果可为风云卫星遥感资料的使用提供参考。将... 本文对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C星(Fengyun-3C,FY-3C)上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sible and Infra-Red Radiometer,VIRR)测得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数据精度进行了评估,该评估结果可为风云卫星遥感资料的使用提供参考。将FY-3C/VIRR Level-2(二级数据)海表温度数据与实测浮标海表温度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匹配的时间窗口为1 h,空间窗口为0.01°,分别对FY-3C/VIRR全样本和质量等级为优的海表温度数据进行评估。FY-3C/VIRR全样本海表温度数据白天平均偏差为-0.12℃(FY-3C/VIRR海表温度减去实测海表温度),标准偏差为0.79℃;夜晚平均偏差为0.03℃,标准偏差为0.76℃。FY-3C/VIRR最优样本海表温度数据白天平均偏差为-0.01℃,标准偏差为0.64℃;夜晚平均偏差为0.16℃,标准偏差为0.58℃。针对部分云漏检及温度梯度大区域卫星与实测海表温度空间不匹配的问题,对匹配点周围3×3网格的有效海表温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FY-3C/VIRR海表温度数据在质量为优、且匹配点周围3×3网格数据的局部标准偏差在阈值为0.3℃时,白天匹配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03℃,标准偏差为0.51℃;夜晚匹配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23℃,标准偏差为0.55℃。结果表明FY-3C/VIRR测得的海表温度数据精度较高,可用于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C/VIRR 浮标 海表温度 精度 质量控制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重力波对黄海海雾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美琪 张苏平 戴光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8,共12页
2014年5月17—18日“东方红2号”科考船在黄海捕捉到一次海雾过程中的重力波活动迹象。本文利用船测、卫星云图和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模式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下嵌套的大涡模式(LES,Large-E... 2014年5月17—18日“东方红2号”科考船在黄海捕捉到一次海雾过程中的重力波活动迹象。本文利用船测、卫星云图和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模式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下嵌套的大涡模式(LES,Large-Eddy Simulations)模拟,对此次海雾进行研究,分析重力波在海雾生成和发展阶段的作用。分析表明:(1)此次海雾过程中船载激光测风雷达测得的重力波波长800~1000 m,周期6~8 min,位相向东北方向传播,相速约2 m/s;船载自动气象站和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记录的能见度、温度和垂直速度等存在周期为5~8 min的规律振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显示的海雾云图上呈现了与重力波有关的滚轴状特征。(2)垂直速度振幅增大,伴随降温、增湿,在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气层中,增强的湍流混合作用使混合层空气达到过饱和并发生凝结,液态水含量增大,在长波辐射冷却机制共同作用下,海雾生成并发展。(3)基于WRF模式下嵌套LES模式,较为准确地重现了海雾过程中出现的重力波特征,模式结果验证了重力波对海雾的发生起到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重力波 湍流混合 激光雷达 WRF模式 LES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星载激光雷达研究云层垂直结构及其分布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书晓 吴东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云的垂直结构(CVS)是云的重要特征量,在大气模式研究中有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用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2007~2010年间Level 2 Version3的云数据对中国海域及其周边海域云的垂直结构及其分布随年度和区域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 云的垂直结构(CVS)是云的重要特征量,在大气模式研究中有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用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2007~2010年间Level 2 Version3的云数据对中国海域及其周边海域云的垂直结构及其分布随年度和区域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层数不同的云在研究区域内发生的概率(COF)差别较大,云顶海拔高度(LTA)不同的云沿纬度方向的分布差异明显,LTA在10~20 km的云出现的概率较高而且大多出现于靠近赤道区域。由于有些云CALIPSO信号不能穿透,可能使云层数以及云顶高度的统计结果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星载激光雷达 云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07—2018年Argo数据分析全球混合层和障碍层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瑶 吴松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3-132,共10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上层海洋中混合层和障碍层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基于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海洋观测网2007—2018年的温盐数据,使用差值法计算了全球海洋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和障碍层厚度(Ba... 