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动汽车侧面柱撞前排双乘员中远端乘员头颈部损伤研究
1
作者 吕远朋 王方 +3 位作者 龙春光 王丹琦 邹铁方 刘煜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为研究电动汽车侧面柱碰撞中前排双乘员体型差异,以及相互作用对远端乘员的影响,该研究使用了5百分位体型女性作为近端乘员,50百分位体型男性作为远端乘员,通过改变碰撞角度和位置构建多种仿真场景;采用线性拟合的方式对远端乘员在不同... 为研究电动汽车侧面柱碰撞中前排双乘员体型差异,以及相互作用对远端乘员的影响,该研究使用了5百分位体型女性作为近端乘员,50百分位体型男性作为远端乘员,通过改变碰撞角度和位置构建多种仿真场景;采用线性拟合的方式对远端乘员在不同碰撞条件下的运动学响应和头、颈部损伤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碰撞角度增大,远端乘员横向位移增加,安全带约束效果减弱,乘员更易与近端乘员或自身发生碰撞;碰撞角度大于45°时,HIC15预测的AIS3+损伤风险超过50%,头部损伤准则(HIP)值显示在所有案例中头部吸收了大量能量,均表明远端乘员会承受较高的AIS3+脑损伤风险。颈部前外侧韧带(ALL)损伤多发生于大角度碰撞,且与碰撞角度相关;后纵向韧带(PLL)、关节囊韧带(CL)和棘突间韧带(ISL)几乎在所有案例中都存在明显的颈部韧带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侧面柱碰撞 远端乘员 头部损伤 颈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起火事故分析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失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明月 王澎 +1 位作者 赵星 席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1,共7页
为研究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新能源汽车起火问题,统计分析2023年和2024年部分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从整车角度具体分析机械滥用、电滥用和热滥用引发电池热失控的失效模式,综述电池热失控的特征参数,基于特征数据和现场勘察剖析电池热失... 为研究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新能源汽车起火问题,统计分析2023年和2024年部分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从整车角度具体分析机械滥用、电滥用和热滥用引发电池热失控的失效模式,综述电池热失控的特征参数,基于特征数据和现场勘察剖析电池热失控引发起火的实车案例,并阐述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由动力电池故障引发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要原因是电池热失控,温度和电压多参数协同分析能够实现电池热失控的精准判断,帮助定位故障模组和单体,提供重点勘察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运行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热失控 特征参数 事故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侧柱碰安全性虚拟仿真研究
3
作者 汪俊 马骋浩 +2 位作者 申宗玹 邢伯斌 夏勇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5-1102,共8页
已有的侧柱碰事故统计结果表明,传统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事故形式接近,但考虑到电池包碰撞挤压失效风险,电动汽车侧柱碰研究应充分考虑复杂碰撞工况,将壁障物类型、几何尺寸、碰撞角度、碰撞位置和碰撞速度等因素引入安全性评价。本研究... 已有的侧柱碰事故统计结果表明,传统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事故形式接近,但考虑到电池包碰撞挤压失效风险,电动汽车侧柱碰研究应充分考虑复杂碰撞工况,将壁障物类型、几何尺寸、碰撞角度、碰撞位置和碰撞速度等因素引入安全性评价。本研究采用有限元仿真开展某款电动汽车侧柱碰安全性虚拟评价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提取了不同碰撞位置的整车力学响应和车身姿态,识别了电池包侵入量和电芯变形量与碰撞速度的高关联性。分析了碰撞位置、碰撞角度对车辆旋转行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侵入量变化,并得到了进一步仿真验证。电池包横梁作为主要横向传力路径,提升了电池包侧向结构刚度,显著降低了侧柱碰侵入量。后续的电动车安全性评价应考虑撞击点处车身结构刚度和车辆的旋转行为后开展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电池包 碰撞安全性 侧面柱碰撞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汽车自动紧急转向作用下乘员主被动安全研究
4
作者 王方 谢一帆 +3 位作者 胡林 刘张弛 刘煜 Zhou Zhou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35,共14页
本文针对智能汽车自动紧急转向(AES)作用引发的多种典型碰撞工况,采用有限元方法深入研究了驾驶员因AES介入导致的离位及主被动融合损伤特征。研究表明,AES会使驾驶员产生明显横向离位,且离位程度随初速度增加略微增大;斜角和侧面近端... 本文针对智能汽车自动紧急转向(AES)作用引发的多种典型碰撞工况,采用有限元方法深入研究了驾驶员因AES介入导致的离位及主被动融合损伤特征。研究表明,AES会使驾驶员产生明显横向离位,且离位程度随初速度增加略微增大;斜角和侧面近端碰撞工况因速度较高和硬接触等原因,易产生较高的HIC15和BrIC值;侧面碰撞中颅脑损伤风险较大,肝脏和肺部应变大于其他内脏。总体而言,AES介入在斜角和侧面近端碰撞中会导致更显著的头部、颈部和胸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紧急转向 主被动一体化 乘员损伤 离位坐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尺寸汽车风洞天平附加升力修正影响研究
5
