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美白对虾多密度高通量液相分型技术芯片设计与评估
1
作者 刘名扬 刘平平 +5 位作者 曾启繁 徐振媛 杨志辉 王师 胡景杰 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针对南美白对虾育种研究中开展大规模全基因组重测序成本非常昂贵的问题,本研究对来自两个人工选择品种和四个市场领先公司的共180只南美白对虾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标记... 针对南美白对虾育种研究中开展大规模全基因组重测序成本非常昂贵的问题,本研究对来自两个人工选择品种和四个市场领先公司的共180只南美白对虾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标记开发,并设计了12k、46k和92k三种密度规格的高通量液相分型技术芯片。对三款芯片性能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三款芯片分别覆盖了11618、20055和20056个基因,基因覆盖度分别为43.50%、75.08%和75.09%;位于基因区位点分别为11618、35071和65138,占芯片总位点93.15%、76.24%和70.80%。次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分别为0.27±0.11、0.34±0.12和0.27±0.12。三款芯片的位点在染色体上均匀分布,其中51.11%、76.63%和93.87%的位点平均间距范围为1~50 kB,均覆盖了MAPK、mTOR、Wnt和NOD-like受体等多个参与生长免疫功能的信号通路。本研究为南美白对虾HD-Marker体系建立提供了基础,从而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种质资源评估、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AWS)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高通量液相分型技术 靶向分型 基因组选择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幼鱼期肌肉生长发育规律探究
2
作者 孙丽莹 刘晓彤 +3 位作者 孙敏敏 王娜 齐洁 贺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2,共8页
鱼类肌肉生长的调控机制因种类而异,大型鱼类可通过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实现肌肉的无限生长模式。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作为快速生长的大型经济鱼类,其肌肉生长的研究尚显不足。为了探究其肌肉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运用石蜡切片... 鱼类肌肉生长的调控机制因种类而异,大型鱼类可通过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实现肌肉的无限生长模式。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作为快速生长的大型经济鱼类,其肌肉生长的研究尚显不足。为了探究其肌肉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运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对其幼鱼时期的肌肉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详细统计了其肌纤维的性状,包括肌纤维数目、直径和面积。卵形鲳鲹幼鱼在25~28℃条件下,受精后20~50 d内的研究结果显示:体长由(0.78±0.17)cm显著增加到(2.98±0.25)cm(P<0.0001);体宽由(0.26±0.05)cm增加到(1.04±0.08)cm(P<0.0001);体质量由0.015 g增加到(0.53±0.10)g(P<0.0001);特别是在受精后30~40 d,经历了一个快速生长期。对卵形鲳鲹幼鱼各时期肌纤维统计结果显示,肌纤维数量和直径的显著增加以及面积的扩大,这表明肥大生长是卵形鲳鲹幼鱼肌肉增长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伴随着肌纤维的增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期内,卵形鲳鲹快速生长组的肌纤维数目和肌纤维总面积都要显著大于慢速生长组,这表明肌纤维增生和肥大的发生共同决定了同一时期幼鱼肌肉生长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大型经济鱼类肌肉生长机制的理解,而且为提高大型经济鱼类的肌肉产量提供了潜在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幼鱼 肌肉生长 肌纤维增生 肌纤维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氏平鲉Myomaker通过调控成肌细胞融合促进肌肉肥大生长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倩文 黄可佳 +1 位作者 张全启 贺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为探究Myomaker在硬骨鱼肌肉生长过程中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肌肉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为研究对象,证明Myomaker在其肌肉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氏平鲉myomaker基因全长5386 bp,编码序列长870 bp,编码289... 为探究Myomaker在硬骨鱼肌肉生长过程中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肌肉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为研究对象,证明Myomaker在其肌肉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氏平鲉myomaker基因全长5386 bp,编码序列长870 bp,编码289个氨基酸。胚胎整体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myomaker的表达始于体节期,信号主要集中在体节位置,而在孵化前期和仔鱼期信号主要集中在头部和躯干前部。用myomaker过表达质粒投喂仔鱼30 d后,myomaker表达量显著升高,且过表达组小面积肌纤维(500~1000μm^(2))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而大面积肌纤维(>1000μm^(2))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之后停止投喂myomaker过表达质粒,继续培养90 d,过表达组大面积肌纤维(>5000μm^(2))占比仍大于对照组,这说明Myomaker在促进许氏平鲉肌肉肥大生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体外细胞实验证明许氏平鲉Myomaker可以促进小鼠C2C12成肌细胞发生融合,这说明Myomaker促进许氏平鲉肌纤维面积增大可能是通过调控成肌细胞融合实现的。本研究结果丰富了Myomaker调控非模式动物肌肉生长发育的资料,为进一步加深对大体型硬骨鱼类肌肉无限生长调控分子机理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myomaker基因 肌纤维肥大生长 成肌细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纹钱蝶鱼源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尚忠 唐磊 +3 位作者 王连慧 黄海 茅云翔 莫照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0,共13页
