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洱海动态水环境容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卫志宏 杨振祥 +5 位作者 吕兴菊 唐雄飞 孟良 朱江 杨四坤 窦嘉顺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9,共8页
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建立了洱海湖泊及湖湾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利用2001-2010年的气象水文数据对洱海的水动力水质状况进行了连续10年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表明水... 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建立了洱海湖泊及湖湾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利用2001-2010年的气象水文数据对洱海的水动力水质状况进行了连续10年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表明水动力水质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应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洱海的水流、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主要水质因子的动态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若以地表水二类水标准为规划目标,洱海总氮(TN)、总磷(TP)、CODMn和BOD5的平均环境容量分别为1 150、72、12 780和10 093吨/年。洱海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建立,为洱海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管理和分析技术平台,对于洱海地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EFDC 环境容量 水动力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富营养化时间演变特征(1988-2013年)及社会经济驱动分析 被引量:51
2
作者 陈小华 钱晓雍 +2 位作者 李小平 卫志宏 胡双庆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8,共9页
基于1988-2013年的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湖内水质历史监测数据,分析了社会经济指标和富营养化指标的逐年变化趋势,并借助Change-point Analyzer对指标进行了拐点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5年洱海水体呈明显富营养化趋势,主要富营养化... 基于1988-2013年的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湖内水质历史监测数据,分析了社会经济指标和富营养化指标的逐年变化趋势,并借助Change-point Analyzer对指标进行了拐点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5年洱海水体呈明显富营养化趋势,主要富营养化指标均出现过1次恶化拐点,总磷出现时间最早(1996年),其次是高锰酸盐指数(1999年),总氮、叶绿素a、透明度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则集中在2002-2003年期间出现拐点,叶绿素a浓度上升10余倍,透明度相应下降了近50%.流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出现了2~3次增长拐点,首次拐点集中出现在1994-1999年期间,明显早于富营养化指标恶化拐点出现时间.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洱海总磷浓度受流域农作物种植业发展影响最大,其他水质指标则主要受流域畜牧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点 富营养化 稳态转换 社会经济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控制分配 被引量:10
3
作者 卫志宏 唐雄飞 +5 位作者 杨振祥 吕兴菊 孟良 朱江 窦嘉顺 杨四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5-673,共9页
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建立了洱海湖泊及湖湾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利用洱海2001 2011年连续11年的水动力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度较好,表明水动力水质... 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建立了洱海湖泊及湖湾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利用洱海2001 2011年连续11年的水动力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度较好,表明水动力水质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在考虑水质环境背景浓度的前提下,通过水质模型量化各个入湖排污口对水质控制点的贡献率,并对各水质控制点和入湖排污口的浓度进行约束限制,最终利用单纯形法求解得到各入湖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计算结果表明,北区三条河流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本身流量相对较大,所以允许排放总量也较大,总氮、总磷和COD Mn的允许排放总量分别占到整个洱海允许排放量的47%、53%和49%.洱海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控制分配研究对于洱海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EFDC 允许排放量 水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被引量:21
4
作者 卫志宏 张利仙 +3 位作者 杨四坤 吕兴菊 朱江 窦嘉顺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5,共5页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鱼腥藻优势种的形态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潘晓洁 常锋毅 +4 位作者 康丽娟 李根保 卫志宏 沈银武 刘永定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9-234,共6页
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洱海鱼腥藻水华暴发时期,分离优势种,获得藻株EH-A、EH-B和EH-C,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了藻株的种类。选用藻丝的形态、气囊的存在与否、异形胞和孢子的位置、各种细胞的形状以及营养... 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洱海鱼腥藻水华暴发时期,分离优势种,获得藻株EH-A、EH-B和EH-C,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了藻株的种类。选用藻丝的形态、气囊的存在与否、异形胞和孢子的位置、各种细胞的形状以及营养细胞、异形胞和孢子的大小等传统的分类特征描述藻株的形态。依据形态特征,初步判断这3个藻株可能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或A.crassa株系成员。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邻接树分析了藻株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藻株EH-A、EH-B和EH-C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且与A.circicular和A.crassa藻株组成一个群(cluster),其藻株间的序列相似度高达100%,进一步说明藻株EH-A、EH-B和EH-C为相同的物种,且均为卷曲鱼腥藻(A.circinalis)或A.cras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优势种 形态特征 系统进化 卷曲鱼腥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辣椒种植区土壤中总砷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四坤 祖艳群 +2 位作者 李元 卫志宏 段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0-385,共6页
为充分了解研究区土壤砷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为该区今后辣椒的种植以及控As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采集耕层(0 ~20 cm)土样,运用地统计学对云南省两大辣椒主产区天星和树皮的土壤总砷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 为充分了解研究区土壤砷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为该区今后辣椒的种植以及控As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采集耕层(0 ~20 cm)土样,运用地统计学对云南省两大辣椒主产区天星和树皮的土壤总砷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星土壤总砷平均值为54.38 mg/kg(34.76~94.08 mg/kg),94.5%的土样总砷质量分数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树皮总砷平均值为30.89 mg/kg(12.81~60.09 mg/kg),10.5%土样总砷质量分数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2)天星总砷质量分数的水平分布表现为公路和两旁田间小山丘附近的采样点砷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而树皮镇附近土壤中总砷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土壤总砷质量分数主要由系统因素决定.(3)土壤pH值、有机质及土壤质地对土壤总砷质量分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pH值与砷存在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砷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质地土壤中,黏重的土壤总砷质量分数高.总之,辣椒生产区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砷污染,砷质量分数的水平分布与土壤的pH值、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质地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总砷 水平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的浮游蓝藻布氏常丝藻及其分类学的讨论
7
作者 卫志宏 朱梦灵 +1 位作者 虞功亮 李仁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1-1175,共5页
常丝藻(Tychonema)是1988年由Anagnostidis和Komárek从颤藻属分离出来而新成立的蓝藻属,以纤细常丝藻(T.tenue)为模式种类。目前确认的常丝藻有纤细常丝藻、博多常丝藻(T.bornetii)和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三个种类。我国已经... 常丝藻(Tychonema)是1988年由Anagnostidis和Komárek从颤藻属分离出来而新成立的蓝藻属,以纤细常丝藻(T.tenue)为模式种类。目前确认的常丝藻有纤细常丝藻、博多常丝藻(T.bornetii)和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三个种类。我国已经有博多常丝藻的纪录,但是对模式种纤细常丝藻和它的相似种类布氏常丝藻却没有报道。在洱海中采集到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研究并描述了该藻的藻丝颜色、藻细胞内含物的结构、藻体形态特征等。同时,通过藻种的分离培养技术,得到了布氏常丝藻的纯培养藻株,编号为CHAB663,并且测定了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藻株与T.bouurrellyi/T.tenue聚为一族。洱海分布的布氏常丝藻,是在欧洲以外首次发现此种藻类,也是我国的新纪录种。研究说明布氏常丝藻不仅仅分布在温带欧洲较为寒冷的水体中,在亚热带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布氏常丝藻被认为是出现在轻微富营养化湖泊中,而我国洱海也被认为是富营养化的初级阶段的水体,这也表明,布氏常丝藻的出现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指示作用。此外,研究还对常丝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常丝藻属 布氏常丝藻 分类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