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法治视野下领导干部如何把握好底线思维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哲昕
-
机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0-31,共2页
-
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特大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XAF0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遏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随后,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各省市也都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纷纷强调底线思维的重要性。谈到底线思维,不由令人联想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的另一种思维方法——法治思维。那么,什么是底线思维?什么是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与法治思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
关键词
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
法治视野
回避矛盾
思维方法
强调
习近平
主动权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920.0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中国“政治向心力”制度偏好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刘哲昕
-
机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9Z期4-7,共4页
-
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特大型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XAF0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地缘政治环境孕育了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生态,进而内生出了迥异于西方的"政治向心力"制度偏好。中国古代的朋党之争、三个华人社会的体制比较以及"明星村"治理结构的案例分析证明,"政治向心力"的制度偏好并非空穴来风。当代中国继承和发展"政治向心力"传统,必须与发展民主法治相结合。
-
关键词
政治向心力
制度偏好
历史渊源
-
分类号
D62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社会治理中法治思维具体应用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刘哲昕
-
机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11,共3页
-
文摘
爱因斯坦有句经典名言:“你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句话是针对科学研究领域说的,意思是科学家在搞科学实验时如果屡遭失败,那么一定要懂得反思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依赖。在今天的社会治理领域,许多政府官员往往做不到这样的自我反思。在面对因为人治方法产生的社会问题时,他们依然习惯性地沿袭人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即便不是火上浇油式的加重问题,至少也是扬汤止沸式的于事无补。解决因为人治的思维方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新时期的人们尤其是社会管理者确立和运用法治的思维方法。
-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思维具体
法治
应用
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领域
自我反思
社会问题
-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920.0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坚持群众路线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王道”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刘哲昕
-
机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6,共2页
-
文摘
一、突发事件的危害在于“突发”近年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灾难多发的阶段,频发的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些灾难有的表现为天灾,有的表现为人祸,还有的则是天灾与人祸交织。由于大多数的灾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突发性”,因此,又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突发事件”。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各级政府积极予以应对,从200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与颁布,到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迅速成立以及各种应急预案的及时制订,突发事件应对从思想重视到政策准备再到资源保障都掀开了全新的一页,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王道”
群众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
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
应急预案
指挥机构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261.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刍议李光地视域中的阳明心学
- 5
-
-
作者
冯静武
-
机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3-116,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李光地的经学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16CZX036)
-
文摘
李光地一方面“俱言王学”,在为学初期质疑程朱理学,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安之失大”,对王阳明心学展开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李光地指出王阳明错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李光地在批判阳明学的过程中有两个转向:一是由批判王阳明心学转向批判王阳明的其他学说;一是由批判阳明心学转向批判阳明学派。李光地对阳明心学的态度转变原因主要有:明清之际社会环境的巨变、其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的儒学立场尤其是朱子学的立场。
-
关键词
李光地
王阳明
朱熹
心学
理
-
Keywords
Li Guangdi
Wang Yangming
Zhu Xi
theory of Xin(heart-mind)
principle
-
分类号
B249.9
[哲学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