为探究养殖的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病害频发的原因,建立有效的病害防控方法,对暴发于海南养殖场的多纹钱蝶鱼病害开展调查并进行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分离到2株病原菌LSSM和DFSM,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 为探究养殖的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病害频发的原因,建立有效的病害防控方法,对暴发于海南养殖场的多纹钱蝶鱼病害开展调查并进行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分离到2株病原菌LSSM和DFSM,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病原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将这2株菌与实验室收集保藏的2株鱼源海豚链球菌(菌株GXTO和GXAS)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制备了灭活疫苗并评价了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表明:4株海豚链球菌鉴定为血清Ⅰ型。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四环素等2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丁胺卡那耐药,其中海南株LSSM、DFSM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抗生素耐药,广西株GXTO和GXAS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DFSM、GXTO和LSSM对多纹钱蝶鱼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7.20×10^(2)、2.72×10^(3)和3.40×10^(6) CFU/尾,GXAS未显示毒力。分别制备3株毒株(DFSM、GXTO和LSSM)的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多纹钱蝶鱼,各组免疫鱼在同源菌株攻毒后,获得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4.6%~85.7%、69.2%~71.4%和33.3%~40.0%;此外,DFSM免疫鱼在异源毒株LSSM和GXTO攻毒后,获得的交叉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6.7%和100%。本研究确定了海豚链球菌是海南养殖的多纹钱蝶鱼病害频发的病原,使用DFSM株制备的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多纹钱蝶鱼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纹钱蝶鱼 海豚链球菌 灭活疫苗 分离鉴定 半数致死量 相对存活率 交叉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枝白化特征及其附生菌群多样性分析
5
作者 马艺丹 唐磊 +4 位作者 王一帆 张帅 王振东 茅云翔 莫照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2,共11页
2021-2022年,海南昌江养殖的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白化现象频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为探究白化琼枝的特征和附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状态琼枝的形态差异;测定了色素含量、光合生理、生理生... 2021-2022年,海南昌江养殖的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白化现象频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为探究白化琼枝的特征和附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状态琼枝的形态差异;测定了色素含量、光合生理、生理生化等指标;分离、鉴定了不同状态琼枝表面的可培养附生细菌,同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健康琼枝(BgR)和白化琼枝(BgW)表面附生细菌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菌群群落结构组成。研究显示,白化琼枝藻体的皮层组织结构遭到破坏,色素含量、最大光合效率(QY_max)显著降低,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显著降低(p<0.05);BgW的可培养附生细菌数量(2.76×10^(7) cfu/g)显著高于BgR(3.3×10^(4) cfu/g),BgR中可培养附生细菌优势菌为鲁杰氏菌属(Ruegeria),BgW中为Yoonia属;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两组样品附生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但BgW的Ace、Chao、Simpson指数均有所升高,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BgR和BgW表面附生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比对注释结果共识别出253个OTU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琼脂小杆菌属(Agaribacterium)、Hirschia属、Mesoflavibacter属和Aquimarina属是BgR和BgW之间相对丰度差异最显著的细菌类群(p<0.001);BgR的优势菌群为无色杆菌属,BgW的优势菌群为琼脂小杆菌属。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白化琼枝的特征及表面附生菌群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究琼枝白化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 白化 附生细菌 多样性 生理生化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源海豚链球菌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6