作者 彭超 补涵 +3 位作者 王庆洋 张倩文 杨洁 Lian Gan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5-1424,共10页
以CAERI Aero Model模型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全尺寸汽车风洞测试过程中天平车轮移动带产生的附加升力,运用风洞试验与数值仿真的方法获取前后车轮移动带表面的压力数据与流场数据,分析了附加升力修正的影响因素与差异来源。研究表明,... 以CAERI Aero Model模型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全尺寸汽车风洞测试过程中天平车轮移动带产生的附加升力,运用风洞试验与数值仿真的方法获取前后车轮移动带表面的压力数据与流场数据,分析了附加升力修正的影响因素与差异来源。研究表明,风洞测试过程中,轮胎旋转、轮胎尺寸对附加升力修正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同时,模型测试位置是影响附加升力修正的重要因素,轮胎相对车轮移动带位置改变时,对前后轮附加升力修正最大可造成26、14个counts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气动力学 风洞试验 车轮移动带 数值仿真 附加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热失控危害性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良 赵志伟 +4 位作者 张得胜 黄盟 周思达 杨世春 刘国芳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6-761,共6页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动力电池热失控导致的着火事故时有发生,对热失控危险性进行评测是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行业内尚未形成量化评估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搭建了电动汽车整车燃烧试验平台,并开展了大量由热失控...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动力电池热失控导致的着火事故时有发生,对热失控危险性进行评测是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行业内尚未形成量化评估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搭建了电动汽车整车燃烧试验平台,并开展了大量由热失控引发电动汽车火灾的模拟试验,提取了以下可用于电动汽车热失控危害性评测的参考指标与部分潜在指标:试验开始至动力电池热失控的时间间隔可作为电池故障预警有效性的指标;热失控至车辆起火的时间间隔与车内温度可作为乘员逃生安全性的指标;烟气体积分数超标时刻及其与起火时刻的关系可作为驾驶室毒气危害性的指标;车内可燃气体体积分数和车外热辐射强度可作为评估爆炸危险性和相邻车辆引燃风险性的指标。通过提出上述评价指标,为后续形成量化评估方法及相关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热失控 危害性 评测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汽车道路谱研究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段虎明 石峰 +1 位作者 张开斌 谢飞 《中国测试》 CAS 2009年第4期76-79,共4页
针对我国汽车道路谱缺失及滞后问题,分别从汽车道路谱的仪器集成、数据采集、数据库建立、数据分析和处理、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国家标准的建立等角度,概述了中国典型汽车道路谱研究的过程,并对中国典型汽车道路谱在汽车工程研究与开发... 针对我国汽车道路谱缺失及滞后问题,分别从汽车道路谱的仪器集成、数据采集、数据库建立、数据分析和处理、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国家标准的建立等角度,概述了中国典型汽车道路谱研究的过程,并对中国典型汽车道路谱在汽车工程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同时就中国典型汽车道路谱的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谱 路面不平度 汽车试验 道路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汽车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的EVI模式
8
作者 马鸣图 路洪洲 +6 位作者 赵岩 冯毅 王光耀 李波 袁国 缪心雷 蒙菁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48,共20页
详细论述了在汽车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供应商早期介入(EVI)模式。介绍了这一模式发展的背景和内涵,以及在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一些知名公司的EVI活动及其特点、鞍钢蒂森克虏伯汽车钢有限公司在数字车... 详细论述了在汽车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供应商早期介入(EVI)模式。介绍了这一模式发展的背景和内涵,以及在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一些知名公司的EVI活动及其特点、鞍钢蒂森克虏伯汽车钢有限公司在数字车身平台及其钢材解决方案方面的新近成果,以及有关企业在推广EVI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论述了EVI模式在新开发车型中推广应用新型材料时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企业推广应用EVI模式应具有的条件;最后阐明了EVI模式对“双碳”战略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I模式 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 标杆车 概念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研究综述
9
作者 李国法 欧阳德霖 +8 位作者 陈晨 聂冰冰 张伟 禹慧丽 刘斌 张强 王文军 成波 李升波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6,共16页