为了进一步认识上层海洋中混合层和障碍层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基于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海洋观测网2007—2018年的温盐数据,使用差值法计算了全球海洋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和障碍层厚度(Barrier layer thickness,BLT),讨论了二者的月均值、季节均值和年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全球海洋的混合层普遍在夏季浅、在冬季深,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显著。北半球混合层变化幅度较大,大西洋混合层比同纬度的太平洋深;赤道海区混合层较浅;南半球混合层呈纬向带状分布,60°S附近大洋海域存在显著的深混合层带,南极大陆与该深混合层带之间的海域混合层常年较浅。全球障碍层呈“哑铃状”分布,两半球的高纬度海区是障碍层高发区,障碍层不仅厚且持续时间长,以半年为周期变化,南大洋60°S附近海域显著的厚障碍层带随季节变化;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长期存在障碍层,障碍层冬厚夏薄,且厚度大部分不超过4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 混合层深度 障碍层厚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东印度洋Suomi-NPP/VIIRS海表温度印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凝慧 管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5-122,共8页
本文利用现场测量数据对Suomi-NPP/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进行印证,研究区域为80°E—118°E,10°S—23°N,时间范围为2015年5月—2018年12月,... 本文利用现场测量数据对Suomi-NPP/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进行印证,研究区域为80°E—118°E,10°S—23°N,时间范围为2015年5月—2018年12月,两者匹配的时间窗口为1 h,空间窗口是0.02°。印证结果显示,SST偏差位于±0.5℃范围内占比75%,位于±1℃范围内占比92%,白天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差分别为0.07和0.69℃,晚上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差分别为-0.04和0.45℃;2015年的平均偏差为-0.07℃,标准差为0.46℃,白天和晚上的匹配点数量分别为3351和4613;2016年平均偏差为0.00℃,标准差为0.61℃,白天和晚上的匹配点数量分别为3189和3911;2017年平均偏差为0.08℃,标准差为0.63℃,白天和晚上的匹配点数量分别为2191和2401;2018年平均偏差为0.08℃,标准差为0.57℃,白天和晚上的匹配点数量分别为1690和2747。通过印证结果对误差的来源和分布进行了探究,VIIRS晚上的数据质量优于白天,2015和2016年的匹配点集中在西太平洋南部和印度洋北部,2017和2018年的匹配点的集中在西太平洋南部,SST偏差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测量数据 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 印证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激光雷达测量水体光学参数的仿真模拟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孔晓娟 刘秉义 +1 位作者 杨倩 李忠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80,共8页
激光雷达能够高效获取海洋光学特性的垂直剖面信息,是海洋光学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基于Gordon(1982)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水体光学参数模型,研究了船载激光雷达在水中的传输过程和水中光场分布。特别研究考虑了接... 激光雷达能够高效获取海洋光学特性的垂直剖面信息,是海洋光学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基于Gordon(1982)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水体光学参数模型,研究了船载激光雷达在水中的传输过程和水中光场分布。特别研究考虑了接收视场角和望远镜半径等参数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的模拟系统。在激光雷达的传输等效为太阳光传输后,该模拟系统与常用的HydroLight的模拟进行了比对印证并获得了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得到的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分析了不同激光雷达测量模式及典型水体条件下激光雷达消光系数α和海水光学参数之间的关系。船载激光雷达结果表明,在窄接收视场角情况下,激光雷达消光系数α趋向于水体光束衰减系数c;在宽接收视场角情况下,α趋近于水体的向下辐照度漫射衰减系数K_d。相比机载观测,船载观测的α趋近K_d的速度变缓。在垂直分层水体中,激光雷达在下层水体中测量的α值会向上层水体的α值偏移。该结果为研究海洋激光雷达测量参数与海洋光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激光雷达 蒙特卡罗模拟 激光雷达消光系数 垂直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