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密封状态下汽车风噪性能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潘作峰 邓玉伟 +2 位作者 郝耀东 苏丽俐 邓江华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45-1652,1661,共9页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动态密封状态下的车内风噪性能区间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整车统计能量模型,将谱分解后的风噪载荷施加至模型上,完成车内风噪计算;接着,测试密封条在不同压缩状态下的传递损失,并根据车辆行驶过程中密封...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动态密封状态下的车内风噪性能区间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整车统计能量模型,将谱分解后的风噪载荷施加至模型上,完成车内风噪计算;接着,测试密封条在不同压缩状态下的传递损失,并根据车辆行驶过程中密封条压缩量变化计算密封条传递损失的上、下界,实现不确定变量的描述;最后,基于区间摄动理论分析车内风噪声压级的变化范围,并建立稳健优化模型,对风噪声压级的中心值和摄动半径进行优化。算例计算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在保证相关零部件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降低车内噪声水平及其波动幅度,明显提升系统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密封 风噪 区间模型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表面辅助槽对齿槽转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泽豫 焦志勇 +2 位作者 夏洪兵 赵鹏 苏仕见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42-1346,共5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存在的齿槽转矩过高引起的电机振动噪声问题,对转子表面辅助槽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产生的原理,分析了转子结构对电机齿槽转矩的影响,探讨了转子表面辅助槽结构与电机齿槽转矩的关系,并进行了推导...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存在的齿槽转矩过高引起的电机振动噪声问题,对转子表面辅助槽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产生的原理,分析了转子结构对电机齿槽转矩的影响,探讨了转子表面辅助槽结构与电机齿槽转矩的关系,并进行了推导归纳;利用有限元软件搭建了8极48槽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以该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为载体,通过改变气隙磁密谐波分量,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计算出了辅助槽个数、位置和深度3个设计变量的最优解,得到了辅助槽结构的最佳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转子表面辅助槽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齿槽转矩,增加气隙磁密基波幅值,降低了5次和7次谐波幅值,使齿槽转矩峰值降低了76.2%,并且保证电机性能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转子表面辅助槽 齿槽转矩 气隙磁密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汽车后背门的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戚振杰 胡海欧 +1 位作者 崔世海 霍俊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9-206,共8页
以某SUV纯电动汽车的后背门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优化设计方法,以T300牌号炭纤维复合材料代替钢对汽车后背门进行轻量化的重新设计,通过自由尺寸优化、尺寸优化和铺层次序优化三个阶段对后背门炭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进行优化,并对优化... 以某SUV纯电动汽车的后背门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优化设计方法,以T300牌号炭纤维复合材料代替钢对汽车后背门进行轻量化的重新设计,通过自由尺寸优化、尺寸优化和铺层次序优化三个阶段对后背门炭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炭纤维后背门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原钢制后背门,优化后的炭纤维后背门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侧向刚度、扭转模态频率和弯曲模态频率等性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且质量由原来的16.70kg降至8.32kg,减重率达到50.2%,轻量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后背门 炭纤维复合材料 自由尺寸优化 尺寸优化 铺层次序优化 轻量化 刚度分析 模态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状态动态规划混动汽车坡道生态驾驶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付雪青 王宝森 +5 位作者 杨建军 高海洋 何邦全 赵华 郭文翠 刘双喜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79,共7页