安全是道路交通运输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是保障中国道路交通运输通畅、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是保障车辆驾驶安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感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驾驶风险的监测和干预提供了坚实的数... 安全是道路交通运输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是保障中国道路交通运输通畅、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是保障车辆驾驶安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感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驾驶风险的监测和干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新的应用路径。该文针对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的综述。首先,从车内和车外两个角度对驾驶风险监测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其次,从离线和在线两方面对驾驶风险干预策略方案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视听触觉融合干预有效提高驾驶员响应时间,触觉预警系统则能帮助降低驾驶员误操作率;在此基础上,介绍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与车辆保险等方面的实际落地方向与具体应用,研究表明基于车路云协同的智能系统可提升风险预警实时性,ADAS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和基于用户使用情况的保险(UBI)损失率;最后,面向未来自动驾驶应用,从模型轻量化、大数据应用、云控平台和自动驾驶大模型等方面探讨了未来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风险监测 风险干预 驾驶安全 车路云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底部流动分离对风阻的动态影响
10
作者 张倩文 徐磊 +1 位作者 王庆洋 徐胜金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0-919,共10页
本文对某量产电动汽车风阻和车底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在Re_L=1.1×10~7时,车底部流动在尾部分离并向上卷曲形成展向大尺度涡。风阻系数脉动与平均值占比约为3.27%,这对乘坐舒适性及里程预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车体... 本文对某量产电动汽车风阻和车底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在Re_L=1.1×10~7时,车底部流动在尾部分离并向上卷曲形成展向大尺度涡。风阻系数脉动与平均值占比约为3.27%,这对乘坐舒适性及里程预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车体背部、底部压力、近尾流中下部、整车气动阻力、车底中后护板近壁面压力以及车底分离流均存在12 Hz的特征频率,而车顶部及两侧的流动分离则无此特征频率,证明车底部的流动分离是引起风阻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底部流动 尾流 风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DE、DMC掺混柴油的燃烧及排放特性对比研究
11
作者 周斌 尹川 +3 位作者 蒋状 曾东建 韩伟强 蒲俊州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9,172,共8页
为对比柴油机掺混不同的含氧燃料时,不同碳氧键燃料对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差异性影响,以柴油(Diesel)、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碳酸二甲酯(DMC)/柴油为对象,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考察其在不同预喷比例及废气再循环(EGR)率下的燃烧及排... 为对比柴油机掺混不同的含氧燃料时,不同碳氧键燃料对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差异性影响,以柴油(Diesel)、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碳酸二甲酯(DMC)/柴油为对象,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考察其在不同预喷比例及废气再循环(EGR)率下的燃烧及排放特性规律。结果表明:碳氧单键含氧燃料降低碳烟能力比碳氧双键含氧燃料更强,随着EGR率增加,PODE/Diesel的放热率峰值变化幅度更大,NOX排放大幅下降,EGR率为20%时,PODE/Diesel与DMC/Diesel的烟度分别下降78.10%、40.93%;随着预喷比例增加,DMC/Diesel放热率峰值变化幅度更大,NOX排放有所下降,预喷比例为20%时,PODE/Diesel与DMC/Diesel的烟度下降64.27%、43.40%;3种燃料中,碳氧单键混合燃料的核态颗粒物数量浓度峰值最高,但颗粒物几何平均粒径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燃料 废气再循环 预喷策略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双蒸直冷系统设计研究
12
作者 周进林 黄文姣 +2 位作者 王毅 赵智超 何嘉俊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53,共9页