作者 李姿懿 孙敏敏 +5 位作者 王义芬 王茁宇 牛晶晶 宋建强 贺艳 齐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快速分析组织样本中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载量,本研究选取海豚链球菌特异性基因SimA作为目的基因,建立了海豚链球菌的实时荧光绝对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值为1.93×10^(2)拷贝数/μL,在1.93×10^(2)~1.93... 为快速分析组织样本中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载量,本研究选取海豚链球菌特异性基因SimA作为目的基因,建立了海豚链球菌的实时荧光绝对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值为1.93×10^(2)拷贝数/μL,在1.93×10^(2)~1.93×10^(9)拷贝数/μL间有良好的区分度,同时重复实验的变异系数低于1%,具有较高的重现性。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海豚链球菌,与坎氏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等10种病原菌不发生交叉反应。用建立的绝对定量方法检测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浸泡感染海豚链球菌后组织菌体的载量,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肝、脾、心、肾、脑、鳃、肠等组织的海豚链球菌载量呈上升趋势。但组织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感染后的12~24 h,脑为菌体载量最高的组织,肠为菌体载量最低的组织;在感染后的48~72 h,肾为菌体载量最高的组织,鳃为菌体载量最低的组织。由此推断,浸泡感染的海豚链球菌对卵形鲳鲹的脑、肾组织嗜性最强,对脾、肝、心、肠和鳃组织嗜性相对较弱。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海豚链球菌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海豚链球菌感染卵形鲳鲹的动态监测,为防治海豚链球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链球菌 卵形鲳鲹 绝对定量 检测 组织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TAK1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免疫功能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恒顺 司瑜 +5 位作者 王宣刚 曲江波 王志刚 刘金相 张全启 于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2-165,共14页
为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基因(TAK1)在硬骨鱼先天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已建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转录组数据库,对牙鲆TAK1基因(PoTAK1)进行了克隆及验证。研究显示,其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728 bp,编码57... 为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基因(TAK1)在硬骨鱼先天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已建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转录组数据库,对牙鲆TAK1基因(PoTAK1)进行了克隆及验证。研究显示,其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728 bp,编码57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Mw)约为64.33 kDa,理论等电点(pI)为6.66,编码的蛋白在N端具有一个S_TKc结构域,在C端具有一个卷曲螺旋区域(Coiled coil region)。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TAK1基因在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oTAK1在肝脏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体内攻毒实验表明,被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感染后,PoTAK1在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体外免疫刺激实验表明,Poly I:C、TNF-α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刺激后,在各时间点牙鲆鳃细胞系中PoTAK1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亚细胞定位显示,PoTAK1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证明,PoTAK1能够激活MAPK通路下游AP-1转录因子的活性。体外免疫调节检测实验表明,过表达PoTAK1能够上调AP-1下游IL-1β、IL-6、IL-8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表达。研究结果表明,PoTAK1参与了牙鲆的先天免疫反应,并对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oTAK1在牙鲆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 先天免疫 迟缓爱德华氏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星斑BCO基因家族鉴定及其表达对体色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嘉忆 汪波 +4 位作者 丁晖 韦存 刘梦然 包振民 胡景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101,共13页