研究了车辆驶过坡道的驾驶时间对混合动力汽车(HEV)生态驾驶(ECO)策略的影响,通过调整车速来改善驾驶人的驾驶策略以减少车辆能耗。所构建ECO驾驶策略模型,采用以驾驶里程和车速为双状态、以驾驶时间为阶段变量的动态规划,以车辆驱动能... 研究了车辆驶过坡道的驾驶时间对混合动力汽车(HEV)生态驾驶(ECO)策略的影响,通过调整车速来改善驾驶人的驾驶策略以减少车辆能耗。所构建ECO驾驶策略模型,采用以驾驶里程和车速为双状态、以驾驶时间为阶段变量的动态规划,以车辆驱动能量和制动能量之和为目标函数,这是由于在实际道路下HEV油耗主要受车辆需求能量影响。运行于不同驾驶策略,对HEV整车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与固定车速驾驶策略相比,采用ECO驾驶策略,对上下坡工况和下上坡工况,车辆油耗分别降低17.6%和12.2%;相比于下上坡工况,上下坡工况采用ECO驾驶策略车辆油耗对驾驶时间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驾驶(ECO) 混合动力汽车(HEV) 坡道 驾驶时间 驾驶策略 双状态动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车测试的AEB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季中豪 周景岩 +2 位作者 杨天栋 张慧 杨路鹏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20,共8页
基于对实车自动紧急制动和前向碰撞预警功能的测试数据,研究了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测试评价方法。通过在碰撞点偏置、夜间环境、儿童和骑车人目标物、弯道等不同的测试场景中对AEB系统进行测试,分析各场景对AEB系统的自动紧急制动... 基于对实车自动紧急制动和前向碰撞预警功能的测试数据,研究了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测试评价方法。通过在碰撞点偏置、夜间环境、儿童和骑车人目标物、弯道等不同的测试场景中对AEB系统进行测试,分析各场景对AEB系统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前向碰撞预警功能和漏识别率的影响,并根据试验中AEB系统的碰撞时间(TTC)、制动减速度峰值、制动停止后距离等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使用各参数评价AEB系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安全 自动紧急制动 测试评价方法 实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Boost算法的重型车辆侧翻预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天军 麻威 +1 位作者 王振峰 尹晓轩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33,共9页
为有效解决复杂行驶工况下无法准确预测重型车辆侧翻的难题,设计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自适应提升(AdaBoost)算法,实现了复杂行驶工况下重型车辆非绊倒型侧翻判据的实时准确计算。首先建立了基于重型车辆仿真模型与侧翻预警模型;其次,利... 为有效解决复杂行驶工况下无法准确预测重型车辆侧翻的难题,设计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自适应提升(AdaBoost)算法,实现了复杂行驶工况下重型车辆非绊倒型侧翻判据的实时准确计算。首先建立了基于重型车辆仿真模型与侧翻预警模型;其次,利用AdaBoost学习算法理论,设计了基于单层决策方法构建多个弱分类器的架构并对其进行了模拟训练与加权求和;最后,结合商业软件TruckSim^(®)动力学软件,对比分析了双移线(DLC)与鱼钩(Fishhook)工况下重型车辆侧翻预警失效的侧翻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AdaBoost算法侧翻预警判据可在复杂行驶工况下有效预测重型车辆侧翻,且对应的测试集正确率比Logistic回归算法预测精度改善24.9%,且模型评估预测ROC(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曲线面积为0.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侧翻预警模型 ADABOOST算法 单层决策树 载荷转移率 重型车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塞尔曲线的无人车局部避障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高嵩 张金炜 +3 位作者 戎辉 王文扬 郭蓬 何佳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3-166,共4页
文中将基于贝塞尔曲线的路径规划方法应用在无人车局部避障中。首先通过最小化曲线的最大曲率与最小曲率之间的差值确定贝塞尔曲线所需的五个控制点,根据五个控制点确定贝塞尔曲线,再结合实验无人车和道路的实际情况从若干备选曲线中选... 文中将基于贝塞尔曲线的路径规划方法应用在无人车局部避障中。首先通过最小化曲线的最大曲率与最小曲率之间的差值确定贝塞尔曲线所需的五个控制点,根据五个控制点确定贝塞尔曲线,再结合实验无人车和道路的实际情况从若干备选曲线中选择最优路线。实验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达到无人车局部避障的要求,能满足包括初始状态约束、目标状态约束、曲率连续约束等行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局部避障 无人车 四阶贝塞尔曲线 控制点 状态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变能分析的双目标白车身模态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弓剑 徐元利 +2 位作者 夏洪兵 王海洋 董俊红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建立某混合动力SUV带挡风玻璃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白车身的模态特性,并通过试验模态验证其可靠性。针对未达到35Hz目标值的后部扭转模态,通过改进白车身焊点、结构、板件厚度等步骤进行优化。在板厚优化之前引入模态应变能分析法,... 建立某混合动力SUV带挡风玻璃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白车身的模态特性,并通过试验模态验证其可靠性。针对未达到35Hz目标值的后部扭转模态,通过改进白车身焊点、结构、板件厚度等步骤进行优化。在板厚优化之前引入模态应变能分析法,缩减模态灵敏度分析样本,提高优化效率。最终,白车身后部扭转模态频率由34.42Hz提升至37.39Hz,而车身质量仅增加0.2%(0.75kg),在实现白车身模态优化目标的同时还尽量减少了车身增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车身 模态应变能 灵敏度分析 模态优化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互式多模型无迹卡尔曼滤波的悬架系统状态估计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振峰 李飞 +2 位作者 王新宇 杨建森 秦也辰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53,共12页