针对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电池高倍率充/放电情况下的电池过温及温度均匀性问题,设计了一种U型微通道结构的冷媒直冷板,并制定了双蒸直冷系统控制策略。通过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电池直冷及乘员舱降温系统,并进行单蒸(仅电池)以及双蒸(... 针对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电池高倍率充/放电情况下的电池过温及温度均匀性问题,设计了一种U型微通道结构的冷媒直冷板,并制定了双蒸直冷系统控制策略。通过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电池直冷及乘员舱降温系统,并进行单蒸(仅电池)以及双蒸(电池和乘员舱)系统的降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单、双蒸系统中,控制冷板出口过热度低于5 K即可满足电池及乘员舱降温性能要求,同时,双蒸直冷系统控制策略提高了乘员舱的热舒适性(电池冷却开启后,乘员舱温度波动小于1℃),可为整车直冷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热管理 冷媒直冷 直冷板 单蒸系统 双蒸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DB和FWDB的正面碰撞兼容性研究
13
作者 胡远志 高文凯 符志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3,共6页
根据欧洲车辆安全委员会工作标准建立全宽可变形壁障(FWDB)有限元模型,采用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台车实验方法进行标定,并使用已经标定验证的移动渐变性可变形壁障(MPDB)有限元模型,分别搭建轿车和某SUV的MPDB工况和FWDB工况碰撞模型进行... 根据欧洲车辆安全委员会工作标准建立全宽可变形壁障(FWDB)有限元模型,采用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台车实验方法进行标定,并使用已经标定验证的移动渐变性可变形壁障(MPDB)有限元模型,分别搭建轿车和某SUV的MPDB工况和FWDB工况碰撞模型进行车辆正面碰撞兼容性研究。计算车型MPDB工况和FWDB工况兼容性评价指标,分析结果发现当前MPDB工况对车辆结构兼容性评价尚有一定的局限,无法评价主吸能结构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作用,需结合FWDB工况的兼容性评价指标垂直结构相互作用系数(VSI)和水平结构相互作用系数(HSI)进行分析,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车辆正面碰撞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碰撞兼容性 移动渐变性可变形壁障 全宽可变形壁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驾驶安全的商用车车载软件人机交互测评方法研究
14
作者 李杨 罗冰洁 +4 位作者 唐帮备 苏梦月 华锋 刘佳林 陈胜男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114,共9页
目的针对商用车驾驶过程车载软件交互容易引发驾驶风险的问题,提出基于客观数据分析商用车车载软件人机交互测评的方法。方法招募22名被试对车载软件人机交互进行体验测评实验,借助眼动仪、手指运动追踪系统采集被试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务... 目的针对商用车驾驶过程车载软件交互容易引发驾驶风险的问题,提出基于客观数据分析商用车车载软件人机交互测评的方法。方法招募22名被试对车载软件人机交互进行体验测评实验,借助眼动仪、手指运动追踪系统采集被试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务过程的眼动、手指运动等客观数据,应用心理量表采集被试的主观评价值。对客观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主观评价相关的客观行为数据指标,建立基于客观行为数据的商用车车载软件人机交互体验评价回归模型。结果通过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准确率为0.782。结论通过客观行为数据能够对车载软件人机交互体验进行综合评价,测评结果可为车载软件的交互设计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对商用车驾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软件人机交互 客观生理数据 主观心理量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试验场仿真技术的对标精度研究
15
作者 何伟 张承伟 曹辉煌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1,共7页
耐久性能仿真精度与输入载荷精度强相关,传统的路谱迭代所输出的载荷虽然能满足耐久性能开发的精度要求,但是迭代依赖于实车进行路谱采集,花费时间周期长,且不能在项目开发前期为结构设计提供有力参考。虚拟试验场技术(VPG)可以提取载... 耐久性能仿真精度与输入载荷精度强相关,传统的路谱迭代所输出的载荷虽然能满足耐久性能开发的精度要求,但是迭代依赖于实车进行路谱采集,花费时间周期长,且不能在项目开发前期为结构设计提供有力参考。虚拟试验场技术(VPG)可以提取载荷作为耐久开发的输入,其高效性和经济性是传统疲劳载荷迭代所远不能及的,然而VPG精度是否满足耐久性能开发需进行整车载荷对标研究。因此基于VPG技术在ADAMS中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基于实车采集的路谱数据和悬架K&C试验数据进行VPG对标,通过对扭曲路和比利时路的对标结果的分析,验证了VPG技术可在车辆开发前期为疲劳耐久性能开发提供精度可靠的载荷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虚拟试验场 载荷输入 疲劳耐久 载荷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碰撞工况下的中国与西方体征驾驶员响应对比分析
16
作者 刘煜 张辉达 +2 位作者 邬晓凡 蒋韩 李桂兵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6-385,共10页