为了探究β-类胡萝卜素裂解加氧酶(Beta-carotene oxygenase family,BCO)家族在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体色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在东星斑基因组中鉴定得到4个BCO家族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家族基因的系统进化、基因结构... 为了探究β-类胡萝卜素裂解加氧酶(Beta-carotene oxygenase family,BCO)家族在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体色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在东星斑基因组中鉴定得到4个BCO家族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家族基因的系统进化、基因结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以及保守性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东星斑4个BCO基因都包含一个主要的RPE65功能域,并且其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都具有高度保守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co2l和Bco2b在类胡萝卜素的主要代谢组织肝脏中有较高的表达,Bco1和Bco2l在肠道中表达较高。另外,红、黑体色差异个体中BCO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Bco2l的表达量和东星斑红色体色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Bco2l可能是影响东星斑体色的关键调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星斑 类胡萝卜素 体色 BCO基因家族 表达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环刺螠幼虫的体壁发生和体节形成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巧军 谢跃洋 +2 位作者 魏茂凯 张龙 张志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0,共6页
研究螠虫动物体壁发生和体节形成,可为阐释其早期发育机制以及体节在螠虫动物进化中的意义提供科学数据。本文以生活于沿海底质U形洞穴中的单环刺螠为材料,研究了单环刺螠幼虫的体壁发生和体节形成过程。研究显示,单环刺螠(Urechis unic... 研究螠虫动物体壁发生和体节形成,可为阐释其早期发育机制以及体节在螠虫动物进化中的意义提供科学数据。本文以生活于沿海底质U形洞穴中的单环刺螠为材料,研究了单环刺螠幼虫的体壁发生和体节形成过程。研究显示,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担轮幼虫的体壁由单层上皮组织构成;至体节幼虫时,体壁变为单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纵向分布的肌纤维组成的多层结构,且体壁表面出现明显的分节;蠕虫状幼虫体节消失,体壁单层上皮细胞聚集形成不规则的乳突状结构,上皮中黏液细胞增多、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增多;至幼螠时,体壁的组织结构与成体基本一致,由复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外环肌-中纵肌-内环肌)构成;单环刺螠体壁结构的不断分化,体现了其由浮游生活方式向爬行和穴居生活方式转变的适应过程。TUNEL检测发现,在单环刺螠幼虫体节发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使用细胞增殖标记分子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检测单环刺螠体节发生区域增殖细胞的分布时发现:在担轮幼虫中期,其后体部首先出现增殖细胞带,并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形成体节细胞增厚区;担轮幼虫晚期,其后体部腹面两侧增殖细胞隐约呈分节状分布;之后,这些PCNA阳性细胞的分布区域由腹面向背面延伸并在早期体节幼虫中呈明显的分节状;至体节幼虫体节完全形成时,体节处的PCNA阳性信号消失。单环刺螠幼虫体节形成模式类似于多毛类小头虫的侧增殖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体壁 体节 幼虫 早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消安处理对红鳍东方鲀性腺的影响
10
作者 陈志伟 孙慧邦 +3 位作者 金超凡 赵瑄 刘金相 张全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31,共16页
为了获取生殖细胞移植的不育受体,本研究使用白消安(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对二龄半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进行处理,使用40 mg/kg白消安注射处理两次后,进行了对照组、注射组的性腺取样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白消安的处理效果和... 为了获取生殖细胞移植的不育受体,本研究使用白消安(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对二龄半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进行处理,使用40 mg/kg白消安注射处理两次后,进行了对照组、注射组的性腺取样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白消安的处理效果和白消安对性腺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40 mg/kg白消安其对精巢的处理效果显著,生精小管中的生殖细胞大量减少;对卵巢的处理效果不佳,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卵巢在组织形态上无显著差异。性腺转录组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注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剂的对照组相比,经过白消安处理后,精巢组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576个,卵巢组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74个,白消安处理对精巢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更大。差异表达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显示,氧化还原酶活性、单加氧酶活性、双加氧酶活性等氧化代谢相关条目被显著富集;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显示,氧化磷酸化、核苷酸切除修复、范可尼贫血、同源重组、DNA复制和错配修复等通路被显著富集。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结果显示,错配修复、范可尼贫血、同源重组等通路被上调,DNA复制和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下调。研究结果表明,白消安处理导致了雄性受体的内源生殖细胞数量减少,并使精巢处于DNA损伤和氧化应激的状态。不同性腺组织对白消安的不同反应可能与其细胞类型对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 红鳍东方鲀 白消安 转录组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Mariner转座子超家族在褶皱臂尾轮虫中的进化和表达分析