为有效解决复杂行驶工况下非线性悬架系统运动状态无法精确获取的难题,实现模型参数不确定以及时变路面激励工况下悬架状态精确估计的目标,开展了悬架系统状态估计研究。在路面激励模型和非线性悬架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交互式多模型... 为有效解决复杂行驶工况下非线性悬架系统运动状态无法精确获取的难题,实现模型参数不确定以及时变路面激励工况下悬架状态精确估计的目标,开展了悬架系统状态估计研究。在路面激励模型和非线性悬架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交互式多模型算法与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蒙特卡洛理论,设计了考虑模型参数不确定以及时变路面激励工况下多模型交互无迹卡尔曼滤波(IMMUKF)状态估计算法,且利用随机控制稳定判据验证了所设计的非线性观测器稳定性判定。对比分析了不同路面激励工况下悬架系统对于传统无迹卡尔曼滤波观测器与IMMUKF观测器的状态估计精度,并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试验与仿真结果表明,IMMUKF观测器可获取更高的系统状态识别精度,不同路面激励仿真工况下状态估计误差最大均方根值不超过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架系统 状态估计 无迹卡尔曼滤波 交互式多模型 马尔可夫链 蒙特卡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湍涡耗散的穿孔板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海军 梁凯 +3 位作者 李洪亮 陈达亮 宋伟志 甄旭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5,共7页
气流再生噪声对消声器性能和声品质影响大,而湍涡耗散是消声器内部流场分布重要体现.利用流场分析及量纲平衡提出了湍涡耗散分布特征系数,建立了关于该系数的穿孔板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模型,求解了模型参数,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气流再生噪声对消声器性能和声品质影响大,而湍涡耗散是消声器内部流场分布重要体现.利用流场分析及量纲平衡提出了湍涡耗散分布特征系数,建立了关于该系数的穿孔板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模型,求解了模型参数,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穿孔板消声单元进口气流速度的增加,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快速增大,斜率都超过了1;随着湍涡耗散的增大,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减小,尤其当湍涡耗散小于1.0×10~5m^2/s^3,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快速下降,当湍涡耗散大于1.0×10~5m^2/s^3时,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下降速度趋于平缓,该模型可以定量分析穿孔板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规律,穿孔板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随气流分布速度增大而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板消声器 气流再生噪声 总声功率级 湍涡耗散 穿孔板消声单元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弯道的侧后方驾驶辅助系统预警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亚坤 高继东 +1 位作者 宋攀 高博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105,共4页
针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易发生侧后方碰撞交通事故的问题,基于现有安全距离模型建立了侧后方分级预警策略,其中针对现有安全距离模型不能适用弯道工况的问题,建立了弯道车距识别算法。基于PreScan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对建立的分级... 针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易发生侧后方碰撞交通事故的问题,基于现有安全距离模型建立了侧后方分级预警策略,其中针对现有安全距离模型不能适用弯道工况的问题,建立了弯道车距识别算法。基于PreScan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对建立的分级预警策略与弯道车距识别算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弯道车距识别算法可适用于弯道工况车辆相对距离的识别,半径125m弯道工况纵向距离误差率不超过1.2%,半径60m弯道工况纵向误差率不超过1.5%;半径125m弯道工况同车道与相邻车道车辆横向距离最大误差为0.56m、0.45m,从而降低弯道工况的虚警率、漏警率。分级预警策略贴合驾驶员的行为习惯,基于弯道车距识别算法在直道工况与弯道工况均下可适时预警,提高了策略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后方 弯道 车距识别 分级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醚微火焰引燃高稀释汽油混合气燃烧和排放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雪青 何邦全 +5 位作者 徐思鹏 赵华 郭文翠 杨建军 高海洋 李振国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86,共7页