对比分析车辆碰撞工况下的中国和西方体征差异影响下的车辆乘员动态响应。以现有西方男性体征乘员模型为基础,参考中国男性志愿者体征,通过分肢体节段比例缩放建立了中国50百分位体征男性乘员有限元模型;采用乘员舱子系统模型和人体模型... 对比分析车辆碰撞工况下的中国和西方体征差异影响下的车辆乘员动态响应。以现有西方男性体征乘员模型为基础,参考中国男性志愿者体征,通过分肢体节段比例缩放建立了中国50百分位体征男性乘员有限元模型;采用乘员舱子系统模型和人体模型,仿真、对比分析了4种碰撞工况下驾驶员受载。结果表明:相比于西方人体模型响应,中国人体模型在小重叠壁障(SOB)和全宽刚性壁障(FRB)工况下的头部损伤准则(HIC)值低15.48%和26.2%,而移动渐进式可变形壁障(MPDB)工况下的HIC值高50%;FRB工况下的胸部压缩率低31.44%,但呈现出更高的肋骨应变;远端侧碰(FarSide)工况下的头部最大侧向位移接近,但颅脑应变明显更低,且颈部侧向剪切、轴向力及胸部压缩率低20%以上。因此,针对西方体征的车辆驾乘人员约束系统设计难以实现对中国人群的最优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车辆碰撞 驾驶员响应 体征差异 人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离相关的北极浅海冰边缘区声传播研究
17
作者 吴绍维 孙鑫 +2 位作者 柯磊 黄浩 肖程诗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52,共8页
基于有限元理论研究不同冰层覆盖下极地声场传播特性,建立冰层覆盖环境中的声学有限元模型并提出上表面弹性冰层的边界条件,采用简正波模型验证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计算分析倾斜冰层、冰脊以及冰水混合界面对声场传播的影响规... 基于有限元理论研究不同冰层覆盖下极地声场传播特性,建立冰层覆盖环境中的声学有限元模型并提出上表面弹性冰层的边界条件,采用简正波模型验证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计算分析倾斜冰层、冰脊以及冰水混合界面对声场传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正梯度声速剖面会导致冰层覆盖下的声场波动起伏更加频繁;冰层倾斜方式影响水下声传播,其向下倾斜时声传播损失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向上倾斜时则相反;冰脊尺寸与水下声传播损失成正比,在冰脊顶点下方会产生声能聚集作用;对于上表面自由界面,有冰层覆盖时声场在上表面的声能损失会减小,但冰层厚度的增加会改变水下声场的上下界面反射次数和传播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极地声场 冰层覆盖 有限元 双声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发展意义及技术路线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清泉 高金燕 +1 位作者 何璇 沈斌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3,共6页
本文从能源、环境、信息、科技等方面,剖析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意义。规划设计出到205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目标路线。同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分析探讨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整车基本技术路线、动力电池基本技术路线以... 本文从能源、环境、信息、科技等方面,剖析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意义。规划设计出到205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目标路线。同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分析探讨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整车基本技术路线、动力电池基本技术路线以及驱动电机、系统构型等动力总成的基本技术路线。最后,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攻关,提出组建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战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重大意义 技术路线 措施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谱输入的汽车台架耐久性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再生 霍福祥 +2 位作者 杨立峰 王长明 石锋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7-50,共4页
通过对路谱驱动汽车台架耐久性试验、汽车道路耐久性试验及载荷谱驱动汽车台架耐久性试验的试验车辆响应信号和台架信号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路谱驱动台架耐久性试验的可行性。并依据对路谱驱动试验精度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试验精度的途径。
关键词 道路谱 载荷谱 耐久性 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汽车板性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20
作者 马鸣图 毕祥玉 +1 位作者 游江海 路洪洲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2,共6页
系统总结并提出了铝合金汽车板材的七种性能要求,以使铝合金汽车板材的研发具有明确目标;介绍了铝合金汽车板的典型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成形性,论述了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了预处理工艺的影响及其在保证铝合金汽车板性能上... 系统总结并提出了铝合金汽车板材的七种性能要求,以使铝合金汽车板材的研发具有明确目标;介绍了铝合金汽车板的典型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成形性,论述了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了预处理工艺的影响及其在保证铝合金汽车板性能上的重要性;还介绍了铝合金汽车板的重点研发内容及其应用情况,最后指出降低铝合金汽车板的成本和价格、做好应用研究是今后扩大铝合金汽车板应用的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轻量化 铝合金 汽车板 力学性能 成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