11
作者 范正杰 王玉珏 张全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74,共13页
为了探究Tc1/Mariner转座子超家族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褶皱臂尾轮虫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重复序列进行了注释,并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转座子的表达和其临近... 为了探究Tc1/Mariner转座子超家族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褶皱臂尾轮虫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重复序列进行了注释,并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转座子的表达和其临近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统计和富集,在基因上下游及内部区域富集到了10个转座子家族(其中3个家族属于Tc1/Mariner超家族)。在针对褶皱臂尾轮虫的Tc1/Mariner超家族分析中,共发现其7个亚家族:Tc1(DD34E)、Tc2(DD35D)、Mariner(DD34D)、Pogo(DDxD)、Sagan(DD30D)、Tigger(DD32/36D)和Fot1(DD30D),并主要分布在基因间区,对转座酶催化区域的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拥有完整转座酶的3个亚家族(Tc1、Tc2和Pogo)保守性强且聚类情况良好。基于转录组数据发现各个家族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在雄性阶段表达较高。Tc1/Mariner超家族临近基因的功能大量涉及到环境信息处理和生物发育调节,反映了褶皱臂尾轮虫基因组对环境的适应。本研究通过对褶皱臂尾轮虫Tc1/Mariner转座子超家族在基因组中的进化和表达进行系统分析,为从功能角度认知Tc1/Mariner转座子并理解Tc1/Mariner对基因组进化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臂尾轮虫 Tc1/Mariner 转座子 系统发育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菜腐霉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12
作者 翁佩文 杨慧超 +3 位作者 李杰 张文彬 阎永伟 莫照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生物防治广泛用于农作物的病害防治,该方法在藻类病害防控方面尚未有相关的报道。腐霉(Pythiumsp.)是引起紫菜(Neopyropia)赤腐病(redrotdisease)的主要病原,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和鉴定对紫菜腐霉有拮抗能力的细菌。从养殖藻类及其养殖... 生物防治广泛用于农作物的病害防治,该方法在藻类病害防控方面尚未有相关的报道。腐霉(Pythiumsp.)是引起紫菜(Neopyropia)赤腐病(redrotdisease)的主要病原,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和鉴定对紫菜腐霉有拮抗能力的细菌。从养殖藻类及其养殖环境中分离鉴定了385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到9株对腐霉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进一步通过含毒介质法筛选到3株胞外产物对腐霉具有抑制活性的细菌(P3、P6和P19)。3株拮抗菌对8株腐霉均有拮抗活性,对腐霉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2.09%~97.95%(P3)、26.81%~78.04%(P6)、10.47%~41.91%(P19)。通过16S rRNA鉴定和多位点序列进化分析(16Sr RNA-dnaA-dnaN-recA),将P3和P6鉴定为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piscicida),P19鉴定为解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peptidolytica)。本研究筛选得到的拮抗菌为下一步建立紫菜赤腐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霉 拮抗菌 假交替单胞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miR-375_1的靶基因鉴定及在精子发生中的表达特征分析
13
作者 张瑞琦 陈越 +3 位作者 李茜茜 黄晓婷 张志峰 秦贞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9期48-57,146,共11页
为探究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贝类配子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研究对象,针对在幼贝性别分化阶段具有显著雌雄差异的微小RNA miR-375_1开展研究,分析了其在成熟性腺发育周期中的表达特征,预测并... 为探究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贝类配子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研究对象,针对在幼贝性别分化阶段具有显著雌雄差异的微小RNA miR-375_1开展研究,分析了其在成熟性腺发育周期中的表达特征,预测并验证了其靶向调控的关键基因,揭示了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RT-qPCR定量结果显示,miR-375_1在栉孔扇贝性腺发育周期中具有显著的雌雄表达差异及动态变化;软件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确定,miR-375_1能够调控包括bmi1、cfap45、dmrt1和tssk4-1等与精子发生过程密切相关的潜在靶基因,且与bmi1基因的作用更显著;原位杂交结果表明,bmi1基因信号定位于精细胞和精子。研究结果表明,miR-375_1可能在栉孔扇贝精子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通过调控bmi1、cfap45、dmrt1和tssk4-1等基因参与精子成熟过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微小RNA miR-375_1 bmi1基因 精子发生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