为改善高稀释下燃烧稳定性和缩短燃烧持续期,由直喷少量二甲醚(DME)的压缩自燃着火形成多点微火焰,调控由气道喷射形成高稀释汽油混合气的燃烧过程,即微火焰引燃(MFI)混合燃烧。在一台单缸四冲程热力学发动机上研究了部分负荷下热废气... 为改善高稀释下燃烧稳定性和缩短燃烧持续期,由直喷少量二甲醚(DME)的压缩自燃着火形成多点微火焰,调控由气道喷射形成高稀释汽油混合气的燃烧过程,即微火焰引燃(MFI)混合燃烧。在一台单缸四冲程热力学发动机上研究了部分负荷下热废气和空气稀释对MFI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提高进气压力以增加过量空气系数(λ)和减少内部热废气率。结果表明:较低燃料量时λ对着火时刻影响较弱,高λ使燃烧持续期增长;较高燃料量时高λ使着火时刻提前,燃烧持续期逐渐增加。高λ下净指示平均有效压力(p_(IMEPn))和指示热效率(η_(net))先增加后减少,p_(IMEPn)为0.32、0.56 MPa时η_(net)分别为35.4%和42.3%。随λ增加,未燃碳氢排放在低燃料量下增加,在较高燃料量下减少;一氧化碳排放增加,而低于15×10^(-6)的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排放特性 混合燃烧 废气稀释 二甲醚(DME) 空气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声器压力损失与气流再生噪声映射转化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海军 梁凯 +3 位作者 李洪亮 顾灿松 周辉 张玉书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3-560,共8页
提出了消声器压力损失与气流再生噪声的湍动能分布转化系数,建立了二者的映射转化模型.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气流再生噪声随进口气流速度和压力损失的增大而增大,总声功率级与压力损失呈类对数变化关系,在不同消声器和不... 提出了消声器压力损失与气流再生噪声的湍动能分布转化系数,建立了二者的映射转化模型.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气流再生噪声随进口气流速度和压力损失的增大而增大,总声功率级与压力损失呈类对数变化关系,在不同消声器和不同气流速度下,计算值和试验值相对误差分别小于6%和4%.以偏置式简单扩张消声单元为例,提出了湍动能分布转化系数,建立了映射转化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了结构参数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讨论.结果表明: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随着扩张腔直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进口管直径、出口管直径的增大而减小;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随着腔体长度的增大而急速增大,随着进/出口管偏置距离的增大而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声器 压力损失 气流再生噪声 映射转化模型 总声功率级 湍动能分布转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PMSM矢量控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谢金法 刘涵 李博超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11,共6页
对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及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分析,针对单一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和早熟收敛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动态线性权重、非线性反正切函数改变学习因子提高了粒子的学习能力;利用动态... 对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及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分析,针对单一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和早熟收敛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动态线性权重、非线性反正切函数改变学习因子提高了粒子的学习能力;利用动态自适应权重提高优化速度,建立在线优化PSO-PID控制器,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基于Infineon TC1782单片机搭建PMSM控制器。进行了电机台架测试,结果显示整个系统有更好的精确性以及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 Infineon TC1782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客车某款发动机的噪声源识别与结构改进
15
作者 赵海军 梁凯 +3 位作者 李洪亮 宋伟志 张玉书 周辉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6期80-84,90,共6页
随着微型客车的广泛使用和产品的激烈竞争,噪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采用整车的分别运行法识别出某款微型客车常用发动机排气噪声、发动机燃烧噪声、发动机机械噪声、变速器噪声及其它噪声源噪声,通过发动机台架声强测试、发动机悬架及油... 随着微型客车的广泛使用和产品的激烈竞争,噪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采用整车的分别运行法识别出某款微型客车常用发动机排气噪声、发动机燃烧噪声、发动机机械噪声、变速器噪声及其它噪声源噪声,通过发动机台架声强测试、发动机悬架及油底壳振动测试发现,油底壳是发动机噪声的主要辐射源,根据消声器插入损失试验结果发现消声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此对消声器和发动机油底壳进行结构改进,消声器改进后的消声量和原结构相比大幅提高,最大约28 dB(A),最小也有20 dB(A),而改进后油底壳的各阶模态频率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尤其1阶、6阶都增大50%以上,即使增加幅度最小的3、4阶也有10.6%的提高。改进后车外行驶加速噪声由78 dB(A)降到73.5 dB(A),车内噪声品质主观评价也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噪声源识别 发动机 结构改进 插入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